文|加号 大稚
来源|Vista氢商业(ID:Qingshangye666)
当代打工人有一个小众轻奢爱好:报考各种考试然后裸考。如果你以为“不就是考证吗,有什么好奢的?”,那你就错了,大错特错。打工人们痴迷的考证,往往成本高,动辄就需要大几千,不管考上考不上,都可以作为低调的炫富道具出现在与朋友的对话里。能拿5000去考证,代表着一定的经济实力;考了个不明觉厉的证,代表着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而且考证很可能还会消费上瘾,报了名但没空学,裸考后再报再裸,成了一场场奢侈的考证战。25岁的体制内咸鱼原夕告诉我,自己一大爱好就是考证,这些年总共考了十来个,什么方向的都有,比如BEC高级(剑桥商务英语)、教师资格证、汉语国际教师资格证、茶艺师、剑桥TKT、生涯规划师证、家庭教育指导师、翻译资格证、广东省心理健康C证、PM+,MOC证书……以及报了名还没去的营养师。我在被小小震撼的同时,开始认真思考——这届打工人,怎么开始把考证当轻奢爱好?
打工人的轻奢消费,考个证玩玩儿
提到轻奢,过去可能脑海里会浮现一个背着Coach包包,戴着apm项链,围着Burberry围巾站在路边打车的精致都市白领形象。但现在的轻奢,已经很难仅凭衣着断定了。你以为擦肩而过穿着100块T恤、背着双肩包行色匆匆的人是在为生计奔波,但人家其实是在去考花了5000块培训的营养师证的路上;你看到挤在公交上刻苦读辅导书的30岁疲惫打工人,其实已经手握8个证,正在考第9个茶艺师。况且对于任何一个重度拖延症来说,考试很容易被迫“轻奢”。这就不得不提到我少不更事时曾四战雅思,前三次因为拖着没学只好裸考,但按捺不住还是报名上瘾,直到最后一回才逼了自己一把。最终,除了成绩单以外,还收获了四支不同颜色的“爱马仕铅笔”,一度被室友追问我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不是某个富二代。事到如今我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早已迈入轻奢行列而不自知。而这四支雅思铅笔,就是我的入场通行证。当考试成了一种消费方式,打工人写在简历上的小字也就成为了一本本“轻奢通行证”。据不完全归纳,目前市面上较为流传的证儿,可以按奢侈程度依次排开:处于“顶奢”行列的证书,往往是身份的彰显,同时带有一些让爸妈露出微笑的附加功能。这类证件通常都有报名门槛。要是想省点钱自学是万万不行的,因为不支持个人报考,必须通过培训机构统一报名。也就意味着如果想拿证,就要同时一起支付培训费、考务费、报名费、证书制作管理费等等高额打包费用。豁出去花9000块考的心理咨询师证;用5000块折腾出来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斥资3000拿下的整理收纳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陪诊师、色彩搭配师……统统都可以成为身份的彰显。毕竟这类证件在驾照、雅思、四六级英语面前都略显鸡肋,但对处于“顶奢上瘾”的打工人则有致命的吸引力,既能写进简历里,又能成为平时社交里的谈资——“哦,这个东西不怎么减肥的,你问我怎么知道?我考了营养师证啊。”仅次于以上需要打包消费的“轻奢证”下,是炫耀技能类证书,不同于身份的彰显,更能突出的则是生活品质、兴趣爱好的体现。这类证件不需要高额打包费用,但报名费也不菲,往往都是个人爱好驱使。比如小红书上超火令人心动的叉车证,考试费用在300-500之间,证书需要再补100左右,由于农村地区常用,所以培训费也相对比较低。在某国企工作的985硕士好友告诉我,她最近的愿望就是考个叉车证,“没别的,就是感兴趣。难道你不心动吗?”朋友发的和妈妈的对话
除了叉车证,类似的还有贵点要2000左右的潜水证,以及考证战士原夕透露自己最后悔考了的翻译专业资格证,报名费400-1200元不等,“太难考了,真是是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有只需要500左右就能上考场的的茶艺师、咖啡师、经济师……在这些身份与爱好的轻奢证件下面,就是“以防失业类”证书了。它们是打工人确保生存的planB,也是想转行时简历里的骨干力量。各个培训机构疯狂宣传的全媒体运营师报名费大概1000多,据宣传仅需要备考15天,就能为以后转行做新媒体运营等工作提供相关经验。150-400元不等的导游证、以及每人每科52元到70元就可以用来诱捕山东爸妈的教师资格证都是如此。原夕告诉我,考了这么多证里,她觉得最值的就是教师资格证,她已经拿下小学语文、小学英语、高中语文、还考了高中英语没出结果。这些教资证帮她入了编,“如果没有这个证的话,可能没有那么容易进入体制内。”注册会计师、二级建造师、律师证、人力资源管理师等专业性质比较强的证件也大受欢迎。虽然难度较高、可能会一次又一次循环报名,但比起“顶奢”证件来说,总共加起来不超500块的价格,打工人倒是也能负担得起。小红书@茶猪猪呀
处于考证轻奢爱好末端的,就是心理安慰类证书了。说白了,这类证书没法成为身份的象征,也不能在失业时救你一命,只能锦上添花,做不到雪中送炭。与其天天陪姐妹分析感情状况,不如干脆花500考个婚恋情感咨询师。没事儿干再把50块的普通话证书考了,还有100块左右的计算机二级,以及50块的英语六级。这么多七七八八的证件,真就那么值得考吗?这些大笔大笔的报名费,到底是“真轻奢”还是“假安慰”?
轻奢的“智商税”一面,考证也有
图书馆天天爆满,麦当劳、星巴克、网红书店全部变成自习室,考证这股已经奔涌数年的潮流,也丝毫没有平息的迹象,反而愈发汹涌澎湃。毕竟“技多不压身”,“丰富一下简历”没坏处,而且“身边人都在考”,手头没有几个四六级以外的证,不免感觉“被同龄人抛弃”。多一个证,仿佛就是多了一个沉甸甸的砝码,更能把未来稳稳地钉牢在一个确定的、同时又在上升的位置,而不会被时代的风轻易刮落。当考证成为一种消费,乃至一种刚需消费,一个滚满热钱的市场也就被催生出来。这个市场似乎友好、包容、开放,听听看——“没啥特长就考这18个高含金量证书提升”“闲着没事干可以考这10个证”,没啥特长还有18个备选项,闲着没事干都有10个证让你顺手换着考,足见考证这片海域有多广。如果想靠考证,达成社交平台贴子里“月入两万多,可以干到老”的效果,恐怕是要失望的。因为这个市场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友好,里面混杂着用“山寨证书”吃这口焦虑饭的违规培训机构。去年5月,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展“山寨证书”专项治理,治的就是考证市场中的乱象:违规使用有关字样和标识、虚假或夸大宣传、违规培训收费、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进行炒作、涉嫌欺骗欺诈等。游走于灰色地带的考证机构早已摸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钓鱼”大法。这些年,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很多从前被忽视的需求现在被看见,从前习以为常的技能现在有了“名分”,比如收纳师、色彩搭配师、陪诊师等;同时,多种新兴行业冒头,宏大尖端如“元宇宙”“人工智能”,贴近日常如“剧本杀”“密室逃脱”,被捏成一个又一个风口的形状。两相作用,为机构画大饼提供了现成的颜料:别觉得自己没技能,你只是没意识到那也是一项技能;别在一个行当里空耗着了,外面机会这么多,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甭管行业成不成熟、有没有统一标准,总之先把相应的“证”推销出去,甚至是巧立名目发明出来,用动听的故事加以包装,诱惑人去考。“如果工资不高,一定要考这个证”,“闲着就考这个证,月入12000+”,“空闲时间考这个证,抓住10年风口”……这些财富神话遍布社交平台,稳准狠地直戳痛点:不想耗费太多时间,也耗费不起太多时间,又想获得高额回报,最好“逆天改命”。在这些话术中,似乎考到了证就能直通财富自由,但很多时候,这个“证”,连找到工作都不能保证。2021年3月,人社部将“碳排放管理员”列入国家职业序列。官方解释是从事企事业单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询等工作的人员。这之后,很多人关注起“双碳”(碳达峰和碳中和)赛道想转行。直到2022年7月底,人社部才发布《碳排放管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征求意见稿)》,但在这之前,各类培训班、“碳排放师证”早已大批涌现,话术无不走“高薪就业”“前程无忧”这个路数。像前面提到的,考证所涉及的费用囊括报名费、考务费、培训费、证书制作管理费等,名目繁多,每个培训机构还各有不同收费标准,于是其中猫腻也多。在多篇报道中,可以看到“山寨证书”考试通常以不难、门槛低为诱饵,然后开始收培训费,尽管培训材料很可能只是制作粗糙的PPT,但是别觉得不值,机构还能提供押题服务呀——殊不知这个证如果本来就是机构“自主研发”,那押题服务就有点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意思了,机构自己出题再自己押题,形成闭环。一家名为天津博成的碳培训机构,号称只需短暂的视频培训,即可参加国培网安排的“全国统考”,然而,6000块钱买来的课程,是一堆10分钟就能刷完的PPT录屏,考出来的证也没得到承认。《工人日报》也披露过一些“收纳师”考证机构的手段,有人花2980元报最便宜的中级收纳师课程,只得到一堆网上都能搜到的视频,还被机构撺掇着不断升级,宣传中十分简单的考试也变得需要多次补考才能过——要再交几百补考费,当然。好不容易考出来了,“证书”到底能不能放到简历里乱杀?据“时代财经”去年7月的报道,“碳排放证”在当时对于找碳排放相关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帮助,甚至被称为“韭菜证”。“因为现在没有职业资格化,这个证并不足以证明你对双碳行业的了解程度,所以公司也不会因此就给你一份工作。”业内人士林子文接受采访时这样解释。小红书上甚至有账号直接叫“碳排放管理师是诈骗”
比如“心理咨询师证”,我国早在2017年就取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目前市场上面向非专业人士的此类证书,都是各个机构自行颁发的,用人单位对不同证书的重视程度也不同,但据业内人士透露,比起一纸证书,从业经验大概率更受重视。此外还有在社交平台上被赋予“包分配”“优先录取公务员”等等光环的“社工证”,这个证不是准入类职业资格,而是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前者是某项职业(工种)的准入门槛,没有相关证书就无法从事,后者体现的则是某项职业(工种)从业者的技术技能,并非准入门槛,也就是说还不足以被视为“求职敲门砖”。其实,国家放权让社会机构发放技术技能类证书是好事,能为普通劳动者提供多元化提升职业技能的通道,问题在于“山寨证书”总能找到空子钻。目前,人社部推行的技能人才评价证书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以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前两类考核由国家主导,统一颁发证书,不是“山寨”的重灾区。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指由经人社部门备案的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在备案职业(工种)范围内,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评价所颁发的证书,由评价机构独立印制并发放,政府部门不参与监制。评价机构参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参考样式”设计证书,证书样本(含印章内容)须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由于国家下放的地方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组织多而杂,证书设计样式也不统一,也就成了“山寨证书”的主战场。所以,要考证,最好先到人社部官网“技能人才评价服务窗口”查询所考证书及颁发机构是否在国家系统认证之内。虽然遍地都是“山寨”的坑,但考证给的“暴富梦”,永远都有吸引力。比如各类金融证书,简直就是考证界的“爱马仕”,考试费常常十分高昂。以CFA-ESG证书为例,这个专门为ESG(环境、社会、治理)领域设计的资格证书,由 CFA Institute(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管理和颁发,据说在可持续投资、绿色金融领域方面认可度和含金量非常高。与含金量相匹配的,是考一次报名费795美元(约合人民币5805元)。在社交平台上搜一搜这个高大上的证书,能看到大量备考经验,有人说“挺简单,一次过”,有人说“真不简单,别轻敌”,共同点是最后都会抛出“资料分享”,哪怕博主不提,评论区也会被培训机构的“有需要私信哦”给占领。有人说,金融行业,从头到脚贯彻一个“卷”字,不管小白还是高管,活到老,证就得考到老。无限内卷的氛围,滋养了遍地的考证软广。不过,这些昂贵的证好歹是受行业认可的,确实有用,但用处到底有多大,还真不好说。央视财经评论员张捷就点评过金融界的“天价考证”现象,表示“考证只是其中一个门槛,要有比这更尖端更过硬的才行——比如人脉资源”。说白了,考证给了你走上人生巅峰的希望,希望才是最贵的。考了正规的、有用的证,也并不意味着自此平步青云。大家都是考着试长大的,这个道理东亚的孩子不是不明白。考证考成了爱好的原夕说,考证有一部分是为了给未来增添筹码,缓解压力和焦虑,但久而久之,这又成了新的压力源:“必须没完没了学习,才能保持不焦虑的状态。”考证的流行,归根结底只是普遍焦虑的一个切面,身处不确定的环境中,业余时间考个证,大概是为数不多可抓紧的确定性了。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最吃香的“轻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