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而不是陪读”:海外中国妈妈的新赛道
▲ 2023年7月,上海妈妈良美和两个女儿开启在加拿大的留学生活。(受访者供图 / 图)
随着80、90后女性成为新一代陪读妈妈,她们更加重视自我价值,不再局限于传统“全职保姆”身份,而是探索人生新赛道、和孩子共成长。她们对孩子的未来也更加宽容。
“我现在带孩子出来,其实就相当于是多给了他一个机会,未来的生活最终由他们自己决定。”
责任编辑|姚忆江
“孩子们要七遍、八遍,乃至十遍地刷题。要做到读前面几个字,就知道这个题目怎么开始写那种程度。”
孩子累,陪着孩子上课、辅导作业的良美也累。“我觉得这个(刷题)没有意义,孩子们也不快乐”。
2023年7月,良美带着两个孩子从上海直飞加拿大多伦多,成为数十万海外陪读家庭中的一员。
近年来,留学生逐渐低龄化,更多海外陪读妈妈也随之出现。随着80、90后女性成为新一代陪读妈妈,她们更加重视自我价值,不再局限于传统“全职保姆”身份,而是探索人生新赛道、和孩子共成长。她们对孩子的未来也更加宽容。
良美说,“我现在带孩子出来,其实就相当于是多给了他一个机会,未来的生活最终由他们自己决定。”
“是陪伴,不是陪读”
过去,陪读妈妈给人的印象略显“悲情”:为了孩子辞去工作、牺牲自我,远赴异国他乡照料孩子衣食住行,做起了“全职保姆”。
然而,年轻的陪读妈妈们并不认可。
“我没有陪他读书,我只是陪伴。”南京妈妈乔雅,在美国加州陪读多年。当前,她的儿子已顺利完成初、高中学业,进入大学校园。
乔雅说,有的小留学生会跟陪读家长抱怨。比如“你不懂”“你没在美国读过书”。但是,她和儿子的沟通中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她自己也在美国“读了书”。
2021年3月,乔雅此前的公司因结构调整解散了一批员工,她也在解散名单之列。在沮丧受挫的情绪下,乔雅决定再次回到校园攻读MBA。
大学毕业后,读MBA是乔雅“一直没有完成的一个梦想”。而含金量高的MBA也是快速融入当地、提升职场竞争力的“捷径”。
申请过程中,乔雅从国内调出成绩、委托中介机构翻译成英文版,找人写推荐信写文书,参加经管研究生入学考试(GMAT)等。这对于她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2021年9月,乔雅成功被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录取。“虽然(过程)有千辛万苦”,但结果让她欣慰,“我证明了自己,实现了梦想”。
2024年6月,乔雅将迎来MBA毕业,而儿子则是2026年6月大学毕业。
“我们俩都是同步的,他选课我选课;他付学费,我付学费;他放假我放假。同时,他还觉得妈妈挺有追求,对他来说也起到了模范作用。”乔雅说。
乔雅把自己的圆梦经历分享在社交平台上,引起陪读妈妈圈的不少点赞。她认为,每个女性都有自己的特长。不管是厨艺好、园艺好,都要发挥自己的潜能,看到自己的价值。
“40岁的女性也是社会构成元素,既然我们有这样的才能,为什么要荒废自己呢?每个人都是值得赞赏的,我想唤起这样一种共识。”乔雅说。
类似“自我意识”也出现在其他陪读妈妈身上。
在亚美尼亚埃里温,海丽6岁的女儿沐恩(左二)学习花滑、小提琴、艺术体操等多种课程。
海丽是一名85后,出生在湖南岳阳。她酷爱旅行,足迹遍布世界上二十多个国家。女儿出生刚满百天,海丽就为还坐不稳的女儿拍摄证件照、办理出国手续。拿到证件的次日,两人就直飞泰国。
海丽不喜欢被安排的生活,海外旅行就是她的“朝九晚五”。两年前,海丽和女儿来到亚美尼亚,选择在首都埃里温定居。
海丽把这段时间称为她和女儿的积累期。一方面女儿在这里用极低的成本学习花滑、音乐和舞蹈,而她自己也在学外语、积累行业经验,为新工作做准备。
“这不代表稳定,我有自己的生活状态。”海丽说。
“比国内性价比高”
说起海外陪读,很多人心中闪过的关键词就是“贵”。
不过,受访陪读妈妈表示,相比较国内城市高昂的教育成本,海外陪读这本账,算下来性价比更高。
上海妈妈良美为孩子们申请了加拿大多伦多地区的公立学校,目前两个孩子都是小留学生身份,学费每年约8万元人民币。而在良美的家乡上海,国际学校的学费已标价20万-30万/年。
良美说,自己打算在加拿大申请读研究生。“如果我能申请学校拿到学签,或者工作签的话,孩子们在这边公立学校的学习就可以免费。”
如果选择在发展中国家读书,陪读的费用将进一步压缩。
柳莹曾是一位北京东城区的鸡娃妈妈。大儿子的“鸡娃”经历让她身心俱疲,由此下决心不再受“二茬罪”。2017年,柳莹带着女儿来到马来西亚新山市,在当地一家国际学校入学。
柳莹介绍,刚到新山时,女儿每年学费约6000元人民币,比女儿在北京读公立幼儿园的每月费用都低。当前,女儿读七年级,学费约3万元人民币/年。
不过,国际学校一般年级越高、学费越贵。如果女儿以后读到10-12年级时(相当于国内高中),费用可能升至13万-15万元人民币/年。
柳莹提醒,留学费用因人而异,发展中国家也并非“便宜”代名词。在马来西亚留学费用依次为,私立学校>华人学校>公立学校。
比如,马来西亚当地人如果读政府学校就可以免费,而家庭条件好的才把孩子送国际学校。“一个朋友刚把小孩转到一所美式学校,连校车都要每月1800块人民币。”柳莹说。
和中产家庭的“私立精英”“欧美直通”路线不同,也有家庭选择“小众”教育之路。
2023年7月16日是亚美尼亚泼水节,海丽女儿沐恩(右一)和当地小朋友一起玩耍。(受访者供图 / 图)
海丽说,之所以选择亚美尼亚,一方面是亚美尼亚的入境门槛低,外国人无需购置房产、预存资金等即可申请居住证。另一方面,和国内同等培训项目相比,这里的教育收费简直是“白菜价”。
当前,海丽给6岁的女儿报了多项课程——包括花样滑冰、小提琴、艺术体操等。据她介绍,这些课程每月团课费用在200-400元不等,课程设置8-12节课。如果请私教一对一,费用在100-200元/节。
得益于前苏联留下的教育“遗产”,亚美尼亚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很多文体项目实力不俗。以花滑为例,海丽女儿学习花滑的冰场里,每年夏天都会吸引花滑选手前来训练。
夺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单人花滑亚军的特鲁索娃就曾多次来到这里,海丽女儿曾与其合影留念。而这里的团课每月只需约220元人民币。
“如果在国内,可能连冰场门票都不够。”海丽笑道。
“最怕的就是生病和意外”
当作出留学决定,陪读家庭的分工大都相似——妈妈出国陪读,爸爸留下赚钱。日常生活中,爸爸们大都通过网络电话联系妻儿。只有在节假日时,才能打“飞的”两地相聚。
据陪读妈妈们介绍,如此分工一方面是因为女性参与家庭育儿工作多,照顾孩子更有优势,另一方面则跟当地入境政策有关。
柳莹说,在马来西亚,陪读签证只发给女性直系亲属,“所以在这边看到陪读小留学生的,大多数是妈妈或者姥姥”。
在异国他乡,小留学生的生活全靠有限的长辈照料。一旦她们生病或者发生意外,小家庭运转基本停摆。
在马来西亚多年,柳莹认识不少同样经历的中国妈妈,也听过不少让人唏嘘的故事。
有一次,一位“一拖二”的陪读妈妈在家中遭遇入室盗窃,“母子三人正在睡觉,突然刀就架在脖子上了”。虽然后续没有造成人员伤害,但给孩子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还有一次,一位在陪读的中国妈妈夜间猝死在公寓。次日孩子准备和他人结伴上学时,才被其他中国妈妈发现。柳莹说,因孩子爸爸一时间无法入境,遇难妈妈的后事靠其他中国陪读妈妈协力帮助才办好。等爸爸紧急签证下来后,孩子才被安全带回国。
“陪读妈妈们最怕的就是生病和意外,脑子中一根弦绷得特别紧。偶尔回到国内反而容易生病,那是因为那根弦终于有机会松了下来。”柳莹说。
奔赴加拿大前,上海妈妈良美带足了药品。她说,“我把自己能够预见到的各种药,像感冒药、抗生素等都带过来了。”饶是如此,刚来加拿大不久,良美就去看了一次病。
“腰闪了,一直觉得不舒服,后来在朋友陪伴下还是决定去看医生。”良美说,当时去到了一家诊所(Clinic)。“整个过程都能和医生正常语言沟通,也没有我想象中这么复杂。”不过,良美担心,如果以后遇到孩子发烧这样的“大麻烦”,她还是心怀忐忑。
有条件的家庭也会选择父母同时陪读。
广州妈妈张欣和先生在国内从事化妆品行业,因为孩子出国留学,二人也先后到达温哥华和吉隆坡陪读。张欣认为,父母的共同陪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只有妈妈一人陪读,不仅对孩子成长不利,还会引发诸多家庭矛盾。
不过,无论陪读方案多么周密,中西教育的诸多差异,依然会带来考验。
张欣的孩子此前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公立学校读书,每年学费约9万元人民币。但是“硬件几乎没有”:用张欣的话说,“学校也没防护栏也没保安,大门敞开着,让人没有安全感”。
当地的快乐教育理念也让张欣焦虑。
“孩子上学的前几个月,老师一直在教ABC字母。孩子回家后,我问她一天都干啥了,她就说老师一直叫我们玩。加拿大冬季时常下雪,孩子们常常就在操场上打雪仗。”张欣说。
在多方因素作用下,张欣决定把孩子转学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在一家私立国际学校读书。
“未来,是开放式的”
在马来西亚新山,柳莹的女儿日常要使用三门语言。
“在家说中文,在学校说英语,外面买东西时还需要说几句马来语”。而当地的国际学校中,也有很多来自韩国、日本的小留学生。
在加拿大多伦多,为了感受更好的英语环境,良美专门带孩子搬家,从多族裔杂居的市中心搬到了白人相对集中的郊区。
受访陪读家庭中,小留学生一般从小学或者初中时离开中国,年龄在6-13岁不等。在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之际,他们更容易掌握一门新的语言,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不过,在“多语成长”的环境中,有时候会面临意想不到的“冲突”。
张欣说,很多加拿大的小留学生在当地接受英文教育,结果长大后中文都说不利索,“更别说写了”。在张欣决定给孩子转学的诸多理由中,“不让孩子忘记母语”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小留学生们逐渐长大,他们未来的发展路径也提上日程。
过去,有一些陪读家庭会通过华侨生联考,让孩子回归国内主流教育体系,以较低门槛获得重点大学入场券。不过,柳莹觉得这条路径并不好走。
“基本不会考虑华侨生联考,因为政策变动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柳莹认为,把留学当跳板、试图弯道超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小留学生的家长们也并不放任孩子们的学习,“付出这么大代价陪读,不会只想混个文凭”。
柳莹女儿目前在马来西亚上七年级,对于女儿的未来她持有开放心态。“当前,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很多华人移居到了世界各地。他们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广阔的视野,愿意走得更远,其实这很值得我们学习。”柳莹说。
乔雅希望儿子在美国大学毕业后,继续申请美国“藤校”的研究生。至于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发展,要交给儿子来定。
“孩子的根还在中国,不管是文化的根,还是情感,还是社会纽带。”乔雅认为,国外的人文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很大的浸染作用(这点也适用于成年人)。但无论在哪里,孩子和大人都需要逐渐成熟心智,稳定根基。
“从本质上说世界都一样,都有美好的地方,看你怎么塑造你自己的人生。”乔雅说。
上海妈妈良美说,在海外留学、生活,孩子们独立性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提升。(受访者供图 / 图)
良美刚到多伦多不久,对于孩子未来尚未确切地规划。不过,她明确提出,不会强烈要求孩子上名校。
她更希望孩子们能够“体验多元文化、有更宽广的视野以及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良美还提出,加拿大有很多技术类、服务类蓝领岗位的需求,像电工、兽医、牙医助理等。蓝领工作同样受人尊敬,而赚的钱也不低。
“这和国内不同,大家不认为只有读书一条路。”良美说。
(良美、乔雅、柳莹、张欣系化名)
其他人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