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吃得太饱!
01
遥远的年代里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几个盲人跑到王宫,好心的国王牵出头大象让他们摸。
一个盲人说大象像一根柱子;
一个说像蟒蛇,又粗又长;
一个说像一把扇子,又光又滑;
还有说,明明像一堵墙,又厚又大;
抓到尾巴的说,大象又细又长,像一根绳子。
对,这就是著名的“盲人摸象”。
我们才在小学二年级,就学到了这篇课文。
其实我一直此故事有偏见。
因为现实中的盲人朋友,往往是眼睛看不见,但是心却比很多明眼人更亮。
即便摸象,也不会只摸一处便断然下定论,更不会吵吵个没完,还大肆渲染,到处张扬。
他们深知自己的缺陷和脆弱,所以他们时刻保持敏感,谦虚到卑微;
毕飞宇的小说《推拿》(电影版由郭晓东、秦昊、张磊、梅婷、黄轩主演),就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刻画。
当然,故事仅仅是故事,寓言也仅仅是寓言。
02
现实生活里,经常有一种人是“心盲”。
比如最近几天网上吵吵嚷嚷的“重庆游客坐人力轿上山,被网暴‘践踏轿夫尊严’”,以及“孕妇送外卖,‘爱心人士’投诉平台,还上门骂人家丈夫”。
能够看得见轿夫肩头的红印,看到女人怀孕的辛苦,无论如何这点都值得肯定。
但是这些人何尝不似摸象的盲人,只摸到了鼻子底下那一点点“真相”。
事情的全貌他们看不见,也没有能力看见。
通常来说,轿夫们都是附近靠这行吃饭的中年人,是家里的主心骨。
据记者采访,原本这些轿夫师傅在景区靠抬滑竿,每个月可以挣3000-4000块钱,对于农村家庭来说,这是笔可观的收入。
但疫情原因,这两年旅游业惨淡,轿夫们收入断崖似下跌,每天能抬上两个人已经属多。
至于那位孕妇,但凡有点闲钱,谁又愿意冒着危险,挺个大肚子在车水马龙中奔波,之所以选择这份工作,应该是权衡利弊下,能做的不得已选择。
据说由于担心被指责,或者被网暴,很多游客都不太敢坐滑杆了,当地的抬轿生意几乎断送;
而舆论爆炸后,景区也由于有人扒出轿夫不是正式合同工,面临着因管理不善而被罚款的可能。
同样,由于担心被投诉,平台也不敢再录用一些弱势群体,那位孕妇以及跟她类似的很多人,连赚那些辛苦钱的机会都可能被剥夺。
所以“爱心人士”啊,你只看见他们在8月的太阳下流汗奔波,你可知道他们已经快要生活不下去了。
用劳动换取一份微薄的收入,虽然我们都不忍心,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这也是公平的;这更是我们的底层百姓,忍韧着努力活下去的见证。
虽然苦难不值得讴歌,但至少我们可以理解,并试图从中找到改善的方法和动力。
有时候你的小善,很可能酿成大恶。
无知没有关系,但我们至少可以保持谦虚,保持不断学习的求知欲,而不是以自己看到的那一点点表相,一跃站上道德的制高点,自以为是地指责别人。
“心盲”是一种顽疾,不管多难,都要治。
03
一直不明白,那些热衷于网暴的都是什么人。
看到有篇文章,标题直指“未被生活锤过的年轻人”,虽然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但我个人认为,大概也八九不离十。
上一代的很多父母,都是吃苦过来的。
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因为曾经吃苦受累,所以他们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再吃苦受累;
因为曾经下大力赚苦钱,他们就希望孩子不要像他们一样,未来还是下大力赚苦钱。
这原本也是最朴素、再正常不过的愿望。
但在行为上,就变成不让孩子干一点活,受一点苦,哪怕让孩子洗个衣服做个饭,都觉得是委屈了孩子;
在观念上,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孩子的贵贱之分,仿佛干一点体力活,就是对他的脸面的羞辱。
而家庭越是普通越是寒门,这种观念就越强烈。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你会发现职场中,有些孩子虽然非常普通,但却个个心高气傲。
他们大多的生活经验都来自于网络和新闻,他们动不动跟你谈自由,谈尊严,谈平等,谈爱国。
一看见有人肩膀磨破了皮,就认为有人在践踏“尊严”;
一看见有人雨天点外卖,就觉得这个人内心残忍;
一碰到企业要加班攻坚,就认为是资本家剥削员工。
要命的是,你还没办法跟他讲理。
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都会有一言九鼎的“权威”。
一些综艺节目,专家及业界大拿,每人可以抵普通观众的几票或者更多,这些,都是对特定人群专业积累的认可和尊重。
但是网上却不一样,网络一人一票,人人平等,而一些不食人间疾苦的闲人,因为有精力有“爱心”,更乐于把这种“爱”的风暴延伸到生活中,于是就变成了悲剧。
劣币驱逐良币,也是这么发生的。
04
有位艺人,每次创作都喜欢饿着肚子。
有次排一个大型节目,这位艺人竟然整整饿了三天。
演出非常成功。
记者问艺人为何不吃饭,他说,饿着肚子才会更有灵感。
的确,吃得太饱容易犯困。
在这里,我理解了白岩松的那句话:现如今的社会,中国人还是“饿”点好。
又被关了半个月,17谭终于出关。谢谢你们还在。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17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