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子女长大后为什么逃离你,从你对他做这件事开始,就错了

子女长大后为什么逃离你,从你对他做这件事开始,就错了

文化


最近逛知乎时,看到了一个话题:


“家长无意中翻看了孩子日记,孩子知道后崩溃至极,该如何收场?”


有超过400w的浏览。


其中一个2.5W赞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家长,可以无意中看到了孩子的日记本。但绝无可能,在无意中翻看了孩子的日记”。



“看到”与“翻看”,一字之差。


却跨越了“无心之失”与“故意为之”的边界,也踩中了许多亲子关系的敏感地带。


这件事说大也不大。


却和“进房间不敲门”“偷听孩子讲电话”一样,让许多父母与孩子间“战火”不断。


周国平曾在《人与永恒》中写道: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界限。”


那么,亲子关系之间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呢?




上世纪90年代,两位美国学者提出了一个新名词:“直升机父母”


指的是那些“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上空,时刻监视孩子一举一动”的父母。


直升机父母有许多类型:


或在生活上过度操心,或在学习上过度干预,或在人身安全方面过度保护......


现象各异,但一言以蔽之:


通过全权接管孩子的生活,来减少他们犯错受伤的几率。


这乍听没啥问题。


谁愿意自己走过的弯路,孩子再走一遍啊?


但若细品下面的故事,就会觉得有些变味。



一位985毕业的博士生,自小生长在单亲家庭。


我妈妈自从离婚后,就辞掉了工作全职陪读,我所有的事,她都要刨根问底。


包括我的生活作息与习惯、周围的同学和老师、研究的课题和论文。甚至我肱二头肌的大小、指甲上的半月痕,还有我女朋友的工作和生活……”


在他刚毕业时,母亲就让他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去高校任职,不然就“天天吵闹,让儿子无法工作”。


而儿子一旦反抗,母亲便会以“别人都是害你的,只有你妈不会害你”“你这么小懂什么”之类的话来压他。


若这些话也没用,母亲便会拿出自己的“杀手锏”:


指责儿子不孝。



尽管体恤母亲多年的付出,可这样年复一年的掌控,早已压垮了他。


“我甚至想通过自杀来结束一切。”


这样毫无边界的父母,并不在少数。


这篇故事下面,更多人写下了自己的故事。


有人因长期被妈妈偷看日记,导致长大后写东西都下意识用暗号;

有些人的父母会偷偷撤回孩子的微信对话,然后仿照他的口吻“套取”对方的信息;

有人不被父母允许做“任何危险的事”,直到30岁,也不敢独立出远门;

有人毕业3年后,妈妈还以“孩子家长”的身份和公司领导时刻保持联系。



所以“孩子听爸妈的,就够了”。


某些情况下,这句话固然有一定道理。


爱子心切,人之常情。


但更多时候,却如知名心理学家胡慎之所说:


“孩子需要在尝试中,感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进而形成自给自足的能力。


而父母的过度照顾,是对孩子能力的剥夺,这会导致他们长大后,用不太正常的方式,来夺回自己的自由。”


成长和学走路是一样的:


一开始要父母扶着走,后面则要孩子晃晃悠悠地自己走。


倘若因为怕孩子摔倒,就一直扶着,那么孩子将永远无法自己走路。




“当一个人的边界被入侵时,他要么隐忍这种不舒适感,要么用强烈的反叛去抵抗入侵者。”


那些被父母全权接管人生的孩子们,往往会成长为2种样子:


要么全然依赖父母,丧失个人能力;


要么极端叛逆,甚至不惜铤而走险。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30岁的海归,分享了自己被母亲掌控的人生。


即便已经独立在国外生活了8年,每次回家时,妈妈还会管他“怎么洗手,擦手要用哪块毛巾”。


关于儿子的恋情,母亲更是“眼里不容一点沙子”。


每当儿子交了新女友,妈妈都会“鸡蛋里挑骨头”,直泼冷水;


只要恋情遇到了矛盾,妈妈就催促儿子分手,还叨叨着“这个坎儿,你过不去”;


一旦儿子提出“您少插手我的感情”,母亲便会大喊大叫,哭诉儿子“有了媳妇忘了娘”,要与自己划清界限。


久而久之,儿子便丧失了“建立长期亲密关系”的能力。


因为只要恋情遇困,他就要承受来自母亲和女友的双重压力。


还没努力,便心生退意。


“尽管已经30岁了,我对如何从0到1建立亲密关系,依然一无所知。


因为和一个人从0到0.5的路,我走过很多遍,但从0.5到1却从未走过。”



心理学认为,冲突较大的家庭关系,往往存在“角色功能混乱”的问题。


妈妈不是妈妈,孩子不是孩子。


例如,与谁恋爱、如何恋爱、怎么化解恋爱中的矛盾,这些本是儿子要解决的问题。


却被母亲越界代劳,替儿子“完成任务”,这便是角色功能混乱。


这,也是众多亲子关系丧失健康边界的核心。


父母剥夺了孩子体验的过程,强制性给出答案,并要求孩子照做。


结果必然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小雅就曾用极端的叛逆,来反抗父亲的控制。


从小,小雅就被父亲严加管教。


即使上了大学后,也要事无巨细地向父亲汇报。


有一次,小雅和大学导师吃饭,4小时没看手机,父亲便报警了。


还找遍了女儿的高中和大学同学,逼问小雅是不是和某个追她的男生在一起。


一时之间,闹得人仰马翻。


小雅也曾尝试和父亲沟通,但都被父亲按上了“不孝”的罪名,以小雅的道歉结束。


常年的自我压抑,让小雅感觉自己不配拥有幸福。


甚至开始自残。


最后仓促地和一个男人确立了恋爱关系,未婚生子。


这一切,都是为了逃离那个被父亲控制的自己。



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们说“我是为你好”“你太不孝了”之类的话。


这些话,往往隐藏着一种以道德、孝顺做支撑的权力,是对儿女自上而下的“审判”。


这份审判很沉重。


每个子女,一旦提前背上“不孝”的罪名,那么所有与父母不同的意见,即便是正当的,也像是在佐证“不孝”。


为了不“罪上一等”,子女便只能将不舒服一次次压回心底。


但正如弗洛伊德曾说的:


“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只是被活埋,有朝一日会用更加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我知道,这个时候留言区一定会有人说:


“现在孩子真的不好管了,说两句就牵扯到边界感,就牵扯到控制欲。”


确实,“严加管教”与“无边界感”并不好区分。


管严了,说侵犯孩子隐私;


管松了,又怕孩子跑偏。


有一位“直升机母亲”,就曾分享自己的无奈。



她和老公深知“教育可以改命”。


所以,在女儿刚上初中时,便为她规划好了将来出国的道路。


但由于出国留学的前期准备繁杂,外加大环境竞争激烈,夫妻俩不愿女儿浪费一分一秒。


所以日常对她盯得很紧。


如果孩子锁上房门一个人在屋里,爸爸就会把房门撬开,偷看女儿在做什么;


又或者强行检查女儿的ipad,查看女儿是在学习还是在和朋友聊天。


女儿白天要上学、上补习班,晚上回家还要面对严苛的盯梢。


没有一丝喘气的空档。


时间长了,便开始拿刀划自己的手臂。


以此发泄内心的压抑。


这时,妈妈才意识到:


“孩子的压力可能太大了”。


但对孩子完全没要求是不可能的。


所以夫妻俩只能一边请教有经验的心理专家,一边多和孩子积极沟通。


同时提醒自己,别忘记为人父母的初心:


如果孩子能健康快乐,已是最大的幸运。


如今社会环境复杂,不安因素太多,竞争激烈,很多父母都像惊弓之鸟:


不仅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还要预防他们思想走歪,更想竭尽所能地帮孩子“谋划”个好未来。


层层压力之下,没人能做到周全。




我们每个人的边界,都被自己的成长环境与个人偏好塑造,各有不同。例如:


父母辈往往比年轻子女对边界需求更少,因为他们大多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下长大,个人意识淡薄;


内向的人则常比外向的人边界感更强,更需要个人空间。


所以,解决边界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更多需要亲子之间坦诚沟通。


在这里,十点君为大家提供两条沟通思路。


1. 探索并明确边界


每个人的边界都是“独家定制”。


有效沟通的前提,就是清晰彼此的边界在哪。


如果是要和父母沟通的成年子女,可以从自己的感受下手。


哪不舒服,从哪找原因。


例如,总被父母盘问恋爱细节,有人不舒服的是,觉得恋爱私密,不愿分享;有人则是不喜欢被父母强灌建议。


如果是要和未成年子女沟通的父母,则要先确认自己的底线:例如不能逃学、夜不归宿、打架斗殴等等。


然后和孩子明确这些原则性问题。


除此之外,其他问题则可以和孩子平等对话,鼓励他们诉说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一起寻找平衡的中间点。



2. 定一些小规矩


曾有心理咨询师说:


“比起直接拒绝,更好用的方式是,允许别人进入自己的边界,只要对方能尊重一些小规则。”


例如,不愿被父母干涉恋情的子女,可以和父母沟通:


只要他们尊重最终的决定权在自己,那么可以和父母分享恋情,也愿意听他们的意见。


例如,在管教未成年子女的学习问题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学习目标。


只要孩子达成目标,他就可以自行决定自由时间;反之,就要被父母监管。



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网友小时候被母亲偷看日记后,从此不再写日记。


长大后,她无意间发现爸妈年轻时的“情书”,就电话母亲,一字一句念给她听。


女儿“大仇得报”,母亲则玩笑式地回骂女儿。


小时候一触即发的“大问题”,就在母女俩的“互怼”中轻巧翻篇了。



其实家人就是这样的。


没那么多原则性问题,多的是日常琐碎摩擦。


计较了,就会小事化大;换个角度看,便大事化小。


除了在关键问题上,要确认清晰边界外。


其余的事,何不幽默应对呢?


你们曾在和父母或子女的关系中,因为“边界问题”产生矛盾吗?


又是如何看待亲子关系中的“边界感”呢?来评论区和十点君唠唠吧~


点个【在看】,愿天下所有的爱意,不再因“边界不清”而被误解。





作者 | 肖肖,心里有人烟,笔下才有眷恋。

编辑 | 张敬,两眼带刀混账到老。

主播 | 素年锦时,微信公众号:素年锦时FM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情绪不稳定的人做这件事,越早开始越好我想从你的窗子里看月亮一身白衣一生只爱一个人/高晓松 李健/ 两个人一互望暗号就对上了 ♀一位农村博士的强烈冲击:我为什么逃回北京?我,小学数学烂到被班主任孤立,长大后却上了剑桥,过上梦想生活,凭什么?红色日记 10.21-31“结账时发现价格伤不起??”救命该怎么逃离这尴尬场面...我为什么逃回北京?一位农村博士的强烈冲击当你6岁就画成这样,长大后。。。孩子长大后是否爱你,都藏在这1件事里Linda Jaivin\'s book,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China,\'在家能说会道、一到公众场合就怯场,帮助孩子克服胆小,大多数家长第一步就错了气愤!加州男遇持枪歹徒,开火自卫保护妻儿反被吊销枪证!只因他做了这件事?应用容器化后为什么性能下降这么多?吃着降压药,6年后为什么却心衰了,是药物副作用吗?吃药必须注意这点气愤!加州奶爸遭遇持枪歹徒,开火自卫反被吊销枪证!只因他做了这件事儿?信息时代气愤!洛杉矶奶爸遭遇持枪歹徒,开火自卫反被吊销枪证!只因他做了这件事儿?漏诊率100%!心脏这里出问题,只看心超就错了七绝 立秋日后院“我永远不会搬回澳洲!” 澳女长居英国,称其永远不想回国,原因竟是“澳洲太大了”...饿过劲之后为什么就不饿了?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孩子长大后不懂心疼父母?多半是父母犯了这3个错误,才养出了凉薄之人……她是谁?纽约华女长期逗留按摩店,问啥都不回答,店主急寻家人。重要!加拿大首席卫生官谭咏诗最新研判,又要开始做这件事了...同济大学一寝室四人全部直博:离你最近的人,决定你成为什么人长大后才发现,语文课本一直在教我各种道理身家百万移民败光,关于西安金狗哥移民加拿大后悔这件事新西兰总理宣布“放大招”:教育改革,从这件事开始!引发多方争议!从你的鞋,看出你的一生,很准秋招求职 | 刚开始就错了!孩子长大后是否爱你,都藏在这件事里小学数学烂到被班主任孤立,长大后却上了剑桥,她凭什么?大话封神010:纣王为什么要杀妻弃子?姜皇后为什么必须死?提拔你,换掉你,从来都不是看努力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