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上的说辞,不一定就是你教育孩子的“法宝” | hi南周
▲ 2022年7月16日,浙江金华,小朋友们正在科技馆体验各种神奇有魅力的科技项目。图文无关。 (视觉中国 / 图)
全文共1689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教育内容与现实环境脱节“错位”,并不利于孩子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还会让孩子认知迷茫、辨识混乱。你从网上学来的那套教育理念,可能与学校、老师的又有不同,会让孩子感到割裂,无法对接、无所适从,最后变得很“独异”。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一回看到一家三口一起在路上走,遇见邻居,父亲推了一下孩子,“叫叔叔”,孩子腼腆地扭了一下头,没叫出声。走过去后,爸爸鼓励孩子要大胆、要礼貌什么的,妈妈来一句,“没关系的,叫不叫是你的自由,你可以自己做主”。这都什么啊?
因为关系比较熟,隔天问孩子爸爸:“怎么你们夫妻,教育孩子声音不同的?”孩子爸说,爱人对孩子教育很上心,孩子一出生就订阅了很多自媒体来学习,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事情要让他自己做主,不能去限制和支配他的行为。我说,别学偏了。
幸福感来自与周围的亲密度。过度强调“独立个体”,会出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化,跟身边的同学、邻居、家人产生疏离感,你会“优秀到没有朋友”。退一万步讲,国外在礼节礼仪礼貌上,也不是让孩子“自己做主”的啊,也是注重引导和培养的啊,要不怎么会有“绅士风度”呢。这位妈妈,可能对“儿童中心主义”误读了。
现在有的自媒体,为了体现教育理念的“先进性”、独特性,一味拿别人的东西来劝说父母、教育孩子,特别是为了吸引眼球,刻意标新立异,中西方教育中都重视的尊重、友爱、诚实、合作等相同的内容避开不谈,专挑大家不同的东西讲,把支流当主流,把节奏带偏。一些所谓的网络教育“导师”,自己还没把别人的东西学明白、理解透,还没从历史渊源和文化脉络去搞懂别人为什么是那样,就敢在一知半解中断章取义地拿来传授、教育别人的孩子。一些家长焦虑“自己第一回做父母”,没有从根本上、从底盘逻辑上思考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心急乱投医,对别人的说辞,听了就信、照着就做,不加思考、不作辨别、不问对错,最后让孩子成为了自己的“试验品”。
我是反对盲目套用西方那些东西来教育孩子的。社会环境不同、文化特征不同,容易“南橘北枳”,理解领会不全、把握运用不好,容易“南辕北辙”。
中西方文化渊源不同,我们以集体的视角来认识人,把人看作是群体关系中的一部分;西方以个体的角度去认识人,主张人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认识不同产生理念差异,无谓谁对谁错。
教育的本质,是让人学会适应社会的本领能力。动物生下来后,了解周围环境、学会识别和躲避天敌、掌握捕食技能,就可以独立生存。人要稍微复杂一些,因为是“社会人”,社会规范很多、各种生活技能很多,又相对复杂,所以要学得更久些,从出生一直学到十八九岁,甚至成年后还要再学,才能适应社会。但归根结底来讲,是学会如何与环境打交道、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与内心打交道、如何与生活打交道。
我们教育孩子适应的社会,是他现在和将来要生活的社会。如果孩子将来要到国外生活,那你趁早让他适应国外的环境,如果是在国内生活的,你别盲目用西方那一套来教育他。教孩子适应远在西方的社会,他能在脚下的土地生活好吗?
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延绵数千年,培养出代代善良纯朴、勤劳勇敢的优秀儿女,蕴育出优秀民族,支撑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从未中断,自己的好东西为什么不好好传承利用?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有应用条件。用别人的文化来教育孩子适应脚下的土地,最后费尽功夫,还可能会“水土不服”。教育内容与现实环境脱节“错位”,并不利于孩子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还会让孩子认知迷茫、辨识混乱。你从网上学来的那套教育理念,可能与学校、老师的又有不同,会让孩子感到割裂,无法对接、无所适从,最后变得很“独异”。
孩子教育无法错了重来,“试验品”极有可能就成“牺牲品”。教育中国的孩子,不能盲目喂“西药”。
(作者为广州市民)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之“养儿育女”,欢迎来信分享为人父母师长的你在孩子成长路上经过的风景和领悟的道理。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