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前几天有个朋友在评论区提到,希望聊聊学业上长线的规划,以及分年级的学习重点。
老大现在算起来是小学最后一年了,回过头来看,我觉得,在规划的时候,反而不必先陷入细节,而是可以把小学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今天这篇展开说说。
正文共:3852字 11图
预计阅读时间: 10分钟
做任何规划,很关键的一点是:“以终为始”
那终到底是啥呢?是每天的作业?是每次小考?是期末考试?是中考?是高考?
其实都是,但也都不是。
真正的终涵盖很广:
是学有所得,有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是认可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能面对人生挑战;
是有好的就业,能独立生存,养活自己;
是强健的身体,不过度的损耗;
是健康的心理,能够在困境中调适自己,有能经营好幸福人生的能力。
......
所以在正式说学业规划方面,我还是想强调一下,考试、学业的追求是手段不是目的,在努力的路上,需要不断地平衡,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
具体到学科规划来讲,人群的个体差异特别大,我只说自己的感受,不一定对,大家能参考就参考,觉得不适合自己的情况也不用往心里去。有些话没办法太明,希望懂的人懂吧。
咱不妨不过于纠结细节,不纠结小学某一次默写、考试到底考得怎样,而是放眼于整个小学、初中、高中12年来看看,各科内容所占的比例、难度是什么状况,最好还要结合大学专业的选择、未来的就业一起思考。
怎么样的方式,花同样的时间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怎么样的安排,更能平衡学业和身心健康?
咱以能正常吸收知识的情况来分析,总共12年时间,小学6年,在时间上占了50%, 但从最终高考内容的关联度、难度来讲,占比肯定远远小于50%。
分到校内各学科,来细看:
小学数学,从难度和深度讲,差不多占整个12年的15%最多了?
这是完全按照课本进度和时间分配,推算的大致比例,只是想表意,并不准确。
但不难发现,内容比例和难度,在时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衡,意味着数学、英语的学科压力,将会在初中,尤其是高中陡然增加。这相当于一份试卷,时间进度条已经过了50%,但离完成50%还有蛮远距离。
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发现,如果有人在校外使劲,往往集中在这2科的原因之一,不是说语文不重要,而是说,相比语文,这两科之后要面临的坡度更陡。
有很多人只看到现象,却没有细想里面的原因,所以会有误解。的确,我们是看到很多揠苗助长的现象,但还有些,情况是不一样的,是眼看风雨将至,提前铺雨布保护秧苗,面对大跨度台阶,前瞻性平滑曲线,也是为将来减负。这也是之前人们常问起的:为啥挺多孩子小学不错的,到初中高中突然就滑坡了?是啊,主课毕竟是主课,早期看似小绵羊,后期变身拦路虎,露出獠牙。如果我们缺乏全局看问题的视角,那很容易某个时刻突然被绊住。
现实非常复杂,教育资源和水平也很难一步到位地均衡,更不可能和每个个体的进度完美匹配,所以,不去评价这样的情况是否合理,只是基于当下的情况,说说现实的应对。那在现有规则中,我们能做哪些,去避免处于特别大的劣势位置呢?
我觉得首先就是,不要陷在小细节里,今天默写错几个,明天口算有没有全对,而是着眼小学的全局,包括后面跟初高中的衔接,去把握好这段相对空一些,相对自由一些的时间。小学把握住,后面不至于一直很辛苦的跟在追赶。这里说的“把握”不是要花蛮力为难孩子,也不止在说学业,而是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平时跟孩子沟通是不是到位,亲子关系如何呢,情感账户里是否有余额?娃学习上的优势劣势,是否了解呢?有好多的功夫,是在日常中一点一滴的积累的。家长的角色,像是后勤,让孩子努力前进时,后顾无忧;
但换位思考一下,你是否希望当年的自己身边,也有这么一个人坚定陪伴呢?如果当年真的有这样的一个人,你又是否能发挥更大的潜能呢?为人父母,咱也不是要做很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不过是能托一把托一把,尽力而为罢了。就算不是人人能当教练,再怎么说,咱也混社会这么多年了,至少也可以做个拉拉队,知心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肯定比小毛孩自己迷茫独自摸索,要走得更稳不是?小学花时间在英语上,早点开始大量听力输入,是性价比很高的。原因有几方面:(1)作为主课之一,分数占比高,后期排课也多,但高考要达到的难度不高,如果水平不错提前达到,能为别的科目省出宝贵时间的。(2)英语不太存在学不会的情况,基本上方法得当+投入足够时间,就有显著成果。就像定期,超额回报不至于,但也不会亏掉本金,利息也稳。(3)早期启蒙也不涉及书写、语法、作文这些相对枯燥痛苦的部分,光听和读,痛苦指数可控,和身心健康大目标没冲突。(4)当下资源很多也很开放,80后90后家长普遍有一定英语基础,家庭启蒙有相当多成功案例,路径明确。(5)多条路径,语言是交流和看世界的窗口,以后要想深造,语言也是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工具。
总之,如果能小学前启蒙更好,如果没有,小学也来得及,耐心坚持,英语就像土豆红薯,能管饱,为学业兜兜底。
英语说完,我们再说同样在小、中、高三阶段内容分布不均的数学。数学的特点大家也都有体会:“生活会骗你,数学不会,不会就是不会。”还有一种论调, 数学是拼天赋的,大家也肯定听说过。不过我这里要给灰心的朋友们打打气,不能说数学跟天赋没关系,但直到中考,校内数学的难度,都还没有开始放大招,个人感觉至少60%~70%的难度是集中高中阶段的,也就是说,即便你觉得娃是个学渣,只要努力,撑过中考,都是可以实现的。(1)如果有潜力,不要满足于在校内不错,因为小学数学内容比较简单,也比较强调正确率,这意味着分比较高,不代表潜力就很大,或者分没有很高,不代表理解力就一定不行。整体的区分度不高,可能存在对娃的状况的误判。所以,多关注理解力能达到的部分,多做一些思维拓展,让娃见多识广一点,对以后的衔接,特殊的选拔,有好处。(2)如果潜力弱,至少保证别掉队,基础概念一定要想办法理解透,不能从小学阶段就囫囵吞枣死记硬背。题不在多,理解是关键,只要理解了,哪怕不熟,哪怕会错,也是时间问题,可以补救。但如果完全不理解,刷得越多只会越痛苦。拓展方面同样可以接触一些,至少混个眼熟,因为普娃本来就缺信心,如果大题,看到那种完全没见过的,一点思路也没有,会更雪上加霜。具体的资源啥的我之前也介绍过,今天这篇篇幅原因不展开了,后面还会继续详细写。小学数学不复杂,无非是一个代数一个几何,加减乘除弄熟的时间,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短,有空多下来时间,就多拓展,往前往周围拓展都行。小学还是时间比较多的,有基础不至于到初中陡然痛苦,信心崩盘。数学好,将来专业选择面广,就业相对选择更多,而且数学和其它几个容易难住人的科目,关联度高,比如数学好,物理相当于买一件第二件半价得的,所以至少得拿数学当1.5科,来投入。语文课时多,也有语境,基本跟着学校的节奏不会很拔尖,但一般也不会很早就掉队。业余时间,可以多在阅读方面分配一些,不单是作为学科学习,还能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也是人的精神塑造。现在普遍对书写和默写很重视,我觉得这个适度就好,不要死磕,毕竟我们真的有很多机会去接触汉字本身,书写也是会在读书的若干年,成千上万次地重复,手的控制能力,也随着年龄增长会变得更强,将来集中练习有机会提升的。至于作文,卡住娃的,主要是因为书写困难、生活经历欠缺、阅读积累还不够,这几项,在小学阶段是天然有难度的。不过好在语文的大招比较早就放出来了,还有挺长的时间能提升的,作文到时候等时机成熟,多研究研究套路,至少应试关能过。看待背诵也是类似的,就算小学课文背很熟,但中考又是另一些内容了,确定性、关联度都没有那么明确,完成任务可以,太较真过于投入也不必。语文就像大米饭,虽然不见得很美味,但几顿不吃也难免心慌的,此外,要留意度,吃多了,别的菜就没空间了。
光写完语数外就已经很多字了,今天周五,就先就此打住了,还有其它的科创、艺术、体育等内容,留在后面写吧。从内容和考试模式来看,筛选功能比较强的考试(比如择校),通常是在英语好的孩子里选数学拔尖的。
整体来讲,小学比初中高中还是轻松的,学业上虽然要努力,但也要多分配一些时间给运动,给休闲娱乐,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后面有机会持续接触和提升的,即便当下不理想,也不用过于焦虑;如果过了这村没这店的,或者串行路线上的关键节点,这个点不打通后面很多东西卡着的那种,那就要抓紧搞、重点搞,不犹豫。不用太早选边站,纠结到底选躺还选卷,其实我们普通人,不妨采用务实主义,该卷就卷,需要躺则躺,看情况仰卧起坐,灵活应变更机敏。学校的学习更像是阵地战,稳打稳扎,要兼顾所有人,要兜底,所以注定工作量大、进度有限。自主学习更像是闪电战,不一定很扎实,但面广灵活,也没有那么重,是一种调剂,不妨结合起来,找个平衡。
大家都有体会,走路很辛苦,很难去太远的地方,练习更快的走路,是个办法,但咱不妨思路打开,或许能骑骑车呢。
时间是有限的,但效率是有空间的,到一定程度,效率也见顶了,可别忘了,还有赛道的区别,努力固然重要,方法和路径也同样重要。人生之路,条条大道通罗马,思路开阔一点,多听多想多思考,埋头苦干的同时,也要不时抬头看看。家有5年级和1年级两娃,之前的文章很多,大家有需要查找的可以点历史文章目录,关注我,养娃路上一起打怪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