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市值蒸发200多亿元,牧原危险了?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丁萍
头图 | 视觉中国
核心看点:
资本市场之所以对牧原股份反馈悲观,一是担忧其在否定或调整其自繁自养模式;二是担忧牧原股份存在较大的现金流压力;
就当前掌握的信息来看,牧原股份发生破产的风险并不大,但因为市场情绪低迷,周期未反转,负面消息的影响被严重放大;
牧原股份是否具备投资价值,还要关注猪周期的景气度,其核心逻辑是看产能去化幅度;
生猪产能持续去化,但仍处于“微调”阶段,生猪和仔猪价格若进一步下探,有望驱动产能加速去化。
自2022年7月65.25元/股的高点以来,牧原股份股价进入下跌通道,截至2023年9月28日,牧原股份市值缩水了4成有余,其中在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和10月第一个交易日,牧原股份累计收跌11.84%,总市值下跌至1912亿元,再创本轮周期的新低。
资本市场之所以反馈如此悲观,主要是近日网传牧原股份内部将实行承包制度,自繁自养模式或将调整,并有大规模裁员。
尽管牧原股份在10月9日盘中表示,“承包制”传言不准确,未改变原有的自繁自养模式,也没有发生大规模裁员,员工流动处于正常水平。但市场并不买账,当日收跌7.63%。
那么,市场究竟在担忧什么?以及如何看待牧原股份后续的投资价值?
#01市场有哪些担忧?
首先,自繁自养模式是牧原成为周期成长股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牧原股份采取内部承包制,市场担忧其是在否定和调整原有的商业模式。
那么,何为内部承包制?
就是承包者要和牧原股份共担风险和利润,该制度与“公司+农户”模式存在本质区别,“公司+农户”模式下,农户需要自己出资建厂,并要承担猪价波动的风险,而内部承包制度下,承包者无需承担猪舍等固定资产投入,以及猪价波动的风险,只负责养殖工作。
牧原股份的初衷是什么?
猪周期磨底时间被拉长,牧原股份只能靠降本来渡过低谷。但是当前降本压力是存在的,一是牧原股份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已经做到上市企业中最低,2023年9月达到14.7元/kg左右;
二是上游饲料成本高企不下(截至2023年9月13日,生猪饲料价格为3.67元/公斤,同比增长0.27%,基本重回去年高点),以及防疫压力倍增。因此,牧原股份想通过内部承包制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降低养殖成本。
其次,市场担忧牧原股份存在较大的现金流压力。
因2023年以来,猪价持续低迷,2023年上半年,牧原股份归母净亏损27.79亿元;其资产负债率也在持续走高,2023年二季度末为60.06%;此外,牧原股份当前短期借款规模达453.3亿元,账面资金只有175.78亿元,资金缺口近300亿元,这令市场恐慌。
对于牧原股份的现金流压力,妙投认为无需过度悲观。
其一,牧原股份上半年亏损规模不低,主要是生猪出栏量高(2023年上半年出栏3026.5万头),实际上,平均每头亏损不足100元,相比其他猪企要低很多,还是源于牧原股份的成本较低;
其二,相比同业,牧原股份的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并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此外,只要资产负债率不高,牧原股份就可以采取滚动借贷的方式缓解短期偿债压力,当前其整体授信额度超过900亿元。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总之,就当前掌握的信息来看,牧原股份发生破产的风险并不大,但因为市场情绪低迷,周期未反转,负面消息的影响被严重放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看好牧原股份当下的投资价值,这还要关注猪周期的景气度,其核心逻辑是看产能去化幅度。
#02产能去化进度如何?
生猪产能持续去化,但仍处于“微调”阶段,生猪和仔猪价格若进一步下探,有望驱动产能加速去化。
自2023年1月以来,生猪产能开始去化,截至目前,农业部数据显示去化已经连续了8个月,但周期迟迟没有反转,主要是去化相对偏慢,8个月仅去化了4%左右,仍处于“微调”阶段,主要是以下四个原因导致的:
一是市场参与者的亏损承受能力提高。环保政策以及非洲猪瘟清退了大量散户,500头以上的规模场出栏占比大幅提升,从2017年的50%提升至当前的65%。相比散户,规模场融资能力相对更强,这也是猪周期被拉长的主因(未来猪周期长度会超过4年);
二是行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非洲猪瘟后,行业普遍建立起严密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同时2021年年底至2022年初,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低效母猪淘汰,当前能繁母猪生产性能处于高位水平。根据涌益咨询监测样本,2023年5月,行业平均PSY已经近22,已超过了非瘟疫情前水平行业复产能力增强;
三是仔猪价格高企不下。2023年以来,生猪价格加速回落,但仔猪(15kg)价格在550-600元/头的高位徘徊,远高于400-430元/头的行业平均成本线。在高盈利下,母猪淘汰缓慢。而仔猪价格持续高位,一是在于一季度疾病导致仔猪供应减少;二是养殖户看好猪价后市行情,有补栏需求。
四是养殖户惜售情绪高涨。2023年7月下旬和8月,压栏惜售、二次育肥以及供应季节性减少等因素支撑猪价持续上涨,从而放缓了产能去化的节奏。
而当前,猪价开始回落叠加售卖仔猪出现亏损,或加速主动去化:
一是猪价回落至行业平均成本之下,猪企现金流趋紧,倒逼主动去产能。
目前生猪养殖行业平均成本线(现金成本+非现金成本)在17元/公斤左右,平均现金成本大约在15元/公斤。
2023年9月以来,猪价持续走低,10月10日,生猪(外三元)价格为15.67元/kg,考虑到前期压栏和二次育肥减少的供给将会在接下来的1-3个月中形成更大的供给,从而冲击猪价,我们预测猪价会回落至15元/kg之下,即猪企再次开始亏损现金流。
(图片来源:养猪网)
对于生猪养殖企业来说,现金流的亏损持续超过2个季度,那么企业经营活动就会出现困难,对于资产负债率很高的猪企(如新希望、天邦食品和傲农生物等)而言,如果超过3个季度,财务危机是大概率要出现的。
若猪价如期持续回落,行业现金流持续损耗,行业对猪价预期逐步转向悲观,产能去化速度或进一步加快。
二是仔猪掉价明显,售卖仔猪开始亏损,有望强化产能去化预期。
2023年6月以来,仔猪价格出现回落,截至上周,仔猪(15kg)价格为296元/头,环比下降12元/头,仔猪头均亏损扩大(行业平均成本线为400-430元/头)。
根据补栏仔猪到生猪出栏需要5-6个月时间推断,当前补栏仔猪大致对应11-12月生猪出栏,说明养殖户对年末猪价的预期较为悲观,外采仔猪的需求减少,导致仔猪价格下跌明显。外销仔猪盈利减少,则会倒逼行业主动淘汰产能。
因此,猪价下探,养殖户现金流持续亏损;仔猪价格回落,售卖仔猪亏损加大,这都是影响去化的利好因素。后续我们需要继续跟踪这些影响去化的前瞻指标是否如期变动,以此作出投资判断。
本篇文章是资深研究员丁萍老师发布在妙投APP上的专享文章。除了猪肉股的研究,丁萍老师还发布了关于黄金、船舶、农林牧渔等板块的研究文章,例如:
对以上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消息“1012”,即可获得相关文章~
各位也可以点击原文链接下载妙投APP,解锁更多内容,助力各位财富与认知的同步提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