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真正好的工作,再苦再累也是一种滋养

真正好的工作,再苦再累也是一种滋养

情感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许朝暮

永远不要在工作中消耗自己。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01

有人把工作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消耗型,就像周而复始地推巨石上山。


一种则是滋养型,如同精心打造一件艺术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你的潜能。


红尘即道场,工作是修行,但并非所有的工作,都能使人有所长进。

有的工作看似轻松简单,却在不断透支你的未来;

有的工作看似又苦又累,却能让你真正实现蜕变。

02

看过一个动画短片,一群小人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


输入完规定的内容后,他们就可以进入下一间办公室。

可推开门,依旧是一台电脑、一张桌子,还有千篇一律的工作。


这群陷入循环的小人,像极了现实中奔波劳碌,却又一事无成的人。

有多少人,正在无声无息间被工作消耗,既没有离开,也没有改变?

1. 情绪消耗

电视剧《没有工作的一年》中,何雨在一家公司做销售。

她几乎全年无休,卯足了劲工作,做梦都盼着升职加薪。

可她偏偏摊上了一个喜欢刻薄的领导。

见她业绩突出,就经常找茬;但凡她犯点小错,就贬低她的外貌和学历。

还有一群勾心斗角的同事,嫉妒她能力强,订单多。

要么拉帮结派,故意排挤她;要么设计陷害,让她背黑锅。

一桩桩糟心事,把她推入了负面情绪的漩涡。

她渐渐无心工作,像泄了气的皮球般日渐萎靡,最后只好选择了辞职。

有时候,人之所以感觉累,不是因为工作本身,而是情绪上的消耗太多。

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提出过一个“情绪劳动”的理论:

除了体力和脑力劳动之外,人还要在工作中进行情绪劳动。

受领导的指责、被不靠谱的同事拖后腿、跟讨厌的客户打交道……

无休无止的情绪劳动,如同一个黑洞,不断蚕食着我们的能量。

一旦情绪被耗完,做再简单的事情,你也会力不从心,疲惫不堪。

2. 价值消耗

自媒体作者张良计,初入职场时跟过一个项目。

他们原本计划半个月完成,最后却拖延了两个多月。

这期间,哪怕只是稍微改动一下行距,都要经过领导的层层审批。

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也非得等到开会时,再统一提出、讨论和处理。

结果可想而知,几分钟就能解决的小问题,却在冗余的流程中,被无限期拖延。

很多细节也总是对不上,他们不得不在同一处地方反复修改。

大家天天加班到深夜,却怎么也赶不上进度,丝毫没有获得成就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归根结底,就是陷入了价值消耗。

就像《见识》一书中谈到的“伪工作者”:

每天应付事务性工作的人,看似干了很多事情,实则没有真正成长。

不必要的会议、不明确的流程、不间断的邮件等,消耗了他们大量的精力。

徘徊在低价值的琐事中,你越是忙碌,反而越会感到空虚。

正如转个不停的陀螺,就算耗尽气力,也走不出原地。

3. 技能消耗

生物学上有个“跳蚤定律”:

将跳蚤随意向地上一抛,它能从地面跳起1米多高。


如果给它扣个盖子,持续降低盖子的高度,它所能跳跃的高度也会越来越低。

即使最后拿掉盖子,它也顶多跳到盖子处,再也蹦不回原来的高度。

人在工作中也是如此。

一旦你被限制在框架里,没有新突破,不涉新领域,只会在自我重复中陷入瓶颈。

例如有些公司对功能开发的需求不高,程序员只要掌握一门PHP语言,足以应付大部分工作。

但长此以往,他们敲代码的能力会日渐消退。

随着小程序、AI的出现,他们只会被职场无情淘汰。

还有些公司对宣传工作也不太重视,设计师单凭一套模板,就能做出符合要求的海报。

可做得久了,他们的审美水平会逐渐下降,搜肠刮肚也想不出新创意,会用的软件也只有PS。

一份天花板很低的工作,会磨光你的才华。

哪怕你想进步,想提升,在贫瘠的土壤中,也结不出丰硕的果实。


03

日本生活美学大师松浦弥太郎,做过出版社助理、书店店员。

积累足够的经验与资源后,他打入出版市场,成了一名书商。

回顾多年职场生涯,他说:

“不管是什么工作,重要的不是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而是内容。”

有些工作看似辛苦,却能由内而外地打磨你,滋养你。

第一,认知升级。

《用一年时间重生》的作者娜里跑,把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称为“铁屋子”。

每天写写材料、整理文件,几乎不用动脑子,见识和思维也变得日益局限。

但她好歹也是名校毕业,不甘心一辈子在琐事中打转。

于是,她选择走出这间屋子,转行做符合时代趋势的社群运营。

社群中不乏大V、牛人,她学习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线下活动中,她积累了与不同群体打交道的经验。

定期的分享,也倒逼她输入了各种心理学书、个人成长故事,延伸了思维的宽度。

这些经历,帮助她打破了认知的藩篱,找到了事业的方向。

一年后,她当上职业规划师,并组建了自己的团队。

长期接触同样的信息、做重复的事情,会将每个人封闭在各自的思维茧房中。

而可以打开认知的工作,就是让你看见广阔天地的一扇窗户。

随着眼界的拓展、头脑的进化,你的事业和生活也会步步进阶。

第二,能力锻炼。

作家冯唐曾被问道,建议年轻人做什么样的工作?

他说:“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不要只顾追求高工资,要去追求你能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他从埃默里大学毕业后,进入了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

当时,麦肯锡的规模很小,全公司只有二十几个人。

分工不明确,他什么活儿都得干,包括制定战略、调整流程、培训员工。

领域也没划分,他既要负责制药、医疗业务,又要接触石油、计费系统等行业。

每天忙得连轴转的他,起初也抱怨连连,还想过甩手不干。

可全方位的磨砺,让他比同龄人成长得更快。

他一个人能顶一个队伍,管理、运营、培训、销售样样精通。

仅6年时间,他就成了麦肯锡的全球董事合伙人。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

宝剑需用磨刀石,才能保持锋利;人也需经受挑战,才能快速成长。

若是长期在职场上顺风顺水,我们就会变得懈怠,走向平庸。

而真正能滋养人的工作,往往会增设一道道关卡。

直面它们,跨越它们,你的能力便会突飞猛进。


第三,意志锤炼。

心理学家达科沃斯研究发现:

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并非智商、情商、人脉或天赋,而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碰了壁就退缩,受了挫就放弃的人,永远只能当职场中的炮灰。

不小心犯了错时,也许你会被领导当众痛骂,遭同事背后嘲笑。

如果你不去积极解决问题,整日怨天尤人,只会让别人觉得你无能。

遇见难缠的客户时,也许你把一个方案修改十几遍,对方依然不满意。

倘若你控制不住负面情绪,任由自己崩溃、发脾气,只会砸出更大的烂摊子。

董宇辉说过:这个世界并不会一直善待你,你的脆弱有时候会成为致命的缺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漫漫人生中,不断强化自己,将一颗心修炼成不锈钢的。

一个人的意志力,决定了他能走多远。

好的工作,应该是提升心力、锻造意志的试炼场。

适度的挤压、捶打和磋磨,会一点点塑造出钢铁般的心。

你的内心有多坚不可摧,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Ted演讲者斯科特,就职于一家500强企业时,状态非常糟糕。

他用不上专业技能,还常被领导大骂“不会做事”,一坐到工位上就莫名焦躁。

后来跳槽到一家氛围比较自由的公司,他才重新燃起了对工作的热情与创造力。

永远不要在工作中消耗自己。

找到能够增值自我、滋养自我的工作,你会在精雕细琢中,成就无限的可能。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点击下图,立即加入▽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年薪$10万的工作,每天只忙4个小时?亚裔小哥分享贴火了!女小生走红:老公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感觉​有时破坏也是一种对艺术的升华秋季滋养,从这一碗开始真正的大格局,背后都是一种成全躲不掉了!警惕!澳洲人的工作,已经开始被AI抢走了!20世纪最“强悍”的女性:做母亲并非一种交易,也不是一种义务爽翻!亚裔小哥分享年薪$10万的工作,网友羡慕哭!这是内向打工人的梦想...日本芸伎每日原则:不要替别的部门的人完成工作,也不要从其他部门抽人来为你工作,除非你征得该部门管理者的同意亚裔小哥分享年薪$10万的工作,网友羡慕哭!这是内向打工人的梦想...抗战中,“我们在这里的工作,等于让一个军有十二个师”毛尖x田浩江:写作,就是一种摧毁自己的行为|实录真正好东西不写研报,私下约饭你懂的好的工作,都有这个特点!“爱是互相滋养。”好的亲密关系该如何维系?《护士日记》 意外事件告诉我们什么?真正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受害者心态被列为最适合女生的工作,有钱还有面,事实真如此吗?在“地球头等舱”工作,是一种什么体验?最好的工作状态:能力标配,热情高配,思维顶配没前景,但很稳定的工作,要继续做下去吗?第一次被投诉 (Lead/TR Regional)“这份报告也是一种警告”2023世界镇痛日|疼痛也是一种病?这份量表告诉你病得有多重三分隨緣七分珍惜,三分建議七分尊重/期望太高 慾望太滿 放棄太早王德峰:西方哲学锻炼头脑,中国哲学滋养心灵商业上,无聊也是一种打法断舍离是一种习惯,幸福是一种能力我辞去了朝九晚五的工作,靠租来的房产,年租超过10万镑!在美国读大学是骗局?女子负债8万美元 声称无法找到比服务员更好的工作见不得孩子高兴的父母,再累也养不出优秀的孩子|伴读如何破解美国移民排期长的困境?一种鲜为人知的工作签证通道了解一下《祝吾夫六六岁生日快乐》通用人工智能大牛 Marcus Hutter:AI 能完成人类半数的工作,但让人类失业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