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聊聊读书这件事生活2023-10-14 14:10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2014年3月18日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本文是圆方的第619篇原创(点击标题下方小耳机标志即可收听音频)在抖音上,有一种视频,是特别不想刷到,而刷到了往往就离不开的一种视频。“讲解电影”或者说“拆解电影”。一般这样的电影开始是这样的:"注意看,这个男人叫小帅""这是2022年最XX的电影"。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在短视频平台,留给创作者吸引大家注意力的时间只有3秒钟,想要吸引大家的关注,这3秒就得能够抓住人。而这点时间,别说塑造人物,让你连主角叫什么都很难记住,所以小帅和小美,更加简单粗暴。同时在这几秒钟里,要把“爆点”讲出来,给到观众们足够的悬念,才能继续看下去。这些片子现在被称为,“电子榨菜”,打工人吃午饭的时候刷一段,一顿饭就解决了。甚至还有一种自己看了“一部电影”的虚无的满足感。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周末,我们一起聊聊:读书这件事其实不光是“讲解电影”,“拆解电影”,阅读也是这样的。前两年最火的“知识付费平台”,“得到”和“樊登”其杀手锏产品,就是“每天听本书”和“樊登读书会”的“拆书稿”的内容。有一段时间,自己也沉迷于“每天打卡”去听本书,有时候甚至一天听两三本。当时有一种什么体验,但就是觉得自己读了很多的书,自己和别人聊天(吹牛)的时候言谈举止透露一种“文化自信”,好像自己很优秀,哪方面都懂。实际上,后来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最多算是“知道”,根本不能算“懂得”,更不用说“入心入脑,内化于行”了。因为这样学到的内容,大多是别人已经把书理解透了,在咬文嚼字给你翻译一遍。简单的说就是别人已经把米饭咬碎喂给你吃,就看你愿不愿意张嘴去吃了。这样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一个核心的问题,“体验”。生活,是我们人生的土地。我们的所有体验,所有成长,所有能量,所有知识,所有收获。其实都应该从土地中来,我们每一个人,就像带有不一样基因的“种子”,在生活这片土地中成长。所以,最好(极致)的人生感受,一定是用生命去体验的。就像我们去攀登珠峰的体验,和我们看一本攀登珠峰的书,看一部攀登珠峰的电影的体验,一定一定是不一样的。后者最多能传递4%的能量。你去读一本用生命写就的书,看一部用生命沉浸进去的电影,相当于在品尝其他人用生命在土地中所生长出来的“作物”(比如玉米🌽)虽然没有自己成长,自己亲身感受的那么独特,但也是不一样的体验。而“快节奏”的拆解电影,拆解书籍。就如同把这些用生命凝聚的“作物”又做了工业化加工。比如把玉米🌽,提炼出来“玉米糖浆”。这种“产品”足够甜,甜到你喝完玉米糖浆,你再去吃苹果🍎都会觉得“苦涩”的地步。你喝下一口又一口玉米糖浆,宛若上瘾一般。而自以为,自己已经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和“甜蜜”。而且这样的产品,“体验”永远是一样的,就像你会从所有的甜的,深加工零食食品,汽水饮料中看见“玉米糖浆”。就好像本来艺术和文学,本来就见仁见智的东西,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是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这种“电影拆解”“书籍拆解”的内容,已经加入了作者自己的思维,观众和读者认识到的便是千篇一律的感受。经常会有小伙伴,后台留言给我一些内容,讲述自己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挑战,讲自己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困难和压力、讲自己的焦虑和迷茫。很多时候,会让我推荐一些书给大家,因为可能我们都觉得读书会让自己明白很多东西,在面临现实问题时,不至于现在这样茫然无措……那么,在这里,想做个统一的回答:书,不会帮你解决任何问题,真正解决问题的,是读了书之后,改变了认知和思维的你,靠行动去解决的。改变认知,推动行动,往往需要极大的触动和体验(痛苦or快乐)才能做到。请相信,从已经被“嚼过了几次的馍”和“已经被深加工的玉米糖浆”中,是找不到这种体验的。所以,应该怎么去读书呢?不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更丰富的人生体验,也为了拥有更健康更圆满的灵魂。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