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40岁的中年男人决定去死。
他背上潜水装备游到海里,再把装备解掉,准备就此结束一生。结果海龟从头顶游过,因为担心自己的装备被它误食,他只得奋力游了回去。这个失败又善良的男人,来自最近网飞热播的台剧《有生之年》,这两天刚刚完结。豆瓣评分8.9,网飞台剧收视第一。制片人林心如,从《华灯初上》开始,逐渐成为好台剧的代名词。主演吴慷仁,当之无愧的演技派。导演许肇仁之前导过《爱很美味》和《摩天大楼》,都是近几年的口碑剧。这样一行人“串”在一起,再加上“老戏骨”杨贵媚等人的加持,想不好看都难。尽管主人公们都不够完美,但也没规定只有完美才可以幸福。
台北一家人笑中带泪,“失败”又温馨的故事,就此展开。论事业,跟老妈借钱一百万开饭店,经营不善赔了个精光;论爱情,女友出轨怀了别人的孩子。可以说是一事无成。第一次自杀失败后,他决定回家再看一趟。没想到这一看,却引发了一连串风波。本来在他心里,自己才是唯一失败的那个。但其实看似温馨幸福的家人们,也有着各自的困境。结婚多年的爸爸妈妈两年前就开始分床睡,原因竟是爸爸精神出轨医院护士。
为家辛苦操劳多年的母亲,一直压抑着自己,苦在心中,却发泄不出。看起来最乖最听话的二弟,因为知道自己是养子,从小就学会察言观色。为此,不惜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失业的事也瞒着家人,默默承受着所有压力。就连最无忧无虑的小侄子,都面临着各种问题。好兄弟被霸凌自杀跳楼,乐团面临解散危机……都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但在现实生活里,反而“跌跌撞撞才是真”。
我喜欢这部剧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剧里人虽然个个“不成功”,但也可以开心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得到家人无条件的爱。
这样的状态说起来简单,其实又何其困难。对于东亚家庭来说,更多人生活在弥漫的焦虑中,从小一路“考”到大,永远处于被审视的状态下。剧里的三弟高家凯,工作是帮父母照看早点铺,住宿是“家里蹲”。用世俗视角来看他,失败者无疑。可是剧里的他,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家人安慰。二哥知道自己养子身份的时候说不出的难过,他不多问,只是默默握住了二哥的手,给予无声的支持。日常生活中,他作为离父母最近的一个儿子,受了许多照顾,也陪伴着爸妈。这么多年来的早点铺,他们三个人一直是最佳拍档。情感细腻,照顾家人。面对这样的他,谁能说出“没有用”?二弟经济稍好一点,有自己的小家和住处,但也没有太大“钱途”。就算每天盯着手机勤勤恳恳工作,还是避免不了被开除的命运。老婆在赛百味做服务员,也是普通人一个。可是孩子都上高二了,这夫妻俩还跟初恋一样甜甜蜜蜜。
早上出门前玩“你画我猜”的游戏。老婆教育孩子到一半老公来了,立刻声音变甜,先打完招呼再继续训斥。精神状态十分稳定。虽然课业成绩不优秀,但是能为朋友打抱不平。看到大伯的遗书后,他想出各种办法来保护大伯,希望他能快乐起来。
这样的一家人,虽然买不起大房子,也没有“稳定的体制内工作”,但谁又能说他们不幸福?在剧里,幸福不是努力后的战利品。当个服务员、开个早餐店,一家人吵吵闹闹地待在一起,也可以很幸福。小侄子指着树上结出的释迦果问爷爷,它怎么看起来这么丑?爷爷却说,虽然看起来丑,但那也是爷爷的心血,“没有下肥料,能长成这样算不错了。”
看完全剧,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是剧方制作的用心,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房子是旧式的,一看就是一家人住了很久。空间不大,却布置得满满当当。走廊里鞋架、衣架各种杂物堆满,客厅里每一面墙都挂满大小东西,就连冰箱上也贴满纸条。唯一留出的一小块空地用来供神——这在台湾家庭里是很重要的传统。家居和装饰也全部是老式的。电风扇上几乎能看到挂了灰,冰箱也是以前那种。什么窗帘布、沙发抱枕都是复古花纹,现在早都不流行了。连天花板都很低,一看就是至少住了十几年的样子。一家人早上起来最先做的事是抢厕所,爸爸抢完妈妈抢,小弟在门外憋得尿急。开早点铺的时候,妈妈驼着背扫地,弟弟准备材料、拉桌子,爸爸戴着口罩,双手同时摊煎饼,一家三口忙得没空说话。此外,剧中时不时穿插一些闽南话台词,听起来贴切自然。好像这不是电视剧,就是真实的一家人。只不过,一些时刻更戏剧化了一点而已。一部《有生之年》的成功,是多年来台剧持续转型的结果。从推出“植剧场”开始,台湾影视人像做实验一样,投入各种类型剧。聚焦小人物的生活剧,就是其中一大分类。《花甲男孩转大人》里,男主花甲28岁还没毕业,对未来毫无规划。一家人摩擦不断,有吵不完的架。但最后即使不能互相理解,还是可以相亲相爱。《俗女养成记》里的陈嘉玲,39岁没房没车没工作没家庭。虽然如此,也尽力活出自己的精彩。她的家人也一直陪伴着她。纵观这些故事,大体上都是“失败者主人公+家人理解”的模型,但在此基础上,随着主角和叙事方式的不同,又能衍生出各种精彩类型。总之看后,都是笑中带泪,用“台式生活感”打动观众。这些剧集说是真实,其实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乌托邦”。就如《有生之年》里,儿子亏了一百万,妈妈连一下责备都没。现实里纷纷扰扰,已经很累。有时候看一点带着浅浅滤镜的生活,又何妨?
文、编辑/海带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