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大家借钱,银行是真拼了
这是Spenser的第1309篇文章
LPR又双叒叕下调了。
8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五年期以上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了15个基点,为4.3%。
说人话就是,如果你现在贷款,还的利息更少了。
假如你贷款100万,期限30年,每个月可以少还88.48元,30年就总共少还了31852.8元。
而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下调利率了。
1
一月份,央行把五年期以上的贷款利率下调了5个基点,到了4.6%,五月份,又下调了15个基点,到了4.45%。
但这两次下调并没有刺激到民间的消费,相反,民间对消费的热情是越来越低迷。
7月份,我国的信贷和社会融资属于“二次塌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790亿元,同比大幅少增4042亿元;
当月社融新增7561亿元,同比大幅减少3191亿元。
所以,如何让老百姓愿意借钱去花,成了个大问题。
考虑到各地对楼市的不断松绑,要么降低首富比例,要么不再限购,甚至有的地方鼓励公务员买房,再加上这次降息。
基本上是把“亲,快点买房有优惠哦!”写脸上了。
我个人最近的一个小苦恼,也能反应出银行多想让大家借钱。
前几天我收到某个银行提供贷款的短信,说回复1查看利率,我就寻思虽然不贷款,但是看看利息多少也没损失,就回了。
那是我这个月最后悔的一次手贱。
此后几天,甚至直到昨天,什么四大行的、各种商业银行轮番上阵,我的电话就没停过,都说自己办贷款有优惠,甚至让我直接去银行提款。
我从一开始耐心回复,到后来求他们别再给我打电话,我真不需要,到现在我听到办贷款的立刻就挂断,可以说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了。
不管是大的政策,还是我个人的经历,都说明这银行是真急了,毕竟他们自己手里握着那么多钱也没用,大家不去花钱也没法下崽儿。
2
银行都急成这样,想方设法求你借钱,那也反应了:确实大家都不想借钱了。
之前大家敢贷款,敢借钱,主要是对未来的预期比较乐观,会提前设置一个前提:我借的钱肯定能还上。
很多人不惜背上巨额的房贷,就是因为相信:现在对我来说每个月月供很高,但过几年,我的收入涨上去了,这就不是事儿了。
可如今,谁都不敢保证这个前提能不能存在,不用过几年,明年你的收入就未必能提升,但有可能连工作都没有了。
到时候断供了怎么办?
别说房子车子这样的大笔消费,就连日常的衣食住行,也在不断地收缩。
周末本想吃个火锅庆祝一下,但看看银行卡余额,算了,沙县加个鸡腿就得了。
本来想趁着年假去三亚一趟,但看看那些被困在三亚回不来的人,算了,城市周边溜达溜达得了。
众所周知,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你没事多下馆子,饭店老板和伙计就有了收入,他们有了收入,就能多去旅游,当地靠山吃山的就有了收入,他们赚了钱再去买手机,制造手机的就有了收入。
而现在,谁都不敢消费,看着把钱握在了自己手里,但其实等于谁都没了收入来源。
而贷款放不出去,在银行空转,这样,唯一能继续保持旱涝保收的估计也就是中金这样的金融公司了。
金融业需要合理化配置社会财富,是分蛋糕的,离钱最近的地方,自然赚得就多。
就像你拿着一块肉只是从冰箱拿到厨房,你也会沾一手油。
所以之前上热搜的93年中金交易员一个月八万工资,在行业内真不算多。
但那毕竟是极少数,过去可能很多人还会觉得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月入八万,所以信奉“会花钱才会赚钱”,想怎么花怎么花。
但如今,大多数人的目标已经变成:我吃饱就行了。
3
几年前,总有媒体批评年轻人提前消费,说是“被网贷绑架了”,结果如今年轻人终于学会开始苟了,银行急了。
我并不是说鼓励大家借钱去消费,自己承担风险,让社会经济运转起来,毕竟生活是自己的,你债台高筑的时候可没人为你兜底。
只是苟也得讲方法,我这里就给年轻人一点建议。
珍惜现在的工作。
如果你不是那种整天被猎头骚扰的优质人才,只是个普通打工人,就要珍惜当下的工作,千万别想着轻易跳槽。
之前热搜说什么“00后整顿职场”,意思说00后独立意识强,敢和领导硬刚。
这都是毒鸡汤,千万别听。
80-90后的哥哥姐姐当初也这么刚过,后来向生活低头了,不过人家是经济上行的时代,刚完了还更容易找工作,你们刚完失业了,可能就得啃老了。
也别冲动消费,尽量给自己留几个月的过河钱,万一哪天失业了,又长时间找不到工作,这些钱可以维持自身的日常开销。
最好别创业,如果你真觉得自己天降大任,必须得有自己的一番事业,那就找点轻资本、重运营的方向。
我一直劝大家做视频号,除了我确实觉得这个赛道不错之外,也是因为不管是做公众号还是做短视频,风险确实低。
像视频号和公众号,你一不需要租办公场地,二不需要雇员工,一个手机加一个电脑就全干了。
即便失败,也无非损失点时间,但你肯定从这个过程中要么磨练了文笔,要么学会了剪辑,也不算浪费。
万一成功了,那可就是一本万利了。
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
寒冬早晚会过去,我们现在就是要苟住,苟的同时把自己的器打磨好,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刻。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