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挑战这个深度之前,他已经做了至少五六年的准备。”韩磊说,很多人以为,下到一定深度,只是为了要获得那个数字背后的纪录。“其实并没有,我跟韩颋的想法都一样,为什么要做大深度,一是因为喜欢潜水。其次,当人体下到水下一定深度后,有很多不明确的理论等待着人类去挖掘。”
韩颋日常潜水时的照片。来源:中国探险协会官网
校对丨吴兴发10月7日,被称为“亚洲洞潜第一人”的韩颋在广西潜水时失联。
10月11日,韩颋在广西都安县九顿天窗水下110米处被水下机器人发现,但由于被卡在洞里,救援难度较大。目前,相关救援机构仍在拟订打捞方案。
公开资料显示,洞潜,作为潜水的一个分支,是指在充满或部分充满水的洞穴中进行的潜水活动。它可以作为一种极限运动,也可以用来探索被淹没的洞穴以进行科学调查,或者为了寻找和救援因种种原因失联的潜水员。今年4月27日,韩颋曾在九顿天窗完成长达12.5小时的大深度洞穴潜水,创造了277.4米的亚洲洞潜纪录。知情者介绍,韩颋的此次下潜,是为创造洞潜300米的世界纪录做准备,10月10日是他的生日,他打算在他生日这天完成对世界纪录的挑战。韩颋失联的消息很快在洞潜圈内传开。有人惊讶,有人惋惜,但相同的是,面对自己喜爱的洞潜运动,他们不想因为一场事故而放弃。“你不断地去坚持,就能感受到不断去挑战自己极限的那种乐趣。”一位洞潜爱好者说。
马来西亚人韩磊经营着一家潜水商店,8年前,由于共同喜爱洞潜,认识了韩颋。韩磊视比自己大16岁的韩颋为前辈,彼此之间能聊的话要比别人多些。今年8月份,韩颋曾到马来西亚与韩磊见面。韩颋告诉韩磊,他要在10月9日到12日在广西的九顿天窗挑战下潜300米的世界纪录,10月10日是他的生日,他打算在他生日这天完成对世界纪录的挑战。他邀请韩磊一同前往广西,但由于韩颋预定的下潜时间正逢中国国庆假期前后,很多中国人会到马来西亚潜水,韩磊要照看店里的生意,没能赴韩颋的邀约。韩颋这次到马来西亚,是特意找韩磊讨论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我们聊了两三个晚上,还一起去潜了水,韩颋前几个月刚破了亚洲纪录,我认为这次是没问题的。临走前,我还祝他成功。”在韩磊眼中,韩颋是一个低调的人,如果不熟,韩颋不会主动与人说话,“感觉他有点害羞。”但如果处成了朋友,韩颋会变得很热情,和韩磊相处时,韩颋常常分享他在水下救人的故事,韩磊也会向他请教很多技术的问题。“他会分享很多他的经验。他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也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不是一个会大肆宣扬自己做的事的人,很埋头认真做自己的事情。”
在韩磊看来,韩颋一直都是很小心的人,不会做没把握的事。“他非常小心,每个计划他都会注意很多细节,会去了解很多安全问题。只有他觉得可以安全地完成一件事,他才会去做。”因此,对于发生的这场事故,事故发生地点还是韩颋最熟悉的九顿天窗,韩磊非常痛心,“为什么会这样?”有洞潜圈人士表示,整个九顿天窗有南洞北洞之分,在水下120米形成双向贯穿,洞穴入口处相对较深,南洞下潜地形相对比较简单,北洞通道相对狭窄、地形复杂。九顿为地下河出水口,长年温度较低,同时有大量的漂浮物涌出,会影响到洞内能见度。“大深度的洞穴潜水对于普通潜水员难度相对较大,但九顿天窗在严格意义上不算是很复杂的洞穴系统。”韩颋画的九顿天窗剖面图。受访者供图
该人士表示,韩颋下水那天,是下至北洞布置光纤和信标,为300米深度的潜水做前期准备。286米是此前洞穴潜水被认可的最大深度纪录,由法国人哈维尔在法国创造。“韩颋准备破的就是这个洞潜的最深纪录286米。”
10月11日,韩颋所在的潜水俱乐部发布公告称,自10月7日晚开始,潜水员韩颋失联已三天多,由于出事洞穴位置太深,故救援无法完全展开,目前搜救工作未有明显进展。“在事故报告出来之前,我们都没法知道事故原因。”韩磊说。
即使在开放水域,300米的下潜深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韩磊告诉记者,在开放水域潜水下到300米深度的,全球只有四个人,目前仅有两人健在。下潜超过250米的,全球仅有15人到20人。下潜超过150米的,全球也只有不到200人。“它的风险是很大的。”韩磊记得,八月份在自己的店里,韩颋突然说起他的心里话,“他说很多人以为我们是玩命,其实我们不是玩命,我们是做了很多年的准备。”“在挑战这个深度之前,他已经做了至少五六年的准备。”韩磊说,很多人以为,下到一定深度,只是为了要获得那个数字背后的纪录。“其实并没有,我跟韩颋的想法都一样,为什么要做大深度,一是因为喜欢潜水。其次,当人体下到水下一定深度后,有很多不明确的理论等待着人类去挖掘。”圈内许多洞潜爱好者普遍认为,深度的背后并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这么简单。“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探索和研究。明白的人,会为我们加油,不明白的人,就说我们是在玩命。”韩磊说,通常一次大深度潜水背后,都会有几个研究团队,比如测试用不同的气体配比和不同的设备下到一定的深度,会发生什么反应。“我们是为了更了解,人的极限能到哪里,我们身体能忍受的环境是怎么样的?”洞潜爱好者温玲认为,每个人的潜水目标不同,深度的重要性无法一概而论。“但对人类而言,深度依旧意味着人类所能探索到的极限,它自然意义非凡。”
资料显示,洞潜的历史悠久,属于技术潜水的一个分支,而对于洞潜深度和技术的探寻贯穿了人类洞潜史。1934年,英国的洞潜爱好者Jack Sheppard使用自制的水下呼吸器成功穿越了一条水道,被认为是有史以来第一例成功使用自携式水下呼吸装备穿越水下洞穴的潜水活动。1943年,法国人Emile Gagnan 和 Jacques Cousteau 发明了水肺呼吸调节器,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套可靠性很高的自携式水下呼吸装备,直到今日仍被看作是潜水呼吸设备的首选。此后,随着潜水设备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上世纪60、70和80年代,世界各地成功的水下洞穴探索案例开始以指数型增长。1994年,探险家谢克·埃克斯利创造了275米的洞潜世界纪录,但他最终死在了275米的水底深处。他所创造的洞穴潜水深度纪录在两年后即被打破,1996年,南非探险家戈麦斯在同一洞穴下潜到了更深的283.59米。2019年12月,法国人哈维尔创造了目前为止洞穴潜水的最深世界纪录286米。国内第一家洞穴潜水组织WUD创立于2010年,由国内技术潜水的先驱王远等人创立,源于探索、记录和保护中国水下洞穴的想法。洞潜爱好者余文俊表示,起初,主要是外国潜水爱好者来中国探索国内的洞穴,2010年前后,国内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洞潜爱好者。洞潜兴起后,国内的洞潜区域以广西和贵州最为火热。余文俊说,因这两地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水下洞穴较多。而广西相比之下又更为热门,“因为贵州位于云贵高原,水上水下都相对比较冷,广西相比起来更舒适一些。”在广西的洞穴之中,位于都安县大兴乡九顿村的九顿天窗是潜水爱好者潜水频率最高的洞穴。余文俊说,在全球的洞穴难度级别里,九顿天窗除了深以外,难度并不大。水温常年在20摄氏度左右,和欧洲许多洞穴不到10摄氏度的水温相比要宜人许多。“九顿天窗很深,允许爱好者对深度有不同的追求,洞穴没有枯水期,四季都适合潜水。”余文俊说,九顿天窗景区附近的基础设施也比较成熟,比如有停车场,对潜水爱好者相对友好,从停车场将装备运到水边的距离不长。余文俊介绍,洞穴潜水分为几个等级,人们讨论比较多的以探索深度为主的是全洞穴潜水,“这种一般比较专业。活跃在全洞穴潜水领域的,国内大概只有百十号人。”
九顿天窗俯瞰图。来源:“中国探险协会”微信公众号
洞潜爱好者露露今年26岁,有8年潜水史,是中国第一位知名洞穴潜水机构GUE的女性教练。露露介绍,洞穴潜水又分为两大类型的洞穴,一个是大深度洞穴,另一个是长距离渗透洞穴,二者走向不同,“一个是竖着走,一个是横着走。”大深度洞穴像一个水潭一样,下潜之后会进入洞内,这样的空间里人无法直接上升到水面。另一种洞穴是长距离渗透的洞穴,就是要横向地往洞穴深处走。
在温玲的印象里,国内洞潜圈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圈子,圈子内又会细分成不同的组织,往往是不同组织内部组成潜伴。“国内从事技术潜水的潜水员并不多,同组织或者师出同门的潜水员可能会一起从事潜水活动,或是做一些训练、搜救、勘测等活动。”洞潜圈内,大家追求的目标也并不相同。余文俊介绍,有些人追求的是极致的大深度,例如下潜到200米、300米,有些人追求的是另外一种横向的穿越距离,还有些人喜欢去非常狭小、需要把气瓶全摘了往前推进的限制区域,“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在露露的观察里,圈子内洞潜多年的人,性格都相对内向,“每个人都比较有自己的性格,他们倾向于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露露不避讳谈洞穴潜水的风险,但她认为,洞潜到目前已经发展成了一项非常成熟的运动,有许多完善的洞潜体系。“与其说洞潜是一项危险的运动,不如说它是一项发展得非常成熟的运动。只要按照洞潜的规则,不做出超能力范围之外的潜水,对自己的能力、对洞潜环境都有一定的认知,它是一个非常安全的事情。”根据非盈利组织国际潜水研究和探索组织(IDREO)的统计数据,1975年以前,因洞潜而遇难人数在235人,1975年到1985年,十年间的洞潜遇难人数为150人,2005年到2015年,该数字下降到34人。其中,1985年之前,90%的洞潜致命案件都来源于没有受到潜水训练的洞潜者。致命案件的数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但数据也有例外:2012年达到了最高的一年致死人数21人。在露露看来,追溯洞穴潜水的历史,所有的洞穴事故里,99%都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危险。“纵观整个洞穴潜水历史只有一次,是因为洞穴坍塌造成人出不来。”“在做洞穴潜水之前,要经受一个非常靠谱的洞穴潜水系统的培训,你有足够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个事情,去培训,去大量的练习,在不同的洞穴里应对不同的环境,再把这些你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它是循序渐进的。”露露说。韩磊介绍,洞潜的体系内部有细分标准。40米之前,是休闲潜水的范畴,要下到40米到100米,就必须上技术潜水课程。而超出100米的部分,是潜水者个人要承担的风险范畴。“因为所有机构的规定都只是到100米,我们的能力和我们的理论都只是在100米的深度范畴内,超过100米就是另一个世界了。”露露在南宁白龙洞洞潜。受访者供图在露露看来,只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洞潜,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不管多复杂的地形或者多复杂的环境,还是回归到最开始的问题——它可能难度很大,但是你是否有经验和能力去做这样的潜水。如果让一个没有这个能力的人去做,他当然毋庸置疑是危险的,这就好像你让一个刚学会开车的人去一个人独闯无人区是一样的道理,当然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
韩磊介绍,洞潜之前需要有精密的计划和安排。比如需要提前准备好用多少气瓶,用什么方式下水,走什么线路。“比如实际下潜到164米,其实原先的潜水计划是在180米,要有20米的保守部分,要给安全预留一定的空间。”露露介绍,洞潜的前期准备主要有三步。首先是前期了解洞穴的过程。“这个期间,洞潜者要清楚地知道洞穴的情况和走向,内部的构造,里面的能见度,有可能会受什么沉积物的影响。还有洞穴内的水温,洞内有没有引导线,线的位置在哪里,线的材料是什么,洞穴里头有没有分支,深度是多少,有没有限制区域?所有的信息都需要清楚,我才会进行一次洞穴潜水。”决定好要潜的洞穴后,第二步需要给这次洞潜匹配合适的装备。几乎所有的装备都需要带备份。“即便是潜水用的灯,也会准备一两个备用灯,哪怕备用灯里的电池都是很有讲究的,电压是不能低于一定伏数的,如果低于这个伏数我们会全部换新的。”所有的装备准备好之后,潜伴是第三个要素。露露说,潜伴需要和自己的能力相当。“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你跟你的潜伴在洞穴里,你们的沟通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流程不一样的话,会非常的危险。”但装备和自然的风险仍然是人无法预测的。韩磊说,装备可能突然变得很难吸入气体,或是突然进水。在一次洞潜时他曾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到水流将自己向下压,他勉强用自身力气和设备上到一定高度,再通过团队的帮助继续往上升才得以脱困。余文俊曾遇到自己的潜伴死在了他的面前。“就是在水下失去意识后死亡的,但我没有能力可以挽救。”“基本上每年都会有两三个圈子里认识的人去世了这种情况。我也会不断地反思,如何能更好地避免这些事故。”余文俊说,身边有些人遇到这种情况后会放弃潜水,“但是我还是不想简单地就放弃,我还是更多地想去学习经验。”露露也有自己感知风险的“原则”:如果下水之前有超过三个小的故障同时发生,她就会终止潜水。“哪怕我做了非常充足的潜水准备,花了很多的钱、很多的精力,就为了潜这个洞。但是如果一天内同时出现三个故障,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这次的潜水我也就没有非去不可的必要了。”
圈内,有人洞潜是为了挑战自然界的深度,有人则是向往洞穴幽暗的空间。除去对极限的挑战之外,洞潜在爱好者眼里,更多的是关乎对自我的探索和对理性技术的追求。余文俊形容,在洞穴潜水时,就像“回到母亲的子宫”。他喜欢洞穴里宁静的环境,有的洞穴里有钟乳石,有的有化石,还能看到罕见的生物,“像是盲虾、娃娃鱼这些。”
余文俊在南宁清水潭洞潜。受访者供图但真正吸引他的不仅仅是洞穴的新鲜感,而是洞穴的未知,和随之而来的自我挑战。相比较于下潜到更深的深度,余文俊说,洞潜对于自己心态的挑战更多在于如何克服欲望。他解释,当下潜到洞穴的100米处时,就会对继续下潜到150米产生欲望,到达150米后,又会想去200米。“潜得越深风险越大。虽然说你自己知道这个风险很大,但是你有很多时候还是克制不住自己去挑战的欲望。”
露露对洞潜的理解和余文俊相似。在她看来,洞穴潜水需要对自己的欲望有很强的把控力。“它要求潜水者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觉得这是它很有魅力的一点,像是对人性的一个考验。”“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很酷的运动,但是能不能抵制外界的诱惑,更是一场心理博弈。这和很多名利场是很像的,你知道做这样的事情可能可以扬名立万,在这个行业里立足,但是你有没有能力去做以及有没有必要去做,全取决于自己。真正洞潜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你承担风险。”露露说。露露并不打算放弃洞潜。对于出现的洞潜事故,露露认为,大家都是人,都有可能会犯错,而事故更像给人敲响了一个警钟,“事故给人的警告是你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而不是说这个东西好恐怖,我不去想了。”在韩磊看来,洞潜的挑战乐趣是一层层叠加的。他用跑马拉松做比喻:起初,跑一公里都会觉得辛苦,练习了之后,跑10公里开始变得轻松。之后是40公里,几度坚持不下来时,多练几遍后,40公里又变成了迈过的坎儿。露露在一个洞穴口准备下潜。受访者供图
“你不断地去坚持,就能感受到不断去挑战自己极限的那种乐趣。”韩磊说。
韩颋的事故发生之后,韩磊身边的朋友都劝他重新考虑,要不要继续挑战洞潜的深度。韩磊答应他们,下潜到自己的目标深度200米,他就不会再继续了。他计划在明年一月自己生日时完成这个目标。在他看来,这是他送给自己的礼物,一个能让自己“开心的东西”,他为此准备了很久,不想轻易放弃。
━━━━━━━━━━━━━━━
推荐阅读
在秦岭腹地“拍老相”
首个“自拆自建房”,困在“最后一米”
天安门广场上的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