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 陈思樾
编辑 | 许诗雨
今年夏天,随着高温节节攀升,“夜游”一词的热度也在各社交平台上居高不下。美团和大众点评的数据显示,暑期以来,关于“夜游”“夜市”等关键词的搜索量相较去年增长了近80%,而在繁多的城市夜游项目中,“博物馆夜游”是这个夏天的热门也是最独特一个去处。打开小红书,单搜索“夜游博物馆”,已有三万多条的相关笔记,包揽了全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内容丰富且好评居多。博物馆夜游的火爆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16年,西安市钟楼博物馆就于旺季夜间延时开放;到了2019年,已有数十家博物馆相继宣布在特定节日夜间开放,这一年也被称为“博物馆夜间开放元年”。但是后来疫情出现,夜游活动一度停摆,向好的趋势戛然而止。现在,随着防疫管控政策的放松,各个景点迎来了新一轮的观赏高峰,博物馆夜游也开始回归。进入夏天后,由于白日高温,游客们更喜欢在夜间出游,加上多地政府和文旅局也组织、鼓励更多博物馆夜间开放,可以说,在气温和政策的推动下,博物馆夜游在今年夏天成了许多人的出行选择。但“夜间开放”四个字对博物馆而言,并非表面看上去的“晚点闭馆”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给博物馆带来巨大客流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多方位的挑战。 2019年,少数尝试夜间开放的博物馆只是延长运营时间。随后几年的疫情中,博物馆虽然开放受限,但 “卷”文创开发、特色活动的脚步没有停下。和3年前相比,如今的博物馆无疑越来越懂得如何将自身特色与时下热点结合,与观众玩在一起。今年7月初,上海市文旅局组织市内重点博物馆于暑期夜间开展“博物馆奇妙夜”,随后多家博物馆响应。上海市博物馆接连推出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馆藏宋元古籍展、金石传拓技艺三大特展,还开放了历史漫谈讲座。世博会博物馆在藏品上不具优势,所以从视觉层面和互动体验下功夫,策划举办“梵高再现”沉浸式光影展,通过迷幻的灯光与夜景相呼应,从而吸引更多游客来打卡,并提供亲子手工课与艺术品鉴活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则融合了上述两者的活动特点,在举办特展“江海撷珍——长江口二号科学考古进行时”的同时,为游客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夜间服务,主打亲子方向,服务内容包括导览、游戏、手作、光影剧欣赏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江海撷珍”特展。| 图片来源: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在珠三角一带,博物馆夜游似乎习惯和近年愈发流行的“汉服热”相结合,像泉州市博物馆围绕闽南生活和宋朝文化举办夜游活动,工作人员和游客皆穿宋制汉服,利用衣着达成“沉浸式体验”古代游戏。珠海市博物馆选择在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将戏剧和游览二者融合,工作人员亦是穿上汉服引导游客进行活动体验,游客可近距离感受“水上婚嫁、三灶鹤舞、装泥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除了特色活动和延时开放,从今年年初开始,另一博物馆夜游新形式在国内逐渐推广开来——夜宿。在博物馆夜宿,与文物共眠,对国内游客来说是更为新奇的体验,但鉴于场地特殊和成本开销,博物馆夜宿活动通常需要支付一定费用。洛阳是首个将博物馆夜宿和剧本杀结合的城市。作为13朝古都,洛阳有着102家博物馆的丰富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国内剧本杀行业起步较早的城市之一,在创建“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的号召下,博物馆夜宿和剧本杀两个元素一拍即合。目前,洛阳已有4家博物馆将夜宿与剧本杀作为特色夜间活动,两天一晚的夜游项目包含住宿、饮食、讲座、玩乐等内容在内,售价1688元,反响热烈。位于洛阳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今年推出了融合沉浸式剧本杀体验的全国首个历史人文类博物馆夜宿项目《博物馆奇妙夜·运河谜踪》 | 图片来源: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公众号
在浙江省,浙江省自然博物院和宁波市博物院也根据馆内特展,先后开设夜宿。有别于洛阳市博物馆以青年人为夜宿受众,这两家博物馆将夜宿的受众放在了亲子方向,售价相较“夜宿+剧本杀”形式也更低,除了在博物馆内教小朋友们搭帐篷,收费598元的项目还包含手作活动和各项闯关游戏。从各平台的游客反馈来看,大多数游客都对夜宿这一形式评价较高,夜宿刚刚开放时,每一场基本刚上线即约满。据浙江省自然博物院院长严洪明反馈说,“很多小朋友和家长第一次来体验后,还想来第二、第三次。”全国多个博物馆不定时举行的夜间活动,实际是对博物馆常态化开放的一次试验。于游客来说,好处自然不少,既能欣赏到不一样的博物馆夜景,还能体验到各式各样的活动,且部分博物馆夜间人数不输白天,想要一睹馆藏珍品,依旧需要排长龙。但对于博物馆自身而言,还有许多“内患”尚未解决。
博物馆筹备活动或展览时间周期,往往是3个月起步。据一位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透露,一场展览的筹备需要多方对接,从内容设计开始,要反复打磨展览大纲,再进行展柜等形式设计并挑选文物,若是和其他博物馆联合办展,还需要走借展申请和付费的相关流程,接下来才能请专业运输并着手布置展览场地。“现场施工往往也需要花费巨大的财力和精力,因为很多文物对于场地的温度和湿度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一点在布置时需要严格把控”。同时,一般大型展览还需要准备开幕式等活动,并准备相应的应急方案,一整套流程走下来,“一年到两年都有可能”。相较于特展策划,大型互动项目所需的筹备更加耗时耗力。洛阳古都研学旅行发展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王游美告诉《第一财经》Yi Magazine,洛阳举办剧本杀的4家博物馆在初期筹备项目时,就要求体验形式不能重合,剧本各自独立,“相当于为每一家博物馆量身定制一部专属剧本推理游戏。”单是项目的剧本就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其间3次定稿又推翻重来,创作团队从故事线敲定、角色设定、玩家身份定位画像到玩法设计都耗费了大量时间准备。在博物馆举办夜间活动,“安全”是各馆首要考虑的问题,延时开放无疑需要安保工作的跟进,而因为国内博物馆自身的特殊性,夜间安保问题并非是单纯依靠增加巡逻人员就可以解决的。宁波博物院院长张亮在接受采访时向《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明,博物馆有着自身完整的安保措施,夜间的安保模式和白天有很大不同:相较于白天展出时所需的大量巡逻人员,博物馆的夜间安保则是一个联动系统。“所谓的联动系统,就是说一旦启动了,相关的安防设备就会同时启动,人员的巡逻机制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是否夜间开放,涉及到的是博物馆管理系统的整体性变化,而不是简单的延长关门时间。“白天和夜间的安保模式是要完成一个切换的,而且切换时间很长,代价大。”张亮院长还表示,未来如果打算进一步开放博物馆,也希望能在相应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上做出一些改变,让博物馆实行更有效的开放模式。而对于以剧本杀为主要形式的大型互动类项目,则要兼顾游客的人身安全和文物的安全。据业内相关工作人士透露,项目落地执行前,夜宿的场所和地点也是几经推敲。“首先,和国外的夜宿相比,游客不能住在文物展厅,展厅内一般都设置有安全报警装置,闭馆之后就会开启,不能随意走动;其次,展厅内部不设置洗手间,不能满足基本住宿条件,所以基本都是选择在博物馆的大厅夜宿。”除了安保的配置压力,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样值得注意。文博行业知名公众号“文博圈”在今年8月初发布了一篇《周一不休+延时,博物馆人扛得住吗?》的推文,引发了读者的热烈讨论,评论区不少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不是反对延时开放,反对的是在高负荷运转下又增加了工作量。”“真的扛不住!”“没有调休,没有加班费,把待遇提上去一切都好说。”博物馆夜间开放,无疑让工作人员延长了数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人员配置不合理、工资和工作量不匹配,是导致员工们不满的主要原因。面对兴致高昂的晚间游客,博物馆如何改变已经定型的安保系统,如何合理调配工作人员,是夜间开放绕不过的难题。随着近年“博物馆热”“传统文化热”的趋势流行,越来越多的场馆不再把夜间开放当作白天展览的延伸,而是结合自己的馆藏优势尝试与市场接轨,推出偏定制向的特殊服务,通过活动收入降低展览运营上的压力。部分观众也能接受以合适的价格为自己的更高需求买单,但大多数人对博物馆的定性仍停留在“公益”和“免费”上,不太能接受夜游活动收费。实际上,据知情人士透露,经历了3年疫情后,很多博物馆的经费缩减了近三分之一。运营经费不足,博物馆就需要收费转移来补贴经费的空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周群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消费环境和前几年相比,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博物馆消费”已经有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他认为,夜场活动面对的最大挑战实际上是博物馆人和观众的思维转变:“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我们就是纯粹的文化单位和公益机构,不存在任何的盈利性,这当然没错,但不盈利并不意味着免费,公益和免费也不是一个概念,很多人经常将两者混为一体,包括我们自己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也不理解。”
据了解,其实目前大部分“博物馆夜游”的收费标准,仅仅能达到保本。周群华表示,活动的收费是以覆盖成本为最终目的,“就算难得产生了收益,也是作为后续发展的业务资金。”没有和市场打过交道,缺少市场化经营的经验,甚至不能接受市场化——对于公立博物馆来说,购买和消费的心理还需要时间逐渐成熟。从以国家拨款为主、文创为辅的运营模式向市场化过渡,各个博物馆都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所幸,经历了几年不断的夜场试验,部分博物馆已逐步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夜间开放模式。浙江省自然博物院于2022年开放了“24小时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常态化晚间开放的国有博物馆,所谓的“24小时博物馆”其实是一个实验性的文化空间,位于西湖文化广场的主通道附近,是本馆沿街的门面房。浙江省自然博物院于2022年开放了“24小时博物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根据浙江省自然博物院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游客主体是幼儿园至中小学的学生及其家长,且游客高峰多集中于晚上十点半之前,十点半之后到第二天上午九点的游客仅占客流总量的9%,大多数人都是周边景点下午关闭后、周边影院放映结束后来到“24小时博物馆”观赏。夜晚的西湖文化广场,这一实验空间发光的门头格外显眼,地处主通道临街区域,周围交通便捷,除了地铁经过,还有3条公交站点,为夜间常态化开放带来了足够的人流量。 浙江省自然博物院实验空间内除了定期更换的展品,还增加了十余个互动装置,并配备15个红外探头,最大限度保证展品安全的同时,满足主体游客的观赏需求。目前,“24小时博物馆”每日平均参观人数已达1200人,暑期每日平均参观人数超2000人。家长和小朋友在 浙江省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参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拍摄于2022年6月对于浙江省自然博物院这种大型博物馆来说,若夜间全馆开放,水电、人工等成本都极其高昂,但利用300平方米的空间试行全天候运营,用严洪明的话说,“无非是在吃饭的饭桌上添双筷子。”运营的成本完全在博物馆的可控范围内,安保的压力也相应减少。谈及当前博物馆夜间开放的运营模式,几位馆长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市场”一词。疫情管控政策放开后,博物馆的客流量正在快速复苏。宁波市博物院提供的数据显示,疫情初期,晚间开放的参观数据并不乐观,但逐步放开之后参观人数正在逐渐递增,2022年的参观量已达到疫情前的50%,今年上半年的参观量就已达到疫情前年总参观量的50%。面对日益高涨的参观热情,博物馆若想夜间开放,就不能止步于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简单延伸,而是融入市场,成为城市夜经济的一部分。这也是现在大多数博物馆正在努力的方向。“仅仅是延时开放,付出的成本自然低,但游客来参观就没有新的体验和收获。和夜场活动关联最大的其实是社会的夜经济,游客有了购买文化产品的欲望,才能证明我们策划的产品是有价值的,我们想把博物馆从‘一切免费’的现状向走向市场做一些探索。”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周群华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于暑期围绕“江海撷珍——长江口两号科学考古进行时”展览开设了一系列收费夜场活动,并将其命名为“水下考古主题之夜”。考虑到暑期游客主要以亲子为主,夜场提供了儿童版的语音讲解,并为展览专门开发了新款饮料“深蓝”、“海风”,以及文创冰激凌;同时,馆长表示,希望将上海夜景景观和博物馆层面进行一个嫁接,从而打破原本封闭的展览体验空间:在本次夜场活动中,博物馆也充分利用了外部空间,在原本空旷的庭院设立活动相关的大型kt板和水晶球装置,摆放躺椅、帐篷等露天野营设施,到了傍晚,挂在帐篷上的一串串小夜灯点亮闪烁,在精心布置的外场,观众可以体验弄堂游戏、光影木偶剧、手作挑战赛等亲子互动项目,在欣赏上海夜景的同时感受海派文化。上述种种,用馆长的话来说,都是意在让游客感受到“博物馆为他们专门做了精心的设计和策划。”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夜游活动中的露营搭建。 | 图片来源: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这种以游客为主的服务模式无法由博物馆本身独立支撑,需要借助第三方联合策划行动。周群华称,举办这些互动性的展览需要充分运用市场的资源,“博物馆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是有限的,完全靠自己来解决全通道、全逻辑、全市场、全要素的工作是不现实的,还是得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引入外部的市场资源。”类似的策划内容通常由博物馆发起,随后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在第三方的合作渠道中广泛征询,寻求让想法市场化落地的方法。这期间和第三方磨合的过程,也正是博物馆向市场融合的过程。已经开放“24小时博物馆”一年有余的浙江省自然博物院发展出了一套独有的市场化运营模式——管办分离机制。据严洪明介绍,这套机制通过开放部分运营权,使博物馆在维持公益性为主的同时兼顾经营性。
“也就是说我参观依旧免费,在经营性的内容上,比如咖啡、果汁、糕点、雪糕等轻餐饮和文创、书籍、研学收费,将收费的内容通过招标的形式交给外部的公司管理。” 通过第三方公司对展馆的运营管理,目前博物院只需调派出两位讲解员,在“24小时博物馆”轮流为观众服务。同时博物院还成立了工作专班,为“24小时”博物馆业务做支撑。据严洪明介绍,浙江省自然博物院年客流量达35.6万人,平均每月观众约3万人,而博物馆自身巨大的客流量,也给销售文创产品的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从今年5月开始,经营性内容的日收入已超1万元,最高的一天收入达到了17000元。严洪明表示,希望通过模式上的大胆创新,打出“24小时博物馆”的名号,提升杭州市的文化知名度,以此为夜间经济凝聚人气。在更早推出夜游活动的国家,德、英、法等的博物馆基本都是一年举办一次大型夜游活动,至多持续几天。国内主要集中在暑期发力,连续两个月夜间开放,或是选择特殊的纪念日举办博物馆夜游。从活动内容上看,国内参考国外的成功案例较多,自发创新较少。例如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曾开展过“恐龙陪睡”的跨年夜宿活动,让游客在远古标本的包围中入睡,还在馆内的鲸鱼骨架下开展“静音蹦迪”,观众们头戴耳机,在炫彩的光影中舞动。国内博物馆的很多夜间活动都能从中看出一些熟悉的影子。另一方面,国内博物馆夜游的体系还不及外国完善。在英国,关于博物馆夜游活动已成立了官方机构MAN(Museum At Night),由官方机构联合慈善机构Culture24,将夜游活动推广至全英。荷兰阿姆斯特丹在2003年成立了相关基金会,成为主办夜游活动的常设机构。相较于国外发展成熟的夜游机构,国内博物馆举办夜游活动时,则大多倾向于“单打独斗”,在筹备上显得更加乏力。尽管还有许多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夜游活动使国内博物馆有了深度融入市场、嫁接市场的机会,为跨界合作提供了可能,许多博物馆也将更长远的目标定为了夜间常态化开放。“我们希望市民把来博物馆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也将文化体验变为一种生活方式。”周群华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道。如今场馆的夜间开放已有了良好的群众反响,但仍有隐藏的缺陷:纵观目前仍然存续且反响热烈的博物馆夜游,大多围绕动植物为主题展开,目标群体也以亲子居多,针对目标群体——青少年及儿童的特性,博物馆的夜场活动正愈发注重互动性与故事性,利用多样的演示形式和游戏体验,旨在引起孩童的好奇心。而传统的文物展品因其保存条件的苛刻,很难展开更直观的互动,精美的瓷器书画似乎终究敌不过大型标本带来的视觉冲击。但孩子们只有有限的假期可以参与这些活动。随着8月暑期的结束,各个博物馆又将面临客流量的骤减,失去了学生和外地游客的人流加成,剩下的观众恰恰多数为传统文物的观赏受众。如何调动本地观众,并通过活动强化文物带来的社交体验,将成为博物馆一道必须跨过的坎。对此,张亮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联合本地同类型的博物馆,在夜间的固定时间段同时开放,从而在一个区域中形成集聚效应。以宁波省自然博物院为例,联合南边的周尧昆虫博物馆和东边的部分民办博物馆,形成“博物圈”,该区域里的万达广场和周边的商业中心就可以满足游客饮食购物上的消费需求,补足博物馆在餐饮提供方面的空缺,两者相辅相成,带动城市夜经济进一步发展。目前,这一想法还在尝试落地中。博物馆夜游的热潮为此类场馆夜间开放的趋势开了个好头,但想要真正走向夜间常态化开放,国内的博物馆还需更长时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