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无他——被誉为“文科天花板”的小众赛事“John Locke论文竞赛”,今年居然收到了19104份参赛申请!!!要知道,在2年前,也就是2020年,John Locke的全球投稿也就2740份,还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众竞赛。没想到3年过去,竞赛人数暴涨697%,直接飙到1.9万,怕是整个“地球村”的精英都来参加了。以防有家长不知道什么是John Locke,这边做个简单介绍。
这是由牛津大学独立教育组织John Locke Institute,与牛津、普林斯顿、布朗等知名大学的教授合作举办的论文赛事,旨在寻找全世界范围内思考能力顶尖的中学生。除了参赛论文能提升后续夏校和本科申请的独特竞争力,细数往届入围学生,更是有许多被牛津、剑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布朗等世界名校录取的案例,也因此John Locke被不少业内人士称为名副其实的“藤校敲门砖”。这两年我们看过太多例子,凡是与藤校牵上关系,求学心切的人都会蜂拥而至,替家人们把高高在上的赛事打下来,比如辩论、花滑、CTB...以前藏在角落的John Locke自然也不能幸免,被机构和家长们知晓后,直接从小众写作比赛变成了卷王之王:2020年,John Locke在全球还只能收到2740份投稿;
202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6805份,两年间涨幅248%,
2023年,投稿量更是飙升了13000多份,来到19104份,对比2020年,暴涨697%。
不知道今年评委们论文看到手抖的时候,会不会暗自发誓以后再也不接这活了~
不过靠竞赛推娃,对咱们而言并不是啥新鲜事,毕竟手上没几个重量级竞赛,怎么敢去申请海外名校?而靠着独特的“种族天赋”,家长们更是在竞赛路上百花齐放。
国内家长的珠心算、奥赛热仿若昨日;海外华裔家庭垄断数学奥赛更是明晃晃地直接“秀肌肉”。
以2019年IMO(国际数学奥赛)美国队为例,一眼看过去几乎全是华裔学生以AMC数学竞赛为例,以前8年级的孩子参加AMC8考个好成绩就很不错了。但放到现在,考AMC8的时候冲一冲AMC10才是“潮流”,中国赛区更是出现了5年级孩子参加AMC10的案例。(就这数学能力,如果不是天赋异禀,那想必父母打怀孕起,就开始给娃“隔空刷题”了。)
根据美国数学协会官方数据,仅2021年就有29570名孩子报名参加AMC10A,这个数字较2020年增长了近20%,颇有当年奥数热的风潮。不少AMC培训班也在这两年野蛮生长,势要帮家长从小鸡出一个竞赛牛娃!与竞赛人数共同增加的还有AMC的试卷难度,这也导致竞赛平均分逐年走低,竞争激烈“隔壁王阿姨家的孩子都能拿奖,凭什么我孩子不行?”
带着这样的焦虑,家长们的讨论点也从“该不该参加竞赛”升级成了“如何将各类竞赛排列组合,塞满孩子的升学简历”。有需求就有市场,John Locke这类赛事因此被挖掘出来,我们也得以在今年的朋友圈看到如此“盛况”:
为什么竞赛越来越火?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它成了一门生意。毋庸置疑,竞赛在相当程度上帮名校们省下了挑选学生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以美本申请为例,招生官主要从4个维度去考量学生合适与否:学习成绩、课外活动、体育能力与人格活动。在标化成绩相似、缺乏运动天赋的情况下,竞赛成了最有价值标的、最客观的筛选器。· 是否参加竞赛,标志着你能否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业,拓展自己的课外活动;· 完成竞赛,意味着你的确获得了特定方面能力的提升,比如社会实践、团队领导、学术研究等所以竞赛变相帮名校们锁定了生源,比如近几年火起来的以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创新的高中生创新活动China Thinks Big创新研究项目挑战(CTB),几乎每年都会有获奖学生被哈佛等名校录取。越是专业性强的学校越是如此,像MIT就直接在官网公开发表了自己偏爱的26个竞赛和暑期项目,供学生们参考。想申请MIT?照着做就行了。https://mitadmissions.org/apply/prepare/enrichment/除此之外,发力竞赛还能帮海外名校提升声望,巩固自身地位。- MIT合成生物学领域国际遗传工程的机器设计竞赛-iGEM
家长们不断飙升的爬藤需求,也促使培训机构“蓬勃发展”,在竞赛领域发展出自己的产业链。其中小型的就是留学机构的“升学指导”,在升学过程中为了优化履历会指导孩子去参加特定的竞赛活动,属于附带服务。当留学机构推荐了赛事,而孩子靠自己又无法完成的时候,教培机构开始登场。相比留学中介,教培主打的就是专业培训、圆梦竞赛。就拿某知名海外教培机构来说,官方网站清楚地写着:“我们的教师面试通过率仅2%,所有老师都来自于顶尖大学,包括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等”。只要一笔合适的费用,就能拉来名校毕业生做自家孩子老师,通关各类竞赛。先不管结果如何,光面子就很值了。有效果么?目前看来还是有的,比如我就看到了“3天时间写出文章并入围John Locke论文竞赛”的推广案例。这不亚于跟家长说:“3天时间,让你孩子考入清华/北大!” or “考前3分钟,轻松提升100分。”(参考——“3句话,让一个男人为我花了18万~”)这谁能忍得住?我看到就控制不住马上点进去看了!(结果是个软文)不过凭心而论,这么短的时间完成选题构思、资料查找、论文撰写、检查提交等步骤,这篇成品文章里面有多少是孩子自创的内容,值得细品。
再远一步说,随着竞赛入围人数暴增,奖项含金量势必骤降,成为后续申请中的“鸡肋”:你不参加吧,别人家孩子都有;你参加吧,又挤占了其他项目的时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且靠外力一路水涨船高后,等真正要自己走路了,到时候会摔的有多惨?不过竞赛这条产业链上最离谱的,还是利用家长求成心理,专门举办的水项目,只为收割“中式韭菜”。比如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家长可能会被唬住,“美国+数学+建模” buff都叠满了,但仔细一看:留学全知道前段时间就发布过一篇文章:来自中产家庭的卷妈虽然已经给孩子请了专业的爬藤顾问,但架不住内心的焦虑情绪,还是豪掷十万美金让儿子参加了一场名为“哈佛新商业领袖”的比赛。结果主办方爆雷,老板卷钱跑路,涉案金额高达千万美金,受害者几乎全是华裔家庭。崩溃的卷妈说:“海报说了‘只要参加比赛就能直通藤校’,我还看了哈佛大学给他们的授权,怎么会是假的呢?”“主办方告诉我,这次的比赛是试验性的比赛,因为哈佛对传统比赛的沉闷感到厌倦,需要以新的比赛形式为校园注入活力。但是怕放在官网上会出现挤爆的情况,才较为隐蔽的进行。”她补充道。这些人正是利用家长们对爬藤捷径的迫切需求组了个“藤校竞赛局”,大捞特捞,然后逃之夭夭,只留下被欺骗的留学生家庭与一地鸡毛。在这样的竞赛困局中,焦虑的留学生家庭们有“解药”么?毕竟名校招生简章里写着的“素养”与“领导力”等词汇,在不少中国家庭看来都太“假大空”了。“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在一条没有评价标准的道路上摸索,倒不如选择‘明码标价’的竞赛来的划算。竞赛变水,我们还可以参加别的;但素质教育如果走歪了,孩子可是连退路都没有!”
8月21日周一
英国留学主题直播
#剑桥文理导师聊:英国留学有哪些关键点?
👇点击预约,开播提醒👇
8月22日周二
背景提升主题直播
聊聊:科研到底有没有必要?
👇点击预约,开播提醒👇
留学全知道家长群,准留学家庭聚集地,定期分享留学讲座、专题直播、资讯干货、课程资源、线下沙龙,扫码即可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