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的下场比恒大还要可怕!
10月10日,碧桂园发出一则公告,声称一笔4.7亿港元的境外债务即将到期,但目前无法偿还,并希望债权人能同意展期。
然而,早在8月份,碧桂园就开始出现了所谓的“技术性”爆雷迹象,当时有两笔美元债券的利息未能按时支付,这仅仅是利息,尚未涉及本金。
碧桂园解释称,出现了阶段性的流动性压力。而在9月底,碧桂园在最后一刻支付了这两笔利息,避免了违约。
然而,面对本金的到期,碧桂园选择了拖欠,这让债权人陷入不安。
实际上,碧桂园的陷入困境早有迹象,问题并不在于是否会违约,而是违约的时间。今年前9个月,碧桂园的权益销售额为1549.8亿元,同比下降了43.9%,与2021年相比下降了65.4%。
从销售额的角度看,1月份碧桂园的销售额还达到了220亿元,而到了7月份,降至120亿元,而9月份更是跌至61.7亿元。与高峰时期每月销售额超过400亿元相比,差距巨大。
此外,碧桂园尚未交付的期房数量约为67万套,还有约100万套已开工但尚未销售的房屋。
虽然总资产为1.62万亿元,负债为1.36万亿元,净资产为0.26万亿元,看起来尚未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但如果需要快速回款,必然需要大幅度降价销售,这意味着资不抵债的风险存在。
此外,碧桂园欠供应商3000多亿元,欠金融机构2600多亿元。这种情况下,必须警惕审计机构可能存在的作假风险,虽然并不是在指责碧桂园的审计,但普华永道曾为恒大做了14年的假账,这让人产生了深深的疑虑。
这次危机使得我们只能看到碧桂园最乐观的一面,但不排除其实际情况可能比恒大更糟糕的可能性。
从资产转移的角度看,碧桂园的转移资产远不如恒大多。而且,碧桂园的销售重点在三四线城市,而恒大则更广泛地覆盖了不同城市。限购政策的放宽对碧桂园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考虑到这一切,碧桂园的前景堪忧,其内部人士透露,公司账户上的资金勉强够用于支付建房结算款,但可能需要依赖未来销售来支付之前的结算款,这意味着供应商的欠款和银行贷款都无法按时偿还。
因此,我们呼吁各地方政府,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不要再坚持限价政策,否则碧桂园可能难以承受。
最重要的是,这次危机不仅仅涉及碧桂园和恒大,还涉及整个房地产行业,将企业的问题全部转嫁到个人身上,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问题。
我们必须三思。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