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 冬青计划系列分享:如何让老师爱上学校?
太长不看版
今天是教师节,朋友圈已经刷屏了一整天:祝老师们节日快乐!
但在是老师之前,首先是一个“人”。
所以,我想祝大家都「真的」快乐,不论你是老师、父母,还是拥有任何其他外在的社会身份。
感谢L老师供图
3月初,我发起了教师支持项目——冬青计划2.0。从招募到4月正式启动,再到7月结束,这一段旅程的波澜值得记录。
相关链接
学习教练让我拥有「飞鸟之眼」带领师生冲破教室的壁垒
其实,陆续还有朋友来问:冬青计划还招募吗?以及,冬青计划到底是什么?
我在之前的文章和直播中提到过,这里重新整理一遍:冬青计划招募有主动意愿的教师参与包括团体教练对话、自我书写、身体练习等形式的一系列活动,并基于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 来支持教师们的心理健康与发展。
如果只用一句话,那么我会说:冬青计划是一个支持教师的教练项目。
那么,参与者们是怎么说的呢?
说到冬青计划,你会想到什么?
2.0这一期,最后参与进来的老师们留下了这些关键字:
生长和真实,这让你想到了什么?那冬青计划就是什么。
还有一些词句我不想把它们割裂地留在提取器里,就展示在此:
带着善意的看见和允许
更好的洞察自己和他人
真实是最有力量的
共同成长的橡树
水波不兴的江流
灵魂共振的旅程
有一说一,老师们还反馈了什么?
“文案里老师们遇到的挣扎太真实了,有被看到的感觉,并且我信你这个人。
体验课前完全不知道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不确定跟同伴们是否来电。总之就是不确定性比较强不知道钱花出去能获得什么吧。”
“回想这段从春天开始,夏天结束(暂时)收获的一切,期待它在秋天、冬天,和下一个春天的发芽。一开始加入冬青计划是因为作为‘新手老师’第一年教学中产生了很多自我质疑和对自己的不相信——‘我不是个好老师’。到底什么是‘好老师’呢?冬青计划2.0的文章提到这一直戳我心的地方,呼唤起我内心同样对这个问题的好奇——
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老师?
有什么样的自身发展需求?
抛开教师这个身份,进一步来说,更重要的是:
你是一个怎样的生命?
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真正体验了团体对话才发现,不仅不会影响个人的互动,太多太多极有启发和共鸣的学习因为同伴的原因更加通透地被展开,原本我自己看不到的一些方面也因为交互分析在每个人生活里的呈现让我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真的太喜欢这样的同伴学习了!而更重要的是,仅仅是体会到‘我不孤单,我们能一起陪伴共鸣’这一点,就让我觉得充满力量! ”
“我后来才发现大家的外在社会属性好厉害啊!比如有好的学历、在好的学校工作......但在这里,我没有因为自己没有这些title而感觉不好。这里很平等,我不担心被评判。大家很中立,有一种愿意为自己负责的氛围。在这里,可以很真实。真实地表达。没有不舒适的感觉。这个真实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是那种‘好的’真实,直击痛点。大家不会拉着你,很表面地刻意来帮你。我在这个环境下,感觉到我也能为自己负责,而不只是抱怨吐槽了。”
“我还蛮喜欢我们会发自我对话在群里,有时有人回复,有时没人,也挺好的,一些内心声音有地方存放的感觉。”
“能参加冬青计划我觉得很开心。我是个很爱迟到的人,对于我并不是那么热情的课,我每次去都会迟到,但是在参加冬青计划的时候,每次我都觉得想要好好珍惜和对待它,都想提前准备好上课,反正就是心里那个莫名喜欢的感觉吧~”
“看到了自己期待背后的控制,这个最近真的有放下一点点......还看到陈楚怎么样去鼓励更多表达、怎么样去直接说出看到的,甚至是挑战。”
“可能能够更加清晰地辨认自己内耗时候父母、儿童和成人自我的声音,以及去拥抱与接受自己的不安与恐惧。还有在见习教练在进行对话时沉着冷静客观的声音与态度,温柔而坚定地指出‘局中人’的盲点时感觉很厉害,有想用到对待与他人(尤其是学生)的交往上。”
“我们之前学习的那些内容,其实我真的很受用......记得我有分享到我和妈妈暑假要一起出去玩,我还说我挺紧张,挺有压力的,因为每一次和妈妈出去都会不欢而散。嗯,但这一次特别特别好。我和她分享了那个三角形的模型,然后讲了一些我的想法。我觉得是肯定有很大的影响。”
“我想找到新的人生角色。因为不喜欢总在‘受害者’和‘迫害者’之间反复横跳的自己。”
“我开始相信自己了,我知道,我会长大,我也会度过眼前一切的痛苦烦恼,我会离那个成人自我越来越近。”
“我很感恩,自己在冬青计划的滋养下生长出的一切,在旅程的结束时有一种‘完整’的感觉。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
这里还有两篇参与者写的文章,经允许,分享给大家:
相关链接
一些底层的共同议题
老师们带来的话题表面上是教育的场景,实际上是如何面对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一位老师说,排戏剧节目时,ta无法忍受学生不听指令,自己不耐烦、发火;实际上,ta无法接受结果不如预期,害怕收到领导/同事不好的评价,觉得“我就是不重要”。
一位老师无法自如地向学生表达真实的负反馈,很容易情绪化地爆发,过后常常无法平静,甚至非常愧疚、自责;其实,ta暂时无法做到“温柔而坚定”与自己曾经不被支持的经历有关,觉得“我怎么做都无能为力”。
一位老师分享,同事做了很好的SEL课程,ta很想请教、学习,却以冷漠处理;ta通过觉察自省发现,自己无法真心交换赞赏,甚至有些嫉妒,自卑,想着“我和你不一样,我要技高一筹”。
我们也间歇地谈论到和家长的共育,和他人的合作,以及与家人的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
关系的背后,被情绪裹挟的声音在问自己:
我怎么可能温柔而坚定呢?
怎么这么多的矛盾冲突总找上我呢?
我是不是够好、够专业呢?
......
翻译过来,是说关于“我”的:
“我不好。”
“我害怕改变。”
“我也别无选择。”
教师身份只是作为人的一面。当通过对话一层层剥开情绪,斩断虚假的自我想象,我们发现实际上底层的议题是:
的确,大环境或许难以立马撼动,那么我们为自己创造一个滋养的、平衡的内在环境是可能的。因此,这个计划更适合有勇气面对自己、为自己的成长承担责任的人。而这些底层的共同议题会持续被聚焦、讨论,继续真实地生长。
我的反思
对于我来说,这样带领团体的经历非常珍贵。在此,再次感谢所有参与进来的老师们,我们共同成就了这段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观察到自己的一些变化,诚实分享在此。共勉。
首先,是放下了一些对结构的过分掌控。曾经我对课堂的时间非常在意,不敢拖堂,精确计划到每一分钟。在冬青计划里,我更允许时间的限制变成我的朋友。在发生时自然流动,在计划时敢于取舍。我的体验是,即便超出时间,也能安住;因此,在后续的团体经历中,我反而越来越容易“控制”时间,不拖堂。
其次,是放下了对诚实反馈的担忧。我确实“忧虑”过失控的场面,比如,和参与者对抗、竞争、辩解......那像是幻想中心虚的豹子,狐假虎威。当我沉静下来倾听每个人的故事,好奇每一个生命,给予的诚实是自然流露的,像是坚定的小猫:不必龇牙咧嘴,柔和而舒展。
最后,是对于一位老师来说永恒的话题:拿捏“讲多少”与“放多少”。要不要做出示范?该不该给出精准的目标?在冬青计划里,这点体现为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共同的思考框架和话语体系,但是也如一位参与老师所说“无法涵盖复杂的现实”,可能限制个体真实的体验。我相信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磨砺的过程。先允许把这个议题放在这里,不回避。
冬青计划的未来可以是什么样?
谢谢读到这里。
我还没有回答“冬青计划还招募吗?”
招,但不是现在。明年3月春天再来。
我和这个项目都需要时间松土、放空。
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之前,如果你对冬青计划还感兴趣,可以添加社群,一起松土。参与过冬青计划老师们会在里面讲讲自己的故事。我也会组织一些小范围的讨论和分享。
如果你想加入,请添加下方的微信,注明“冬青计划”。我来拉你入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