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季,绝了!
又有新纪录片追了,是的,2023年最能展现中国神话式浪漫的纪录片《中国》第三季,在10月和观众朋友见面了。
这一次,题眼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前三集重点讲述的是神话。
提起神话故事,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古希腊神话,这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对西方文化、艺术、文学和语言有着明显而深远的影响。
但实际上,中国人也有属于自己的浪漫想象。
第一集《创世》,我们看到了伏羲和女娲,这一对熟悉又陌生的上古创世神。
在上古传说中,伏羲和女娲长着人面蛇身的外表,各自持日神金乌和月神蟾蜍。相传是夫妻,又或是兄妹的两人,却在1963年新疆出图的《伏羲女娲图》上,以交尾的形式纠缠在一起。这种在古人看来神秘莫测的造型,与现代科学界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十分相似。也隐喻了伏羲和女娲,既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繁衍的起源,也是中国人遗传密码的最好见证和创立者。
在纪录片里看到动态的《伏羲女娲交尾图》时,我甚至在脑洞大开的想象,中式神话会不会就是某个现代人穿越过去的叙述呢。
有了这种浅浅易懂的讲究,也就增加了观众的代入感,神话故事听起来就生动活泼。
看到神鸟啄木,悟出钻燧取火的燧人氏,为人类带来了火种,也点燃了文明。而观望到粮食种子,从天而降的神农氏,则参透了农业的天机。
教会了人类观察土地的变化,气温的起伏,四季的流转。用播种、收割的方法,种植粮食,在艰苦的远古得以存活。
倒下的盘古,造人的女娲,撑起天地的四足神龟,泼墨山水画出的星辰大海和浩瀚星空里,有着无数神秘美好的传说。
往日听得一知半解的神话故事,在纪录片的引领下,被轻易的扣开了神秘又玄幻的大门,开阔了思维,打破了原有的角度。
中国人的神话不少,印象最深刻的是《山海经》。
最早给我普及中式浪漫神话的是,对《山海经》一见倾心的wuli迅哥儿。
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描述了自己“最心爱的宝书”《山海经》的得来经历。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鲁迅人生后期的重要作品《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奔月》《理水》,都取材自《山海经》。而另一本清代小说《镜花缘》,可以说完全就是《山海经》的同人文。
《山海经》不止影响了后世的文豪鲁迅,也藏着中国人千年的浪漫想象。
第二集《山海》里,中国上古神话体系着实让我看到了祖先眼中的宇宙,有多壮阔就有多迷人。
像是汇集了450多个极具神秘感的异兽的《山海经》中,刻进人类DNA中代表了恐怖和疑惑的上古大神——雷神。
但你有没有想过,雷神是怎么来的?或许是一次意外,人类族群的同伴被雷电击中夺去了生命。这种对于当时人类,堪称为绝世恐怖的景象,让他们在想象中勾勒出一个身形魁梧、脾气暴躁、被凡人激怒就会大发雷霆,夺人性命的神仙。
同样,疾病,受伤,衰老,死亡都让人类对未知恐惧又无可奈何。于是在寂寞的岁月长河里,他们凭借着敏锐的感知力,逐渐想象出一个由众神存在的天界。
那里有着无数上古大神和神兽,掌管着人类的生老病死。
于是,便有了中国上古神话体系里负责昼夜交替的日神月神。《山海经》里便有了负责昼夜交替的日神,时间成了可以具象化的代表。照管自然界四季的司春、司夏、司秋和司冬之神,负责兴风布雨的风神、雨神。
人类世界开始有秩序的运作,春耕秋收、生儿育女。
在这里又不得不夸一下《中国》第三季的画作团体。
正是因为画面中的嫦娥奔月的清冷皎洁、仙气飘飘,才更让人相信后羿射日有他的道理。拥有长生不老灵药的西王母,一定有办法起死回生。
神秘莫测的昆仑山里,一定还住着大量未知的上古神兽。
白发红眼长喙,天生拥有翅膀,能翱翔于长空的羽民国人。
以炭为食,能口喷火苗的厌火国“食火兽”
哪怕等不来《山海经》影视化,这些故事也能够满足我对中国神话的所有想象。
“家园”是什么? 是一个让你吃饱穿暖的地方。
吃什么和怎么吃,是我们每个现代人,每天最头疼的事情。太多的选择,让决定变得艰难。
那你有没有想过,“无米之炊”的祖先又是如何应对饿肚子的问题呢?这也是我对第四集《家园》最感兴趣的地方。
地壳板块的移动和天灾的降临,让人类在自然界学会了弱肉强食。为了寻找可以果腹的食物,他们学会了随着水源而迁徙。哪里有猎物,哪里就是家园,哪里保留火种,哪里就是落脚点。
一路的迁徙和狩猎,让他们明白了人类的力量,不足以对猎物唾手可得。因此,他们还学会了使用工具、养殖和烧制陶器。石刀、石铲等武器,让他们在围捕猎物时变得更省力。野生亚麻、蓖麻纺织出来的衣服,让身体更保暖。编制的渔网,可以抓到鱼。饲养的家畜家禽,在没有猎物的时候可以食用。烧制的陶器,让肉类变得更可口。逐步淘汰驯化出来的种子,结出了口感更好的粮食。
农耕文明因此在迁徙中落地生根,族群的祖先们在这里自耕自种。过去,族群四处漂流时,脆弱的婴儿和幼童存活率较低,而且由于行动迟缓,会成为旅途的负担,人们有意控制出生。生活稳定后,生育率显而易见地提高了。
家园成了中华文明的载体,安居乐业也成为中国人骨血里难舍的梦想。
当果腹不再是奢求,人类便有了对审美的期望。
温润如玉、报之以琼琚、金枝玉叶,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里,中国人向来不吝啬于用玉来形容美好的人和事物。
这种骨子里对玉的偏爱,在新时期时代距今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里已经烙印进我们的血脉。
这个时期的祖先,已经不再把吃饱穿暖当做唯一目标。
祈求风调雨顺,族群健康安稳,成为他们的精神向往。
巫师变成了大众寄希望的对象,而巫师手中的玉则成了神圣、神秘,通往神界的法器。
打磨穿孔的“玉”,神圣不可亵玩。
在随葬、祭祀时,玉都是必须出现的法器。
随着红山的衰落,玉没有因此蒙尘,在良渚文化里反而走向了另一个高度。水磨、兽牙、兽皮的打磨切割穿孔,玉成了有纹饰图案,更加迷人。令人难以抗拒的美器。
红山与良渚,一北一南的玉和壁,照亮了华夏文明对美的祈愿,也搭建了中国人美学境界的初步体系。
被祭神所保管的玉,作为人类社会规则里拥有至高无上法力的玉,渐渐在仪式感里从礼器转变为上位者的收藏,成为象征王权和统治权的象征。像后世历经多个朝代,搅的人间血雨腥风的和氏璧,以及尊为王侯将相才配享用的金缕玉衣等,都体现了中国人对玉执念般的钟爱。
红山和良渚所引领的“玉器时代”也成为华夏文明里,独一无二的有形文明。
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远古历史,《中国》真厉害。
《中国》是一部有些特别的纪录片。
全三季从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讲起,叙事宏大,令人折服于纪录片中的厚重与壮美。
今年的第三季,开篇从神话传说开始,用上古神话打开观众的视野,融入众多考古和研究成果,回溯中华文明的源起,解码我们的文明基因。那么大的主题,我一开始看为创作团队捏把汗,可是,他们又是如此娓娓道来,于细微处拉近我们和天、神、灵、圣之间的距离,把遥远又渺茫的上古神界平铺在眼前。
我赞赏主创团队的这种勇气,他们勇于打破中国神话没有大IP的境遇,创造了符合中国人审美意识的神话传说。
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中国的神话里,火是中国人钻木取火坚忍不拔摩擦出来的;面对末日洪水,希伯来人在诺亚方舟里躲避,但中国人战胜了洪水。
中国人从来不把生存的希望寄托给神,而是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中国人自己的神话。
这样的神话,值得一代代流传,值得一代代传颂。
感谢央美等各大院校集结的183位青年画家逐帧绘制出来的国画,又让我回到了童年时的《九色鹿》和《大闹天宫》,璀璨瑰丽的画面,弥补了想象力的不足,格外适合给小朋友做美育启蒙。
我已经看到第五集了,今晚,纪录片《中国》第三季又会播出《中国》第六集,第六集的名字叫《择中》,我们时常听到一个词语:“中原逐鹿”。为什么是中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为什么会孕育出辉煌灿烂的夏商周 三代文明,以及秦、汉、隋、唐这样的大一统王朝?
在这一集里,我们会找到答案。
记得周日晚19:30通过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同步收看哦,让我们一起来追剧吧。
▼
*本公众号图文消息为 「山河小岁月」独家创作,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
*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音乐、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