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能阻止战争中的假新闻了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大大大泡泡糖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以前,你从社交媒体上很难找到当地的真相。现在,你在上面压根接触不到真相。”
巴以战火再燃后,大西洋理事会数字真相研究实验室的研究员Emerson Brooking对充斥假新闻的社交平台,做出这样的悲观论断。
在这次巴以冲突中,最荒诞的假新闻莫过于“斩首婴儿”事件。
2023年10月10日,以色列军队在收复靠近加沙地带的集体社区后,开放了记者采访。
随后,以色列i24NEWS声称在当地发现有40多名婴儿被哈马斯武装人员斩首的消息。随后该消息蔓延全球,成为各大媒体头条以及社交平台热搜。其声势之大,连美国总统拜登都引用CNN的跟进报道发言,借此证明哈马斯的残忍、野蛮。
但很快情况就发生了转变。
10月11日,美国媒体THE INTERCEPT的报道显示,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拒绝证实这一新闻,根据以军的说法,他们无法给出“斩首儿童”的数据以及证明材料。
以色列左翼杂志《+972》杂志记者Oren Ziv在其个人社媒上表示,虽然当地有很多以色列人被杀,但没有斩首儿童的事件报告,军队发言人也没有提及。
同样的,编造假新闻的不只是有以色列方面。
叙利亚《Al-Watan》报在开战之初,在报道中引用了一段视频,声称是以军将加沙夷为废墟,但经信息核查组织bellingca研究后发现,这段视频是2021年叙利亚北部城市Ariha遇袭的画面。
多年的冲突,让中东地区互联网积累大量暴力冲突的视频资料,现在它们又被重复利用,用张冠李戴的方式传播。
除了官方层面的舆论战,普通民众也在让战争迷雾更显浓密。
下面是这次巴以冲突中非常流行的假新闻案例:
在tiktok上流行的哈马斯士兵乘坐滑翔机进入以色列的视频,被调查出是2023年9月份,埃及一所军事学院前的一份录像,它被经过人为剪裁,重新加工。
在另一个流行的视频中,哈马斯士兵拿汽油烧死了参加音乐节的以色列女孩。
但经调查,这个视频来自于8年前的危地马拉,原视频由CNN拍摄,当时报道的是一名16岁女孩在当地被殴打致死。
值得一提的是,这则视频是世界级的假新闻模版,它在各国被搭配在地语言的音轨,成为了撕裂社会的武器。
战争是假新闻的生育之神,假新闻也是野心家的诈术。
BBC信息核查专家近日在接受采访时抱怨:“巴以冲突发生后,推上的假新闻之多,是我从业以来从未见过的。”
在中古,信息流动缓慢的年代,假新闻被描绘成策略,是策士的毒谋,是打击士气,赢得胜利的手段。而对于进入数字化时代以后,假新闻成为仇恨放大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巴以战争中塑造假新闻最多的,可能不是巴以双方,而是印度。
据半岛电视台调查发现,开战后很多像犹太男孩在卡车上被斩首、数十名年轻女性被哈马斯士兵当性奴的假新闻来源,都来自印度的社媒账号。这种亲以贬巴的假新闻趋势,源自印度自身的反伊斯兰右翼民粹思潮。
这些假新闻制作者根本不在呼几千公里之外的残肢断臂,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巴勒斯坦人,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个存在于照片或是小人书里的符号,他们攻击的不是嘴上声称的不义,在意的也不是生命的衰亡。他们在意的是如何通过唤起恐惧,激起仇恨,从而延续自己的存在。
对于印度而言,攻击巴勒斯坦,描绘暴行,就是强调我的存在。其内涵,就像是一位印度网友在转发哈马斯士兵绑架女性视频时说的那样荒诞:“如果穆斯林女孩转信印度教,他们能过上好生活,而反过来的话,他们只会被放进行李箱。”
按照心理学家 Dan Kahan 的说法,人们更愿意相信跟自己意识形态吻合的假新闻,转发与支持证明的并不是为了抽象的大道理,而是因为只有相信他们才能证明自己信念的意义。
假新闻撕裂社会,唤起仇恨,这些年已经被无限次的论证、报道了。但把相信假新闻全部归于一个心理学概念,却是极不公平。
这两年信息核查机构越来越多,可假新闻并没有变得越来越少。甚至一些信息核查机构,在核查的过程中也会遭到立场论的审核,中外都有——“你调查它为什么,是不是屁股歪了?”这种态度所表现的,就是民众对于公信力与信息传播环境的不满。
苦恼的政府与机构,不断提高把关人的权重,呼吁平台介入。但这些,对于阴谋论者,更像是一场迫害,让他们更坚定地拥抱假新闻。
或许,越来越多假新闻背后所反映的,是精英的腐败、新自由主义下的的贫富鸿沟、各种不平等的待遇、媒体被认为是权钱资本的发声器...这些都是导致全球传统媒体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政治家心里的公义和老百姓眼里的正义,有时候可能本就南辕北辙,与其说巴以冲突是一场假新闻的战争,倒不如说他是一场关于社会更深层次改革的战争。
选择性报道与假新闻一样可耻,只是,当世界不再期待温和的力量,转向赞许掀桌子的态度的时候,它们更隐秘的共性可能是:
没有什么能阻止它们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