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 photo / 图)
责任编辑|陈斌
近日,各地马拉松赛事出现一系列组织问题甚至“事故”,引发关注。
10月15日开跑的青岛海上马拉松赛出现了现场混乱的情况。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赛事现场补给不充足、人员分流不到位、领取完赛奖牌排队太久……现场甚至出现群众高喊“退钱”的情况;同样于15日进行的临沂马拉松赛也出现了争议一幕:冠军选手在冲过终点线时,被两名拉线员用横幅阻挡。不过好在工作人员及时赶到,冠军最终顺利通过。最大的争议,发生在同一天的大连马拉松赛场。中国选手尹顺金在最后冲刺阶段被一辆引导车挡住去路,导致冲冠失败。此事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赛事主办方专业性也遭受质疑。针对近期马拉松赛事的频发乱象,10月19日中国田径协会发布《中国田径协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路跑赛事竞赛组织工作的紧急通知》指出,近期,部分路跑赛事发生竞赛组织方面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要求强化赛事组织各方责任,严格执行比赛规则,排查安全隐患,做好服务配套,提高办赛质量,及时上报突发事件与情况。马拉松赛事组织方面的各项问题由来已久,并非最近才爆出来的新闻。马拉松赛事组织问题,至少牵涉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赛事本身的硬件设施、办赛条件,牵涉到主办方的专业性;二是赛事能否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尊重多个民事主体在赛场内外的合法权益。这两个层面的问题,都时刻考验着各地马拉松的赛事组织水平。从专业性来说,此次青岛与临沂两地马拉松出现的状况,就是主办方在硬件设施不达标、软件配套不完备的情况下“带病办赛”,以至于让观众吐槽、让选手受累。专业性不足,自然会影响比赛的公平性。如果说临沂马拉松的“拉线员用横幅”还可解释为专业能力不足、最终并未影响冠军队员比赛成绩的话,那么大连马拉松出现的情况就难免让人朝着另一方向解读了。大连这辆引导车的“诡异转向”实在是不专业得不像话,不少网友合理怀疑这是主办方的盘外招,目的是为了保证特定运动员可以拿到比赛成绩,赛事的公平性因此遭遇质疑。细审这些马拉松赛事里的争议,一旦赛事的专业性与公平性出现问题,运动员就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现场观众也会大喊“退钱”,本地市民也难免受害。试问,主办方与运营公司能否承担责任,赔偿他们的各项损失?以此次大连马拉松而言,运动员尹顺金遭遇引导车这么一挡,损失的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比赛成绩。赛事办到这个份上,花钱买票的现场观众也会感觉看了场假马拉松。在目前这种“各地政府牵头主办、运营公司商业开发”的模式下,各地马拉松赛事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利益分配链。当地政府有了知名度,主办方拿到了广告赞助费,甚至比赛成绩也传出“内定”疑云。舆论场上有声音就质疑说,近些年来“非洲选手包揽国内马拉松赛事前三名”的情况屡见不鲜,背后可能涉及一套灰黑产业链:有“聪明人”瞄准了马拉松赛事的巨额奖金,于是前往非洲寻找优秀选手,以“中介代理”的名义派这些非洲选手参赛。非洲选手只能拿到一部分奖金,“聪明人”却可以凭借剪刀差从中获取巨额收益,甚至不无与主办方勾结、以“盘外招”保证非洲选手拿冠军的手段。“引导车挡人”,就有不少人认为有盘外招的嫌疑,目的就是阻挡中国优秀马拉松运动员,保证非洲选手拿到冠军。如果这种嫌疑成立的话,那么涉事主办方岂止是专业性与公平性不足的问题,往深了说甚至涉嫌违劳务欺诈,这对马拉松赛事的伤害将是空前的。如不深入调查,何以杜悠悠之口?马拉松毕竟还是一项体育运动,不是什么纯粹为了圈钱挣钱的文旅项目。马拉松为谁而办?当然首先还是要为运动员而办,保障赛事的公平性,提升组织的专业性;其次则是为现场观众而办,至少要对得起他们进场观赛的票钱,不至于让人看了一场“假跑”;最后,马拉松赛事需要服务本地市民,尊重市民的需求。如果做到这些,各地举办的马拉松赛事才算得上是没有背弃体育运动的初心。据中国马拉松信息平台统计,自2023年1月1日至6月30日,全国共有133场路跑赛事在中国田协备案,其中全程马拉松61场、半程马拉松及其他项目72场。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也显示,全国337个城市(4个直辖市+333个地级行政区),2019年已有300个城市举办了马拉松规模赛事,占比高达89%。马拉松赛事已经到了“全国开花,无地不办”的程度。各地政府热衷办赛,希望借此提升城市形象。不过,屡屡爆出的赛事组织问题显示,各地政府与主办方是时候思考“马拉松为何而办,为谁而办”的问题了,不能再让这项古老的运动变成草台班子唱戏,也不能如此屡屡不把运动员与观众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