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获得持续收益,就得做长期正确的事情
《韬晦术》第一卷是“隐晦”,重点是这个“隐”字,也就是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锋芒,在有实力能够承受风雨和攻击之前,学会将自己的气息隐藏在大众之中,在静处观察。
而第二卷“处晦”,则是一个“处”,“处”和“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处”有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意思,也就是适应,而“守”是一种更为主动的行为。
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
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
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方得事势之正。
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不失。
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
事之晦者或幽远难见,惟有识者鉴而明之,从容谛谋,收奇效于久远。
祸福无常,惟人自招,祸由己作,当由己承,嫁祸于人,君子不为也。福无妄至,无妄之福常随有无妄之祸,得福反受祸,拒祸当辞福,福祸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杨慎《韬晦术·处晦卷一》
一、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
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阴阳思想的体现,即事物发展的对立和统一。同样,“明”和“晦”两者也是对立和统一的,两者不能割裂开来,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有获得“明”处的光辉,就务必培养“晦”处的实力,以及“晦”处的思考和复盘。历史中记载的各种军事政治斗争都是“明处”的表现,而没有记载或者无法记载的则是“晦处”的谋划和力量积累。
投资也是这样的一个道理,我们不能说只看到收益率的表面,也不能只看到买卖决策的激动人心或之类的,而要注意决策内容、决策方法、决策流程等等。体现在具体行为中,则是谋划和复盘不能被忽略。
二、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方得事势之正。
我们从这句话所知道的,就是“诚心”和“机心”的区别。
什么叫做“诚心”呢?也就是事情什么样子,就把它当作什么样子,不添加自己的主观偏见;而“机心”,是从概率的角度,赌概率是机心、侥幸心理是机心,可以称为投机取巧之心,但是投机取巧是其中的一种应用之一,概括性不足。
任何赌概率的行为,都不可能长久,即便是90%的成功概率,连续赌个10次,最后成功的概率也只有34.87%,如果输一次就倾家荡产,那么失败的概率是很大。那些赌王可能刚开始靠赌赚得一桶金,但最后常常都去开赌场了。
说到这里,那么跟投资的关联性就毋需更多的描述了,首先认知上就要确保“诚心”,不要自欺欺人,而在决策的时候,要做确定性高的事情,而不能过分、过多、过度的机会主义(当然,计算概率基础上的投机,只要足够理性,那就不是机会主义了)。
三、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不失。
这句话开头不好理解,全句的意思是:如果某个东西不能够轻易得到,那么就需要有“患得患失”之心,担心得不到,又害怕失去。“患得”应该首先要“患失”,因为担心失去,所以在谋划和决策的时候,就不会轻举妄动,因此既可以得到,又能够保证在得到后不失去。
“患得患失”这个成语现在已经是贬义了,但是本句中就是一个中性词,甚至带有一些褒义。因为是处于不同的语境中,如果啥都不研究,只是情绪上的“患得患失”,惊慌失措,那么显然是胡扯,非常有害,毫无价值。
但是如果是理性的“患得患失”,就有其用处了,在投资中,这个词语就变得跟“安全边际”具有类似性,在“患得患失”的前提下,我们就不得不深入的思考自己的行为,并且保持十分慎重的态度。
而且这句话告诉我们“患失”优于“患得”,得不到的伤害小,毕竟反正刚开始就没有,但是失去就很惨痛。做投资,第一要义是避免永久性的本金损失,然后才是盈利。
“要是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啦,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四、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
同样的道理在孙子兵法和老子中都存在。“谋大者无形”,完全跟事物发展规律相统一了,因此能够不被人们察觉,从而达到举重若轻的效果。
“无形”的核心就在于掌握和运用事物的发展规律,投资中对应的则是掌握投资的规律,包括价值运行规律、心理波动规律等等,一旦掌握了规律,那么就能做到游刃有余,赚钱也变得小儿科了。
但是规律这玩意不是轻易就能掌握的,就连我们自己身体的使用规律,很多人都不懂。而规律的理解,其前提在于克制自己的偏见,让自己的想法处于“晦”处,不让它干扰我们的观察和判断。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