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新研究找到了科学解释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记得把尹哥设为星标⭐️ 哦~
老话常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通常用来表示爱哭闹、表达不满的人在人群中更容易得到上级的照顾和优待。
但从字面上来理解,这真是一句非常有生活智慧的总结。就在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新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中,科学家们发现,新生儿仅仅凭借啼哭声,就能激活母亲脑中特定的神经回路,促使其做出更多照护婴儿的行为,包括分泌更多的乳汁。换句话说,会哭的孩子确实更容易有奶吃。
在自然界,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不仅是人类,所有依赖母亲乳汁生存的哺乳动物幼崽都会叫唤着要求喝奶。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小鼠也不例外。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便在小鼠幼崽啼哭时观察母鼠的大脑活动,想看看为什么幼崽的啼哭声会促进母鼠分泌乳汁。
乳汁的分泌受催产素(oxytocin)的控制,这种激素主要由大脑的下丘脑合成并释放。因此,研究人员重点在母鼠下丘脑中记录了负责释放催产素的神经元在什么时候活跃,并且运用了一种新颖的基因编码传感器,来实时测量这些神经元实际释放的催产素。
△ 实验示意图,在自由活动的母鼠记录下丘脑室旁核(PVN)催产素神经元的活动记录(来源:参考资料1)
他们发现,大多数时间,这些神经元会被一些抑制蛋白“锁定”,以免珍贵的乳汁白白释放出来。
然而,当小鼠幼崽开始叫唤,事情发生了变化。啼哭声传到母鼠脑中,处理听觉信息的中枢——丘脑(thalamus)有一团神经元开始发放信号。这些神经元位于丘脑的后内侧核团(posterior intralaminar nucleus,简称PIL),通常被认为介导对声音的无意识感知,但似乎对幼崽的啼哭声格外敏感。
当幼崽的啼哭声持续一段时间,比如达到30秒后,来自PIL的信号不断增强,最终“解锁”下丘脑的催产素神经元,使其向下游脑区释放催产素。催产素的“洪流”会持续大约5分钟,然后逐渐减少。
△ 来自PIL的信号持续加强最终为催产素释放解除抑制的假设示意图(来源:参考资料1)
研究人员指出,这是我们首次知道听觉体验如何直接激活母亲的催产素神经元。正是由于啼哭声让母亲的大脑做好了哺乳准备,接下来当婴儿开始吮吸,便能很快喝到流出的乳汁。
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还证明,幼崽啼哭声的催产素增强效果只对母鼠的大脑有效,而不会让旁边从未生育过的雌鼠催产素神经元被激活。另一方面,母鼠脑中的这条脑回路则是“幼崽专线”,与播放事先录制的幼崽啼哭声不同,当研究人员用计算机生成了模仿啼哭声的音频反复播放给母鼠听时,母鼠不为所动。
当母亲脑中从丘脑PIL到下丘脑催产素神经元的通路被幼崽的啼哭声激活,不仅促进乳汁的分泌,还会影响母鼠的一系列行为。例如,迅速把走失的幼崽找回来。而且,无论研究人员把幼崽带离鼠窝多少次,母鼠都会一次次不知疲倦地叼回幼崽。但一旦这条神经通路被阻断,就像研究人员在实验中用化学方法尝试的那样,母鼠则会因为疲倦而最终放弃把孩子带回去。而重新启动这条神经通路,母鼠又会克服疲倦,继续照顾幼崽。
△ 新生儿的持续啼哭激活了母鼠特定的神经回路,引发一系列照护幼崽的行为(来源:参考资料1)
“这些结果表明,啼哭激活的脑回路不仅对哺乳行为很重要,而且对维持母亲的长期注意力以及鼓励母亲在精疲力竭时仍有效照顾幼崽也很重要。”这项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Robert Froemke教授总结说。
《自然》同期发表的专家评论指出,众所周知,怀孕会让母亲的身体发生巨大的变化,然而发生变化的不仅是身体。这项开创性的新研究提供了一个例证:为了抚育新的生命,母亲的大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此外,科学家们还推测,在产后发生的这类神经回路改变或许也是许多女性发生产后抑郁的原因,后续的研究或许有助于阐明这些病症的生物学机制,并开辟干预治疗的新方法。
参考资料:
本文转载自学术经纬(ID: Global_Academia),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如有需求请至学术经纬回复“转载”申请转载权限。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 END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