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个朋友转发了一张“鸡娃群”的聊天截图给我,瞬间就戳中了我的笑点。哈哈,看懂了吗,翻译一下,“找老师,一对一,高一数学……“原来是这个月教育部再出新规——10月15号之后,各种变相违规的补习都要被更严格的监管和惩处。可以肯定的是,补课教培市场又要变天了,现在都没有机构老师敢明着招生了,要通过中介暗戳戳的发布消息,还要层层加密。新的文件相当于对“双减”政策的重磅升级,不仅对什么是“违规”的校外补课培训做了明晰的界定,还要根据违规程度不同,处以警告或10万以下罚款,对机构更要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不过这些条例当中,更值得我们家长关注的,是一些“转马甲”、“隐形”的培训形式,都属于被处罚范围内——通过即时通讯、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方式有偿开展校外培训的;
利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有偿组织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校外培训的;
以咨询、文化传播、素质拓展、竞赛、思维训练、家政服务、家庭教育指导、住家教师、众筹私教、游学、研学、冬夏令营、托管等名义有偿开展校外培训的。
也就是说,有一些机构老师以个人名义在小区里攒的“小黑班”,或者大学生“一对一”的上门家教,都属于违规行为!这波政策引发了热议。有人说,政策没有改变需求,只是改变了需求的满足方式。学生补课更难了,但补课的需求仍然在,潮流底下总有暗涌,自然另有人会来填补这个需求。最近刚好看到一篇论文也跟减负相关,某程度似乎也验证了这个说法。北大三位教授研究了2008-2018年减负政策的累积影响,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叫《教育减负、家庭教育支出与教育公平》,里面有这样一组数据。“收入处于下10%家庭的学生升入高中的概率平均下降了9.3%,教育总开支平均下降了21%,每周学习时间平均下降了9.19个小时。
收入处于上10%家庭的学生升入高中的概率平均上升了5.3个百分点,教育总开支平均上升了67%,每周学习时间平均上升了10.37个小时。”
低收入的家庭教育支出的确变小了,高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却反而增加。因此,很多人认为未来补课的市场并没有消失,只是变得更隐形、更贵了。普通家庭负担不起孩子的补课费,富裕之家却可以帮助孩子获取优秀的教育资源,资源只会变得更被垄断。到最后,就会直接体现在能否进入更好的大学,拿更高的薪水,融入更高级的社会阶层。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依赖的路径就是:补课-拿高分-好出路。但当分数成为唯一路径,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内卷就开始了。就像今年的北京中考,大部分孩子的成绩都集中在高分段,形成一个巨大的蘑菇云。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家长投入到教育的资金持续上涨......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所有人都需要按照游戏规则行事,少数人才是游戏的最后赢家。这一点越来越成为社会面的共识,也激起更多反对的声音,包括教育界人士。所以前阵子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毛杰的一番讲话,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她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也都有自己的价值,我们应该把每个学生都当作人才。如果哪一天学校把进入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人才培养,这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
这样的观点让我们看到亮光,但对于前路怎么走,很多爸妈依然觉得很模糊,很迷茫。不得不提及我最近看到一本书,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两位教授的著作《成为黑马:在个性化时代获得成功的最佳方案》,书里提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成功路径,允许人人可以变得优秀,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不再卷生卷死,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在《黑马》一书中,两位哈佛教授质疑了西方教育界长期以来奉为圭臬的“智商指数”。他们认为,智商指数是标准化社会的产物,不应该作为衡量人才能力的标尺。标准化的智商测试,实际上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它试图在用一个最简单的数值,来为拥有不同天赋的人打分,用来判断人们综合能力的高低。以市面上最常见的针对儿童的智商测试——“韦克斯勒学龄前和小学智力量表第四版”(缩写为WPPSI-IV)为例。在一次测试中,两个来自马萨诸塞州的男孩在测试项目中所展现的各项能力,如下图所示——男孩A在智力的4个维度(组块设计、符号搜索、相似性比较和拼图能力),比另一个男孩表现要好得多。男孩B则在另外的3个维度(图片概念、图片取消和图片记忆)上,表现得更好。最后经过复杂的演算得出,男孩A的智商得分是117,男孩B的智商是98,根据标准化思维,男孩A聪明,另一个男孩B则低于平均水平,有点笨。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男孩B所拥有的三项优势就会被忽视……
因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有限的社会资源为什么让少数人可以持有?那就必须要有一个筛选的标准。智商测试,或高考,就成为这个筛选标准,它们都是标准化社会的一环。不是说要全盘否定社会的标准化,但作为个体,当我们自己也被一套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却不是一件好事。从幼儿园到大学,一路花重金请名师补课,家长还要亲自下场干预,孩子一路负重前行。等到大学毕业之后,很多家长就会劝自己的孩子赶紧找个安稳工作,老老实实上班,买房结婚生小孩,等生出小孩,再来新一轮培养。拼命学习却只是为了达到一个平庸的目标,这样的人生即使平顺,却失去了生命原本的意义。
书里有很多看似匪夷所思的真实成功案例,他们不同寻常的成功路径,给我们很多启发。一位高中都没毕业、讨厌数学的单身母亲,靠自学和实践拼装出一个穹顶天文台,成为第一个发现新行星的业余天文爱好者;
一位与音乐界毫无联系的医疗器械厂女工,转型为一名音响工程师,最终成为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全职教授;
一名小镇酒吧老板,抛弃已有的事业,转而投身服装定制,并成为美国顶尖的裁缝之一。
可能很多人会说他们是“少数有天赋”的人或者将他们的成功归因于“运气”或偶然,但看过《黑马》一书,我们会发现成为黑马是有迹可循的。黑马人物,懂得体察自己的微观动机,走好每一小步,从一个个局部最优中寻找全局最优,成为对抗这个充满不确定性世界的最佳策略。书中所说的“微观动机”,意味着要善于评估自己内在的兴趣点与某个机会之间的匹配程度。黑马人物经常问自己:“这个工作分析下来,我有多喜欢?”正因遵循内心热情和天赋,他们更能获得“满足感”。如何拆分动机?书里有一个经典的例子,一名女性政府人士竟然转行开创了“家政”事业。科琳娜是一位28岁的年轻女性,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了一名白宫政治行动家。
她最喜欢的政治任务是为领导的竞选活动举行公众集会,这使她有机会可以大规模地组织人员、进行宣传。她喜欢负责旅行规划,并对组织总统游行做出细节安排。她能够听懂上级随意表达的一些想法,然后迅速将其整理为一份简短的谈话要点清单。
但是当她被分配进行政策研究工作的时候,她就会觉得不快乐。
她逐渐意识到,每当她想离开政界,就会专门花时间去整理东西。连收拾衣橱或者打扫厨房这样的小事,都会让她振奋起来。她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整理东西。
到2010年底,她正式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在曼哈顿的小公寓里,致力于帮助人们规划生活和物品。
如果我们深入挖掘,会发现对于科琳娜来说,她的微观动机是她渴望整理物理空间。正是这种高度个性化的微观动机引导她过上了一种富有成就感的真实生活,她的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果说,标准化的成功路线是线性的、唯一的:好幼儿园-好中学-好大学-顶尖工作机会,而黑马人物的成长路线是“梯度上升”。首先,环顾四周,确定哪个斜坡最陡。你朝最陡斜坡的方向爬了一会儿,然后停下来,环顾四周,再看看是否有更有利的攀登方向,能否找到一个更陡的坡。如果选择出一种适合自己个性的行动策略,你就能迅速爬上陡坡。如果选择的行动策略不太合适,你可能会攀登得很慢,或者根本就爬不上去......那就换个山头。通过一次又一次重复这个过程,你会爬得越来越高,虽然这可能不是最快的途径,但它最终会可靠地把你带到巅峰地带。因此,没有一条通向卓越的通用道路,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地形。合上书本,回到现实生活,我不禁想到,我们操心孩子的分数,担心他们不能适应高考的游戏规则,这是每个为人父母的合理考虑。但现在我们可以打开思路,不只是盯着高考这一唯一的指挥棒,不需要排满孩子所有的时间,给孩子自由支配的选择权。甚至可以试错,再从错误中找到新的适合的小路,让他走上自己的梯度上升之路。当然梯度上升的过程中,家长要花更多心思了解孩子,承受“与别人不同”的压力。最后还是想感慨一下,路遥的书《人生》中有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却往往只有几步”,做父母的,纵然知道孩子长大后就要远离,但在能陪伴的时候,都希望陪着孩子走好关键的几步。这也是我们深夜还在思考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不一样的黑马的源动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