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酒吧去夜校,中国这一代年轻人提前“中年化”
◎作者 | 溪云
定好闹钟,上好洗手间,提前几分钟打开手机,凝神屏气。
时候一到,狂点屏幕刷新,进入页面疯抢,程序崩溃,退出再进。反反复复,几分钟内,所有课程全部售空。
抢到的人发朋友圈、小红书庆祝,没抢到的人问一句:“你也没抢到吗?”“啊对,我也没抢到。”
活久见,一群90后、00后抢着要去上夜校。
这届年轻人,不泡吧了?
说起年轻人的夜生活,美食、购物、娱乐消费是标配。
夜市烧烤一条街,整俩串葱爆大鱿鱼;掉头去live house,听上两首原创音乐;再不济也是去三里屯逛街,买两件优衣库穿穿。
在中国,60%的消费活动发生在夜间,夜间消费持续以17%的规模增长。
小酒馆更是成为了年轻人的解压精神空间。对于年轻一代的职场打工人,“日咖夜酒”已经成为续命哲学。下班之后,“微醺”成为了年轻人犒劳自己一天奔波的浪漫。
小红书上的微醺文学
不过,小酒馆生意其实很难做。
作为“小酒馆第一股”的海伦司,在2022年转盈为亏,收入同比减少15.05%,年内亏损16亿。为了扭转经营颓势,海伦司不得不大幅度关店。截至2023年8月,海伦司门店仅剩562家,较2022年6月末少了284家。在疫情期间,海伦司都没关过这么多家店。
主要还是年轻人觉得酒吧卖的酒太贵了。一杯调制酒一般要卖到50元以上。对于大多数午餐消费都不敢超过20块的打工人来说,50块确实太贵了。
比起来,市民夜校12节课只需要500块,一节课42块钱不到,还能给自己充电,实在太具有性价比。
但性价比显然不足够解释为什么年轻人开始给自己报班上课了,毕竟谁没在大学时候逃过各种选修课呢?更何况,这可是在时髦之都上海。
除了各种娱乐消费越来越昂贵,一批年轻人开始对各种娱乐方式感到无聊。纷繁持久的感官刺激让年轻人感到空虚和疲劳,他们开始期待和向往一个真正的精神文化空间。于是夜校一出现便俘获了一众年轻人的心。
新出现的这种市民夜校和提升学历完全不挂钩,更像是一种兴趣班。除了相对大众的舞蹈、绘画、瑜伽、乐器等兴趣课程,还有许多小众的兴趣班,比如面塑、宠物友好社交、越剧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据悉,本次秋季班一共开设了390门课程,热门课程非常难抢。
父母报的兴趣班和自己报的兴趣班,真有那么不同?
市民夜校的课程一般在工作日晚上七点开课,准时下班就已经谢天谢地了,但你让我七点去上课?
大家的热情就是这么高涨,有的人甚至专门从郊区赶去上课。
但这些90后、00后小时候,可是变着法儿的不想上兴趣班啊。
其实青少年教育行业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就是花钱的人和实际被教育的人不同。这就意味着教育行业实际服务的人不是青少年,而是家长。
家长交了钱,就想看到效果。青少年培训班于是乎都以“出成果”为导向,讲究速成。学书法,一个月掌握笔画,一个月掌握结构,再过一个月就能自己临摹了。艺术便在速成教育的过程中,丢失了“道”,只剩下“术”的训练。
但只有这样,才会让更多家长心甘情愿地继续掏钱,续报课程。毕竟,那家孩子钢琴学五年就考过了十级,我家孩子的舞蹈十级可不能太落后呀,这家机构不行可不得换一家嘛。
那些顶着经济压力给自家孩子报班的父母,一旦“顶不住”就会把罪责推到孩子身上。
一名网友感慨,自己的父亲逢年过节就要在饭桌上发表感想,说自己为了他,从小到大花了不知多少钱,结果他却什么成绩都做不出来。
这种爹味发言是不是很熟悉?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你却完全不懂得上进,真是“不肖子孙”!
明明是自己期待“望子成龙”,把对孩子的教育视作一种投资。当回报不及预期时,父母的心态就稳不住了,既失望又愤怒。于是青少年早早就背上巨大的心理负担。
中国式家长总是习惯于打压式教育,这背后是他们自己的生存焦虑。一些无法接受自己孩子很普通的家长,根本上是无法接受自己的普通。许多中国父母真应该好好反思自己的心态是不是成熟。
无法接受自己生的是“普娃”的家长,需要先治愈自己的心病
而在市民夜校,则完全没有考核,没有所谓“同辈压力”,更没有“上进”的压力。在这里,节奏是舒缓的,艺术真正地实现了一种“疗愈”的功能。
这和年轻人涌入老年大学拥有同样的逻辑。
老年大学的讲师为了照顾老年人,上课节奏会比较慢。比如书法课程,老师不会一上来就讲怎么握笔,怎么写各种笔画,而是会从字帖的故事讲起。
来源:Vista看天下
真正的兴趣让大家聚合在一起,每一个来上老年大学的人都会非常努力,这种纯粹的热爱让年轻人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热情。
为什么成年人没有属于自己的兴趣班?
市民夜校也好,老年大学也好,乍一听起来都有点奇怪,不像是专门面向成年人的艺术教育机构。
面向成人的兴趣教育确实存在商业化非常难的问题。
2019年,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相关企业注册量开始暴增,陡升至4806家,同比增长171%。但其中占据主体的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兴趣教育。
究其原因,一个是成年人群体特质的问题。
成人艺术教育不像是青少年教育,猛抓教育成果就行。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更加重要,氛围感要是上不去,成年人也不会买单。
在客观条件上,成年人的空闲时间是不稳定的,生活成本和压力也在上升。
据调查,能准时下班的打工人只有一成。更别说,在失业潮、降薪潮之下,兴趣教育总是显得那么不务正业。
我参加职业教育,提升学历,然后升职加薪不香吗?
再一个是艺术教育自身的问题。“玩摄影穷三代”,除了课程费,许多设备、材料费用也非常贵。
在大家都形成了艺术教育非常昂贵的认知后,一些机构就动起了歪心思。前期虚假宣传,甚至哄骗人背上“教育贷”,接着就卷钱跑路。
种种情况结合起来,成年人的兴趣教育很难健康地规模化发展。
年轻人为什么需要疗愈?
焦虑正在常态化。据调查,近7成的职场压力来自于自己。
工作占据了太多时间,但大多数人的工作却无法产生意义感,人们需要面对意义匮乏的问题。
一些在办公室待久了的职场白领,会觉得自己的困境是脑力劳动造成的。因为在下班之后,他们的大脑无法停止思考和工作相关的事情。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于是一些人开始去体验各种体力劳动。不少人觉得体力劳动治好了自己的内耗。
来源:小红书
工作对人最大的限制,不是对人体力和脑力的掠夺,而是工作让许多人感觉到,自己的人生不再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前段时间,“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在社交媒体上火了。这条文案被用来形容一名52岁的女性重启人生的故事。
这名女性叫做李冬菊,她先后经历了丈夫出轨、离婚、确诊抑郁症等一系列打击。在这之后,她决定尝试骑行旅游,但她因为年纪大,装备差,根本找不到“搭子”,甚至曾经在异国他乡被人抛下。
不仅如此,她听不懂英文,退休工资也只有三千块。她靠着一部手机和一身勇气,独自前往大洋洲旅行。她说,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她。
曾经,我们都有很多涌动的欲望,我们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想要奔向世界,奔向远方,但空空的口袋和现实的各种压力总是让我们生出各种借口。似乎各种愿望的实现都很难,而这又反过来导致我们的自我攻击。
好在夜校的风开始吹遍了大江南北,浙江、广州、重庆都开始开设了夜校课程。接下来上海的夜校课程会辐射到各个街镇,让市民上夜校更加没有负担。许多小城市的人也在期待,上夜校什么时候能轮到他们。
夜校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至少能为忙碌无休的工作按下一个“暂停键”,在与艺术的接触中感受到疗愈感。
这样的好事请再来一打!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