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地,温暖不息
兆维小区的快递小哥秋生,是小区里的唯一比居委会还“神通广大”的人。他了解这里的一切,谁家有老人行动不便,谁家有房子要出租,甚至流浪猫哪天生了孩子,他都了然于心,小区的人们互不相识,唯一叫得出名字的就是秋生。在一个个彼此陌生的点位中,秋生就像是一条线,串联起彼此的关系。当疫情打破了人们生活的常态,每个人都开始主动或是被迫了解自己周围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这些普通的劳动者,正细心地在变化和无常中维护着我们生活环境的宁静。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社会,人们徘徊在单位和住所之间,不认识邻居,和周围人鲜有互动,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网格中,这就是社会学家项飚口中“消失的附近”。然而,很多像秋生这样的普通劳动者,正帮我们重新构建着“附近”的概念,联系着我们和社会的关系,成为了那些互不相干的网格间流动的生机。
劳动者联系着我们和社会的关系
显然,对于每一个像秋生的普通劳动者来说,这几年都是不平凡的,他们既要面对疫情等困难的冲击,同时还要承担起社会赋予的使命,更要赚钱养家。对于所有在城市生活的人来说,他们不仅不可或缺,更是每个人的“附近”,但是,社会对于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却显得格外稀缺,人们在享受便利生活的同时,却往往忘记了这些便利条件的创造者们生活的艰辛。
疫情期间,劳动者们维持城市秩序的模样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每个普通劳动者身上的品质:辛苦、隐忍、善良,他们辛勤地为社会发展付出了全部,得到的却微乎其微。庆幸的是,这群“隐形”的群体正在被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夏天,高温下为户外劳动者设立的“爱心驿站”、企业自发请环卫工人吃的免费午餐等等一系列事件,都折射出了社会对于普通劳动者的关爱和温暖。
来不及说出口的感谢
外卖骑手陈志2022年初来了上海,3月就赶上了疫情。他来上海的目的很简单,赚点钱回老家给父母翻修房子,可谁曾想,碰上了这倒霉事儿。
疫情时出入小区受限,外卖员们成了城市居民唯一能够仰仗的群体。在当时,对于很多缺物资和少药的家庭来说,如果有人能够接单,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陈志拿到骑手通行证之后就再没有回家,他总是找那些需求最紧急的单子,谁家孩子犯了哮喘,谁家的大米吃完了,谁家住老楼得人送上去。他独自穿梭在城市间,一顶帐篷、一床被褥、一辆电动车在马路边陪了他半个多月。四月的上海潮湿难耐,但陈志一次都没有抱怨过,无数通过外卖软件传来的求救消息让他知道这群住在城市里的人比自己更难,他陪城市的人们熬过了黑暗,迎来了复苏。
复工之后的六月,陈志却陷入了困境。他接到房东的电话,房租又要涨价。中午,他摔了车,客人的外卖掉在地上,只能赔一百多块钱,得了个差评。饭他舍不得扔,又捡干净的装回了盒里。他有点失落,为什么自己对这城市付出了全部,城市却这样回报他?他想回老家了。陈志去了银行,他要把钱都打回老家。
银行排队的人很多,陈志却看到了几个外卖骑手在那吃饭,他上前一问,是建行专为户外劳动者开设的“劳动者港湾”,地儿不大,却能喝水、热饭、休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他掏出脏兮兮的外卖,准备吃的时候,一盒崭新的饭菜放在了他的面前。“这是我们自己食堂的饭,热乎的,一直想找机会对你们说声谢谢呢。”这是陈姐,一个建行的员工。
“劳动者港湾”地儿不大,却能喝水、热饭、休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原来上海封控期间,陈姐的父亲有2型糖尿病,药用完了,社区那几天也忙得四脚朝天。最后是一个跑腿小哥接了单,四处去找药店,拿到药的时候他们特别激动,想感谢一下小伙子,可小伙子二话没说就走了。陈姐告诉陈志,她知道这一行不容易,平时里少不得受到白眼,但是关键的时候,谁也离不开你们。
这些话让陈志心里觉得暖乎乎的,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他第一次有了存在感。他已经习惯了对顾客说“祝您用餐愉快、没事、应该的”,但他从未觉得,自己这样的人也可以在别人的生活里留下重重的一笔。
陈志最终没有走,他慢慢融入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和城市的温度共同起伏着。建行“劳动者港湾”变成了陈志最喜欢去的地方,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为他遮蔽了大雨、酷暑,也成为了他心灵的落脚处。
“劳动者港湾”成为了劳动者们心灵的落脚处
2018年8月,建行“劳动者港湾”就正式对外发布了,他们的初衷是来到这儿的劳动者们,都能“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没电能充电,饭凉能加热。”无论办不办理业务,劳动者都可以在附近的街角找到熟悉的蓝色logo,进来解一身疲惫。而“劳动者港湾”能做到的,远不止这些,陈志的故事发生在各个角落,“港湾”拥抱着每一个进出的劳动者,成为他们在城市的后盾,让他们更有底气地书写着动人的故事。
他们需要被看见
环卫工人李姐是真正陪伴城市苏醒的人。清晨,“劳动者港湾”刚刚开门,环卫工人李姐已经工作了4小时了。早班是4-6点,中午从8点干到11点,白天两班倒,每天需要工作8小时以上。疫情以来工作量增大,她的手被消毒水冲地红红的,手上被刮破的伤痕又多了几道,李姐却依然努力地清扫着街道,做好消杀的工作。
吃饭是她们这些环卫工人的难题。李姐节俭、寡言,汗水换来的薪资被她悉数花在了孩子身上,而自己的午餐则是数年不变的一张饼,坐在台阶上吃两口便能打发一顿饭。附近建行网点职员小王进出注意到了坐着吃饭的李姐,把她请进“劳动者港湾”的时候,李姐脸红红的,局促地绞着满是伤痕的手,“身上怪脏的,都是灰,怕脏了你们的地方呀。”直到小王说:银行就是给所有人服务的,哪有什么脏不脏的。”李姐才迟疑地进了屋。
辛劳的环卫工人,找不到歇息地
“港湾”不大,却足够李姐休息,小王为李姐热了午餐,给李姐拿了新口罩。像李姐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你很难不为他们动容:皴裂的双手,夏天穿着厚厚的工服,身上唯一值钱的手机,用绳子紧紧系在腰间。小王的家也是农村的,他说看到李姐,就像是看到了自己也外面打工的妈妈。李姐说:“来上海十年了,虽然工作挺辛苦的,但还是比老家挣得多了,能给儿子买很多新衣服鞋子,儿子长得快和你一样高了。”李姐鲜少和人坐着聊天,她大着胆子掏出了儿子帮忙挑的智能手机,让小王教教她怎么给家里汇款。
李姐积攒的劳累在“劳动者港湾”渐渐被抚平了。她拿着手机,脸依然红红的,却是感动的红,“我们这种粗人呐,习惯了,累点苦点都是为了孩子嘛,之后他不用担心我没地儿休息了。”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写道,人类生活的大厦本质上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劳动者大多从外地进城务工,多数人却觉得很难融入城市,他们时时刻刻被“外来者”身份捆绑着,区隔于城市之外,而“劳动者港湾”成为了他们与城市的联结,它犹如星火般散落城市,每个街区的劳动者都可以找到自己附近的落点,在明亮的方寸之地、在干净的摆设之间,他们挺起腰杆,成为了城市的一分子。
城市的“脉络”
“劳动者港湾”是建设银行响应劳动者需求的举措。2018年7月,建设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项调查,发现80%的户外劳动者对饮水、如厕等服务表达出强烈的需求。银行回归金融的本源,把目光放在“人”的身上,为劳动者解决真正的痛点。
“劳动者港湾”从不囿于附近,它不停地践行着更大维度的爱。港湾从网点便民服务资源入手,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将服务人群从“户外劳动者”扩展到扩大到了老弱病残孕、困难学子等等需要关爱的群体。疫情期间,陕西安康有几家生产毛绒玩具的工厂陷入停工的窘境,而工厂的部分员工当时还是周边乡镇社区的贫困户,生计艰难。“劳动者港湾”关注到了他们,将湾宝毛绒公仔的生产订单释放到安康市的扶贫工厂,真正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劳动者港湾”将湾宝毛绒公仔的生产订单释放到安康市的扶贫工厂
“劳动者港湾”不只是想在物理层面上成为劳动者的庇护所,让劳动者“走进来”,更是化身为流动的火炬,走出去,让光芒照到更远的地方。也因此,“劳动者港湾”发展成了“劳动者港湾+”模式,成为了更容易被撒播的样本,在全国范围内,建行和公益机构携手,延伸着它的内涵。
建行云南省分行“劳动者港湾”参与发起“阳光助学”项目,建行的志愿者工作小队走进村寨、学校和学生家中,让户外劳动者子女能够圆“大学梦”;上海市分行搭建“劳动者港湾+无障碍服务”阳光之家,为残疾人制作的手工艺品提供线下展示的渠道和线上销售平台,让残疾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意义;贵州省分行在贵阳市农产品物流园内建设“劳动者港湾”助农延伸服务点,为园区内工作的劳动者和农户提供服务,并播放农业技术方面优质视频课程,为农户提供学习农业知识的平台;浙江省分行全省网点开展“劳动者港湾+银龄学堂”建设,建立“1+100+N”的教学点体系,在全省网点打造为老年人提供智能技术运用知识培训的“银龄学堂”,提高老年人风险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湖南省分行在桃源采菱村设立面向留守儿童的 “港湾公益课堂”,为外出务工村民子女组织定期文体活动,以真情关爱和科学知识丰裕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劳动者港湾”发展成了“劳动者港湾+”模式,发起各种活动
“未来的城市社区建设中,我们依然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劳动者港湾+”模式持续生长,它的精神和理念都将渗透进未来的社区建设里,为城市的发展描摹出温情的脉络。
延绵四年的温情
四年来,“劳动者港湾”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它从一颗小小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一点点长成参天大树。建行营业网点开放“劳动者港湾”近1.4万个,累积服务包括户外劳动者在内的广大社会公众超过2亿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每一个建行人自上而下协同一心的努力。
环卫工大爷在“劳动者港湾”为手机充上电,见证了孙子高考金榜题名的时刻;过年的时候,独居老人在“劳动者港湾”吃上了团圆饭;工作到深夜的劳动者们在建行24小时“劳动者港湾”喝到了水……一个个故事引发了全社会广泛的同频共振,“劳动者港湾”在四年间用自己的温度塑造了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
四年来,“劳动者港湾”书写着一个个暖心的故事
善意带来的蝴蝶效应也在逐渐显现。停车场收费员杨大爷的亲戚拆迁房子,拆迁款直接存在了建行卡上;周边的环卫工、保洁员、服务员、建筑工人陆陆续续都在建行办理了工资卡……“劳动者港湾”开设的起点从来不是自己,而最终,这份爱反哺到了建行自身,“劳动者港湾”和劳动者互相滋养着,城市中的人们不再孤独,社区被层层暖意包裹。“附近”未曾消失,只是幻化成了新的形态。
尾声
疫情渐渐得到控制,城市正在慢慢复苏。新的城市图景中,“劳动者港湾”在街角和来往的劳动者一起构成了鲜活的切面。人是城市的根基,看见劳动者、聆听他们的需求,融化了城市钢铁森林与人的屏障,为城市气质增添了无限暖色。
米兰昆德拉说过,只有温情的太阳才能照耀大地。“劳动者港湾”以温情为底色,成为了城市精神的一种象征。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丨张弛
设计排版丨熊清
作者丨青子、Benjamin
图片来源丨 建设银行 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