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能帮我们塑造更好的城市吗?
题图来源:视频静帧
今天,你想生活在怎样的城市里?
有人想生活在与自然为邻的城市。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曾经提出过一种“负建筑”的理论。他认为,建筑应该亲近自然,向人类释放善意。因而,他在设计中大量运用木材、泥砖、竹子、石板、纸或玻璃等天然材质,创造出内敛、温馨、没有敌意、不与环境割裂的建筑。外在看似平和,实则更加耐用。
有人想生活在更包容多元的城市。这几年,无障碍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网友@逸轩心宿二 留意到,北京地铁站里台阶一侧的扶手上刻有指引盲人的盲文。他说,“这些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细节,对他们就是非常有用的帮助了。”而另一位网友@Goson 则发现,在广州陈家祠里所有门槛两侧都放置了斜坡,方便往来的老人行走。“替他们记住的设计者多了,他们自己就能忘了。”他说。
令人向往的城市,大多都是以同理心筑就的。同理心,这种感受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不只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带来正向反馈,在设计领域也异常重要。对设计者而言,在同理心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意味着胸怀更多的人。只有富含人情味的手笔,才能融化钢筋水泥的冰冷丛林,让城市的包容与宜居变得切实可感。
地铁站扶手处的盲文标识
来源:视觉中国
灵感不在诗与远方,就在身边的500米
作家卡尔维诺曾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想象过这样一座奇异的城市——城市形状,是由观看者所赋予的。“如果你吹着口哨昂首而行,你对她的认识就是自下而上的:窗台、飘动的窗帘、喷泉。如果你指甲掐着手心低头走路,你的目光就只能看到路面、水沟、下水道口的盖子、鱼鳞和废纸。”
随着观者视线与心境的变化,一座城市会呈现繁花千相。这是散步的乐趣,也是City walk能够跻身时下热门话题的本质。对于建筑师、策展人、Mapping工作坊创始人何志森来说,行走与观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身边500米,是他经常观察的对象。
每天傍晚,何志森从家里出发前往菜市场,这条路几乎是他固定的观察路径。他在沿途标记了几处地点——垃圾站、地铁口、桥底下、街心公园、菜市场和城中村,每天用手机记录下各类人群使用这些空间的方式。“很多人没有读过很多书,没有学过设计,但是他们按照自己的需求,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去占用或改造这些日常公共空间,为己所用。”
那些寻常的城市风景,在日复一日的耐心观察中,也变得不寻常起来。比如每天下午5点,地铁站出口的阶梯边沿都会准时变身为临时菜场,为了顺应晚高峰人流的买菜需求;当一位街头小贩在地上竖起支架的那一刻,他/她就划出了一条个人的边界,创造出一个临时的商业空间;而当这位小贩离开后,边界就会消失,随之被另一次非正规占用取而代之。何志森发现,这些日常看起来混乱的非正规空间,往往比规整干净的公共空间更生机勃勃。
何志森每天的city walk——从家前往菜市场
来源:视频静帧
何志森每天都会用手机拍照记录下各类人群使用同一空间的方式
来源:视频静帧
最近,何志森在研究广州各处的树台。这些日常空间往往充满活力,居民会根据树台材料而衍生出各种活动。在何志森每天去菜市场经过的一个公园里,人们把树台的砖挪出来,叠成不同高度的椅子,坐在树底下打牌。“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了这个设计师提供的树台空间。”何志森说。
何志森坐在树台的砖上观察附近的居民们在树下打牌
来源:视频静帧
在每日的观察里,他看到了细腻的城市纹理,看见真实的市民生活,在用手机记录这些民间智慧的过程中,何志森试图去理解:是什么迫使普通人在日常公共空间里做出这些非常有创造性的改造?同时也在反思:为什么空间设计师们没有考虑到他们真实的使用需求?
保持记录的习惯,是何志森研究城市空间的方式。一个月、一年、三年、十年……他相信,这些记录最终都会转化为设计的灵感,甚至是设计的工具包。他还会把自己的日常观察和发现透过演讲的方式分享给学生和空间实践者们,希望他们也能体会到,“建筑设计的起点一定是人的需求,然后才是建造和技术。”
手机的便携性让人能够随时随地记录城市的瞬间
来源:视频静帧
早在2007年,彼时还生活在墨尔本的何志森,就曾在就职的建筑事务所发起过城市跟踪观察工作坊——他称之为“City Dérive(城市漂移)”。每周五下班前,建筑师们选择某片特定区域漫步,结束后再聚集起来,交流彼此的观察,探讨如何将这其转化为设计实践。何志森记得,后来参与工作坊的人越来越多,背景也越来越多元:艺术家、保安、记者、学者、社会学家、厨师、纪录片导演、出租车司机、街头歌手……行走,让更多非建筑背景的人群也开始关注城市。
后来,何志森发起了以跟踪观察为方法的Mapping工作坊,并把它带回到了国内。他带领学生来到街头,为露宿街头的人改善空间,帮快递小哥传递微笑,为卖冰糖葫芦的阿姨改造了一个带厕所的摊车,帮城中村的盲人设计他们能“看”懂的地图……在所有 Mapping 工作坊中,何志森希望学生们可以更多地体察和理解“小人物们” 对日常空间的使用和需求,并练就一双关注普通人生活的眼睛。
在何志森看来,普通人的空间创作智慧,也许不符合传统美学和建筑设计规划,却值得建筑师谦虚学习。“我希望建筑学院的学生们能够离开吹着空调的画图室,去逛逛城中村、菜市场,去观察自己的附近,去理解普通人是如何在真实生活世界里使用空间的。”
何志森在墨尔本发起的城市行走工作坊
来源:何志森Mapping工作坊
“看见最初500米”mapping工作坊参加第九届深港双年展
来源:何志森Mapping工作坊
对于公共空间的关注,源于何志森自身的信念:建筑必须要回应社会当下的问题,因为建筑物是暴露在公共环境下的。建筑师不能只是一味地盖房子,他们需要承担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建筑师有能力和义务为我们居住的城市争取更多的公共空间,而不是让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割裂和私密。但这并不意味着,建筑师掌握了创作的绝对话语权。何志森希望,建筑师们未来的工作,能让更多普通人也参与进来。“但邀请他们参与进来之前,建筑师首先要理解和发现他们的真实需求。”何志森补充道。
事实上,他已经在如此践行。他曾任广州扉美术馆馆长,几年前,他邀请美术馆附近的菜市场商贩一起办展览,展出他们手掌的特写照片。那些朴实无华、又布满生活经验的双手,第一次被人们认真注视。不仅如此,何志森还和学生一起把床搬进社区,用作露天电影放映,为街头工作者提供午休空间,成为癌症家属的移动厨房,也让无家可归的人有一个休息的地方。
菜市场摊贩们的手,第一次被人们认真注视
来源:何志森Mapping工作坊
“建筑师必须意识到,对人们生活产生深刻影响的一定不是他们自己美好的梦想和愿景,而是他们如何能更好地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以便通过设计来做出改善或改变。”如何让普通人也能在城市里,感受到更多尊严与体面?要回答这个问题,何志森认为建筑师需要具备心连广宇的同理心。而这种“心系天下”的情怀,一直是他希望通过Mapping工作坊来促进的。对普通人生活的观察,最终也将化为回馈普通人的设计。
“让建筑师最骄傲的一件事不应该是盖了一个漂亮的房子,而是在房子盖完之后,怎么让这个房子变成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粘结剂’。”何志森至今对此深信不疑。
何志森阐述他对于同理心的理解
来源:视频静帧
游戏和情绪,
为儿童构建起一片自由乐园
“我身上有两样东西不容嘲讽:野性和童真。”保罗·高更的这句话,被2020年畅销的魔幻主义小说《光明共和国》引作前言。在书里,三十二个孩子建造了一个不让成年人进入的房间,一座属于自己的秘密乐园。他们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词汇和游戏,而无需顾虑来自成人的不解目光。“那个人造世界充满了奇迹、启示和友情。”
每一个成年人都曾是孩童,但是成年人要走进孩童的世界却不再那么容易。只有怀抱一颗同理心,试着将自己放到孩童的位置,才可能打开那个神秘国度的大门。
2018年之前,waa未觉建筑创始人张迪对于孩童的世界兴趣寥寥。但一切在她生下女儿的那一刻都改变了。母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观众,陪伴女儿长大的这几年,张迪渐渐理解了孩子们想要如何玩,但令她不解的是,现在的孩子似乎什么都不缺,为什么反而没有她们小时候快乐?
张迪出生于80年代,那时物质条件并不丰富,但她和朋友却总是玩得尽兴:几个小朋友一起钻水泥管子,爬土坡矮墙,再从邻居家的屋顶爬下来。回想起来,这些玩耍多少包含了一些冒险的意味,“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正常的事情,”张迪说。
与之相比,现在的孩子都太懂得如何安全地玩耍了。这固然规避了潜在的风险,却也让他们不再勇于试错,无法探索未知的魅力。张迪的女儿也是如此。“他们好像比较缺乏自主玩耍的能力,需要有人在旁边看着,告诉他怎么去游戏,告诉他能不能从这里爬。这有一点点悲伤。”
因而,在接到The Playscape儿童成长中心项目的邀约时,张迪觉得,是时候把无拘无束的快乐还给孩子们了。既然是建造儿童乐园,“Play”势必是重中之重。张迪想要把孩子们带回她长大的邻里,带回到他们可以释放天性的环境。使孩子们从最直接明了的感官体验中,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和感受。
孩子们在The Playscape儿童成长中心无忧无虑地玩耍
来源:视频静帧
大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记录下孩子们玩耍的尽兴瞬间
来源:视频静帧
从童年的记忆深处,张迪寻找出五种游戏:捉迷藏、冒险乐园、角落和小窝、迷宫、梦幻。每项游戏各对应某种感官刺激和情绪,譬如冒险乐园让儿童在攀爬和滑动的过程中,更为熟练地掌握平衡感;由复杂管道组成的迷宫,考验的是他们的探索能力;而“角落和小窝”,则教会他们如何用身体去感受空间的尺度。
个头较小的孩子们,无法一次性看到儿童中心的全貌,于是只能通过最原始的跑、爬、钻、滑等基本动态,主动去探索这片山丘和管道交错的乐园,感受每分每秒最直观的身心冲击。这恰恰符合张迪建造之初的期待,“我希望我的建筑能够跟人的情绪产生反应。它是有温度的,有意义的,有记忆点的,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场所。”
孩子们通过钻等动作,去用身体探索这片管道交错的乐园
来源:视频静帧
“情绪”,一直是waa未觉建筑秉持的建筑语言。张迪形容,造一座建筑就像拍一部电影。空间的不同组织形式,是推动不同情绪的桥段。纵观工作室此前的项目,无论是银川当代美术馆还是老鹰画室,张迪都希冀为空间中的人创造情绪变化——哪怕最终人们感受到的情绪不是积极的也没关系,“预料之外的反应也是有意思的。”
张迪设计的老鹰画室,通过设计为空间中的人创造情绪变化
摄影:田方方
对于情绪的敏锐捕捉,也是设计富有同理心的体现。很多人没有察觉到的是,儿童中心的受众,其实并不只有小孩。“Play对于所有年龄段都是重要的,每个人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忘记了怎么玩。”张迪说。陪伴女儿玩耍时,她观察到很多带孩子的家长大多时候都只是在一旁玩手机。凭借作为一名母亲的同理心,她敏感地察觉到其间的错位。“孩子的时间很宝贵,家长的时间也很宝贵。最好的情况是,大家都能在这个空间里自得其乐。”
设计The Playscape儿童成长中心时,张迪希望大人们也能玩起来,寻找到那种自得其乐的感觉。平日得闲,张迪也喜欢走进这片乐园,躺在山丘上晒晒太阳,躲在管道里远眺景色。大脑里的思绪都被放空,关注的只有这里的夕阳和云朵。
大人们也能玩起来的游乐园
来源:视频静帧
从担任建筑师到创立工作室,张迪始终相信,“建筑的核心就是人”。于她而言,同理心一直占据着工作中重要的位置。她去想象儿童的状态,想象任何一个与空间产生交集的人——可以是使用者,也可以是观众和过客。当原本抽象的空间与人交汇,便拥有了记忆和意义,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我们设计的唯一关注点是人,想象具体的人,才能产生与人真正产生联系和反应的场所,而不是抽象的空间。”
使用三星S互传功能,可轻松快捷地分享照片、视频和文件
实现多设备文件超高速分享
来源:视频静帧
同理心,
让悲欢可以相通,也让世界更美好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鲁迅笔下的一句话,如今成了遍布互联网的流行语。最近几个月,另一句异曲同工的流行语横空出世,“质疑,理解,成为”。那些原本无法理解的人和事,在某一刻却突然感同身受,上演大型“真香现场”。其实戏谑中也有几分真,不断变换的句式,不变的是这个时代我们对于共情的普遍呼唤。
同理心,可能是当下最被需要的一种能力。通过一双观察之眼和一颗敏感的心,通过与环境、与他人的沟通,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会拥有更丰富的层次。对于他者的命运机遇,也会多一份宽容与关怀。同理心从来不是一项道德约束,却能使得我们所处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对于在图纸上挥斥方遒、以精密计算来构筑城市的建筑师来说,同理心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缺乏同理心的建筑,即便再高级精美,也终究难以与人产生共振。何志森发现,很多规划完整的公园往往人气低迷,而街角不起眼之处,却会自发生长为受居民喜爱的公共空间,人们在这些地方锻炼、打牌、饮茶聊天,消磨空闲的时间。
“在邀请大众加入到自己早已规划好的设计流程之前,建筑师要先带着自己的身体参与到他们的真实世界里,建筑师先要看见他们的需求。”何志森说。他多年如一日地关注城市中的普通人,读博士期间还“尾随”着小贩送了三年盒饭。
作为母亲,张迪观看孩子的成长;作为建筑师,张迪常常把自己想象成建筑和空间使用群体的一份子。这两种同理心似乎不尽相同,但在The Playscape儿童成长中心和其他儿童游乐项目中相遇,帮助孩子们找到了失落已久的玩耍能力。这其中,也包括她自己的女儿。令她欣喜的是,即便是她女儿这样胆小的女孩,在The Playscape儿童成长中心的山丘面前,也会忍不住想要往上爬。
建筑师运用同理心设计出更适合孩子们玩乐的空间
来源:视频静帧
张迪阐述她对于同理心的理解
来源:视频静帧
同理心,是设计师发挥想象的前提。大到建构一座城市,小到设计一个产品,共情都能赋予设计更为宜人的质感。心系天下的同理心,将串联起我们每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也正是三星W24系列手机始终倡导的核心理念。三星相信,一款电子产品也可以做到有交互,有温度,有关怀。这份“以人为本”的同理心,为每位使用者解决实际的问题,提供更多工作生活的便利。
何志森在城市观察时使用的三星W24折叠屏手机,对于任何喜爱Citywalk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便捷的选择。超闭合折叠机身, 可以舒适地单手握持。5000万像素超清主摄,沉浸式大屏,则能清晰记录下任何一个微小细节。
三星W24的超闭合折叠机身, 可以舒适地单手握持
来源:视频静帧
5000万像素超清主摄与沉浸式大屏,清晰记录下每一个微小细节
来源:视频静帧
行走时如果略有所思,S Pen可以快速地帮你写下重要的信息。那些一闪而过的思考,再也不必担心会难以寻觅。三星W24的多任务处理功能,可以实现快捷分屏,高效拖放,只需一台手机,便可同时打开3个窗口,帮助设计师解锁更多灵感。
三星W24可实现快捷分屏,高效拖放
三星笔记协同编辑,配合便携S Pen,随时记录灵感
来源:视频静帧
三星W24 Flip手机,则更为小巧便携。在The Playscape儿童成长中心,张迪和6个孩子玩耍了一上午。钻管子、玩喷泉……大人孩子都玩得不亦乐乎。仅需要单手,就可以手持三星W24 Flip使用DV模式拍摄,轻松记录下快乐的时光,孩子们还可以即时通过外屏预览进行互动。而当张迪加入孩子们的行列一起玩时,三星W24 Flip也可以立式自由拍摄,无需手持或者支架,也能记录下珍贵的欢乐瞬间。
三星W24 Flip可实现双重预览功能,让被拍摄的人物通过外屏看到自己,实现实时互动,记录更精彩的瞬间
来源:视频静帧
三星W24 Flip的立式自由拍摄,记录下欢乐一刻
来源:视频画面
好的设计是具有生命的,也是具有情感的。如张迪所说,一座建筑诞生之后,它的生命轨迹并未就此停止,它还会随着一次次与人的对话交互,继续圆满自己的生命。其实所有设计都应如此,它们承载着设计师对于美好生活的初心,在人的使用过程中不断生长。即便只是在手掌的方寸之间,同理心设计也能穿越时间和空间,推动这个世界向美好迈出一大步,这也是心系天下三星W24|W24 Flip手机一直以来的坚信。
策划|三联人文城市
作者|醺子
编辑|王菲宇
排版|吴佩珊
出品人|贾冬婷
监制|王菲宇
导演|IAK
剪辑|徐烁丰 IAK
调色|徐烁丰
平面设计|桂小白
《游戏和情绪》
副导演|李靖童
摄影|邵启轩
焦点员|史文杰
灯光指导|孙君杨
灯光助理|孙梦琦 苏新展
录音师|王子康
妆发|白文停
演员统筹|一一
参与演出|张群亭 隗灏霖 鹿鹿 程一 郭沐鑫 王若无 张愉弦
《身边的500米》
摄影|徐烁丰
摄影助理|杨奥星 李宇华
跟机|黄永彬
灯光助理|张海军
三联人文城市
三联人文城市是三联生活传媒于2020年创立的内容品牌。
以第一届人文城市奖为起点,确立了奇数年举办人文城市奖、偶数年举办人文城市季的双年模式,希冀在中国城市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上,推动公众启蒙,激发公众参与,促进未来中国城市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
2021年,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启动。
在全球疫情背景下,以“重建联结” 为主题,来思考和回应社交隔离之后,如何回到人与人的交往和关联。
2022年,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季启动。
应对城市的数字化和公共空间的网络化趋势,设定主题为“跨越边界”。进一步探索了多元创新的形式和内容,试验性地激发新一代的建筑师、城市管理者及公众来参与人文城市的建构。
2023年,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启动。
如同种下一颗种子,人文城市奖及人文城市季孕育起一个以“人文城市”为IP的创新生态系统。以此为起点,三联人文城市希冀联合更多元的参与者,共同培育人文城市共同体的生根发芽。
三联人文城市,以“人” 为尺度,
关注我们的城市与城市中的我们。
联络方式
官方公众号:@城市家City+
官方视频号:@城市家City+
官方小红书:@三联人文城市
官方网站:http://city.lifeweek.com.cn/
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