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从商鞅变法,看管理心法
《胜者心法》 冯唐 著
责编 | 金木研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涵盖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三百万字的容量。
清代诗人王鸣盛曾评价,“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以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它不是普通的历史书,是古往今来无数帝王将相必读之书,康熙,曾国藩,金庸,任正非全都熟读《资治通鉴》,伟大领袖毛泽东更是读了17遍。
它不描写单一王朝,而是以王朝兴替为主线,它跳出了对于王朝兴衰的同情,是一部思想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
就像意大利史学家克罗奇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在内卷焦虑的当下,年轻人也可以在阅读《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把心安顿好,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
可《资治通鉴》原文,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现代人,很难读懂,也读不下去。
这就需要有人把他降维,用白话的方式进行讲述,最好还能加入个人的理解。
比如同样是高管的冯唐,就会从管理学的角度读《资治通鉴》,用“案例法”的形式讲古代胜者的成事之道,告诉你如何在现代场景下使用历史智慧。
他说,“一生只读一部书,就读《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把破局的好工具。”
至于普通人能从《资治通鉴》中获得什么?
冯唐总结了四点。
第一,懂历史。学历史是为了懂人性,一千三百多年内的时间里,循环发生的一切,就是颠簸不破的人性规律。
第二,懂管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第三,懂成事。《资治通鉴》讲道理的时候非常少,里面全是丰富的实例。对于成事来说,实例大于理论。
第四,懂文化。三家分晋,将相和,纸上谈兵,这些历史典故知道的越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就越多。
总的来说,读懂《资治通鉴》里的兴衰,权谋,人性,你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比如,一千多年前的商鞅变法,我们依然能从中看到管理学的奥秘。
一、破局的关键是用人
如果把战国七雄,比作七个公司,为什么秦国能收购所有的公司,一统天下?
关键就在于用人。
从规模来看,秦国远在西北,和少数民族杂居,被中原正统各国孤立,在七雄里只能算是小公司。
春秋五霸的秦穆公,是秦国第一个励精图治的国君。
他死后的两百年,秦国缺少一个好领导,公司一落千丈。
直到秦孝公一声疾呼,全天下的人才,都到我这来,教教我如何把公司发展壮大。
管理学经常遇到一个两难的处境,如果你面对困局,面对没有德才兼备的旷世奇才,用不用他?怎么用他?
首先,你要思考几个关键的问题。
1.用旷世奇才前,你先要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旷世奇才的能力,能帮他撑起一片天。
2.能不能有足够稳固的权利基础,足够的定力承受非议,甚至冒着“政变”的危险支持这样的人。
3.你有没有防范能力?如果旷世奇才反过来吃你,你有没有办法镇住他?
权利,定力,包容力,防范能力,这四种能力不可或缺。
而商鞅,曾是卫国的王族,他喜欢刑名之学,跟着魏国的丞相公叔座。
公叔座生病后,魏惠王问商鞅,如果丞相久病不好,国家应该教给谁呀?
公叔座推荐了商鞅,还说如果你不用,一定要杀了他,别让他离开,让别的国家用了。
公叔座看出魏惠王不想用,就把这件事儿告诉了商鞅,并劝他快跑。
商鞅却说,魏慧王不能根据你的建议用我,怎么会根据你的建议杀我呢?你好好养病,我安安静静的做自己。
果然,魏惠王也和身边人讲过这事,觉得公叔座自相矛盾。
这表面上是沟通问题,深层次上,其实是心胸的问题。
当商鞅听到秦孝公的招贤令之后,就西入秦国,和秦孝公讲了富国强兵之术,秦国的兴盛之路,就此铺开,变法的好戏也开始了。
二、成大事者不与众谋
商鞅来到秦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关键的一个事件,自然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让小公司秦国,迅速成为巨头,并垄断整个行业,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
汉承秦制,直到唐宋,都很大程度沿袭了秦汉所形成的官僚制度,这就是商鞅变法给后世的意义。
那么在商鞅的改革之中,我们今天做管理的又能从中获得哪些借鉴呢?
冯唐总结了四点。
1.如何快速在新公司站稳脚跟
如果你是一把手,要怎么安排自己的得力干将?
首先给他合适的位置,不能显赫,但要非常重要,要让他直接向你汇报,千万别隔着另外的人。
如果你是奇才,得到了位置,你最该采取的工作方式又是什么呢?
你的领导,团队,下属一定会找你找你商量棘手复杂的事情,这时候你要抑制冲动,不能全凭自己的判断。
要问问部门里的“老人”,尤其是经过观察,有一定操作且正直的人。
作为新人,降低风险是给自己负责,也是对把你招进来的领导负责。
总之,先站稳脚跟,安定下来,一上到就大刀破斧,最后很容易鸡飞狗跳。
2.让一把手坚定地站在自己这边
作为一个没做出什么成绩的外来年轻人,让老板秦王决定变法,而且动的是贵族的利益。
那么,最关键的其实是一句话,让一把手坚定地站在自己这边。
在大变革之前,一定要做好一把手的思想工作,让他知道可能会遇到什么风险,在心理上做好准备。
另外,要把一把手尊重的主要反对者叫过来,大家当面谈谈。
商鞅就找来了秦孝公身边最反对变革的甘龙叫来,辩论了一番。
因为最开始讲战略,讲计划,讲方法的时候,不需要众人参与意见,找到关键人即可。
商鞅最后扣回了领导最关心的问题,强国,一下插到了秦孝公的软肋上。
3.有智慧的人制定策略,一般的人去执行
变革最开始,不跟一把手沟通,有问题;沟通太细,也有问题。
核心团队想明白,主要的人提不出太大意见,那就干;
智慧的人制定新的方式、方法,傻人、笨人按部就班去做;
贤者会改变世俗,不学习、不努力、不破局的人会被束缚。
4.哪些人需要参与决策
管理是门软科学,有一定模糊地带,但有一个总体原则,保持平衡。
如果事事跟所有人商量,实行绝对的管理民主,但绝对不对,效率很低;一把手一个人说了算,也不对。
保持平衡,就是在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不同的事情,让不同范围内参与决策。
制定战略的人不多,ceo、总部主要职能的一把手,利润中心的一把人,大家一起制定未来三到五年的计划。
记住一个原则:下探一层。做战略,下面一级利润中心一把手能够清楚你为什么这么做。
一级利润中心的商业计划、全面预算,一级利润中心的中层要明白。
三 成事方法论:业绩第一
那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对管理人士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业绩至上是商鞅变法最关键的一点。
第一条,把人民一什一伍编制好,到底有多少人?哪些人是一组?
变法之后,你们就是一个团队,一个集体。
大家共同进退,甚至互相揭发,彼此要多留意一点。
这是商鞅变法第一条,一个最重要的一条。
第二条,对外军工第一。有军功,就可以受赏。但军功只是对外,如果你把好斗用在团队内部,就会受罚。
第三条,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干得好,赎回奴隶身,做回自由人,干不好,不干活的,就将会被收成奴隶。
第四条,是前三条的延伸,即使你是贵族,如果你没有军功,不能当大官,只能和庶民一样。
套用在现代公司上,就是铁饭碗不在了,即使你是领导,也要有业绩才行,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一辈子。
这一条,让中国历史就此改编。
商鞅变法前,中国和西方很像,王之下,有贵族。王的权利很大程度上被贵族分享。
所以,商鞅变法即便没消除贵族,也至少砍了他们一条半腿。
冯唐总结商鞅变法,总体上有三个核心“军功、王权、集体”,只有王权领导下的集体去争取军功这一条。
同样,如果你把他用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上,结论也呼之欲出。
那就是,老板领导下的集体,去争取业绩。
《资治通鉴》就是这样一部书,不论你是带团队,还是谈合作,遇到有疑问的时候,想想《资治通鉴》里没有有类似的案例,是怎么处理的,历史上发生了什么,结果是什么,可能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本《胜者心法》,就是教你古为今用,把学到的用到生活中去。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分享、点赞、在看,3连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