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开学日,朋友圈里有好多张送儿上学图。面色中夹杂着骄傲和伤感的中年父母,身边站着穿着整齐簇新校服但神色茫然的天真小童,这是入学。只拍孩子在校门口的背影,甚至只有上车之后拍摄的秋日天空,配上一段表达脱缰野狗重获自由之后狂喜心情的,那是送学。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心中也生出一种感触,觉得学校就是一个黑盒。这边把孩子送进入,里面是个什么原理机制人们也并不清楚。关上六年之后那边输出一次结果,然后两个三年再各输出一次,最后关上四年出来,就算是大功告成,一枚二十二岁的新人迈向社会。
十六年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像是泡菜,又像是酿酒。有技术的成分在里面,但更多的是看天命,发酵是一件需要看命的事,教育也是同样。会读书,会学习,会做题,会考试,这些都是技术,都能教都能学会。但是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未必可以通过教育达成,甚至都未必是学校可以完成的事情。我小时候学习成绩不错,众人的评价是因为家庭因素。父亲是知识分子,可以辅导功课。因为所以,科学道理,论证非常顺滑。但我知道不是这样,你大可以设想一下以下的情形:当你做不出小学应用题的时候,你爹说设一个未知数解方程就行。当你做不出高中物理运动学题目的时候,你爹说这个用微积分很好算。然而,你知道这样交上去老师不会同意。他要你扎马步时,你就得扎马步。你说:爹,来陪我一起扎马步。爹说:对不起,这种入门级的东西我早就忘光了,你自己努力。而且无论学得深学得浅,父母并不知道或者忽略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学生,也是一种专门的职业。这个职业要求一个人十六年里每天都在学习、解题、考试,始终处于接受学校教育的状态之中,不断接受来自老师的训练。所以,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都和普通人不一样。也正因为如此,毕业十年之后的成年人画不出合适的辅助线,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们已经非职业化很多年了,用进废退。即便他们拥有经验,但也意味着要花更长的时间去回忆和思考,而每天上床睡觉的时间是固定的。我认为真正可以称之为家庭教育,或者父母教育的东西,大概只有三件事,而且完全和学习无关。第一件事情是阅读习惯---小孩子在家向大人学习一切,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如何应付生活。所以,父母如果在余暇时间以读书来打发时光,那么孩子看到了,也就天然接受这种方式,阅读就进入了他的生活,成为一个必选项。
这一点对于今天的小朋友而言,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在阅读之外的可选项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大多是以富媒体的形式,比文字来得更加直接和生动。然而阅读在最低限度上可以培养一个人的专注力,专注力也是一种习惯。一定想要一口气读完一本书,那么就有了一次专注读完一本书的经验。没有这种经验,那么就会不断从专注状态退出,注意力在不同事物上不断跳跃,跳跃才是经验。除了培养专注力之外,读书对抽象思维的建立也有帮助。因为书本中几乎没有任何实体和形象,只有文字这种抽象符号。需要理解抽象符号,面对空无一物的书本,跟上作者思路,去想象一个故事的场景,又或者是完成一次推理或者论证。长大成人之后人所面临的处境是一样,都活在抽象符号和概念的世界里,你得理解,然后再去应对。二十岁,三十岁再来学习阅读,学习在阅读中思考,那未免也有些太晚了。大脑回路都是在儿童时期建立,一种回路对应一种习惯或者技能,轻而易举就能建成。成年之后得凿,还得应对遗忘。
第二件事情是查字典,或者查百科全书。这在我童年几乎是强制性任务,在提问之前先要回答:我查过了,没查到。人不是主动自觉去应用工具的,在最初需要某种强制。如果张嘴就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答案,那么人学会的就是张嘴。但如果不允许张嘴就问,必须学习使用工具,那么在痛苦的磨合之后,人就能学会用工具,而且随着熟练程度的增加,使用工具自行查找答案就会成为一种本能。很小的习惯,未来会造成人和人之间极大的差异,有猿猴和人之间的差异那么大。而且,它还能带来一种额外的福利。小朋友先是把父母视为天神,上学之后把老师奉为天神,始终是一种人身依赖关系,始终是一种权威崇拜。有了工具之后,迟早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所知会超越父母和老师,于是就转而相信自己,转而相信理性、逻辑和知识,独立也就从中产生出来。这样的人在成人之后,自己的脑袋也就很难被别人当做马桶一样来反复洗刷,塞进去任何想塞的东西。最后一件事是手工。对此我也感觉到很奇怪,一般而言,全家做手工被视为现代生活的亲子时光。但我今天回过头去看,感觉我童年的手工活动含有某种明显的教育意味。直接说的话,那就是放眼看出去,所见的都是各种各样的物。手工让物和物之间发生了联系,通过某种组合方式,从无到有制造点什么来。换句话来说,散落各处,彼此毫无关联的物品,本身是没有秩序的,没有秩序就无法达成任何功能。手工活一次再次地向人演示,如何从这种无秩序中制造出秩序来,从无用中制造出有用来。最后,通过成品又反过来让人思考,自己是借用了每一样物品的什么特性,如何成功利用?在没有了书本,没有了范例的成人世界里,所谓工作尤其是开拓性工作,创造性功能,我个人感觉上也是同理。判断事情成或者不成,不大像是来自思考,而是某种根深蒂固的直觉。这种直觉来自更早的时候,通过接触物和制造物品来获得。于是人会知道怎样的一种形态,怎样的一种组合,更可能成功运转。每一个家庭彼此都不相同,每一个家庭的内部环境也彼此不相同,因此,儿童在教育中发酵的过程也不会相同,最终变成酒或者醋都有可能。但我认为这三样事情可以作为一种礼物送给孩子,尤其是头两项,很有可能是人的基本技能。然而,这些技能在今天的生活中很容易受到侵蚀,逐渐从家庭生活中隐退。坦白说,我对家庭教育并不是太关心,但我的确关心自己在二十年后,三十年后,会落入怎样的一帮人手里。届时,是他们来决定我的生活,而温柔且伤感地看着入学日的老照片,对此不会有任何帮助。
题图:《读书的小女孩》
创作者:和菜头的小肉手
AI算法提供:Stable Diffusion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我的朋友霍炬在多年前说过:在未来的世界,应该会默认每一张图片都是AI绘制,除非作者本人能够提供证据,证实这张图片来自真实世界或者是人工创作。而我现在可以补充一句:这个未来,始于2022年。
《烤牛肩肉,美国南方传统做法》
和菜头的小肉手
Stable Diffusion提供算法
在南派三叔专区
π,我觉得明年这个时候,AI就可以给你绘制9头身带6块腹肌的写真照片。网上也会出现几百万张麒麟臂的照片,其中不乏孟州强子文身那种风格的造型。然后,同人文会被AI直接生产的视频所替代,粉丝直接出同人网剧或者电影。
注意:距离月饼厂9月5日停产仅剩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