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2万,吃不起面包
当咖啡、奶茶品牌们争相打起价格战,卷进 9.9 元时代,它们的好搭档面包却开始身价高涨,变成了大家高攀不起的模样。不少人甚至自嘲道,“月薪一万,吃不起面包”。
随便走进一家大排长龙的网红面包店,价钱都贵得离谱。橱窗里外观精致、个头迷你的可颂吐司欧包,各个都有两位数的标价,快抵得上当代打工人一顿午餐的价格。
面包怎么变得这么贵了?普通人还配有面包自由吗?
面包价格,高攀不起
提及面包,大多数人的早餐记忆里都少不了它。小时候,三块钱的肉松包,四块钱的“毛毛虫”,配杯热牛奶就能饱餐一顿。
再后来,超市里开始出现了七、八块一袋的切片白面包,除了直接吃,也能涂上果酱、黄油,还可以做成三明治。虽然面包种类称不上丰富,但好在价格实惠。
现在,面包店见缝插针地开了一家又一家,总能让前来买面包的人挑花眼。
比如款式琳琅满目、口感松软的日式面包,低热量、Q 弹筋道的美式贝果,号称“健康减脂”的欧式面包......在培养出越来越多“面包星人”的同时,面包价格也一路水涨船高。
我们统计了大众点评上不同城市热门面包店的面包价格,结果发现大部分面包的价格集中在 10 元以上,即使是在四五线城市,也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面包低于 10 元。一线城市则更夸张,有将近四成的面包价格都超过了 20 元。
如果生活在被调侃有“独立汇率”的上海,对于贵得令人咋舌的面包价格或许感触更深。
美食自媒体《企鹅吃喝指南》每年都会推出上海面包年度榜单,榜单里最贵的一只已经从两年前标价 38 元的松露起酥面包,易主为了 68 元的肉桂南瓜面包 [1]。
这样的面包价格早已超出了大多数人的心理预期。今年十月,微博上一则“你能接受多少钱的面包”的投票吸引了 34.4 万网友参加,其中 24 万人选择了“10 元以内”,7.9 万选择了“10 元到 20 元” [2]。
本想挑几个便宜好吃的面包,一结账六七十,刺向本就干瘪的钱包,吓得人不知道是该硬着头皮买单,还是厚着脸皮放回去。最惨的是咬咬牙结了账,却发现味道并没有多好吃,让人直呼“踩雷”。
我们统计了小红书上与“面包贵”有关的笔记,其中最常见的吐槽就是价格与味道不成正比。明明花了大价钱,却被奇葩口味劝退,又或者尝起来平平无奇。
这个水平也能当招牌?不过是加了肉桂的一般面卷罢了。
明明可以直接抢钱的,却还要给我一个泡芙,反正我是不会回购了......
还有的面包小得可怜,巴掌大小都不到,一口就能炫没了,别说做早餐,打打牙祭都不够。
更过分的是一些网红面包店,从进场、选品到结账,买个他们家的面包得“罚站”三回、每回半小时才能吃上。
还有饥饿营销、限量供应的营销手段,催生出大量黄牛,翻倍加价卖面包。让路过的老阿姨都不禁发问,这是“吃了能长生不老吗?”
贵价面包,贵在哪里
其实,行业内卷的风早在过去几年就已经吹到了面包界。现在的面包,看上去更像精致的甜点,从里到外都堆砌着时下热门元素。
将可颂从中间划开一刀,放上奶油、芋泥等各种网红小料,点缀上五彩缤纷的水果,外壳再淋上一层巧克力或肉桂粉,让人一眼就看出它料多馅足。
虽然加了湿软的奶油和水果,可颂本身的层次感和香气早已被淹没,吃起来也粘牙甜腻。但只要视觉冲击力足够到位,价格就能轻轻松松比没有内馅儿的翻上一番。
在我们统计的热门面包店产品中,近四成加了两种及以上的馅料。最常见的是芝士、乳酪等奶制品,和以红豆、芋泥、草莓为代表的蔬菜水果。
不止普通馅料,面包店还搞出了各种花哨的夹馅,卷出天际。比如往吐司里加猪肉脯,给法式可颂搭配中式腊肠组 CP,往馅料里放花椒、生姜、紫苏,甚至老干妈......
除了创新“面子”,商家们为了能让面包贵得更名副其实,也在“里子”上动足了脑筋,贴上各种标签,疯狂暗示“你值得拥有”。
最常见的就是展示面包的用料有哪些,还会特地强调食材进口。
像日式面包店会直接把日清山茶花粉摆在店里最醒目的位置,暗示自己出身不凡。法国伯爵面粉、伊斯尼黄油也快成了制作可颂的标配。
而这些最终都会转嫁到面包价格上,由消费者买单。特别是今年以来,面粉、糖的价格无一不涨。受降雨影响,小麦价格疯狂上涨,面粉也因此集体涨价 [3]。糖的价格更是在九月创下全球近 13 年来的新高 [4]。
根据我们对面包店的抽样统计发现,近一半的面包店号称现烤现卖、新鲜出炉,让你看到被烤好的面包被师傅们推出来的画面。
现烤是真,却未必都是师傅们亲手捏出来的,只有 27.5% 的面包店会标榜手工。有时候你看到的热乎面包,可能只是师傅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工厂预制面团而已。
而且商家们打上的这些标签真的有让面包变得更好吃了吗?答案未必。
面包是一项非常考验功底的手艺活儿。即便用了天价原料,可只要面团没有发好,调味出了差错,烤炉的温度没有拿捏准确,出炉的面包大概也是“车祸现场”。
等到消费者吃到嘴里,只会留下一句,“这么贵的价格,它配吗?”
卷破天的面包店,
“死”得也快
面包溢价愈发严重,上钩的“面包星人”却越来越多,这让不少疲于替人打工的年轻人嗅到了创业商机。
一家弥漫着面包出炉香气的小店,似乎是咖啡店之外,年轻人寄托躺平梦想的另一大选择。在小红书上,隔三岔五就能刷到“一个人开面包店,月入两万”的经验贴。
可面包店真有想象中那么赚钱吗?我们不妨算笔账看看。
现在想要卷进面包烘焙市场,要么加盟连锁品牌,要么开家自己的独立面包小店。
加盟连锁的优势显而易见——成熟的产品体系和供应链,自带品牌效应和天然流量,能节省一大笔营销费用。
我们以加盟某手工吐司品牌为例,包含技术培训、烘焙设备的加盟费用就要 55 万,60-100 平米的门店装修费 15-20 万,加上租金、运营管理等,加盟第一年至少需要准备 80-90 万元。
光大证券曾经做过一个连锁面包店与其他连锁休闲食品、轻餐饮的单店模型对比,面包店不仅启动资金最高,利润率还最低,回本时间也很长。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面包店人工和租金成本过高。
制作面包依赖专业的烘焙师傅,在人工上没法抠抠搜搜;同时不少面包店都采用“前厅后厨”的设计,门店面积也得豪横起来。如果布局在城市核心地带,更要花上一笔不菲的租金。
那如果只是追求自给自足,开一家小而美的独立社区面包店呢?事实是,独立面包店想要有出头之日,期间遇到的困难,相比连锁恐怕只多不少。
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滞销和损耗。面包保质期短,一旦卖不完,只能选择低价出售或者直接报损,其中的成本就得由自己承担。
其次,爆款产品的“寿命”太短,独立面包店创新能力弱,很难追上连锁品牌的研发速度。试问有谁还记得曾火遍大街小巷的脏脏包呢?
而且面对花花世界一般的面包店,又有谁会只甘心做某一家的信徒呢?
根据艾瑞咨询调研,仅有 11.5% 的消费者只购买一个面包品牌,绝大多数的消费者都倾向于尝试多种品牌 [5]。
这么考虑下来,开一家面包店,想要赚钱是奢望,能挣扎着持续经营都算万幸。毕竟 2021 年中国面包门店的平均寿命只有 18.9 个月 [6],能坚持两年不倒闭都能算是“小有成绩”。
根据赢商大数据监测,2023 年一季度,上海烘焙甜品开关店比为 0.77,相当于有 77 家新店开业的同时,有 100 家店铺倒闭 [7]。
把面包越卖越贵的网红店,能留下来的终究是极少数。而对于只想好好吃顿饭的普通打工人来说,明明现在可以选择的食物越来越多了,但它们怎么都逐渐变成了自己吃不起的样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