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年轻人开始追捧中医
日本年轻人最近也热衷于“中医”养生。他们的“中医”实际上叫作“汉方”,只不过与中医同源。
在日本,购买汉方药的原本主要是一些患慢性病的老年人,近年来,汉方药的购买者平均年龄逐年下降。津村制药占据日本处方汉方药80%以上市场份额,是日本最大的汉方药企。这家公司一名负责人向日媒表示:“如今已成为非处方汉方药的主打产品,除了传统的60岁以上人群外,还吸引了新的需求,尤其是40多岁人群的需求。”
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接受苦涩的汉方药,日本人绞尽脑汁,想出很多服用药剂的方式。商家不仅把药剂打成粉末或制作成颗粒,还会将药粉裹在糯米纸中,甚至会推荐消费者搭配果冻服用,这都是为了让一般人更容易接受这种传统的治疗方式。
国人见此景象感受复杂,一些人赶时髦也冲去日本抢购汉方药,另一些人则担忧本土的中药是否要被日本汉方抢风头。但日本的药企同样也在担忧,中国药材价格的上涨会不会让他们最终无药可卖。
日本年轻人爱上汉方药
汉方药的广告频频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吸引了年轻人和外国游客去药店购买。根据日本民间调查,2022年销售额增长最快的产品是针对干咳和支气管炎的“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
其他广受欢迎的汉方药针对的也大多是西医不太能照顾到的症状,比如浮肿、头晕目眩、宿醉、肩酸等。不管什么疑难杂症,几乎都能找到对应的汉方成药。
最近数年,很多人因恶劣变化产生倦怠、头痛等身体失调的症状。这些症状难以描述,日本人统统称为“气象病”。这在西医眼里,可能根本算不上需要治疗的疾病,可是落在病人身上却是一种折磨。越来越多人,开始购买针对气象病的“五苓散”。
实际上,这几年日本全民对于汉方药的需求都有了大幅增长。日本一家大型药企的代表说,新冠疫情以来,越来越多家庭开始常备汉方药来调理身体。有很多人用汉方药治疗慢性病,几天的分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商家必须能够提供10—20天份的大容量商品。
五苓散
短短5年间,汉方药的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根据日本一家市场调研公司的数据,2022年日本的非处方汉方实体店销售总额为63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1.76亿元),与2017年相比增长了16.6%。互联网上的销售额则直接翻了一番,增加到11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77亿元)。
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汉方药价格的上涨。从2017年到2022年,非处方汉方药的平均单价在这5年上涨了近13.7%,从1488日元上涨到1692日元。在电商领域,这一数字增长了17%,从1950日元涨到2281日元。
值得注意的是,汉方处方药就像任何其他处方药,除非医生许可,任何人都无法买到。日本药妆店里买的“汉方药”与处方药相比有效成分含量更低,药效更缓慢,即使看作安慰剂也一点不过分。
疗效上的损失并不会影响人们的购买热情。汉方主打的是调养身体,也就是从整体改善身体的平衡。消费者相信,只要商品与汉方沾边,多少都会发挥养生功效。日本的商家甚至会把药材放进食品或饮料中,汉方咸蛋黄、汉方芋泥、汉方咖啡、汉方奶茶等等,任何美食皆可汉方。
日本从1990年代起开始流行“医食同源”,也就是中医的“食药同源”,本意是药物和食物之间本来就没有清晰的界限。很多药材本来就是食物,但这个观念在日本并非医学界的主张,而是商业上的噱头。商家在食物中添加药材,吸引那些信奉养生的消费者,这已经完全偏离了“医食同源”的本意。
今年2月,“Watashi汉方”公司还在网上限期售卖含有汉方食材的巧克力。这家公司卖巧克力的手段简直就像在开药,消费者要先在专用网站上回答身体情况和常见症状之后,商家才会推荐适合消费者体质的产品,“对症下巧克力”。巧克力商品一共有5种,添加了大枣、山楂、生姜等汉方食材。消费者要回答的问题则有9个,包括“感觉精神压力有多大”“肩颈酸痛程度有多大”等等。“Watashi汉方”主要经营电商业务,服务群体以30至40多岁女性为主,注册人数达到约10万。
汉方巧克力
不过,在巧克力中添加药材并非这家公司的独创。3年前,经营汉方药的日本企业“气生”就推出过一款“气香choco”巧克力,加入了10种草药(包括五香粉在内)配制而成的“气香粉”。
这些商家当然不敢过分宣传巧克力的疗效,但他们都相信自己的产品可以“降低年轻人接触高档汉方药材的门槛”。
中西之间的汉方医学
日本汉方与中医最大的不同在于对成药的依赖。中医讲究首先望闻问切,对症下药,根据每位病人的病情,药材的品种、剂量乃至服用方式,皆需调整。但在汉方的世界里,一种药方一旦形成就几乎不再改变。病人有某种病症,医生开的都是现成的药方,品种和剂量绝无任何增减的空间。
很多药方在种植阶段就已经成形了。同一个药方里的药材甚至会种在同一块地里,比如将芍药和甘草种在一起,采摘后就是一份芍药甘草汤—这倒也符合日本循规蹈矩的民族精神。
日本汉方的方子长期一成不变,其实是向西方医学思想妥协的结果。在15世纪以前,日本凭借佛教僧侣的往来学习和吸收中国的医学知识。大多数的内科医生都是佛教僧侣,他们沿用着唐朝使者引入的药方、理论和实践。15—16世纪,日本医生开始对中医有了自己的看法,“古方派”代表人物吉益东洞发展的腹部诊断法被认为是日本传统医学独立于中医的标志。
但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传统医学迅速衰落,新政府决定在德国医疗体系基础上实现医学教育的现代化。直到20世纪初,一些接受过西医培训的医学院毕业生开始着手恢复传统医学,他们采用西方的医学发现来诠释中医古籍。
现代日本“汉方医学”对从中国传入的传统医学,持“废医验药”的态度,也就是废除无法用科学验证的阴阳五行八卦思维,而采纳那些经过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药方及其他医疗技术。
1972—1974年,日本原厚生省共4次发布了关于审查批准汉方药的内部规章,成为一般汉方处方的标准。2010年,厚生劳动省发布公报说,将从该年度开始,在患者体质、症状与治疗效果之间建立一个参照模式,寻找汉方药用药的科学根据。
例如,“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几百年来传统医学的实践早已验证了“五苓散”的有效性。但日本医学界并不采信传统中医的理论,他们尝试用更为“科学”的方式验证疗效。在2021年的日本药理学会年会上,一位熊本大学的学者指出,当大气压力下降时,脑血流量增加,从而引发头痛。“五苓散”则能帮助患者抑制气压下降引起的脑血流量增加。这种一本正经的“科学态度”在令人钦佩的同时,也让人忍俊不禁。
《伤寒论》
不过,汉方药在一开始并不在1961年起施行的全民健康保险的范围内。从1967年开始,不同种类的汉方药逐渐进入医疗保险,到现在一共有148种成药和200种药材可以使用医疗保险。日本的医生开汉方药也没有自由“辩证”的空间。这些医生实际上都接受过西医教育,他们以严格的方式诊断病名,而且只能从这148种成药和200种药材中开药。
汉方药崛起了吗
日本汉方药在传统中医基础上发展而来,却常给人一种来势汹汹的感觉。每逢假日就有大批中国游客涌入日本药妆店,就为了多囤一些汉方药,但这些汉方药的成分和中药大同小异。
今年4月,日本津村宣布,以2.5亿元收购陕西紫光辰济药业,让国人有了危机感。有传言说,日本人拿着我们老祖宗的精华,用着来自中国的廉价药材,加工出来的汉方药却垄断了世界上的中医市场,占了全世界中药市场的90%。还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声称,日本把《伤寒论》申请成了专利,但这些耸人听闻的数据和消息其实是捏造的。
中草药材
实际上,汉方药的目标销售市场主要在日本,很少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份额并不高。津村是日本最大的汉方药企,其在日本国内汉方制剂市场占比份额常年超过80%。根据这家公司的年度报告书,它在2022年的营收约为14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3亿元)。其中,日本国内市场营收约为125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5亿元),中国市场约为15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亿元)。
有数据显示,这一年我国两家代表性中药企业云南白药和片仔癀的营收就接近日本全国市场的5倍。
此外,早在2019年就有学者指出,来源于中药典籍的经典药方属于专利法中“现有技术”范畴,在日本是无法获得专利授权的。
这些传言虽能证明为假,却无法消除部分中国人对中医存亡的焦虑感。但其实,日本人对于汉方的发展也有忧患意识。每隔几年,日本新闻就会报道类似“日本汉方药企要扩大药材国产化,减少对华依赖”这样的新闻。这是因为中国是日本汉方药企最大的原料产地,在津村每年采购的数千吨中药材中,中国产占到了八成,日本产仅占15%。
近年来,像津村这样的药企开始逐步扩大在本国采购中药材的规模。日本并没有多少具备中草药种植经验的农户,这些公司每年都需要多次走访种植地,向当地农户传授栽培方法,或出租农机和加工器械。这样的努力吃力不讨好,但对于药企来说却是不得已而为之。
日本老字号龙角散的社长藤井隆太曾经给了日媒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他说:“如果中药材也能在日本国内采购,就能大力宣扬‘日本制造’。”
藤井隆太
但更加迫切的原因是,日本企业担心,中国的中药材已经供不应求。日本由于经济停滞,物价难以上涨,但是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中国,物价上涨的速度当然比日本要快,中药材也不例外。日本企业担忧,为了遏制中药原料价格的上涨,中国政府有可能会限制出口。
这样看来,日本的汉方药距离能够宣扬“日本制造”恐怕比想象中还要遥远。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视觉中国,部分来源于网络
-END-
编辑 | 姜雯
新媒体编辑 | 阿树
排版 | 风间澈
南风窗原创访谈节目
《致敬实干家》
人生如远征,致敬实干家。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