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酒色年代淫荡史
作者:左页
来源:左页看世界
文章已获授权
哈丁
1920年,美国人通过选票,将伍德罗·威尔逊手中的总统大棒,移交给了平庸的沃伦·哈丁。
骄傲的威尔逊不服,更不解,悲切而无力地呼号:
“愚蠢的美国人啊,不要错失领导世界的机会。”
威尔逊
一战前,美国人对美洲之外的事鲜少关心。
一战爆发后,威尔逊带领美国悍然参战,美国人自此开始争取国际政治领头羊的位置。
这位老总统高调宣布:“我们有责任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公正的民主氛围。”
巴黎和会,他拿出“十四点原则”,首次尝到“球长”滋味,无数小国把他当救世主,想见他得排队拿号。
1919年7月,他携带《凡尔赛和约》和“国际联盟”章程,返回美国。
他本以为美国人和世界人民一样,视他为伟大的“球长”。
但可惜,美国人并不欣赏他独步国际政治舞台的风骚舞姿,不鼓掌就算了,还把音响关了。
——国会多次否决他主导订立的《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际联盟”。
几个月后,急火攻心的威尔逊,突发脑血栓,左半身永久瘫痪。
直到1921年3月4日离开白宫,虚弱的身子骨,让他无法接见任何访客。
下属通过信件与他联系,却需要经他夫人之手。
大家都说,“美国进入夫人垂帘听政期”。
总统无法正常履职,国家的行政机器实际陷入半停滞状态。
美国人为什么突然不喜欢威尔逊了?其实也并非无法解释。
彼时,美国人民刚经历一战隆隆炮火,尤为渴望安静,不再喜欢显得自己很能的卡里斯马,相反,更需要与他们疲惫身心共情的隔壁老大爷。
而哈丁,再合适不过。
1865年,哈丁出生于俄亥俄州农村。
从小就没什么天才,14岁,进入一所只有几十个学生、三个系的专科学校,拿了个两年制理学学士,然后开始混社会。
他干啥啥不成,曾尝试学法律,可砖头厚的法律书太难啃,于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19岁,他和朋友花300美元,买下小镇报纸《马里恩每日星期报》。
——流量不及我这公众号,主要财产为一架凑合用的手工印刷机。
不曾想,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起来。
哈丁能言善辩,会看眼色,美男子,拥有俊俏面庞、修长身材。
他非常卖力经营自媒体。
小报发行量逐步提升,直至火遍俄亥俄州。
他的“秘密武器”,是逮住当地权贵往死里骂,其中包括最富裕的房地产商埃莫斯·克林。
办报第七年,哈丁终于找到真爱。
令所有人大吃一惊,他的真爱,居然是克林女儿弗洛伦斯·克林。
弗洛伦斯31年,长哈丁5岁,离过婚,带着个孩子,长得一言难尽,脾气相当火爆、专横。
弗洛伦斯
他们结合,老克林极力反对,拒绝参加婚礼,此后8年,没跟女儿女婿说过一句话。
多少年来,历史学家一直没搞明白哈丁到底求什么?
不知道的,以为弗洛伦斯握住了他的把柄。
有人说,他出身低微,内心自卑,禁不住弗洛伦斯的猛烈追求。
也有人说,弗洛伦斯虽长得一言难尽,但个性杀伐决断、颇有商业头脑,与哈丁温顺、软糯的性格互补。
据说通过她的运营,哈丁的自媒体赚了大钱,他的总统之路也有她不朽的功劳。
——这些说法也没啥实锤,反正她有富豪爹,说啥都是对的。
哈丁与老婆、父亲
1899年,哈丁入选俄亥俄州参议院,仅用4年当选副州长,1914年,选上联邦参议员。
1920年,共和党内部总统候选人竞争极其激烈。
声望最高的三派候选人互不相让。
为平衡妥协,身处第二梯队、选票仅排第10位的哈丁,反被推上前台。
这一年,哈丁55岁,政治功劳簿一片空白。
有人调侃他说:
“从头至脚,就跟飞机坪似的,没凸起没凹下。”
但机会总给有准备的人。
哈丁固然平庸,但谁让他那该死的气质,刚好对得上时代口味呢。
总统候选人大会前,他就准确号准了时代脉搏:
“美国现在需要的不是装腔作势的豪言壮语,而是有治疗功用的措施;不是秘方,而是常态;不是革命,而是恢复……不是手术,而是平静。”
他把竞选口号定为“回归常态”。
——用现在时髦话说,“不折腾”。
他主张提高关税、限制移民、美国第一、往内收缩、过小日子、拒绝嘚瑟,与威尔逊“领导世界”的鸡血风格,截然相反。
竞选期间,他表现出“周六晚上能约他玩纸牌”的隔壁老王形象。
哈丁演讲、老婆扇扇子
竞争对手全国疯跑拉选票,他发起“前廊运动”,每天蹲家门口“接客”,创下60万人的接客纪录。
记者、名人和无聊吃瓜群众,都跑来瞧瞧帅老头和反差萌的妻子。
事实证明,哈丁演技,比威尔逊舞步风骚多了。
他获得60%选民票、404张选举人票,以百年来最大的压倒性优势击败竞争对手。
或许,唯一可惜的,是他仅干了2年多就一命呜呼了。
而且,还犯了男人都会犯的错。
哈里
1920年,对哈丁来说是命运的转折之年,对哈里也是如此。
那年,罗马一场舞会,二十三岁的哈里恋爱了。
芝加哥姑娘莱拉·霍茨,象牙色的皮肤,黑色卷发,勾人心魄的棕色大眼睛。
哈里几乎一见钟情,颅内高潮到想结婚:
“二十三年来,我从没考虑过婚姻,直到那天晚上遇到你,所有矜持霎那间烟消云散。”
哈里
莱拉对哈里,倒还好,就觉得小伙还行。
她出身豪门,父亲罗伯特·舒特勒·霍兹,芝加哥银行家。
她曾就读于纽约著名女子学校斯彭斯,大部分时间流转上流社交圈,生活主旋律是打牌、烫头和闲扯淡。
哈里,当然也很优秀,耶鲁大学高材生,骷髅会社团成员。
但他那会工作尚未着落,穷学生一名,父母远赴中国传教,没什么家底。
1898年,他出生于山东蓬莱,原名亨利·罗宾逊·卢斯,朋友和家人才叫他哈里(Harry)。
父亲亨利·温斯特·卢斯,基督教传教士,曾为司徒雷登打下手,协助其创办燕京大学,并担任副校长。
亨利·温斯特·卢斯
哈里刚出生,山东被拳民搞得天翻地覆。
他爹娘抱着他,四处躲难。
一家人,由一位中国老奶奶引领,趁夜色穿过附近田野,逃亡至烟台芝罘港口,乘船去朝鲜躲了几个月。
1898年夏天,山东传教士野餐合影,照片中间是哈里和父母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1912年,哈里返回美国,念高中、大学。
成人后,哈里算个有点二的文艺青年。
他大学时代参加的社团包括:《耶鲁每日新闻》《耶鲁文学》。
毕业时,他申请了罗德奖学金,想去牛津大学Gap一年,没成功。
他拿出为《耶鲁每日新闻》做编辑时赚的1500美元,加上神秘富婆资助的1000美元,这才勉强成行。
正是这趟游学,他遇见来欧洲玩耍的莱拉。
但无论权贵遍地的耶鲁大学,自费游学欧洲,与富家女幽会,对出身贫寒的哈里来说,都属勉强为之。
他父亲传教赚不了钱。
哈里为此沮丧懊恼,乃至自卑,经常要莱拉起誓,“你必须爱我一辈子”。
那位资助他游学的神秘富婆,稍稍缓解了他的窘境。
这人大有来头,名叫内蒂·弗勒·麦考密克。
丈夫塞勒斯·麦考密克,为现代农业联合收割机发明人,创办了著名的国际联合收割机公司,去世时,已是美国最富裕的家族之一。
麦考密克和夫人内蒂
麦考密克夫人,虔诚的长老会教徒。
她特别喜欢卢斯一家人,成立信托基金,资助哈里父亲传教。
她尤其喜欢哈里,一度想收他为养子。
卢斯一家人亲切地称她为“好心老太”。
老太太定居芝加哥市富人区。
哈里经常拜访她,陪她聊天、散步、去教堂。
他去欧洲游学,不着急找工作,部分原因是他跟老太太打招呼,毕业后,去国际联合收割机公司上班。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
1920-1921年,美国爆发严重经济衰退,波及国际联合收割机公司。
公司总裁、老太太儿子哈罗德对哈里说,
“既然老人家关照过,肯定给你安排,不过要解雇一个人腾岗位”。
哈里好歹要个脸,当然笑笑就算了。
他去《芝加哥每日新闻》找了份记者工作,但不到一年,报业大裁员,被“优化”了。
他不得不把脸扔一旁,回头再求老太太,可他儿子始终回答,
“暂时没有合适岗位”。
哈里灰心丧气,自尊碎一地。
他突发奇想,学哈丁,想与豪门千金结婚,少奋斗30年。
可莱拉整天打牌烫头,却非傻白甜,给他浇了一盆502胶水:
“哈里,我没准备好结婚,我对我们的关系还有疑虑。”
什么疑虑呢?哈里当然再清楚不过了。
他向莱拉坦白:“我多么希望有个祖传宅第。”
其实,也多亏了这段没脸没皮的艰难时日,激发了哈里必须出人头地的豪情壮志。
而他也算幸运。
因为,那是美国的1920年代。
——所到之处皆暴富。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把美国1920年代称为“咆哮年代”。
自传性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那个年代最重要的文化标签。
他本人,也是当时最典型的年轻人。
菲茨杰拉德长得非常帅,好友海明威说他,“看起来像个孩子,脸介于英俊和漂亮之间”。
约翰尼·托里奥
从1910到1920年,吉姆·科洛西莫,都算芝加哥黑帮头把交椅,因喜欢钻石,人称大吉姆。
1878年,他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1岁时跟父母移民芝加哥,从小不学无术,从鞋匠、扒手起家。
他跟着芝加哥第一选区统治者迈克尔·肯纳和约翰·库林混社会,从一名清洁工,混成清洁工头头。
1902年,就像哈里学哈丁,大吉姆也学哈丁,为前途,娶了大自己6岁、长相委婉但颇有财力的女人,维多利亚·莫雷斯科,一名老鸨。
维多利亚
得益于肯纳和库林的庇护,夫妻俩的妓院,从1家发展到200家,同时做着赌博、敲竹杠等犯罪勾当。
1909年,大吉姆,遭三名黑手党敲诈5万美金。
大吉姆很头疼,他擅长干妓院,但一向不喜欢打打杀杀。
这时,她那鸨母老婆发挥作用了,跟他说:
“亲爱的,别愁,我侄子约翰尼·托里奥,在纽约与朋友弗兰基·耶鲁开酒吧,是布鲁克林区黑社会,完全有能力保护咱们。”
约翰尼·托里奥,人称小约翰、大脑袋,身材矮小、胖乎乎的,比大吉姆小4岁。
他也来自意大利西西里,2岁时跟父母来美国,青少年时加入纽约黑帮组织“五点帮”。
他组了个小帮派“詹姆斯街”,素以冷酷、精于算计著称,混迹纽约布鲁克林黑人区,经营酒吧、妓院、抢劫黑人。
托里奥(左一)
收到舅舅邀请,托里奥把酒吧股份转让给合伙人弗兰基·耶鲁,很快抵达芝加哥。
他办事效率极高。
抵达芝加哥后,他找了两帮手,再找了辆车,以交“保护费”名义,把三名黑手党诱骗出来。
等三个混蛋过来,他和帮手从车里钻出来,用冲锋枪,把三个敲诈犯全突突了,其中两人当场毙命,另一名逃离后不久也挂了。
自此,托里奥赢得大吉姆信任,慢慢从保镖,晋升为掌握实权的妓院管理者。
他让妓女伪装为处女招揽嫖客,生意越做越红火。
大吉姆愈发信任外甥,他则隐退幕后,整日与女明星厮混。
1920年,大吉姆彻底玩飘了,抛弃糟糠妻,迷上歌手戴尔·温特。
大吉姆和戴尔·温特
1920年5月11日,托里奥打电话给他,让他送一车威士忌到餐厅。
到了餐厅,一名神秘杀手,用38毫米口径左轮手枪,顶着大吉姆左耳后方,利索开了一枪。
大吉姆当场毙命,脑浆喷溅到店门上,鲜血沾了一脸。
餐厅门房,通过警方照片,指认出凶手,是曾与托里奥一起开餐厅的弗兰基·耶鲁。
但当法庭正式传讯耶鲁,被凶手眼神吓破胆的门房说,“我记不清了”。
所有人都清楚,凶手为耶鲁,幕后黑手却是大吉姆死后最大受益人——托里奥。
大吉姆死亡现场
大吉姆暴毙前4个月,即1920年1月17日,美国史上最奇葩的法令正式实施,美国宪法第18号修正案,沃尔斯特法令,也叫禁酒令。
根据法令,凡制造、售卖、运输酒精含量超0.5%以上的饮料,皆属违法,在家喝可以,与朋友共饮不行,轻则罚款,重则坐牢。
丑闻
1923年8月2日晚7点35分,哈丁突然去世,医生说死于“脑栓塞”。
有人建议,给总统做全面尸检,但弗洛伦斯说什么也不同意。
她还毁掉总统所有文件,也不准人们为丈夫制作面部模型。
所以一直到今天,都有传言:
弗洛伦斯毒死了哈丁,目的为保护他的名声。
哈丁执政以懒散著称,作风却相当豪放。
他喜欢嚼烟草和打牌,每周都会邀请好友来白宫“弄点吃的,搞点活动(打牌)”,以至他的内阁被人戏称“扑克内阁”。
西奥多·罗斯福女儿爱丽丝说:
亲眼见过哈丁和内阁们解开背心,围坐一团,办公桌上摆着纸牌、斟满威士忌的酒杯,屋里一股子雪茄味。
《纽约时报》记者查兹·维德默吐露:
有一回谈话间隙,哈丁从椅子上站起来,漫不经心往白宫壁炉撒尿。
哈丁内阁有一些还不错,比如商务部部长赫伯特·胡佛。
他曾向外界表态:“白宫里看人玩牌,让我厌烦。”
但除了少数内阁,白宫许多职位,都被哈丁糟践了。
其中不少给了他俄亥俄州的朋友,他的白宫小圈子因此又叫“俄亥俄帮”。
比如,他把首席军事顾问职位给了奥拉·鲍丁,此人以前是他家报童;
负责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丹尼尔·克里辛格,是他家邻居;
他的妹妹和妹夫,分别掌管美国公共健康服务中心和联邦监狱,两人过去仅做过传教士;
更离谱的,退伍军人事务局局长查尔斯·福布斯,是他夏威夷旅行时认识的驴友。
两年时间,此人挪用和窃取了2亿美金。
哈丁气得差点广场舞发作,冲他大吼道:“你这个骗人的杂种!”
但最毁他名誉的,或许就数内务部长艾伯特·福尔了。
这人原是新墨西哥州参议员、农场主、律师和矿主,年轻时枪法可媲美西部侠客,打起架来左右开弓,外表极其彪悍,尤其眼神到位。
艾伯特·福尔
但他工作能力嘛,实在不敢恭维,同事调侃说,
“想找个比他更差劲的内务部长,比登天还难。”
辞职后,他斥巨资整修他墨西哥州农场,后买了一座新农场。
有人看见,他的钱都从锡盒里一张一张抽出来。
这样,他人品也遭怀疑。
但哈丁却毫无保留信任福尔。
他以人格对灯发誓:“如果福尔不是诚实的人,那我也不适合当总统。”
事实很快证明,哈丁两个假设都对。
事情,要从1911年说起。
那年,美国海军从烧煤改烧油,为此,政府设立了三块“海军储备油田”,茶壶山为其中之一。
但储备油田自设立之初,就一直有争议,一方希望授予私人公司开发,一方主张政府持有。
福尔担任内务部长后,刚好负责这摊事。
他主张把油田租给私人企业开发。
其中茶壶山油田,被他租给石油生产商哈里·辛克莱,加州的另一块海军储备油田,被他租给石油商爱德华·多汉尼。
福尔斥巨资买下昂贵农庄,引发参议员质疑。
福尔一开始辩称,钱是向《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内德·麦克莱恩借的10万美元。
记者去问麦克莱恩,他估计害怕被拉下水,回应称:
“他确实借了,不过几天后就把支票还回来了,根本没去银行兑现。”
显然,福尔原本想让麦克莱恩配合他演出戏,但老麦发现这事太凶险,及时下线了。
调查搞了很多年,1928年,真相大白:
为拿到更优惠的油田租赁条件,多汉尼贿赂福尔10万美元,他儿子提“小黑箱”公然送办公室。
辛克莱通过皮包公司,向福尔转了40.9万美元自由债券。
此时,哈丁坟头的草长得比人高了。
腐败曝光,福尔被判重罪入狱。
茶壶山丑闻,被认为水门事件前最轰动的政府丑闻。
福尔只坐了9个月牢,身体原因保释,他身无分文,罚款也豁免了。
但这场上了无数头条的腐败案,等于把埋土里的哈丁挖出来鞭尸。
他因此多年摘得“最不受欢迎总统”名号,直到2017年,发胶男才解救他。
后来有人建议,也应该调查下哈丁。
结果,不调查不要紧,这一查居然有意外收获。
证据显示,哈丁没有腐败,但男女关系却玩出了花活。
从政前,哈丁跟好友妻子卡丽·菲力蒲搞地下恋。
他给卡丽写了250封情书。
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为掩盖丑事,曾拨款送卡丽和丈夫去日本“长期旅游”。
1918年后,哈丁又跟金发女郎南·布里顿搞得不清不楚,此人是他好友女儿。
1928年,布里顿写了本书《总统的女儿》,声称在哈丁参议院办公室,她被老色批诱奸,从此无法自拔。
她爆了很多料。
比如,有一次完事后,哈丁往她长筒丝袜塞了30美元;
两人曾躲在总统办公室隔壁房间衣橱玩成人游戏。
最劲爆的料,她说与哈丁有个女儿,名叫伊丽莎白。
布里顿的书出版后,至死没人信,受到舆论猛烈抨击。
布里顿和女儿伊丽莎白
人们骂她有妄想症,还说她为博眼球写色情小说。
哈丁家人也极力否认,说总统患有腮腺炎,引发睾丸萎缩,丧失生育能力。
哈丁跟弗洛伦斯,也确实没子嗣。
2015年,哈丁两侄孙,彼得·哈丁、阿比盖尔·哈丁,为一劳永逸结束恶毒“谣言”,主动提出,让伊丽莎白儿子詹姆斯·布莱辛出来做个DNA。
这一查,所有人尴尬了。
现代科学以铁的事实证明,哈丁两侄孙与詹姆斯·布莱辛,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这意味着,布里顿没有撒谎,詹姆斯·布莱辛是哈丁唯一外孙。
这事还有尾巴。
2020年,詹姆斯·布莱辛,要求从纪念馆中挖出哈丁遗体,并再次做DNA比对,遭哈丁家族反对。
詹姆斯·布莱辛说:
“现在大家普遍承认我是哈丁唯一外孙,但我依然不属于任何家族,什么都不是,我的兄弟,我自己,无足轻重,我们是隐形的。他们对待我们,就像他们对待我祖母。”
詹姆斯·布莱辛
100年前,哈丁夫人弗洛伦斯,显然知道丈夫所有脏事。
白宫仆役说,“两夫妻经常干架”。
而她当年为何烧毁总统相关文件呢?
詹姆斯·布莱辛出现后,至少有理由怀疑,其中可能包含哈丁留给布里顿和女儿的遗嘱。
总之,历史太特么哏了,一再血淋淋地证明,没有爱情的婚姻有多可怕。
《时代》
1922年,沮丧的哈里,与老同学布里顿·哈登,一起创业了。
创业比打工风险大多了,但如果想娶富家女莱拉,这风险就必须冒。
他的创业项目,跟哈丁的自媒体差不多——创办一本适合快速翻阅的新闻杂志。
杂志的名字,从1922年创刊时尝试使用的《事实》,到后来考虑使用《什么》《命运》《机会》和《综述》,1923年2月27日正式出刊,确定为《时代》。
1924年,吴佩孚成为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第一个中国人
《时代》并非一出生就惊艳世界,实际一直到1923年夏天,杂志都面临倒闭风险。
哈里的心情,也非常糟糕。
巧合那段时间,内蒂·麦考密克夫人也突然离世了,遗嘱没提他半个字。
他为此颇为失望,发牢骚说,老太太可能把他当笨蛋了,还以为人家把他当家人呢。
在写给女友的信里,哈里对财富的渴望,几乎到了发狂的程度:
“我必须跻身为上层资产阶级的一员。”
那个时代,纸媒创业并不好搞。
美国媒体确立“无冕之王”的地位,是在19世纪中-20世纪初的镀金时代。
那会才是媒体黄金期,出现了以赫斯特和普利策报系“黄色新闻”为特色的大众媒体,也有了以严肃阅读为特色的《纽约时报》。
当年《麦克卢尔》杂志记者艾达·塔贝尔,挖了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老坟,为美国政府出台反垄断法奠定舆论基础。
塔贝尔和她对洛克菲勒的报道
记者厄普顿·辛克莱,揭露肉类加工业肮脏、盘剥工人真相的纪实小说《屠场》,催动美国《联邦肉类检验法》出台。
辛克莱
塔贝尔、辛克莱被罗斯福称为“扒粪记者”。
媒体自此成为美国政治舞台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成为许多年轻人阶层跃升的阶梯。
哈丁办自媒体就能登上总统宝座,就很说明问题。
但1920年代,因为收音机、电影出现,纸媒第一次出现衰退迹象,据说有1/4的报社倒闭。
光1922年,美国电台数量就从28家暴增至570家。
1921年登基的哈丁,第一个使用电台发表就职演说。
1920年代办纸媒,难度大了许多,竞争更为激烈。
哈里和哈登创办《时代》时,当然清楚这点。
他们的解决办法,跟现在多数自媒体大佬的方法类似:抄。
很多人可能不信,《时代》创办之初,不做原创新闻报道,实际是编辑阅读了一周其他媒体报道后,挑拣和撰写的二三百字文摘、综述。
当然,哈登打造了语言轻松、玩世不恭、逼格拉满的“时代体”,成为一时风潮。
哈里和哈登,一个看不起用刺激性小新闻迎合“愚昧无知”的地方小报,一个看不惯冗长无趣、堆砌事实、无色无臭的《纽约时报》。
但因为不做原创新闻,当时不少原创媒体,对他们也相当不屑,当然又对他们的成功羡慕嫉妒。
《芝加哥论坛报》的总裁罗伯特·麦考密克,要求编辑们效仿《时代》周刊。
但他又非常厌恶哈里,总说“就是那个生在中国却不是中国人的亨利·卢斯”。
这哥们,为收割机发明人赛勒斯·麦考密克侄孙,色情狂,第一任妻子,是他表亲约瑟夫·帕特森的老婆。
他和这位表亲,一起办了份卖两美分的小报《每日新闻画报》,发行量超百万,《纽约时报》的两倍。
《芝加哥论坛报》也很成功,发行量最高达81.5万份,境况好时,报社拥有造纸厂、船只、水利发电站、码头、约18130平方千米森林,以及全美开办最早、最成功的电台WGN,同时还投资了地产和银行。
《芝加哥论坛报》《每日新闻画报》,风格差不多,主要专注犯罪事件、明星八卦,非常契合1920年代美国读者口味。
做长篇严肃报道的《纽约时报》,骂它们是“媒体圈的霉菌”。
1920年代,媒体圈最吃亏的就数《纽约时报》这类媒体。
他们的高光时刻,要等1930年代大萧条、二战来临,并在《华盛顿邮报》揭露水门事件后,声望达至顶点。
《时代》周刊和诸多小报,实际均属媒体投机分子。
但怎么说呢,那本就是个只认成功不认价值的时代。
浮华
哈丁死后,副总统凯文·柯立芝,顺位晋升总统。
1920年代,正式进入所谓“柯立芝繁荣”。
因为美国经济爬出1920年代头三年的低迷,止跌回暖,一直到他1929年3月下台,年均增长达4.7%,工业总值占全世界42%,汽车、电力、石油、化学和房地产等,均领先世界。
经济繁荣,带动文化兴盛,黑人爵士乐成各大舞会标配,女孩穿上紧身衣和超短裙、露背装,并第一次拥有投票权。
优生学
1920年代诸多怪事中,优生学运动,不算最奇葩,但颇有代表性。
1924年,卡丽·巴克,被收容所负责人约翰·贝尔医生选中,强制做了绝育手术。
巴克,来自弗吉尼亚,因生下私生子,被关进专门接受癫痫和低能人士的收容所。
她母亲,早已关在里头,她生的女儿维维安,据说看起来也痴痴呆呆。
一堆赞同优生学的科学家、学者、富豪乃至最高法院法官,都赞成对她实施强制性绝育手术。
巴克本人当然不愿意,这就有了著名的“巴克诉贝尔案”。
案件上诉到最高法院,9名最高法院法官,以8比1的压倒性比例,赞同实施绝育。
这些法官没有一人亲眼见过巴克。
其中包括前总统威廉·塔夫脱、闻名世界的霍姆斯。
后者更留下一句近乎法西斯的狂言:“三代弱者够够的了!”
美国优生学运动,源起于20世纪初老移民对新移民的恐惧。
优生学,只是用于阻止新移民的借口。
那个年代的种族歧视,明目张胆,毫无避讳,还没有形成像现在种族话题那样的政治正确和禁忌。
当时大量知名的科学家、富豪、医生、名人、作家和高官,都是赤裸裸的种族主义者。
比如创办于1925年的《纽约客》,创始人哈罗德·罗斯,素以精英品味著称,禁止杂志使用“厕纸”一词,但1927年它刊发的一副漫画却公然配上这样的文字:
“黑鬼在我看来都长得一样。”
再比如1927年驾驶“圣路易斯精神号”飞机,历经33个小时飞跃大西洋,而一举成名的林德伯格,也是个种族主义者。
这哥们,出生于1902年,瑞典裔,从小就梦想当飞行员。
成人后,恰好碰上柯立芝大力扶持美国航空业的黄金时期。
1927年成名后,他成了媒体宠儿、政治明星、驻法大使,风光无限。
他主张种族隔离、反移民、反犹太人,是美国法西斯运动主要支持者。
他一度跟希特勒走得非常近,是二战爆发后喊最大声的“孤立主义”者。
他也是“美国第一”“美国至上”“美国优先”早期玩家,比特朗普早了近百年。
1936年,作为飞行英雄,他访问了德国。
纳粹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送了他一把德国仪仗佩剑。
1938年,他再次访问德国,又接受了一枚德意志之鹰十字勋章。
富兰克林·罗斯福说过:
“就算我明天死了,我也要告诉你,林德伯格绝对是个纳粹分子。”
可1920年代,这位纳粹分子,却是万千少女梦中情人。
林德伯格的亲密好友,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也是个反犹主义者。
他1919年退休后花钱买的那份报纸,是他反犹的主要阵地。
他出了个小册子《国际犹太人》,同时写专栏,里面充斥着大量低劣的阴谋论。
他一直相信,一个国际银行业犹太人集团正控制全球金融系统,摧毁美国制造业。
福特与希特勒惺惺相惜。
福特公开声称喜欢《我的奋斗》,小胡子把福特照片镶框挂墙上。
福特曾投资德国,间接为纳粹发动战争助了一把力。
1938年,福特75大寿,希特勒送上一枚德国大十字星红鹰勋章。
除了林德伯格、福特,赫伯特·胡佛、西奥多·罗斯福(1919年去世),均属那个年代赤裸裸的种族主义者。
美国1920年代的优生学,最早源自哈佛生物学家达文波特。
1909年,他创办了臭名昭著的优生学档案室。
铁路大王E.H.哈里曼遗孀玛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他的资助者。
达文波特弟子,哈里·劳克林,更变态。
他认为,应通过绝育、大规模监禁、全面限制入境净化人口。
他建了个委员会,叫“切断美国人口缺陷遗传最佳实践手段研究及报告委员会”。
其中囊括诸多科学家、学者,比如斯坦福大学校长大卫·乔丹。
劳克林还是美国众议院移民归化局专家顾问。
得益于此人,1921年美国出台《限制移民法》,1924年推出《民族来源法》。
1927年,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移民局赶出去的人,比放进来的人还多。
劳克林说,美国人口最无价值的10%都应拉去绝育,包括疯子、智力缺陷者,以及孤儿、流浪者、乞丐、重听者和盲人。
卡丽·巴克绝育案,最高法法官们,主要参考的正是这鸟人出具的“砖家意见”。
各路变态砖家齐心协力,截至1932年,美国有28个州设立绝育法,截至1970年代陆续废止,大概6万多人被强制节育。
哈丁1920年竞选总统时,就有不少人围绕他的血统说事,有人说他祖先中有个黑人。
美国优生运动最恶劣的后果,当属传至德国,被希特勒用于种族灭绝。
曾效力洛克菲勒基金会优生项目的医生约瑟夫·门格勒,后来转赴纳粹集中营,实施了无数惨绝人寰的人体实验,谋害人数高达六位数。
此人名言:“实验室可培养出良种犬,我也能从里面培养出优良人种。”
1936年,美国优生学泰斗劳克林,被海德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二战爆发后,这人名声终于臭了,优生学档案室也被撤销。
但无数遭强制节育的弱势者,留下了终身遗憾。
情人节大屠杀
咆哮年代,道德极端主义替代理性,人命显得极其廉价。
巴克,只是诸多牺牲品之一。
1929年,情人节,爱尔兰黑帮头子布格斯·莫兰和6名下属,在货运公司仓库聚会。
两名带着武器的警察,突然声称突击检查,命他们缴出武器,面向墙壁站成一排。
警察突击检查,当时也算常见,他们并未反抗。
但就在他们举起手面向墙壁后,密集的枪声响起,总共70发子弹,6人被打成了筛子。
两名警察,实际是意大利黑帮大佬阿尔·卡彭两名下属伪装。
他们此行的目标:是干掉爱尔兰黑帮头子莫兰。
警方第二天公布的死亡名单,却不见莫兰名字。
——他侥幸躲过一劫,直到1946年被捕,人们才再次发现他的踪迹。
我们前面说过,卡彭于1920年抵达芝加哥避风头,并成为当时芝加哥意大利黑帮老大托里奥下属。
卡彭出生于1899年,跟哈里、哈登、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和泽尔达等差不多的年纪。
1920年代,他们同属二十啷当岁的年轻人,青春正盛,精力充沛。
只不过,卡彭是意大利移民后代,出生在纽约穷人区布鲁克林。
1920年代的意大利移民,背着贫穷、脏乱、粗鲁和底层等标签,大众印象中,仅有的几个富豪,不是骗子就是黑社会大佬,比如创造庞氏骗局的查尔斯·庞兹,比如执掌芝加哥的托里奥。
意大利移民,也是当时美国移民速度最快的群体,当然也最受歧视。
大多数意大利移民,没什么文化,谋生主要靠给人跑腿、做餐厅服务员或做点小买卖,很少有像哈里、菲茨杰拉德那样的文化精英。
迫于生计,14岁开始,卡彭就为当地黑帮跑腿了 。
他后来结识佛兰基·耶鲁,在他酒吧做酒保,18岁,因调戏妇女,脸部被妇女他哥划三道疤痕,得名“疤脸”。
1920年,托里奥杀死舅舅科洛西莫,开始掌控芝加哥,机敏的卡彭很快成为他最得力助手。
很多影视剧,把卡彭塑造成拿棒球棍活活打死对手的变态。
但他最大特点,是身段柔弱,黑白两道切换自如,绝非暴力。
这点,他得到托里奥真传:把黑帮经营成正经生意。
他比任何人都更加擅长利用黑白颠倒、白不如黑的“历史机遇”。
禁酒令,本是道德乌托邦非理性产物。
就跟当时优生学一样,出自道德极端主义幻想,因此产生了极其荒诞、与最初目的完全相反的后果。
酒业本是美国第五大产业,年产值近20亿美元,可一纸禁令一把干没了。
其实质,是把产业交到暴徒手里,让老实人不得不做罪犯。
政府能禁止酒饮料,可无法完全禁止用途广泛的工业酒精。
为了让工业酒精被人偷转成饮料,政府要求企业往里掺马钱子碱和汞等有毒物质。
他是美国史上最腐败的混蛋级地方官,其治下的芝加哥,几乎到了法制完全“裸奔”的程度。
他以黑社会保护伞著称,比福尔贪多了,死后查出180万美元赃款。
1923年他本已退休了,但卡彭出资26万美元,让他再次于1927年参选市长,结果还成了。
竞选期间,芝加哥一共爆发两起爆炸案、两起枪击案,两名民选官被殴打、绑架,以及12起恐吓选民案。
——这还是选举气氛比较祥和的一年。
正是在这种黑白颠倒的荒诞世界,卡彭反倒显得“正常”了。
卡彭的聪明之处,是他擅长利用这点,将自己打造成公共利益保护人。
比如,他经常做慈善,大萧条期间,寒冷的冬季里,给无家可归的人派发食物。
他一度跑去芝加哥市议会,要求在牛奶瓶上明确贴保质期。
1927年,芝加哥送报员大罢工,报业老板不找市长,反而找他。
罢工平息后,《芝加哥论坛报》老板罗伯特·麦考密克,特别设宴感谢他。
卡彭吹嘘说,“事后麦考密克想付钱给我,但我说把钱捐给医院吧”。
很有意思,也是《芝加哥论坛报》为卡彭取了传奇绰号:疤面煞星。
他跟媒体关系非常好,包括《时尚》杂志,都喜欢把他包装为成功商务人士,西装、裤子、双色津鞋、戒指、手表和意大利帽,屡屡成为年轻人追逐的爆款。
就像《教父》的柯里昂,城市法律纠纷之类的事,民众都更愿意找他,而非警察或政府。
他经常以意大利裔成功商人身份,参与芝加哥政府公共活动。
他坚持说自己“靠满足公众需求赚钱”。
他这套策略,非常有效。
1927年一份调查,他甚至与当时最受欢迎的林德伯格、爱迪生等人,并列为年轻人最喜欢的十大公众人物之一。
但身在修罗场,狐狸再狡猾,又怎么可能永保安宁?
1923年,混蛋市长汤普森第一次退休后,民主党的威廉·德弗做了市长。
德弗,法官出身,一名公正无私的好官,上台后严格执行法令,发誓与黑帮周旋到底,且坚决不受贿。
托里奥和卡彭,托芝加哥警察局局长摩根·柯林斯,给他送十万美元.
德弗拒收,反将托里奥和卡彭当做首要打击对象。
他带人,直冲意大利黑帮老窝“四位平分”。
托里奥和卡彭侥幸躲过一劫,但已没法在芝加哥城区待下去。
他们把总部搬到附近的小镇西塞罗,一个距离芝加哥市区10英里的小地方,里面多是些东欧移民和底层工人,不受德弗管辖。
几年下来,西塞罗几乎成为了犯罪天堂。
1924年4月,西塞罗地区迎来选举月。
卡彭担心共和党政客,被选民抛弃,要求哥哥弗兰克不惜一切代价,赢得选举,避免重蹈芝加哥市区的覆辙。
弗兰克找来小混混,到选举站,骚扰和恐吓选民。
他们抢走选民手中选票,威胁妇女不把票投给他们的保护伞,就不让她们回家,绑架选举委员,冲击选举委员会总部。
西塞罗官员没能力对付,向芝加哥市长德弗求助。
可德弗没有管辖权,所以他想了一招,派十几个警察,穿好便衣,驾驶跟黑手党同款无牌照汽车,以保护西部电力公司发电厂工人名义,进入西塞罗,保护投票区。
巡视过程中,这群便衣警察与弗兰克,爆发遭遇战。
弗兰克先发现他们,握紧口袋中手枪,想先发制人,却被便衣抢先一步打死。
卡彭伤心欲绝,花了2万美元,给哥哥办了芝加哥史上最豪华葬礼。
他掌握了打死长兄的所有警察名单,欲为哥哥报仇雪恨。
但弗兰克虽然死了,可共和党官员的职位保住了。
托里奥得知卡彭想要报仇,极力劝阻。
他认为,跟警察作对没有好处,只会触发更多的暴力流血。
卡彭也是很有大局观的头领,加上特别尊重导师托里奥,所以就把怒火压下去,不再提了。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一个叫迪恩·奥班尼的爱尔兰黑帮头目,觊觎托里奥留在芝加哥市区的产业。
当时芝加哥大致分为南北两派,北由爱尔兰黑帮把持,南由意大利黑帮占据,但自从托里奥和卡彭,被迫搬出芝加哥市区,留在市区的地盘就经常遭爱尔兰黑帮侵占、骚扰。
托里奥多次约奥班尼出来聊聊,但奥班尼不鸟他。
有一天,奥班尼好像想通了,主动约托里奥谈判。
但当托里奥抵达谈判现场,遇到的却是大量警察。
卡彭及时疏通关系,才把老大解救出来。
一向温和的托里奥,给卡彭下达死命令:“必须除掉奥班尼。”
奥班尼原是个做正经生意的爱尔兰花商,看上私酒生意后,不知深浅地打起意大利黑帮地盘的主意。
卡彭的行动非常顺利,奥班尼身中六枪,死在自己经营的花店门口。
但这次行动虽然顺利,却也像打开了黑帮仇杀的潘多拉之盒,撕开了意大利和爱尔兰两大黑帮仇杀的大口子。
奥班尼死后,芝加哥有举办豪华葬礼了,卡彭和托里奥还假模假式前去送葬。
新的爱尔兰黑帮头目海米·韦斯,对托里奥和卡彭的行为怒不可遏。
他发动下面的小团体,明目张胆地争夺芝加哥市区私酒买卖地盘。
短短一年时间不到,芝加哥爆发了75-100起黑帮谋杀案,棺材都快脱销了。
卡彭想要终止这种毫无意义的黑帮大乱斗。
他提出更优惠的条件,欲与韦斯谈和解。
但韦斯不愿意,只想为奥班尼报仇。
韦斯,波兰裔,青少年时做贼,屡屡被抓入监狱,被人戏称“笨贼”。
但他也叫“疯子”,易怒,凶猛,做事不计后果。
奥班尼是他最好的朋友,得知他出事,据说他神情恍惚地说:
“我的一切都消失了。”
他只想报仇,根本不想要任何谈判。
1925年1月,托里奥外出。
韦斯与另一个爱尔兰黑帮头目布格斯·莫兰,找准时机,近距离向他开了5枪。
托里奥差点咽气。
如果不是莫兰第6枪卡壳,他可能就去见阎王了。
鬼门关中走出来,托里奥心有余悸。
疗养期间,他跟卡彭交代:我不再想过腥风血雨的生活,想回意大利养老牧马放羊了,这里一切交给你。
据说他给卡彭最后的忠告是:“确保你的手是干净的,要利用他人来完成你的脏话。”
这年,卡彭25岁,正式升格为芝加哥最大的黑帮头目。
为解决与爱尔兰黑帮仇恨,他找中间人,继续与韦斯、莫兰谈判。
但韦斯、莫兰似乎觉得卡彭怕了他们,愈发嚣张,两大黑帮的厮杀没有丝毫停下来的意思。
1926年9月10日,两人再次带一队人马,对准卡彭所在的酒吧一通扫射,打了将近2000多发子弹,酒吧被打成了废墟。
卡彭与副手趴在酒吧地板,侥幸躲过了枪林弹雨。
这次历险后,卡彭意识到,再软弱下去无济于事。
两个月后,他派出两名杀手,在韦斯所在总部蹲守数周,终于逮着机会,枪杀了这位油盐不进的爱尔兰黑帮头子。
1927年,汤普森再次赢得芝加哥市长职位,公正不阿的德弗,反被选民抛弃。
卡彭也结束了西塞罗的“流亡”生涯,再次搬回芝加哥市区。
与此同时,他的财力、声望均达至顶峰,他领导的组织,年收入已有1亿美元。
除了生产和销售私酒,他还经营洗衣店、妓院、赌场等业务,连擦鞋的人,都要先向他缴保护费。
但爱尔兰黑帮头目莫兰,并没有放弃杀死卡彭的念头。
相反,随着双方仇恨日益加深,他为奥班尼、韦斯报仇的欲望越盛,并于1928年3月7日,再次发动了一次并不成功的袭击。
卡彭也终于明白斩草必须除根。
如此,也就有了1929年的“情人节大屠杀”。
1920年代,黑帮厮杀频繁,全美至少爆发了500多起,无数底层小喽啰像猪狗一样死去。
但这次大屠杀,因牵涉美国最著名黑帮头头卡彭,甫一出现,就迅速占据所有媒体头条,造成了史无前例的舆论影响。
时任总统赫伯特·胡佛,亲自下达命令,“尽一切办法铲除卡彭”。
所以这次屠杀实际也标志着:因禁酒令兴起,自托里奥而下的芝加哥黑帮,来到了历史的尽头。
幻梦
1929年,是1920年代浮华泡沫的破裂之年。
这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市迎来“黑色星期四”,一夜间从顶峰跌落深渊。
此后短短两个星期,共有300亿美元财富蒸发,相当于一次世界大战总开支。
大萧条呼啸而来,狂欢的宴席结束了。
而后,银行挤兑、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无数人被赶出家门,四处流浪。
同年,《时代》周刊也迎来一场巨变。
2月27日,半夜时分,杂志联合创始人布里顿·哈登,突然去世,终年31岁。
创业成功后,哈登就像1920年代许多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年轻人,日夜颠倒,白天紧张无节制工作,晚上则强打精神熬夜、狂欢。
从1928年底开始,哈登就感觉身体“被掏空”,无聊、不安、抑郁和疲惫。
不久,一场感冒击破了他的免疫系统,令他感染链球菌。
——当时没有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这就相当于绝症。
哈登去世后,哈里股份进一步扩大,完全掌控《时代》周刊。
但他的家庭生活,也迎来了巨变。
这年,专栏作家、编剧、《名利场》主编、后来艾森豪威尔任命的驻欧大使、国会议员克莱尔·布思,选择了和富商老公离婚。
1920年代,克莱尔大是美国最时髦最性感的女才子。
莱拉也认识克莱尔,不过她说,这女才子“长着一张可笑的脸”。
她的脸可笑吗?
可大萧条来临后,哈里不惜用自己1/3的财产(200多万美元+多套房产),结束与莱拉1920年代建立的婚姻。
他将对着“可笑的脸”,再次说一遍当年对莱拉说过的肉麻情话:
“你是我生命中的唯一。”
美国1920年代的终结,对哈里、哈登、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泽尔达和卡彭这一代年轻人而言,意义类同,是他们愤世嫉俗、玩世不恭、咆哮狂欢年纪的渐行渐远。
成名后,菲茨杰拉德的身价暴涨,每年版税可达2.5万美元。
他为报纸写的故事,每个能卖4000美元,而那会美国家庭年均消费不足2000美元。
仿佛为弥补童年的缺失,暴富后的菲茨杰拉德,过上了挥金如土、夜夜笙歌、酗酒撩骚的日子。
他把20、50、100美元的钞票装满马甲和外衣口袋,以显示有钱。
他没有任何投资概念,有了钱,即时享乐和消费。
所以尽管他赚不少,但直到他去世前三年,还保持着佘酒、预支稿酬的生活方式——这很1920年代。
而他的妻子泽尔达,几乎是他的翻版,花钱从不看数字,生活黑白颠倒、灯红酒绿。
两人婚后,生下女儿斯科蒂,家庭生活头几年还算幸福。
有一年,夫妻俩旅居法国里维埃拉,个性活泼、面容精致的泽尔达,与当地一名飞行员紧密合作,给菲茨杰拉德缝制了一顶精致的绿帽子。
菲茨杰拉德气得吐血。
但他也不遑多让,有钱后,结婚证锁不住他四处发情的个性。
他曾跟现代舞创始人伊莎多拉·邓肯打得火热,甚至公开示爱。
比较有意思的,是虽然小两口各玩各的,却始终没离婚,而宁愿陷入无休无止的争吵和冷战。
吵得失去理智的泽尔达,把丈夫送的白金镶钻的金表扔下行驶中的火车,还在浴缸里烧衣服,控诉老公把自己的作品拿去发表,却不署她的名。
她还公然曝光老公最隐私的部位特征——太短了,还说老公是同性恋,对象正是海明威。
——海明威非常反感泽尔达,骂她“疯女人”,还让好朋友尽快远离她。
夫妻俩奢靡、癫狂和相爱相杀的结局,就是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局:
一场游戏一场梦。
1926年,因长年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泽尔达身体先垮为敬,做了一场大手术,医生说她无法再怀孕。
1930年,她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1934年,她的精神终于崩溃,自杀未遂,陷入长期躁郁,被送进精神病院。
菲茨杰拉德这边,也好不到哪去。
1925年,他写出传世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可市场并不认,销量非常惨淡。
大天才举杯消愁,酗酒酗得天昏地暗、不省人事——有人说他一天能干掉30瓶啤酒。
他长时间里憋不出半个字,几乎丧失写作能力。
泽尔达疯掉后,医疗费用剧增,家里经济日益窘迫,不得不转去一家条件极差的精神病院。
——这为她最终的悲剧埋下伏笔。
为了生计,菲茨杰拉德放弃写长篇小说,改去好莱坞写剧本。
他多次向珀金斯预支稿酬,背上巨额债务。
他的精神状况一日不如一日,酗酒愈发严重。
菲茨杰拉德
一封写给朋友的信中,他这样说自己:“我不过是一个熟知多种技巧的文学娼妓。”
他写信给好友海明威诉苦,但海明威不但不安慰,还把他骂了一顿。
此后两人决裂、拉黑。
1940年,好莱坞的工作,让菲茨杰拉德还清了所有债务。
他一度以为自己又行了,计划写一部长篇《最后一个大亨》。
但他的身体透支太多了,这年12月21日,在新情妇希拉的寓所,大天才崩阻于酗酒诱发的心脏病。
死亡之前,他曾写过一份遗嘱,其中说道,“办最便宜的葬礼”。
他的葬礼确实也够便宜。
——只有三人到场,女儿斯科蒂、伯乐铂金斯和好友、诗人多罗茜·帕克。
七年后,泽尔达所在的精神病院突发大火,大美女葬身火海,终年48岁。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菲茨杰拉德给泽尔达写信说:
“你是我见过最温柔的人,我爱你。”
泽尔达的回信也像林子祥与叶倩文那首歌:
“即便到了今天,我仍不会改变当初的选择。”
两人的爱情,如一束绽放了光芒又迅速归于寂寥的烟花。
——其实这也是1920年代最庸常的故事:剧烈的狂欢过后,最终迎来了精神的萎靡、身体的崩溃。
所以他们的结局,也是那个年代大部分同类年轻人的结局。
1982年,弗吉尼亚大学法律系学生隆巴多,找到了当年被强制节育的卡丽·巴克。
巴克因为营养不良,在一家医院接受治疗。
隆巴多说,她看起来跟任何普通人没什么区别,爱丈夫,喜欢看报纸、玩填字游戏。
医生也说她即开朗又聪明。
巴克
多年过去,巴克依然很生气。
她告诉隆巴多,当年政府对她实施强制节育是错的,她一直想要多生几个孩子。
这次拜访几个星期后,巴克去世了,并与她唯一的女儿薇薇安,安葬于同一块墓地。
薇薇安8岁时,因为感染肺炎去世。
隆巴多后来找到巴克的小学成绩单。
成绩单显示,巴克的智力没有任何问题,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学生。
他后来还找到了巴克女儿薇薇安的成绩单,发现薇薇安上过学校的荣誉榜,不仅智力没问题,还高于平均水平。
巴克写的诸多信件也能证明,他是一个体贴、勤劳的女人,对所爱之人充满热情,跟你们一样。
只是,过去半个世纪,人们才明白“众生皆刍狗”这一常识,谁也不比谁高贵、高级。
1929年,“情人节大屠杀”爆发后。
对卡彭来说,最大的压力,不来自警察,来自黑帮内部。
屠杀引发舆论狂潮,引起全美黑帮惊恐。
他们指责卡彭将诱引出政府的全面绞杀。
所以及时处理卡彭,才能阻止事件继续发酵。
1929年5月13日,全美黑帮聚集大西洋城,举行最高级别会议。
会议,由全美黑帮最有话语权的大佬、《时代》认证的“现代有组织犯罪之父”、《教父》柯里昂原型、“幸运儿”卢西安诺组织。
卢西安诺在他口述的《最后的遗言》中说道:
“每天早晨,代表们在各自房间就餐,然后漫步到海滨大道,两人合坐一辆有蓬的逍遥车,由服务员推着,在海边悠闲滑行,同时谈论着天气。”
所有重大决定都户外讨论,其中一项事关卡彭。
众大佬一致劝说卡彭,以一个持枪之类的小罪名,由买通好的友好警察,抓他进牢里待几个月,以平息“情人节大屠杀”引发的公愤。
识大体的卡彭,答应并照做了。
他以为,自此可安枕无忧。
但是这年10月纽约股市暴跌触发大萧条,彻底摧毁了他的幻想。
无能应对经济危机的总统赫伯特·胡佛,产生了跟这次大西洋会议黑帮大佬同样的想法,决心拿卡彭当做转移公众愤怒的替罪羊。
整个20年代,胡佛都是美国政府的商务部长,服务完哈丁再服侍柯立芝,但他的风格,却与两位懒散的总统截然相反。
他严肃、专横、不苟言笑,总是以社会工程师的激情提出各种计划。
这也就难怪奉行无为而治的柯立芝,把他称为“好奇小子”了,并戏言:
“6年来,这家伙总是主动给我提建议,可全都是馊主意。”
为搞死卡彭,胡佛双管齐下:
一手派出警察不断骚扰芝加哥黑帮据点,一手出动比警察更加令人胆寒的国税局查他的税务问题。
卡彭成功躲过警察骚扰,却未能躲过国税局指控他偷税漏税。
1931年10月24日,卡彭因偷税漏税被判11年监禁,不久其手下贿赂典狱长被抓,他被转移到旧金山恶魔岛监狱。
自此,禁酒令孕育的最大黑帮大佬,结束了他的时代。
待1939年11月卡彭出狱,他已被不愈性梅毒、恶劣的监狱环境折磨成了“废人”,神志不清、行动迟缓、言语含糊。
他是在阳光明媚的迈阿密度过生命余光的,死于1947年。
生前,他得到了家人的悉心照料,但死后,为躲避他的恶名,家人全部改名换姓,消失于历史长河。
他去世时,其实已经没有“流量”,《纽约时报》仅仅刊发了一小豆腐块报道他的死亡。
卡彭最后的辉煌,留在了1930年。
哈里创办的《时代》周刊,创造性推出“封面故事”这一形式,而1930年的年度封面人物正是卡彭。
一位读者愤怒地写道:“这封面是对公序良俗的强奸。”
但上《时代》周刊封面,并不是荣誉象征,仅仅意味着此人影响力足够巨大。
整个1920年代,《时代》周刊并不算当时最有价值的记录者。
它曾高度赞扬胡佛,也曾痴迷墨索里尼,由于哈里出生中国,所以格外关心中国事务,他好友、同为基督徒的常凯申,也是《时代》热烈追捧的对象。
《时代》杂志自创刊后的50年时间里,斯大林曾12次上封面,蒋介石上了10次,弗朗哥、墨索里尼8次,希特勒7次。
哈登死后,哈里于1929年又推出一本畅销全球的杂志,《财富》。
比较有意思的,是“财富”这个名字,出自富家女莱拉的建议。
而哈里与新欢克莱尔,也是借由筹办一本新杂志而勾搭在一块,这本杂志,就是以摄影为特色的《生活》杂志。
1937年7月28日,日本人轰炸上海,三架飞机将上海火车站炸成了废墟,造成1500多名正撤往内地的平民伤亡,其中包括大量儿童和妇女。
《赫斯特新闻社》记者王小婷,目睹了这一惨状,记录道:
“铁轨上、月台上到处躺着被炸伤的人,断肢残体处处皆是,还有人想挣扎站起来……”
王小婷也拍下了一张揭露日本法西斯侵略暴行的著名照片:一个刚被救出的孩子,坐在废墟前无助地哭喊。
这张照片后来登上《生活》杂志,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关注,据说至少1.3亿人看过。
实际上哈里旗下的杂志,一直是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最有利的控诉者,大量凄惨的照片、文字传播到了美国。
后来宋美龄访问美国、上《时代》封面,老蒋争取美国人支持、拿到罗斯福《租借法》的贷款,应该说哈里和他的杂志,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哈里甚至被老蒋聘为形象包装顾问。
不过哈里并不喜欢“另一个中国”,老蒋败北后,他不再那么热情关心中国。
他唯一留在中国内地的痕迹,是1929年为纪念父亲,在燕京大学捐建的鲁斯亭。
不过1920年代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至少浮华年代特有的躁动,以及由此造就的海明威所谓的“迷惘”,实际已内植于当代年轻人大脑的最深处。
1920年代,无论是哈里、托里奥、卡彭还是菲茨杰拉德这些年轻人,都拼了命地往上爬。
他们痛苦、焦躁、抑郁,用尽各种手段,攀附权贵、贩卖私酒、赌博卖淫、抄袭偷窃、抢劫欺骗,甚至不惜杀人放火,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可代价是什么呢?
是身体的垮掉、精神的萎靡,是道德的沦丧、价值的旁落。
是成功者醉生梦死,弱势者噩梦缠身。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