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尘4x / 图)
责任编辑|陈斌
近日,网络梗“公主请”爆红。据说,如果你从没用过甚至从没听过以“公主请”打头的用语的话,那么你已经落伍于互联网潮流。这个互联网新“梗”,不仅被人用于亲子配偶之间的搞笑,也被一些商家用于“双十一”促销和带货直播。
“公主请”这句台词的原型源于经典老电影《罗马假日》,格里高利•派克饰演的记者对着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公主来了一句“公主请上车”;而“公主请”成为网络梗,则源自抖音上的一则搞笑视频:父亲骑车接女儿,女儿却表示“你说‘公主请上车’”。谁知父亲并未接茬骑车离去,留下女儿在后面追赶。这则搞笑视频在短视频平台爆火之后,立即带来了一波模仿与二次创作的风潮,主要推手是短视频博主、电商平台商家,衍生出了“公主请喝茶”“公主请用餐”“公主请签收”“公主请下单”的更多热梗,可谓是一次“情绪营销”的胜利。然而,“公主请”的狂欢逐渐出现一些新的“玩法”,其负外部性是值得重视的。其一,便是“公主请”短视频在互联网平台上的“身份”问题。细审短视频平台上的这些“公主请”视频,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完全摆拍,属于情景短剧;二是现场真拍,实拍即刻反应;三是难辨真假,没有标记也看不出来,这本身就存在问题。社媒平台上常见的是这些短视频:博主找到外卖小哥,要求对方说“公主请用餐”;在饭店要求老板配合拍摄“公主请用餐”;要求公交车与网约车司机说“公主请下车”;在学校门口要求保安说“公主请回学校”;近日在江苏南京,有摔倒女子要求救护车医生说“公主请上车”;甚至在云南省某医院,出现了外科医生在为患者做手术过程中,说出了“请公主弄下电刀”“请你说谢谢公主”的对话。一望而知的是,这些“公主请”短视频多为虚构摆拍,结果却大喇喇地以“看上去真实”的面目示人,如此不加标注的操作是定然不合规的。伪装成新闻误导公众,不无引导舆论的嫌疑。试问,泛滥的“公主请”视频,是否会制造“各行各业说公主请都是现实”的假象,反向“倒逼”各行各业都“必须说公主请”?2023年7月,网信办下达了《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也就是俗称的“十三条”,其中就有“加注虚构内容或争议信息标签”(第5条)的要求:“自媒体”发布含有虚构情节、剧情演绎的内容,网站平台应当要求其以显著方式标记虚构或演绎标签。摆拍的“公主请”如若不加标记,存心让人真伪莫辨,难免已有违反这条法规之嫌。其二,无论摆拍还是真拍,“公主请”视频的泛滥都带来边界感模糊、情绪勒索的问题。亲子配偶之间说一句“公主请”,那是至亲之间的感情互动;电商平台客服人员来一句“公主请”,那是借助情绪营销希望促成实际交易,遵循的也是自愿交易的市场原则;而假如非亲非故的陌生人也一定要被勉强在镜头前来一句“公主请”,甚至是公权力部门也顺着“玩梗”,这就存在问题了。除了那些明显摆拍的“公主请”短视频,还有一类属于真拍的“公主请”更值得忧虑:班主任老师利用职务之便,要求一整屋的小学生喊“公主请下课”“美丽的公主请下课”。小孩子还不大懂什么叫摆拍,教他们配合演出只需“威逼利诱”。如此做法无异于利用职务之便裹挟小孩子满足自己的情绪价值,帮助自己收割流量,在程序上不合规,在结果上不公正,并非教书育人之道。机关部门的官方账号也用“公主请”来宣传法律法规,看似是拉近关系便于传播,但无形之中容易给人以不甚严肃的印象,长远来看对于普及法律知识、促进公民守法也是不利的:公权力机关需要的是履行法定职责、严格守法也严格执法,岂能展现如此卑声下气“求人守法”“请人守法”的姿态?其三,爆红的“公主请”不过是又一个注定生命周期短暂的“网络梗”,但又有不同于此前各种“网络梗”的特点。“公主请”并非“情绪营销”的初代网络梗,诸如“亲”“小仙女”之类的梗早就流传过好几波了。网络语言潮起潮落,来得快去得也快,这就是坊间总结的“语言通货膨胀现象”(简称“通话膨胀”):如同货币一样,语言的“面值”越来越大,其所表达的“价值”却越来越小,所能承载的思想与感情也愈发贫乏。各种“网络梗”用力过猛却内在贫乏,成为速朽之词而非隽永成语,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局。“公主请”无论怎么玩,还是应当遵循自愿原则,要有边界,公权力不应该掺和,老师也不应该向学生进行情绪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