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解读】印度的“零和博弈”心态是如何影响中印关系的

【解读】印度的“零和博弈”心态是如何影响中印关系的

公众号新闻

点击图标可收听喜马拉雅主播【如梦2017】朗读音频


本文全长13847字

我虽然不是专职的中印关系研究员,但我应该会比专职研究员更密切地关注中印关系,因为中印关系的好坏跟我切身利益相关,别的不说——假如中印关系不好的话,我们一家连往来中印探亲都不方便。可惜中印关系总是不争气,这几年只有大落没有大起,总体形势不乐观……

最近这几天大家应该都已经在网上看到了新闻——中印边境又出事儿了,双方士兵在藏南的东章地区发生了冲突,有人员受伤。平心而论,印度政府对于这次冲突的回应相当低调,并不打算把事情闹大——根据南亚研究专家刘宗义老师的判断,可能因为印度是2023年G20峰会的轮值主席国,为了明年在印度举办的G20峰会能够顺利召开,印度政府眼下希望与中国先和解一阵子。(参见《为什么印度低调处理东章边境冲突?》)

然而我依然不太看好中印关系的大趋势,因为印度是一个议会普选制民主国家,政客都是老百姓选出来的,政策会被民意所绑架——印度政府前两年对“敌视中国”的民意引导实在是有些过火,如今眼下并无充分的理由能够说服民意调过头来。虽然印度政府可能确实想与中国暂时和解,但印度民众最近对中国的负面印象却依然在不断叠加——印度媒体对于边境冲突进行大肆渲染的报道铺天盖地,打开电视每个频道都在说这事儿,弄得印度“爱国青年”们一个个又在喊打喊杀热血沸腾;前阵子一位跟印度有生意往来的小伙伴跟我说,由于前阵子印度抓了一批搞电信诈骗的中国人,这件事被炒成了一个大新闻,中国人在印度的名声再一次被严重败坏,搞得如今印度人都不愿跟中国人在生意方面扯上关系……而且莫迪政府的反复无常亦是“常态”,假如与中国暂时和解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中国列席明年的G20峰会,谁知道他们等峰会过后会不会又翻脸不认呢?

正因为印度的这种反复无常,在分析中印关系时,应当去找一个比较底层逻辑的东西——比方说“思维方式”或者“心态”——以便对大趋势进行判断。


我在观察中印关系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多人可能也已经注意到的现象——中印双方对待中印关系的态度,可谓南辕北辙最近这两年印度方面毫不忌惮对中印关系的破坏,而中国的政府层面却依然在小心谨慎地维护中印关系。一个很显著的例子就是中印边境问题,印度国内长期以来都在宣扬“中国侵略论”、“中国威胁论”,而中国在处理这一问题上却是极尽低调之能事,哪怕2020年在加勒万河谷发生了导致我军将士伤亡的冲突,官媒在最后的通稿中甚至都避免提及“印军”,而是以“外军”替代……

我知道官方通稿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字斟句酌出来的,如此掩耳盗铃必然有其原因,于是专门请教了一下某位在官媒工作的老编辑。老编告诉我这是为了避免刺激到印度,在外交上好看点——肯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觉得似乎没这个必要,印度人又不是我们的领导,我们也不欠印度钱,为啥要装得跟孙子似的如履薄冰避免刺激到印度呢?最重要的是,中印关系的撕裂已经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儿。那阵子印度成天搞些恶心中国的事情出来,每天的例行公事就是吃饭睡觉反华打豆豆,咱们犯得着这么装好人吗?


官方通稿在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上的掩耳盗铃,目的是为了避免刺激到印度

我过去曾经在文章里零零碎碎地解读过这一现象。先讲印度为何那么热衷于反华——首先,印度在反华舆论宣传方面本来就长期与西方意识形态保持一致,习惯于碰到点芝麻绿豆大的事儿就开黑,甚至不惜无中生有胡编乱造;其次,印度政府一向都有着强烈的政治投机主义倾向,热衷于在大国博弈之间为自己牟取利益,高调反华符合其政治利益(参见《【解读】后疫情时代的印度真的会成为全球产业链的“救世主”吗?》)。再讲中国为啥不反印度——首先,我们在当前以及可预见的将来,主要对手都是美国,在与美国的这场长期博弈过程中应当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就算像印度这种难以团结的,也至少不要再过度刺激它,以避免它完全倒向美国。其次,中印关系对中国来说并不算是特别重要的双边关系,目前的中印关系本质上是中美关系的延伸,印度只不过是跟在美国后头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只要解决好了中美关系中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没那么容易解决),中印关系中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不必急着跟印度撕破脸。第三,中印之间的贸易额只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有着非常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还希望能够卖更多的东西给印度,本着“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也要把印度的情绪给照顾好

这些分析应该说都没啥毛病,但我总觉得讲得不够透,没能说到底层逻辑。直到我写上一篇《为什么我们要善良》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假如用博弈论来分析这一现象,中印关系中的诸多迷思便能豁然开朗。

直接说结论吧——印度之所以毫不顾忌地攻击中国,是因为他们把印中关系当成了“零和博弈”;而中国之所以一味防守退让,是因为我们把中印关系视为“非零和博弈”


博弈


在开始论述之前,我先来把“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这两个概念简单介绍一下,了解博弈论的同学可以直接跳过这几段。

“零和博弈”顾名思义,就是所有博弈方的利益之和为零或者为一个常数——一方获得的收益增加,另一方或多方必然有损失。零和博弈其实比较符合人的自然思维方式,一方面它遵循了“物质守恒定律”,这符合我们对世界的简单想象;另一方面人类是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下演化出来的,在历史上很长的时期里,生产力发展缓慢到肉眼不可见,物资产出的增加速度跟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对“物资有限”的这种认识刻在我们的基因里,谁要是占有得多了,就一定会有其他人分配得少。《圣经》中曾说过:“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这句话正体现了一种原始的“零和博弈”观念,即认为世间财富总量有限,每年产出多少就会被分配完多少,财主的财富必然是从穷人那里剥削来的,拥有过多财富是一种原罪。

“零和博弈”属于纯竞争性的博弈,各方不具备合作的条件,“损人”必然“利己”,“利己”则必然“损人”。但在“非零和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总和是不确定的,取决于各方的策略;自己的收益并不与他人的损失相等,“损人”未必“利己”,既存在两败俱伤的可能性,也存在合作共赢使得各方总收益增加的可能性

我们生活当中的绝大部分博弈,事实上都是“非零和博弈”——尽管它们有时候看起来很像“零和博弈”。比方说公司老板给员工发奖金分红,单看这一行为的话,会觉得这是无可非议的“零和博弈”——分给员工越多奖金,老板自己留的肯定越少;但在实际当中,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老板给员工多一些奖金,可能会激发员工为公司创造更多财富、赚得更多利润,形成共赢的局面。将这一逻辑推而广之就会发现,几乎一切跟经济、商业有关的博弈,都是“非零和博弈”

由是之故,对于同一场博弈,看待的角度和心态不同,有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结论。


中印两国在看待中印博弈时,便是由于彼此不同的心态,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不少中国人或许会有这种想法: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美国,或者说美国衰败了,中国就能变得更好;要是美国变得更强大了,中国的日子会更难过——这便是一种“零和博弈”思维。

但大部分中国人应该不会认为说:如果世界上没有了印度,中国会变得更好;印度变强大了,中国就会受影响变糟——印度对中国的影响力,至少目前而言还远远没有这么大。

然而,有许多印度人却相信:假如世界上没有中国,或者说中国崩溃了,印度就会毫无悬念地取代中国现在的地位,崛起成为第二个中国;假如中国越来越强大,势必对印度造成更大的威胁和伤害

以上这些观念的对错,在此不予以展开讨论,我想要探讨的是这些观念的形成及其对中印博弈的影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可以细分到许多个领域,每个领域又能够继续往下引出许多具体的案例……这些所有的竞争与合作都可以统称为“博弈”,其内容的体量之大,恐怕可以写一本书。本文只打算就领土争端、国际经贸、地缘政治三个方面,在宏观尺度上稍微讨论一下中印双方博弈思维上的区别


领土争端方面


中印之间最为针锋相对的冲突领域莫过于边境领土争端。大多数人一定会认为,领土争端是毫无争议的“零和博弈”——我多占一寸地,对方就少占一寸,不可能有合作或共赢。其实吧,领土争端究竟是不是“零和博弈”,要看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如果说打算像二战之前那样,靠武力来修改国境线,那领土争端确实属于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那现在我们政府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争端呢?——和平谈判。

首先,我希望有些人能够明白什么叫做“谈判”。所谓“谈判”就意味着双方得要有商有量,假如不给对方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直接在谈判桌前撂下一句——我们寸土不让,你看着办吧!——那不叫“谈判”,叫做“最后通牒”,接下去就只能直接宣战了。

“寸土不让”的口号当然没错,但这句口号应当只适用于国际法认可的主权领土。依照国际法,一个国家取得主权领土的方法有先占(occupation)、时效(prescription)、添附(accretion,利用填海造陆等方法扩展领土)、割让(cession)、征服(conquest)、公民投票(referendum)这六种。“先占”在现代已经不可能了,除了南极大陆之外所有领土都被占完了;“时效”具有争议性,并未受到广泛认可,可行性也不大;“割让”只能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础上,通过战争强迫他国割让领土已不可能;“征服”更是被现代国际法严格禁止,不但无效而且会引发众怒,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就是前车之鉴。所以各位就不要再意淫通过对印度开战来解决边境问题了,这条路已经被堵死

至于“争议领土”则是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块土地声索主权而造成的,通常是由于未按照约定归还领土主权,或者在时效、先占上各执一词等原因。“争议领土”在国际法定义下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主权领土”——无论你是实际控制了还是写在自己国家宪法里了都不算数,得要整个国际社会认可才行。否则的话每个国家都按照某些所谓的“历史依据”主张某块土地是自己的“主权领土”,然后大家都喊着“寸土不让”,这个世界岂不乱套了?

因此对“争议领土”而言,我们只是“声索主权”,跟国际法框架下“拥有主权”是两码事儿。建国以来我们政府与大部分陆地邻国都通过谈判解决了边境争端,这些谈判之所以能够达成,正是因为我们同意不再“声索”对某些地区的主权。在领土谈判中,主权国并不会放弃掉任何已有的“主权领土”,与“寸土不让”并不冲突;放弃主权领土的行为叫做“割让”,那才是真正的丧权辱国,这些概念必须明晰。假如你不同意这些概念的差别,我觉得这篇文章就没有必要读下去了,因为你的脑子不足以理解“博弈”这个概念。

其次,谈判的本质是一种交易,只要存在交易行为,就决定了这将是有机会达成双赢的非零和博弈。交易之所以能够达成双赢,是因为同一样东西对不同对象的价值不同,在不同对象手中能够发挥出的效用也不同,双方各取所需。

那么问题来了——土地有没有这种属性呢?当然是有的,否则就不会存在“兵家必争之地”的说法了。比方说中印边境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印度非要声索其主权,其实这块地就算印度占去了也毫无用处,只是一块哪里都通不了的无人区死地;但阿克赛钦对于中国却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战略价值,是连通新疆叶尔羌河谷与西藏的重要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传统商道。假如失去了这块地,对新疆与西藏地区的战略联络、战略部署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严重影响。

那么目前中印边境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某个地区如果划给另一方控制,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效用,甚至对双方都更有利——其实是有的,而这正是中印之间能够进行谈判的根基。

有些事情官方永远不会承认,比方说我们中国在中印边境的西段实际上把印度逼得快喘不过气了

中印边境西段有大片地区直到现在都还是无人区,其荒凉程度跟南极相比不遑多让,因而中印两国才会在“先占”、“时效”等问题上各执一词导致争议。对中国来说,中印边境西段最理想的划界方法,当然是沿着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山脊线来划,但这样一来实在不符合以“喀喇昆仑山口”为分界点的划界原则——喀喇昆仑山口是中印边境西段仅有的几处双方都认可的分界点,并且有着难以辩驳的历史依据

排除了喀喇昆仑主山脊之外,另一个比较公平且理想的划界方法是沿塔里木河水系和印度河水系的分水岭来划。这条分水岭客观存在,而且刚好位于阿克赛钦西无人区的西缘——分水岭以东发源了塔里木河水系上源的喀拉喀什河(Karakash),昆仑山脉完全位于这一侧;以西则发源了印度河水系的支流什约克河(Shyok)。而我们在阿克赛钦地区的实控线,实际上已经越过了这条分水岭直抵什约克河谷。这意味着我们的部队可以随时从我们自己控制的区域进入什约克河谷,什约克河谷到列城之间几乎全是高山峡谷,难以部署有效的抵抗力量。另外在班公湖和曼冬错地区附近,实控线更是直接抵近到了拉达克的边境重镇楚疏勒(Chushul),近到兵临城下那种,仅有三公里左右,楚疏勒河谷的一切活动都在咱们边防部队的眼皮子底下,这可不得让印度人寝食难安?

我们中国去控制阿克赛钦分水岭以西的这些区域,客观来讲真的是“损人不利己”——我方得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维持对这些地区的控制,然而除了用来威慑印度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好处;印度方面则会由于失去缓冲地带而感受到逼迫,在前线加倍投入军事和物资,从而导致两国在边境地区陷入基建和军备竞赛,终日剑拔弩张互不信任,非常容易擦枪走火……这可谓是一种“双输”局面。2020年在发生严重冲突的加勒万河谷,正是位于分水岭以西的区域。最关键一点在于,我们对这片区域的占领,既不符合“自古以来”,也不符合“国际惯例”


这张地图上带有西段实控线(黑色)附近的水系分布,会看到目前的实控线刚好越过了分水岭(大致约等于红线),把印度河水系上游什约克河的支流源头都控制在手中——加勒万河正是其中的一条支流。(图片来源见水印)

假如中国能够退守到分水岭线,由天然的山脊分隔双方,不仅能减少双方的战略投入,也能预防与印度的接触冲突,有利于建立中印双方的互信,那我们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因为“损人”恰恰就是我们的目的。我们之所以要越过分水岭线抢占地盘,目的正是为了威慑印度,只要让印度不痛快就是最大的“收益”。这是因为我们在在中印边境的博弈必须全局考虑东西两段,大家都知道中印边境东段的藏南地区目前完全处于印度控制之下,为了应对印度的侵略行为,在西段对印度采取“兵临城下式”的紧逼是一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合理且必须的战略决策。

这并非我个人信口开河的猜想,而是1980年代邓公那时候就已经定下的博弈策略——用西段换东段,“一揽子解决”,实现中印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共赢。在进入21世纪之后,我们曾经设想过一个方案:阿克赛钦分水岭以西的这些区域,对中国的实际利益并不大,对印度而言却是他们在西段迫切需要的缓冲区,假如能用这些地区为筹码,把藏南的达旺(Tawang)地区换回来,就可以实现两国的双赢

有人肯定要问,那藏南怎么办呢?我只能说,整个藏南的主权是不可能在谈判框架下要回来的。如果想要完整地获得藏南主权,我能想到的只有两种可能性——1.世界大乱联合国崩溃,中印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用武力夺取藏南;2.印度共和国崩溃解体,藏南地区全民公投选择加入中国。在谈判框架下,能把达旺地区收回来(最好再加上瓦弄),就已是最好的结果


达旺和瓦弄都是中国历史上曾经有效统治过的地区,在当地立过界碑

然而印度并不接受这样的方案,因为印度人在中印边境问题的思维方式是零和博弈——他们都要

这种思维恐怕是从尼赫鲁时代继承下来的,新中国建立之初,周总理很有诚意地想跟印度通过谈判来划定边界,被尼赫鲁一句话呛了回来——中印边界自古以来就是“确凿无疑”的,不需要重划,直接按照印度单方面划定的就行了……后来正是因为尼赫鲁一直拒绝谈判并采取“前进政策”蚕食我方领土,才导致了1962年的中印战争(参见《【解读】一文搞懂中印边界问题的前世今生》)。尼赫鲁的决绝倒也未必是他本意,很大程度上是被当时印度议会中普遍不肯让步的心态所绑架。到了1980年代印度好不容易愿意跟中国谈判了,可在谈判桌上依然缺乏诚意,把划界视为“零和博弈”,想方设法要东西段通吃。我们提出“一揽子解决”的共赢方案,印度却只想要把自己占优势的东段先吃定下来,西段则“从长计议”

不难看出,“零和博弈”思维方式的特点正是在于不愿合作也不肯吃亏,成天盘算着怎么损人利己……然而假如这种思维方式去应对“非零和博弈”,最终导致的结果只可能是双输。由于印度在边境问题上的蛮横不讲理,我们后来也就不再提之前考虑过的交换方案了,被迫加紧了在已控制地区的基建,开启了跟印度的“互相伤害”模式,并且这种“互相伤害”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将长期持续下去。


国际经贸方面

在国际经贸方面,印度近两年来的“零和博弈”思维尤为明显。

或许是由于曾经有过被殖民掠夺的经历,印度对于外资的感情一直都很复杂——既需要外资给印度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又不甘心让外资从印度国内赚取利润,于是设计了各种各样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来对外资进行限制——说白了就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当然,印度也并不是一刀切地将外资拦在门外,他们欢迎外资的产业主要有这几类:一是要花大钱的发展项目,比如基建设施、农业开发;二是能够解决大量人员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能够转让技术和资金的;四是能提高印度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凡是高利润的行业,例如烟酒博彩零售运输地产等,基本上都会限制或者索性禁止外资进入——算盘打得多精可见一斑。相比之下我们中国对外资的限制,主要都是涉及到诸如国家安全、食品安全、舆论传媒的产业,这才比较像是正常国家的思路。

我相信印度的经济学家应该完全懂得现代经济学原理,明白“有钱大家赚”才能钱越赚越多,形成良性循环和多方共赢——资本拉动生产,生产拉动就业,就业拉动需求、需求积累并吸引更多资本。但无奈印度的既得利益阶级根深蒂固,既得利益阶级包括选民团体和财阀集团,选民的诉求会对执政党的政策制定造成压力,而财阀集团的势力之大甚至能够直接影响印度的政策制定。所以在印度一是改革难,那些对整个社会发展有利但对既得利益集团不利的改革往往难以施行;二是公平竞争难,财阀集团能够利用其对政策的影响力,一面给自己创造有利条件,一面阻碍和打压外来对手

举例来讲,印度对外资进入零售业的限制极为严格,因为外来资本一旦进入零售业,这不光是挣他们钱的问题,还会威胁到广大印度小商贩的生存,小商贩若是活不下去,那是要影响选举票仓的……所以你如果跑到印度,会发现大型商超以及便利店的覆盖率很低,销售网络的终端以个体经营的杂货店为主。2020年印度宣布退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时候也是出于类似的考虑,进口的廉价商品从长远来看其实能够迫使印度本土产业进行升级和转型,但他们只看到在转型过程中本土农业和工商业从业者可能受到的伤害,不愿意面对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机制。

印度市场的“不公平”现象正是由印度政府所主导的。最近这几年我们总能在新闻里看到印度的中企被印度政府突击检查、冻结资产、罚款,这种事情其实也同样发生在其他国家的企业身上,无论是美国的零售巨头亚马逊、沃尔玛,还是英国的电信巨头沃达丰,都曾在印度吃瘪,那些知名跨国公司在印度经营不下去的大有人在……外来企业一旦在印度打开了某个新的市场,财阀集团便会想方设法利用政府关系将其打压出局,接手其留下的市场,坐享其成。而且这种不讲武德的做法在印度国内几乎毫无阻力,因为能够打着反对“新殖民主义”的旗号——国外的“巨头”再好,怎么比得上印度自己的民族“巨头”呢?

可以说,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主导着他们在国际经贸领域的政策——然而一旦某件事情由“情绪”主导,也就意味着与“理性”渐行渐远,从而引发不理性的“零和博弈”思维方式——在广大民众对世界简单的理解中,既然在印度这片土地上能挣到的钱是有限的,要是让外国人挣得多了,印度人自己挣的钱可不就少了?赶走国外资本家简直责无旁贷。

体现印度“零和博弈”思维最为强烈的,莫过于跟中国竞争全球制造产业链地位的执念,这种执念已经强烈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印度拒绝加入RCEP时,曾“铁骨铮铮”地表示“将不参加任何由中国主导的区域贸易协定”——从中便能感受到印度那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恨意。

自从莫迪上台以来,他一直都在积极推动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具有“乘数效应”,可以大幅带动各种上下游产业,想要让人口基数巨大的印度底层民众摆脱贫困,这几乎是唯一路径。在莫迪上台的前几年间,印度把中国当作发展制造业、实现全面工业化的领路人,试图学习“中国模式”。彼时中印关系发展势头良好,许多中资企业在印度投资建厂,除了大家知道的手机产业链公司外,万达集团也曾在2016年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计划投资100亿美元在印度建设产业园区。莫迪本人于2015年和2018年两度访华,我们总书记也在2019年访问了印度,两国关系一路升温,就连洞朗对峙的危机都没能影响到中印关系——归根结底是因为当时的中印正处于“合作共赢”的状态中

然而到了2020年,印度把跟中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全面带向了“零和博弈”的思维中——说通俗点就是“有我没你,有你没我”

这种转变缘于疫情的突然爆发,持续了几十年的全球化进程被打断,甚至出现了逆全球化的趋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疫情爆发之初对中国的落井下石,让印度看到了一个对全球秩序进行重构的机会——在新的全球秩序中,印度觉得自己能够取中国而代之。于是,中国从印度发展制造业的“师父”一下子变成了抢饭碗的“同行”,简直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话说在2020年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中国当机立断采取了严格的封控措施。在阻断病毒传播的同时,中国部分地区的停摆也对全球产业链造成了一定影响,再加上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重构全球产业链的呼声一时甚嚣尘上。印度对此的反应最为积极,迫切希望能够接盘,立马放话会划出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提供给那些准备从中国迁出的制造企业,并接洽了一千余家跨国公司……虽然这些企图后来由于全球疫情的爆发成为了泡影,但印度当时迫不及待撕裂中印关系的所作所为,已然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其取代中国的野心图穷匕见,与美国的战略合作也一拍即合……正是“开弓哪有回头箭”,印度只好在一条道上走到黑。

在全球产业链方面,印度的“零和博弈”思维不难理解——全球市场的购买力是恒定的,在中国制造的东西多了,在印度制造的自然就少。按照这种“零和博弈”思维进行推导,破坏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就等于增强印度制造的竞争力。当然,印度破坏中国制造竞争力的企图目前还停留在喊口号阶段,基本上只能影响到那些已经进入或试图进入印度市场的中企。但印度之所以敢如此自不量力这么干,根本原因在于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拆台”中国产业链的主力是美国,印度的主要工作是打配合

然而印度恶劣的投资和营商环境,以及政策的朝令夕改,不免让外资望而却步。许多跨国公司就算离开中国大陆,也不敢去印度蹚雷——从中国大陆转移出去的低端产业一般都去了越南、孟加拉,而高端产业去了韩国、台湾省。前些天有个帖子在网上疯传,有个人说他飞去印度德里,看到半夜的德里机场灯火通明人山人海,于是将这一现象解读为欧美人疯狂地跑去印度开公司投资——其实并不是,疫情前德里机场就是这样的,半夜的航班比白天多;且整个机场效率运行低下,无论是值机、安检还是通关的时间都特别长,更加显得机场的人特别多。现在的印度只不过是恢复到了从前的常态,秋冬季是印度的旅游旺季,这些人里面大部分就是去印度旅游的;外资对印度的兴趣虽然相比过去增加了不少,不过远没有到井喷的程度——毕竟现在全球经济都在下行阶段。


近10年来,外商在印度的直接投资并未有过总量上的大爆发,2020到2021年间的高峰,也不过刚好填平了前后的低谷

但不可否认的是,印度这几年确实在对接收中国产业链进行积极布局。前些天苹果公司说了一句要把部分产能和供应链转移到印度,印度立马拍着胸脯表示已经准备好了接收工作……另外印度的总出口额在2021到2022财年出现了40%的大幅增长,假如中国真的从全球产业链中退出,印度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潜力接替中国的国家——不过前提是要印度先解决自己国内大环境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参见《【解读】后疫情时代的印度真的会成为全球产业链的“救世主”吗?》)

客观来讲,全球产业链的分工确实存在着“零和博弈”的特点,美国之所以要打压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就是因为我们向高端产业链的进军侵蚀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吗?

那么有没有办法打破这种互相伤害的“零和博弈”困局呢?——有!我们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为了打破困局而生的“非零和博弈”策略。西方国家攻击“一带一路”是“新殖民主义”、是给发展中国家设置“债务陷阱”,这实在非常扯,乃是典型的以己度人。我认为“一带一路”的核心逻辑很简单——中国之前三十年诸如基建、出口这些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已经高度饱和,过剩的产能得要找地方输出;很多发展中国家对基建和工业产品其实有着非常巨大的需求,但受限于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购买力水平跟不上;中国本着放长线钓大鱼的长期规划,提供低息贷款帮他们先发展起来,好让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之后能有钱买更多的中国商品,从而形成一个不断扩大全球需求和资本的良性循环。“一带一路”肯定不是做慈善,但所谓的“地缘政治介入能力”、“力量投射”,都只是附带效果而已——真正的目的说白了就是带动全世界一起富裕,以便从全世界挣钱

印度作为一个有着巨大消费潜力的市场,在中国眼里当然是一个可以实现“共赢”的对象。按照中国之前想好的剧本,咱们中国这边搞产业升级的同时,不妨转移一部分产业到印度去,同时也帮他们搞搞基建发展经济产业,好让他们继续买更多的中国产品,把中印的经济绑定起来……

但这个剧本在两件事情上出了岔子,一是美国不肯让咱们顺顺利利产业升级,大搞贸易战、科技战进行围追堵截;二是印度的心太急,不肯安安分分承接我们淘汰的低端产业,想要一口吃成个胖子。美国和印度现在搞的“去中国化”,最终目的是想把中国从全球产业链排除出去,把原来属于中国的那份利益给瓜分了——这正是典型的“零和博弈”思维方式。在这种“零和博弈”思维的引导下,那些所谓的“反华联盟”看起来似乎存在合作共赢关系,但他们在实质上其实还是竞争对手,只是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组成了临时的“盟友”关系——比方说美国肯定得提防着印度,避免印度尾大不掉成为第二个中国。这种盟友关系的“牢靠”程度可想而知,“盟友”随时可能为了自身利益出卖彼此。

印度假如能够不带成见地看待中印关系,会发现中国才是世界上唯一有能力也有意愿帮助印度发展的国家。然而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他们把与中国的共赢排除在了选项之外,一意孤行地要跟美国一起遏制中国,美印之间的同床异梦很快就会让这两个国家吃到苦头,谁是谁的猪队友现在还不好说……


地缘政治方面


顺理成章的,接下去要讲的自然就是地缘政治了。

地缘政治博弈是全球政治博弈的重要部分,因为每个国家所处的地缘无法选择、难以改变,就好像不管我们喜不喜欢,都无法回避“印度是我们的邻居”、“印度是亚洲第二大国”这样一个事实,必须去面对和处理跟包括印度在内的诸多邻国的关系。

理论上讲,政治博弈几乎必然是“非零和博弈”,不仅牵涉到诸多的博弈方,同时还牵涉到非常复杂的不同利益层面——比方讲中美之间的博弈,美国在损害中国利益的同时,也会损害自身以及盟友的利益,引发各种“蝴蝶效应”。虽然道理是这样的,然而在客观上依然有些国家会使用 “零和博弈”的排他性思维去处理政治博弈——在此我需要再次强调一点,用“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并不代表这个问题本身是“零和博弈”;并且“零和博弈”心态反而会把原来能够“双赢”的博弈搞成“双输”。就好像我前面讲到的那个老板给员工发奖金的例子,假如老板太抠门,员工很可能会消极怠工,甚至辞职自立门户成为老板的竞争对手。

中印之间的地缘政治博弈大部分发生在南亚地区,另外在阿富汗、伊朗、毛里求斯等地,也偶有交锋。为了便于叙述也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关于南亚地缘政治的一些具体情况,我在本文中就不予以展开了,有兴趣的可以去读一下《【解读】中印美俄巴五国“虐恋”风云录》和《【解读】南亚地缘政治和身份认同漫谈》这两篇文章;这里主要讲一下印度在南亚地区与中国进行地缘政治博弈时的心态。

首先我得说印度在南亚存在一种“君临天下唯我独尊”的霸权心态,这种霸权心态恐怕是从英属印度继承而来的,导致了其在地缘政治上的排他性思维。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事例就是印度政府禁止购买中国在尼泊尔投资建设的发电企业生产的廉价电力——从局部看,这是一个“非零和博弈”中“损人不利己”的双输策略;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印度实际上是在借尼泊尔之手制造中印之间的“零和博弈”,逼迫尼泊尔必须在中印之间做选择——假如尼泊尔想要跟印度做生意,就得疏远中国;反之亦然。被尼泊尔选中的那一方,自然能够在尼泊尔获得更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又比如2022年8月中国的“远望5号”科考船需要在斯里兰卡靠港补给,印度以怀疑该船只从事“间谍活动”为由对斯里兰卡政府施压,要求斯里兰卡不允许“远望5号”停靠,这其实也是在逼着斯里兰卡选边站。斯里兰卡既不想得罪印度也不想得罪中国,最后和了一通稀泥,让科考船推迟了一周停靠,也算是对印度这边好有个交代。

自从“一带一路”计划启动之后,南亚的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甚至是马尔代夫这几个国家,多少都有点被夹在中印之间做选择的意思。印度一直把这些国家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关系视为“中国试图在南亚对印度建立包围圈”,千方百计进行阻挠。印度一方面将中国的海外投资抹黑为“殖民式掠夺”;另一方面打肿脸充胖子,不顾自己本国内部迫切需要发展资金的现实,“慷慨仁慈”地以更优惠的条件为周边国家提供金援,试图将中国项目挤出去。

这种地缘政治博弈上的排他性,近现代世界史上只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出现过——尽管苏联早已解体,然而民主自由阵营与共产主义阵营至今仍是水火不容,中国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跟他们走到一起做生意。当年印度自己参与美苏博弈的时候,打着不结盟的旗号从两边拿好处——或许正是由于自己太熟悉墙头草的套路,才会如此防患于未然地逼着那些想在中印之间骑墙的国家选站队

印度在地缘政治上“零和博弈”的思维原先体现在印巴关系中,两国的仇怨难解难分,为了在肉体和精神上消灭对方简直不惜同归于尽,与巴基斯坦“共赢”这种观点恐怕是许多印度人想都不敢想的。之所以会形成如此强烈的排他性,原因也并不复杂——意识形态的不包容。这个世界上,意识形态的差异普遍存在——差异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容不得其他意识形态。纵观历史,非要致对方于死地不可、且难以化解的巨大仇怨,几乎都是源于意识形态的不包容——或是宗教意识形态,或是政治意识形态——由于这种不包容上升到了“信仰”高度,因而会愿意付出明显不合理的代价,从十字军东征到印巴分治,从巴以冲突到美苏冷战……概莫能外。当国家和民族一旦被“宗教信仰”或者“政治正确”所绑架,就难免会背离自己真实客观的发展需求。

中国自古以来在意识形态上就很包容,从而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这正是“天朝上国,有容乃大”的风范。另外中国的传统哲学文化也会自然地遵循“非零和博弈”思维——比如《中庸》和《道德经》。中庸之道以及道家的“无为”学说如果应用到博弈论中,就是典型的共赢思想——凡事适可而止,不追求极致的输赢——“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永远都能以“非零和博弈”的务实思维去考虑国际政治关系,没有谁会是纯粹的敌人——就连日本这样在近现代严重伤害过我们民族感情的国家,我们都能够放下历史的仇怨和成见,与其实现合作共赢;即便这两年美国对我们如此地毫不掩饰敌意,我们官方依然一再声明只有中美友好才符合双方的利益。文章一开头说到的中国人对美国的“零和博弈”心态只存在于部分民间人士,政府官方绝不会这么简单地看待两国关系。


对美友好符合中国一贯的“非零和博弈”思维

南亚这个地区对不同意识形态原先也都很包容,然而由于进入近现代后,本土印度教民族主义在殖民统治下发生了觉醒,当地伊斯兰教与生俱来的排他性令其感到了存亡和竞争的压力,使得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也不得不通过变得极端化来求存(详见《【解读】是什么让莫迪成为了莫迪?——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简史》)。民粹领导人莫迪上台后,更是使印度教民族主义成为了印度政府的官方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对内排挤穆斯林,将穆斯林视为影响南亚统一的障碍;对外仇视中国,将中国视为阻挡其崛起的巨大威胁……自然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排他性的“零和博弈”心态。

近两年由于印度政府刻意加大对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宣传,引发了印度民众狂热的自尊自大,这种情绪反过来劫持了印度的政府决策和舆论,进一步强化了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极端化……在印度看来,印度就该是世界导师、宇宙第一,所有的好处都该让自己占着。世界上其他大国要么是竞争对手——比如中国,要么就是可剥削的对象——比如美俄;对于周边不如自己的小国,印度则又有着一种封建帝王式“绝对皇权”的心态,要求他们充分“效忠”,不得三心二意……


结语


我们中国政府在考虑外交决策时,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由国家精英统筹大局,擅长用“非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看待双边关系;而印度却不得不受制于偏执狭隘的底层民众的认知水平,从尼赫鲁时代起便总是以“零和博弈”的心态搞事情。国家精英与底层民众的思维层次差距可想而知,由此造成了两国在双边关系的许多问题上都无法达成共识。

经过了疫情以来两年多“妖魔化”中国的仇恨教育舆论宣传,同时印度政府“以身作则”地不惜代价打压中国,导致了如今印度的大多数民众把中国视为“第二个巴基斯坦”,压根儿见不得中国好,哪怕是互惠互利的双赢也不行。即便现在印度政府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想要与中国暂时和解,在当前的民意环境下也很难有实质性的作为——因为“反华”已然成为了印度的“政治正确”,一旦改变对华战略,会直接影响到政客与政党的支持率比方讲印度政府低调处理中印边境的冲突,或者说任何对中国示好的行为,都很可能会被民众视为“软弱”。像印度这种议会民主制国家,一旦打开了民族主义乃至民粹主义的潘多拉魔盒,那些汹涌的“民意”便会反过来绑架政府的决策,影响整个国家在应对外部挑战时的心态。

世间的博弈无处不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都无法避免。“见不得别人好”,可能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博弈心态之一,几乎必然会落入双输陷阱,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抑或说,“心态”这个东西,其实在一早就已决定了当事人的“格局”、以及博弈最终的输赢。




作者:随水


相关文章链接

【解读】后疫情时代的印度真的会成为全球产业链的“救世主”吗?

2022-05-22

【解读】中印美俄巴五国“虐恋”风云录

2022-04-05

【解读】是什么让莫迪成为了莫迪?——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简史

2021-08-08

【解读】南亚地缘政治和身份认同漫谈

2021-06-18

【解读】为啥中印两边的网友都觉得对方是白眼狼?——解构印度民族主义虚构历史

2021-05-08

【解读】一文搞懂中印边界问题的前世今生

2021-03-13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中印要面对的世纪难题: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剧增,印度已初尝禁果最好的及时止损,是戒掉“面试者”心态43岁的张柏芝,这状态是真实的吗?!林黛玉和北静王的关系?王熙凤处理夫妻关系的独特技巧?传奇落幕!芒格如何影响公募投资25年?6位基金经理最新解读第一次中东战争,如何影响现在的“巴以局势”?“印度人滚回家!” 加印关系急剧恶化,温哥华医院惊现“仇印”涂鸦!天空之镜--惠东黑排角/情人岛穿越记女子谎称外卖有异物敲诈二百多次被刑拘:“息事宁人”心态从何而来?【快讯】印度加拿大冲突升级丨波士顿到纽约“夜猫子”车票又爱又恨!激素是如何影响女性一生的?价格暴涨10多倍还没货!尿素是如何影响世界的?【东南亚研究】印尼2024年总统大选展望及投资风险提示不再是零和游戏,机器与人工谁是最后赢家?【岛读】西方反华势力如何炮制涉疆谎言?有人分析了3万篇外媒报道任何2-1=1的健身運動都值得做【实锤】印度策划在加拿大三起暗杀 美国曝光惊人细节!美国和俄罗斯的解密档案,揭开了多少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的秘密?不活跃的“X”:性染色体如何影响自身免疫风险秘密协议曝光!恐将影响中国留学生!万人伦敦大游行,鲍里斯携妻儿参加......中印军长级会谈:尽早解决中印边界西段剩余问题多家房企在美申请“破产保护”,有何影响?专家:美元债属“劣后”受偿,不影响境内债务处置和保交楼小冰:AI员工如何推动新型组织关系的形成?何以知道就是girl, 要是梁效呢?中印第二十次会谈,时间地点有玄机,印度态度古怪!多家房企在美申请"破产保护"!有何影响?权威解读来了小说:兰欣与乌茶 32印度想效仿哈马斯,饱和攻击中印边境【国际】印度三个城市跻身全球污染最重10城之列:首都新德里“冲上”榜首【东南亚研究】印尼在国际价值链的位置及潜力方向分析【今晚直播】印尼的投资机遇:对话胡捷 | 出海系列之一北美求职60秒:为什么在美国科技行业中印度人比中国人多?(12月第1周)版税结算模式大变天,音乐平台与唱片公司的零和局面会终结吗?节节攀升的油价是如何影响股票市场的?|智氪VIP(限时免费)学不好数理化,一样需要走天下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