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2-1=1的健身運動都值得做
上個星期,我很榮幸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選中,作為老齡化社會60-65歲年齡段的老人病基礎研究樣本,接受了一系列據說是對未來健康有忠告意義的科學儀器的檢測,還是挺有意思的。
現把檢測的情況跟諸位已進入60-65歲關注健康的朋友報告下,如果有些啟發意義,也算是拋磚引玉,讓大家可以更加有的放矢,精準做些適合自己的運動。
我是比較喜歡每天出來走走的,還特別喜歡安靜看電視,或書籍,一坐或3-4個小時,這都是很不好的習慣,實事求是說,這個年紀,估計改不了了。好在這次通過他的儀器,還是反映了一些潛在的健康風險性問題。我猜想很多人都有這個盲區。
我的觀點就是:
運動千變萬化,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運動方式,但沒有一個運動是100%卓越的,只有針對性,沒有完美性。只要你覺得,好的運動是2,有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果是1,那也是值得嘗試的,因為2-1=1。
比如:過了60歲後,養生運動中最容易忽視的肌肉和平衡感訓練;握力以及體內脂肪是怎麼回事,通過儀器檢測,才知道自己運動的短板。
先說肌肉和平衡感檢測。
比如肌肉的衰退情況,他們會按照肌少症的可能風險,給我做一些度量。先是測量我的小腿肚子的直徑,然後,再給我度量上手臂的直徑,以及從宏二頭肌到手臂關節的肌肉情況,應該是結合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看肌肉的萎縮,對心血管帶來的衝擊以及最低的要求。
他們這一檢測,我才意識到台灣有檔1+1的自媒體節目,有個大牌醫生說小腿肚子的直徑大小,與大腿的直徑比值,是可以反映未來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的。還是有科學說法的。
我的理解是,好像是說,小腿肚子直徑越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就越低,而小腿肚子的肌肉,只要通過一些每天的持續有氧運動才有可能獲得。我自己體會非常明顯,過了60歲,肌肉的確萎縮的很快,這也許是科學結論,是自然規律,但什麼運動最好,也是沒有說法的。
我的做法就是找到每天都可以做的,沒有任何壓力和煩惱的,任何時間段都可以做的運動,比如爬樓梯和下樓梯,以及單杠牽引拉伸,我就發現對增加小腿肚子和大腿的肌肉,以及上臂肌肉效果很好。當然,關鍵是要堅持。
但給我檢測的物理治療師是反對我選擇這樣的運動的。他的理由很簡單:
因為爬樓梯以及下樓梯,對膝蓋傷害很大,以後年紀再大了,膝蓋會有很大的損傷,或有坐輪椅的風險。
但我認為,爬樓梯以及下樓梯(雖然游泳,踩單車,跑步,瑜伽,健身房等運動都不錯),是很好的提升心肺功能,尤其訓練平衡感(因為年紀大了的人,跌倒是常態)。而爬樓梯以及下樓梯,對我來說是可以堅持,可以不受時間天氣和環境制約,還沒有任何運動的壓力。我認為,再好的運動,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肯定不行的。
想想,如果心肺功能提升了,心血管功能就強大,心血管功能強大,就可以避免罹患中風之類的毛病。試想:與坐輪椅相比,如果不幸中風,需要人伺候,哪個更加影響自己的生活品質,應該不難得出結論。這是我的2-1=1的邏輯。
再說握力訓練和體內脂肪的把控。
沒有想到,過了60歲,握力檢測是評估未來健康長壽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好在我的握力指標還不錯,左手有50,右手有48,物理治療師說還是不錯。這可能源於我平日每天都喜歡刻意握一握核桃,抓一抓單杠,雙手互相捏一捏的運動結果。據物理治療師說,握力大小,反映了未來手的力量以及體力。應該有些運動,刻意訓練自己的握力,對今後的體能和體質幫助很大。我問了握力器好像不是很貴,準備買一個回來每天捏一捏。有個握力器,每天有進步,自己可以有點成就感。
至於體內脂肪的把控,據物理治療師說,一靠飲食環保科學,食材多樣化。意思什麼都要吃一點,不要貪食,五穀雜糧,五顏六色淡水化合物,優質蛋白質,以及蔬菜和水果,一樣都不能少。二靠多一些肌肉運動,肌肉多了,脂肪自然就少了,而且肌肉多了,白色脂肪都變成都是夾在肌肉中的棕色脂肪,對健康和長壽幫助是很大的。
而我的理解,飲食有規律,食材多樣化,運動可堅持,保持好心態,是最好的養生之道。這次港大的檢測,讓我更加相信科學,以及在科學的指導下,堅持長期做2-1=1的運動,相信未來就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老實說,這個年代,無論年紀多大,生活品質還是第一重要的。我個人認為,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綜合征,以及心腦血管疾病(比如中風)都是要命的疾病,從生活品質講,他們的危害性,某種意義上超越了癌症。
未來凡事相信科學,不盲從科學,只要自己喜歡,可以長期堅持,2-1還有1,那就值得做。世上從無完美的事情。可能就是我對養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