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痒”一般是指人们爱情或婚姻生活到了第七年可能会因生活的平淡规律,而感到无聊乏味,到达倦怠期,要经历一次危机考验。
11月13日,韩国人气女演员李惠利与男友柳俊烈官宣正式分手,结束了长达七年的感情。这对因戏结缘的明星情侣,在2015年共同出演了经典韩剧《请回答1988》。剧中两人分别扮演了成德善和金正焕,深得粉丝喜爱。
显然,德善和狗焕在现实中并没有挺过所谓七年之痒的危机。明星家事,外人不便评论。可在现实中,恋爱谈越久越不容易结婚的怪圈,似乎非常普遍。例如,面对适婚年龄的情侣,亲朋好友会说:谈个一两年就结婚吧,谈太久了就结不了了。
纵观身边爱情长跑的实例,大多在学生时代,即十八九岁开始,共同经历大学生活、毕业、工作,待工作稳定后,开始谈婚论嫁,当爱情长跑终于有了结果时,他们大多也会说,“谈的时间太长了,要是不结婚,大概就要分手了”。这句话的潜台词大概是,感情已经到了一个平淡期,如果不进入下一阶段,似乎可以用分手来结束,以奔赴新的人生。
几个月恋爱,几年恋爱
恋爱经历丰富的朋友常常会说,爱情最美好的就是头三个月,接下来就是不断地重复和习惯了。还有些道行颇深的朋友会说,爱是反复爱上同一个人。
在这两种典型的爱情观点中,都能感到某种反复与某种心动的痕迹。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相遇了,动心了,无论出于生物本能还是潜意识的精心安排,两人双双沦陷爱河,不能自拔。你侬我侬,虽天大地大,我们的眼中,却只能装下彼此。这种感觉,真的是千金不换。现在回想起这动心的一刻,你的内心是不是仍然会情不自禁地萌动一下?无论我们最后构建了什么样的亲密关系,我们大都走过动心和甜蜜的阶段,并且,在接下来,必然向着真实的关系,一往无前地走下去。当我们走入真实的关系,才发现现实中的“饭黏子”和“蚊子血”:沙发里塞着的脏袜子,你想向东他偏要向西的南辕北辙,一言不合就起的争吵,以及“鸡蛋要煮几分钟”的生活琐碎。恋爱时间长了,就生活琐碎来说,跟婚姻生活没什么区别。在平淡庸长的生活中,女友忽闪的大眼睛不再灵动撩人,男友有求必应的体贴也开始打折拖延。需要一次次忍耐你眼中对方的缺点,不断人为制造一些“无用”的浪漫,好让生活看上去不那么死气沉沉。在整个东亚文化的氛围中,走进婚姻,在某种程度上,会让人在社会生活中“更安全”。从关系经营的底线来说,婚姻中的人用分手来解决“七年之痒”,经济、精神成本太高,但对于恋爱关系,就会相对轻松了。好的关系,都是一个“去毒化”的过程
虽然已经学会接受“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同时明了每段关系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线,就像草莓在春天结果,桔子在秋天可食。但面对亲密关系,仍然想问,七年之痒怎么破?也就是,如何拥有一段长期的好的亲密关系?首先,好的关系,都要经历“放毒”的过程。“放毒”的过程包括什么?在亲密关系中,想让自己拥有一定的自由的先决条件,首先得让对方自由。什么是自由?做最真实的自己,你和对方,都务必坦诚相对,包括人格中的阴暗面。比如,我爸的脾气,在外面的人看来,那是相当随和,但是在我们家里人看来,我爸脾气的核心特点就是“固执”,北方人称之为“轴”:一条路跑到黑,完全听不进去别人在说什么。再比如,我大学的时候,某一年暑假结束后开学,室友的爸妈过来送室友到学校,看到我们就说,我们家孩子脾气不好,你们多包涵。但是,事实上,我们都觉得我们这位室友脾气好得不得了。这是空间上呈现的差异,面对不同的人,呈现的自己是不同的;还有时间的差异,比如,当我们和一个人关系越来越近时,我们就发现这个人变得越来越“坏”——不是真正的“坏”,而是越来越真实。要自然地接受真实的对方,不是适应,甚至忍耐。适应、忍耐最终会导致自我的压抑,逐渐让你在关系中失去对自我的感知,潜意识中,这也是对对方的不信任以及对自己的忽略,从而使关系走向“僵硬”、“死气沉沉”。没有表达过“攻击性”的关系,没有真正开始
“放毒”的过程,还包括:表达攻击性。没有表达过攻击性,一定意义上,这段关系还没有真正开始。
每个人都不好惹,每个人都有攻击性。攻击性中,藏着我们的需求,当然,也藏着我们的情绪。通过合适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攻击性,这会让我们更有力量。在一段足够长或者深入到一定程度的关系里,攻击性的表达不可避免。但问题是,这种攻击性到底能不能被看到、被转化?如果不能被看到、转化,那么,这股能量就会淤堵或者被压抑,最后,变本加厉。指向自己,就是抑郁;指向对方,就是伤害。所以,没有被看到、转化的攻击性,最终会伤害关系或者关系中的人。我的一位来访者,她非常需要被倾听,但是,她的伴侣就是做不到这一点。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希望被倾听,这一点对于关系中的女人来说,太重要了。电影《终结者2》中,施瓦辛格扮演的终结者,是一个机器人,但是,他却经营好了一份相当不错的夫妻关系。别人很惊讶:你是个机器人诶,你怎么做到的?施瓦辛格说:很简单,只有你肯帮孩子换尿布、倾听,并且还能比较幽默,就足够了。话说回来,来访者希望得到伴侣倾听的这个诉求没有被满足,她开始和伴侣吵架,其实吵架是在通过“提高分贝”来表达自己的攻击性。但是,“提高分贝”无果,她的伴侣还是没有学会倾听。由此,这份攻击性并没有被看到。最后,来访者说:我仍然需要倾听,对于对方不肯倾听,我仍然愤怒,但是,我知道他改不了,所以,我干脆什么都不说了。“什么都不说”,也是一种攻击。遗憾的是,自始至终,来访者在关系中表达的攻击性都没有被看到和转化,这严重伤害了关系,亲密关系越来越差,最后,两人分手。关系就是自体+动力+客体。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自信和热情”,活力可以在自体和客体之间流动。动力指向自己,就是自信;指向他人,就是热情。而好的亲密关系去毒化的过程,就是可以把“自体”和“客体”之间的动力,由“死能量的部分”变成“生能量的部分”的过程。能够转变关系中的“坏”,才是好的关系。而“接纳和转化”攻击性本身,就是“去毒化”的过程。为什么说,我们鼓励去建立长期的关系,而不是轻易地放弃一段关系,就是因为,只有在长期的关系中,给关系和彼此足够的时间,我们才有可能等到攻击性被看到,并且被转化。好的关系,是需要经营的,也是需要挑选的攻击性之所以能够被看到和转化,除了关系是好的关系之外,如何构建好的关系,其实也是有方法的。这里需要说明两点:第一,表达攻击性,需要方法。那就是,我们在表达攻击性的时候,尽量多表达自己,而少去指责对方。第二,好的关系,确实是需要挑选的。并不是每段关系,我们熬的时间足够长,都能迎来转变。如果对方就不是一个可以给你足够抱持的人,或者,我们自己在处理关系上,存在问题,那么,这段关系也就等不来转变。所以,关系是需要挑选的,我们自己先要成长,再去挑选具备能力和我们去建立一段我们所期待的高质量关系的人,并且,双方努力,才能构建一段好的关系。所以,有的关系,随着关系的深入,在彼此变得越来越亲近后,越来越多地展现了自己真实的一面以及更多攻击性。“熬”过了这一阶段,关系会变得更加深入;“熬不过”,就戛然而止,甚至破裂。恋爱长了容易分手,其内在缘故大抵亦如此。说到两性亲密关系,我不羡慕那些恋爱中不知今昔是何昔的人,更羡慕那些相伴走过数载、成功经营了一段长期、结实而深入的关系的人。关系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不需要努力,就能坐享其成的,恐怕是神仙才有的待遇。今日吃瓜,狗善党虽然崩溃,但属于手机前你的好的亲密关系,也许才刚启程。安利时刻
所有的文章、短视频和玩法,我一旦有想法,都会先发到我的朋友圈和思考群。包括「人生管理、内在成长、工作和亲密关系、新个体IP、自媒体」等方面的深度思考和判断~如果你对此感兴趣,不妨加下方社长老梁微信,请发暗号:看圈看群 。作者:曾奇峰心理主笔团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编辑:Serein
熬过“七年之痒”,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