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中国孩子不可不知的经典故事
摄影师秋山亮二《你好,小朋友》中1980年代的连环画书摊
站在世界的视角
发现中国的好东西
文 王子豹
1982年,时任日本著名童书出版社“福音馆书店”社长的松居直先生来到北京。一天,他信步走进一家书店,立刻被店中琳琅满目的连环画所吸引。翻看书籍后,他说:“中国的连环画在世界上是独特的,无可比拟!”
左起:蔡皋、唐亚明、松居身纪子、松居直。松居直应邀来长沙讲学和访问后,前往武陵源采风,此次采风后,绘本《桃花源的故事》出版-1996年8月
松居直先生被誉为“日本绘本之父”。他曾多次到访中国,到中国各地演讲,推广儿童阅读理念,助力中国图画书的发展。在IBBY国际儿童组织评议会任职时,他曾提出希望中国加入。在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的建议下,松居直写了一封信,并通过中国大使馆递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办公室,最终促成了中国加入IBBY国际组织。
“绘本”是一个舶来的概念。它从欧洲诞生,在美国发展起来,传到日本。后来,日本提出了“绘本”这一汉语词汇。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概念传到了中国,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将绘本作为自己孩子的首选读物。
那么,绘本在中国普及之前,中国的孩子在读什么?
其实,中国本土的儿童读物一直在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一些优秀的出版机构就创办了不少高水平的儿童文学刊物。松居直曾评价:“中国儿童书的出版在二十年代就达到了相当高的国际水平。”
手掌大小的“小人书”(《杨志卖刀》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
“小人书”也是很多人共同的童年回忆,它也叫“连环画”,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展,在80年代走向鼎盛,再到90年代淡出历史舞台。“连环”比喻“一个接一个互相关联的”,“连环画”就是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艺术形式,即多幅连续性叙事画。
八十年代初新华书店的连环画专区。
来源:网络《我和连环画的故事:在新华书店买了3000多册连环画》作者:秋日红叶
1982年时,连环画在国内有着巨大的出版体量,可以想象松居直先生走进北京书店后,被映入眼帘的各式连环画吸引的情景。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松居直并不懂中文,访华期间也需要翻译陪同,那是什么原因让他在阅读文字不便的情况下依旧对连环画赞不绝口呢?我们试着了解一些连环画的过往来寻找答案。
亲近读者,老少咸宜
1927年出版的《连环图画三国志》一书,就已经具备了价格低廉、开本袖珍、黑白单色印刷等特点。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更承载着两种艺术功能,一是为大众读者创造趣味性的审美生活,二是普及文字与知识。连环画在新中国成立后,从发展之初就明确了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属性。
《中国文学经典绘本·白蛇传》书影
《白蛇传》中的室内场景
以连环画大家任率英的作品《白蛇传》为例,画面背景不论是室内或室外,都贴近日常生活,让人一目了然又备感亲切;在此之上,它又吸收了明清木刻版画等传统绘画的精髓,注重空间感的营造,让整幅画看起来远近分明又层次丰富。细腻活泼的景致,让我们一眼看去就被深深吸引,看了又看,不愿意挪开。
《白蛇传》中的室外场景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小青、许仙、法海四人相貌迥异,性格分明。读者能轻松辨认各色人物,还能根据人物的表情变化感受他们的情绪起伏。这组作品在绘画上一改过去人物画的墨守成规的地方,一方面,吸收了古典仕女画雅致精妙的身形动作;另一方面,在五官绘画上参照现代人物,根据人物的性格刻画五官特色,师古而不泥古。
《白蛇传》中的人物形象
连环画是一门继往开来的艺术,也是一门讲究功用的艺术,与广大读者亲近,让不同年龄、身处不同境况的观者易于共情。这体现了连环画的优点之一:与读者亲近。
用中国画讲好中国故事
照“连续性叙事画”这个含义来说,中国连环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洛阳西汉墓壁画《二桃杀三士》是比较完整的早期连环壁画;
东晋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是十分典型的文学与美术相结合的多幅连续叙事画——长卷型连环画;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王希孟的《长江万里图》是主要表现空间现象的长卷型连环画
——这些作品在世界美术史上都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用图说话”讲起来寻常,实则颇显连环画蕴含的功夫。拿《杨志卖刀》来说,本书绘者王弘力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画家,在服饰、器物、地方民俗等诸多方面有丰富的学识。他还是古代文字研究的专家,发表过相关的论文和专著。细看本书的图画,你能从书中的不少细节中找到文物的身影。
《中国文学经典绘本·杨志卖刀》书影
比如,杨志所住房间里的一把壶,可以识别出是一把影青执壶。
《杨志卖刀》内页局部与北宋影青执壶
杨志怀里的宝刀,与明晚期包银鎏金铁装雁翎腰刀极为相似。
《杨志卖刀》内页与明晚期包银鎏金铁装雁翎腰刀
杨志卖刀的集市,熙攘的景象与出现的景物仿佛《清明上河图》中的画面。
《杨志卖刀》内页局部与《清明上河图》局部
《杨志卖刀》来自《水浒传》,讲的是北宋故事,画中的影青执壶正是宋代景德镇湖田窑烧制的温酒器;画中的雁翎刀是宋代冷兵器的代表,相传是南宋军器监制造的一种刀类兵器,因其形如大雁的翎毛而得名;《清明上河图》则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描绘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场景。
翻看这些画面,你在不经意间就会被带回到那时的场景。古人一天的起居饮食,文化风俗……都静静地呈现在画面中。
一幅幅充满戏剧张力的画面,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这也体现了连环画的另一个优点:用画面讲故事。
《中国文学经典绘本》内页图
穿越时空的视觉美
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的出版数量增长很快。有数据表明,从1949年到1962年,全国各家美术出版社共出版了12700余种连环画,发行量达5亿6000多万册(见马克《欢呼连环画的新成就》,《人民日报》1963年12月29日第6版),连环画逐渐由阅读的普及发展为创作的繁荣。
1955年,苏联艺术家马克西莫夫来到中央美术学院创办油画训练班并担任顾问,现实主义美术教育模式传入中国。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自由的环境和市场的繁荣,让多种绘画语言都出现在连环画中。中国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西方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铅笔画等,不同绘画风格、丰富的画面元素在连环画中大放异彩。
《中国文学经典绘本·木兰从军》书影
在这种背景下,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再发现,也带有了新的视野。我们看唐勇力先生的《木兰从军》。书中圆墩墩的马匹、以建筑为框的独特的分割形式、木兰对镜梳妆的场景,都让人觉得虽然故事古朴,但画面既亲切又新颖。
《木兰从军》内页与《女史箴图》局部
《木兰从军》内页局部与汉画像石拓片
而我们往回看北朝民歌《木兰辞》时代的艺术品,东汉时期石刻中的马匹,西汉时画像砖中的建筑、人物,东晋时绘制的《女史箴图》,北齐时的壁画人物,还有唐代描绘魏末晋初竹林七贤的《高逸图》等,诸多元素都融合在《木兰从军》新颖的美感中。这体现了连环画的又一优点:拥有丰富、多元、新颖、穿越时空的视觉美。
重新发现中国的好东西
总结出这些连环画的优点,就可以理解松居直当初为何能笃定地说出“中国的连环画在世界上无可比拟”的话了。
连环画,不仅具备功能性、艺术性,并且也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是国人认识历史,认识自身的一扇窗口,可以称为“中国叙事”的代表之一。这样的好东西,我们自然希望中国孩子可以看到、读到。
《中国文学经典绘本》中“中国文学经典故事”分类
中国的绘本市场很丰富,国外出版的大奖绘本大多会被第一时间引进中国。近年来,中国的原创绘本也逐渐发展,每年出版的中国原创儿童读物品类繁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什么样的图画可以算“中国叙事”呢?
《中国文学经典绘本》中“中国经典名著故事”分类
我们从中国连环画出版发展史上选取名家、具有代表性的连环画作品,并配以适合当下孩子理解的文字,将连环画“绘本化”,打造出这套《中国文学经典绘本》,其中正包含了前面提到的《白蛇传》《杨志卖刀》《木兰从军》。载入新中国美术史的佳作《西厢记》、获“中国连环画十佳作品奖”的《洛神赋》、上海连环画“四大名旦”创作的《三打白骨精》《柳毅传书》等经典作品也包含其中。
《中国文学经典绘本》中“中国民间经典故事”分类
松居直曾说:
了解过去,才能使生活在今天的孩子们懂得生命之可贵,才能使他们和大人一道去勇敢地面对人生,开创未来。
从精神上拿什么喂饱一个中国孩子,这关系到孩子对祖国和自己身份的认同,这种认同跟随其一生,影响深远。不论将来在何地做什么,这种深层的认同会成为其判断、选择、反馈的依据。
所以,孩子在童年时期的阅读,多了一个值得家长思考的角度:给予孩子充足养分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与脚下这片大地的连接。放眼世界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属于自己的好东西。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