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错,下次还敢,惩罚孩子有用吗?
“你们生活中经历过一些过度的惩罚吗?”这个月给我们L5级别的孩子上《绿山墙的安妮》时,我问到这个问题,这节课正需要带孩子去认识“惩罚”。
“有的,不是我,是我同桌。她每次考不好,都要被爸爸用衣架打手板。”一个男孩回忆起来。
“那你觉得她爸爸这样的方式有效吗?”
“她成绩还是不好啊,我觉得是无效的。”男孩嘟囔着。
听到这里,我也是一阵心疼……
你或许觉得这位家长的惩罚太过分了,它涉及到体罚,而多数家庭中的惩罚似乎轻得多:罚抄写、罚孩子不能看电脑/看视频……
很多家长习惯使用这样的惩罚。但是,惩罚真的有效吗?
今天,我们想聊聊这个话题。
成长中随处可见的“惩罚”
在心理学中,「惩罚」是通过给人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消除一个愉快的刺激而使他某种行为减少的方式。仔细回想一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似乎都被这样对待过。
比如,孩子单词没写对,通过罚抄的方式让他强记单词就是一种厌恶刺激;孩子被告知如果没有写完作业就不许吃饭,那么剥夺孩子吃饭的时间就是通过消除他一个愉快刺激的方式让他减少作业拖沓的行为。
但是“罚抄”与“罚不许吃饭”真的是惩罚吗?其实惩罚的定义中有明确要求,惩罚的目的是通过强制其承担不良后果,来防止类似行为再次发生。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通常来讲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惩罚”,孩子也很难因为承受了“惩罚”而意识到错误,或明白该如何修正错误。
我们也都有这种经历,年少时我们可能也被罚抄过课文、诗句、单词,但也未必真正靠抄写记忆住了这些内容,到了考试仍旧会忘得一干二净。没写完作业就不许吃饭的孩子,他或许会因为饥饿而快速写完作业,但这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比如他可能抄袭,作业质量也可能降低。
对孩子自己而言,他也不明白不吃饭与写作业的关联在哪里,当饥饿感来临,他可能最先感受到的是不公平与委屈。
不仅是体罚,惩罚也不是必要的
以体罚最常出现的方式——打屁股举例:2016年,《家庭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给出了答案。该论文的标题为《打屁股及其对孩子的影响:历史争论和最新荟萃分析》(Spanking and Child Outcomes: Old Controversies and New Meta-Analyses),作者们想看看这种古老的做法,是否真的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有效。这项研究共考察了16万余名儿童的数据。研究者们列出了17种不良行为,包括立即反抗、成年后酗酒等。他们发现,被打屁股的孩子,在这17种不良行为中,有13种显著存在。作者表示,打屁股会损害孩子的智商或学习能力,会诱发孩子的攻击性并导致其行为恶化。这项研究也发现打屁股还影响孩子的道德与心理意识,并会衍生出较差的亲子关系。
/图源:APA PsycNet/
如果不体罚,不伤害孩子的身体,用其他形式去惩罚孩子,也不好吗?
在《正面管教》一书中就清晰叙述了孩子面对惩罚的的四个反应:
例如,孩子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场景:打了同学或把同学的东西弄坏了。如果只看到事情结果而贸然采取惩罚的措施,孩子的反应很可能会导向:
大脑研究表明,惩罚会妨碍大脑的最佳发育。一昧在犯错时接受惩罚的孩子,将会:
反思一下:我们实行惩罚的初衷也只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错误,进而避免犯错,规避更多的问题和风险。那么,如果不惩罚,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
答案是肯定的。
让孩子面对自然后果
“有些莽撞”的安妮,在和朋友一起玩的时候,被激将爬上了房顶,她想在上头证明自己胆子大。但不幸的是,她摔了下来,还摔断了腿。
医院里,监护人玛丽拉赶到了病床边。她一改往日批评的神色,一边查看伤势,一边平静地对她说:“安妮,你必须明白,这是你自己的错……好了,安妮,别说了,好好休息吧,我不会生气的。”
“为什么玛丽拉没有再惩罚安妮?”我问孩子们。
“虽然没有被责备,但她接受了‘痛’的教育。”
“已经很痛了,如果再责备,安妮会觉得委屈。”
玛丽拉的做法,其实也遵循了自然后果原则。
自然后果指在没有成人干预的情况下,某一行为自然而然导致的结果。这种方式就是让孩子承受自然后果,吸取教训,无需再进行额外说教、责难和惩罚。自然后果就像人习得经验的过程一样,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意义。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自然的惩罚才会让儿童感到公平和心甘情愿。让孩子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是足够且重要的。
比如针对孩子打了同学或把同学的东西弄坏了的情况,以自然后果法去看待,那么这里孩子需要承担的自然后果将是对方会疼,可能需要看医生;或东西不能再用了,可能孩子将失去友谊。
当然,有时实施自然后果法也有难点。比如已经目睹孩子处于危险中,且后果可能非常严重,这种自然后果可能家长和孩子难以承受,或者自然后果将妨碍到他人的权利时。
就像孩子打了人的情况,如果孩子并不在意他人的疼痛、利益受损。那么该怎么办呢?
陪伴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在《正面管教》一书中也有介绍,如果我们要和孩子一同去解决问题,则需要注意这四个关键词:相关、尊重、合理、有帮助。
这意味着,当孩子做错了事,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或者带着他一起去解决面临的祸事,这时候我们让他做的事需要与此事相关,与他的能力相符,且解决方案合理,在态度上要做到尊重。
当然,学会“关注解决问题”,需要进行刻意训练。
因为当我们遇见问题的时候,我们也会被直觉思维控制,变得会推卸责任或指责孩子。但此时,我们需要训练自己冷静下来,让逻辑思维发挥作用,这样才能想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每个孩子都像一棵树苗,内驱力驱动成长、自然后果带来的经验总结就像一棵树自然长大的过程,而惩罚便像人工修剪。
如果希望一棵小树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参天大树,更少地干预,更多地支持与示范,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犯错中学会解决问题将比「惩罚」更有效。
撰文|大麦
最新课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