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亏损时,我们在想什么?
来源:六禾致谦(ID:liuhe-capital)
“我现在不能弃守,因为已经亏太多了。”
1983年10月中旬,黄豆油仓位正让我焦头烂额的时候,我接到妈妈的电话:“你爸正在医院准备动手术检查癌症。他们说没什么问题,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还是要检查一下。”
隔天手术后,她又打电话来说,癌细胞已经蔓延到我爸爸身体各部分,只剩6个月的时间。医生帮他做了一个大肠终端造口,也要他马上进行放射线化疗。
两个月后我接到爸爸的电话:“你妈不见了。不知道跑哪儿去。她昨晚出去,到现在还没有回家。”后来才知道,我妈妈自杀了。她跳进俄亥俄河,溺水而死。
唯一的好消息是,她根本不晓得我破产了,因此原因不是我。
她寻短见是因为父亲病况严重,就快死了,她无法接受。如果她是因为我才寻短见,我想我也撑不下去了,但他们并不晓得我也是状况凄惨,只是外表看不出来,我们一家还是住在原来的房子,只是没做原本的工作。他们知道我换了工作,但不知晓原因。
那个时候我爸爸住在疗养院,请了一位全职护士照顾。每个周末,我和我弟弟轮流去看望他,我忙前忙后,陪伴着父亲,眼见着他逐渐走向死亡。最后,他在1984年8月过世。
从1983年8月到1984年8月,我赔光所有的钱又负债40万美元,失去了交易所会员、工作、董事席位和执行委员的资格,最后也失去了双亲。我失去所有对我很重要的一切,除了我太太和孩子。那真是非常糟糕的12个月。
说起这些事情,不是想博取各位的同情,而是想借此表达我对亏损本质的重要观察。
我在市场上的亏损,与我个人生活上的损失并不相同;在拉斯维加斯赌输钱,与市场上的亏损也不同,这些损失与我失去双亲不一样,也与我失去交易所董事席位有异。
大家可能都知道,不管你做什么生意,总是会有损失发生。灯泡制造商知道,每300个灯泡中总有2个是坏的。水果经销商知道,每100个苹果里面总会有2个会烂掉。这样的损失不会造成困扰,但若是意料之外的损失甚至是失去平衡,那就严重了。
知道做生意一定会有损失,和在市场上认赔、承认亏损,则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市场上的人通常很难主动(相对于水果贩、灯泡商则是被动地接受)认赔(也就是接受并控制亏损,才不会拖累整个买卖活动)。
这是因为损失总是被看做“失败”,在生活中其他任何领域里都一样,“损失”这个词都带有负面含义。我们往往把损失等同于错误、不好和失败,而将胜利视为正确、良善和成功。
比方说,在学校的考试答错了,就会失分。同样地,我们在市场上亏了钱,也会认为自己做错了才会赔钱。
在《美国传统英语字典》中,“lose”的意思是:(1)因为死亡而被剥夺;(2)未能取胜(即输掉比赛,或者被击败)。我们说“输了”大多是指比赛输了,但不知道怎么搞的,输/赢、对/错,最后也跟赚钱/赔钱混为一谈。
然而参加比赛输了,未必是因为你做错什么,也许只是被击败而已。要是你没参加比赛,只是个旁观者,却还是输了,那你一定是对于比赛结果投注了(或者表达了自己对比赛结果的预测),那么对于这场比赛你也许是赔了钱(或者预测错误),但你并未被击败。
外部损失与内在损失
“损失”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广泛来说,掉了钥匙是失去,游戏或比赛输了也是失去,包括钱、理智、自尊、自我控制、父母、赌注和工作等等,也都可能失去或输掉。
但总而言之,“损失”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内在损失,例如自我控制、尊严、爱、理智;二是外部损失,例如赌注、游戏或比赛、金钱。
外部损失是客观的,内在损失是主观的。也就是说,外部损失并非是主观认定或个人诠释,它是一个客观事实。而内在损失则是根据个人(即主体)经验来界定。
换句话说,要是一项亏损对你、我或任何人来说都一样,这是客观损失。要是这项亏损让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纯粹是个人经验来界定,那就是主观损失。
比方说,每天都有几万人过世,但不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损失”了什么,除了少数亲友和个人相关者。这种损失是内在损失,源自个人经验的感受和反应。它是主观的,而且只能通过个人来经历。
至于,肯塔基输了一场篮球比赛,不管对于球队成员或旁观者来说,都是一个外部的客观事实。
这个客观损失,不会因为你的感受或反应而改变,只能被接受。不过对于球员或观众而言,若将球队的成败跟自己的尊严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外部损失就会被个人感受所取代,于是被内在化。
我们常常把损失、错误、不好、失败看做是同一件事,因此“损失”在日常用语中,被视为负面含义,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在交易市场上,亏损应该被看做是之前说过的坏灯泡或烂苹果,只是业务的一部分,必须淡定处之。
亏损不见得是错误,损失也未必是坏事。就算是一个很好的决策,也可能产生亏损。
同样地,只是根据小道消息做买卖而赚到钱,反倒是件不好的事情,因为你可能因此更加依赖那些不可靠的讯息。
市场亏损应该是外部而客观的损失,一旦你把个人情绪带进去,它才会变成主观损失。自我过度涉入,让你用一种负面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亏损就成为一项失败,是一个不好的事情,是一个错误。
我们的心理因素与自我都有关系,要是你在决策过程中能够排除自我意识作祟,那么你就能开始控制这种因为心理因素造成的亏损。要防止市场亏损转化为内在损失,就要先搞清楚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然后才能避免。
市场亏损转化为内在损失
了解外部亏损转化为内在损失的关键,是要先分辨“事实”和“意见”的细微差别。
根据《美国传统英语字典》的定义,“fact”(事实)是指已获客观证实的事物。而“意见”是一种个人的评估和盘算,意见的对错则取决于是否符合事实,所以,有对、错之分的是“意见”,“事实”没有。
对于业务经营和市场交易来说,用“对”“错”来形容是不合适的,也不该说是“赢”或“输”。进市场做买卖,无关对错或输赢,而是你怎么做决策。
决策是谨慎考虑、求取结论的过程,也就是在几个不同方案之间下判断、做抉择,因为在决策进行的当下,事实还没发生,也不可能发生,必须仰赖日后诸多事件的揭示才会逐渐成形。
因此,决策不是在对与错之间做选择。日后等尘埃落定再回头来看,决策是有优劣之别,但没有所谓的对错。
在交易市场里,只有表达出来的意见才有对错,而市场仓位也只是可以获利和不能获利,仅此而已。但由于前面说过的语意上的混淆,很容易把在市场上赔钱看成是一个错误。
如此一来,你把那个和金钱有关的决策(外部),看做是自己的名誉和尊严(内在)。
这就是自我意识介入交易仓位,开始以个人情绪看待市场,于是亏损也从客观存在变成主观认定,这就不再只是损失一笔金钱而已,而是一种个人的内在损失。
有个市场仓位情绪化的例子是,很多人常常会把赚钱的仓位出清,而赔钱的仓位却死抱不放。这是因为他们把赚钱和赔钱看做是自己智力或自我价值的表现,要是认赔就觉得是自己愚蠢或犯错。这就是混淆了金钱价值和自我价值。
用“对”“错”来形容市场仓位或交易,可分为三种状况:
(3)任何亏损(或成功)都会被内在化。
还记得一天赚24.8万美元时,我是怎么得瑟的吗?“我”为自己和别人赚了那么多钱,“我”好聪明。
我当时并不知道,但那时候“我”所做的就是把市场仓位内在化。
内在亏损五阶段
虽说,把市场亏损和人命死亡做比较,看起来会有点奇怪,通常我们也不会觉得市场亏损等同生死大事,但是经历市场亏损,跟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心理过程竟是惊人地相似。
父亲病危的时候,有位朋友送我一本讨论绝症病人的书,叫《论死亡与临终》,作者是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她采访过200位绝症病人,确立了病人在得知病情之后的五个心理阶段。
我们在很多人面对个人重大不幸事件时,例如配偶或孩子过世时,也都会看到相同的五个阶段。我认为亏损内在化的过程也与此相似。
而本书既是讨论市场交易,就称之为“内在亏损五阶段”。以下扼要介绍每个阶段,并参照我个人在黄豆油交易时的相同特征。
1. 否定
听到自己身罹绝症,病人的即刻反应是:“不,我没有。不可能。”有些病人还会“货比三家”寻求更多医生的诊断,希望找到别的意见来安慰自己,刻意忽略那些和原来一样的诊断,而强调比较乐观的意见。
1983年9月到10月间黄豆油逐步低挫时,我的反应也是如此。那时候我正在赔钱,却一味地否认行情已经反转。
我只是觉得很火大,以为这应该是让我获利千万的好买卖,记得吗?10月时我的亏损已经到了赔掉本钱的地步,但我甚至都不晓得自己是赔了多少。
这就是个人情绪化的否定。要是赚钱,一文一毛你都算得清清楚楚,赔钱却不愿或不敢坐下来算清自己赔掉多少钱,那么你就是在否认亏损。我当时也会去问别的交易员对行情的看法,这也是“货比三家”、病急乱投医。而且,当然,那些看涨的我才听,看跌的就自动忽略。
2. 愤怒
当事情再也否认不了时,代之而起的是生气、或者愤怒、忌妒、怨恨。怒气扩散至四面八方(例如护士、家人、医生、治疗),随机投射到任何情境。我对挫折郁积的怒气,主要就是发泄在家人身上。有一阵子帕特和孩子们看到我像看见瘟神似的。
3.讨价还价
在无法面对现实的第一阶段和怨天尤人的第二阶段后,病人会想要透过某种妥协来推迟必然的结果:“如果上帝决定把我从这个地球带走,而且不愿响应我的愤怒,也许他是要我好好地请求。”
1983年9月,我跟自己约定,只要行情反弹回升到8月底的水平,我就会平仓离场。到了11月,我只求不会赔本就好,希望自己可以回到之前没做黄豆油交易的时候。
4. 抑郁
抑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失调,对之长篇大论恐怕会逾越本书范畴。一般来说,挥之不去的悲伤情绪、疏离自我和亲人、饮食和睡眠习惯的改变、欠缺活力、注意力不集中、优柔寡断和拒绝听从建议等等,都是抑郁的症状。
我当时没去看医生,所以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罹患抑郁症,但1983年那个秋季我的确有许多类似症状。黄豆油仓位让我精疲力竭,睡不着、吃不下,四个星期就瘦了15磅,对过去喜欢的事情全都兴趣缺乏,时时刻刻都觉得非常疲倦,无法专注于工作,更不愿听从那些叫我赶快认赔出场的意见。
5. 接受
最后,病人会屈服于必然的结果。在这个阶段中,沟通比较不依赖语言。库布勒·罗斯指出,“接受”几乎是不带任何感情,只看到屈服和放弃。有些病人会战斗到最后一刻,始终抱持希望,几乎不可能到达接受的阶段。
越是努力躲避必然的死亡,越想去否定它,就越难抵达最后这个阶段,可是谁也躲不掉啊,最后终究还是会到来。
同样地,交易员最后也要面对无法逃避的现实,“接受”亏损,可能是自己“觉醒”了才认赔出场,或者是旁人迫使他不得不出清仓位。
以我的状况来说是后者。如果不是旁人的逼迫,我绝对不会接受,认赔出场。
绝症病人在历经各个阶段时,往往还是会抱着希望。即使是最认命的病人都会盼望着一丝希望,也许是发现新药物或新疗法,或者期待着什么新研究在最后一刻成功。
他们对那些带来希望的医生抱持无限的信心,尽管听到坏消息,还是会从中找寻希望。我和别的交易员交换意见时,往往只注意那些跟我的仓位有关,尤其是有利的讯息。
内在亏损五阶段和市场参与者
市场仓位内在化而出现亏损时,交易员就不知该如何是好(就像绝症患者听到噩耗之后手足无措),然后就会进入内在亏损的五个阶段。
他会否认这是个损失,认为这套交易仍然有利可图,只是还没步上正轨。他会对经纪人生气,对老婆发火,怨天尤人地咒骂市场,然后就开始跟老天爷或者市场讨价还价,只要行情回升不让他赔本,他一定马上平仓离场。
接着,对于赔钱的仓位感到沮丧抑郁。最后,就该认命啦,可能是自己清醒过来,也许是终于听从分析师的建议卖出,或者是保证金催缴员帮他断头强行平仓。
市场参与者并不一定会按照顺序抵达接受阶段,有些人可能在行情短暂回升之际获得缓解,一再地跳回否定阶段。
市场稍见反弹,他就认为行情终于反转了。等到行情再次滑落,他也再度陷于否定,然后感到愤怒,如此循环反复。每次短暂回升,都让他一再重复这些阶段,而在此过程中亏损也越来越大。
就算是仓位仍然赚钱时,交易员或投资人也可能经历这五个阶段。
比方说,市场仓位虽然还是赚钱,但已经赚得没以前多时的情况。这种状况出现时,投资人可能还是念念不忘之前的高价,那时候这个仓位的获利最多。他会否认行情已经结束,当市场屡现卖压时,他的反应是生气、愤怒。
然后他不知道要跟谁讨价还价,发誓说只要行情再回到高点,他一定马上获利了结。接着,他会因为没有及时脱身而感到沮丧抑郁,犹豫迟疑,甚至拖到赚钱的仓位反而出现亏损。
于是乎又回到否定阶段,怨天尤人,等等,陷于恶性循环,导致亏损一再扩大。
我的黄豆油交易就是这样。每次市场反弹,我就松了一口气,以为跌势已经停了。挨过每段下跌之后,我仿佛才刚进入市场,仓位才刚建立,以为自己会从新角度、新标准来检视、判断市场行情。
个别事件与连续过程
从本章前述可知,有些人真的会把外部损失内向化,球员和观众都可能把球赛结果,视之为个人尊严或成败在此一举。
因此把原本应属于外部的损失内化为心理情绪,但要对一场篮球比赛的结果经历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等各个阶段,虽不能说是不可能,但还是比较难以想象。为什么呢?因为球赛是个别事件,有明确的结束。
至于另一种没有明确结束点的活动所造成的损失,要把它从外部转而内向心理化就容易得多。这是因为连续过程中所产生的损失,和任何内在损失一样,没有预定的结束点,因此也就容易内化。
在这个连续过程中,参与者必须不断地做决策,而这些决定都会影响到赚赔。反之,个别事件(如一场足球赛、赌轮盘、21点或其他赌场游戏)都有明确结局,这正是外部损失的特征。
个别事件造成的损失很明确,不能让你任意解读。要是我赌肯塔基篮球队赢球,但它却输掉比赛,那我就是赌输,这是个别事件造成的外部损失,没什么可以用嘴争辩的。或者,我赌轮盘押在黑色21,球落在红色17,那我就是输了,没什么可说的。
交易市场则属于连续过程的范畴,因为市场仓位并未设置预定的结束点。
当然市场每天都有确定的开盘、收盘时间,但市场仓位并不因此而消失,实际上是可以永远持续下去。
尽管市场亏损应该是外部损失,但因为它是个连续过程的结果,也就容易被情绪内化。
在连续过程中,市场仓位没有明确的结束点,既不知何时,也不知道会在什么状况下结束,这种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很容易触发内部损失的五个阶段,意即这个损失会逐渐被个人内化和主观看待,因为在市场中赔钱是个连续过程,没人逼你承认它是个损失。
在这里就只有你和你的钱,而市场则变成一个默不作声的小偷。只要你不认赔出场,你可以自欺欺人地以为那个仓位会赚钱,只是还没步上正轨而已。
那个仓位可能正在赔钱,但你会告诉自己,还没卖掉就不算赔钱,投资股票的人尤其会有这种想法,因为你真的拥有那些股票,又不必应付什么保证金催缴,就更没人逼你承认这是个损失。
……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