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我,考古学教授,曾在巴基斯坦被持枪保护,54岁转型美食博主

我,考古学教授,曾在巴基斯坦被持枪保护,54岁转型美食博主

其他

这是《自拍》第417个口述故事

“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

当54岁的考古学教授张良仁(抖音号:@张良仁教授)决定要做一名美食博主时,他是这么定义自己的。

张良仁搞了几十年考古,访问和发掘过的国家可以绕地球一圈,在他看来,考古学既是打开历史真相的钥匙,也是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入口,但对大众来说,考古学始终藏在高冷神秘的面具背后。

张良仁想打破这个“次元壁”,让更多人看到考古学可爱温暖的内在,他决定从大众喜闻乐见、又能渗透考古学各方面的美食入手,来讲讲“美食考古”。

没想到,老学者头一回当博主,一不小心却成了中国版“孤独的美食家”。

以下是他的讲述。

考古36年,去过的国家绕地球一圈

我是张良仁,今年54岁,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从1987年进入北京大学考古系就读算起,已经搞了36年考古了。不过,我最近被很多年轻朋友认识,是因为一个新身份:美食博主。

一个搞了几十年考古的“老学究”,为什么要去探店当博主?这还得从我的本职工作说起。

因为做美食博主,我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

我从事的主要是中国和欧亚大陆(含中亚)青铜时代考古,访问过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奥地利、英国、日本、韩国等数十个国家,在伊朗和俄罗斯做考古发掘。

2015年、2016年和2018年,我三次去了伊朗。在伊朗,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发掘一座约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土丘。它在伊朗靠近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的一个小镇边上,很高大,很远就能看见。

我们在这个土丘发现了青铜时代一些中亚风格的彩陶,说明伊朗和中亚在很多年前就有文化联系,还发现了土坯,中国的土坯建筑很可能也与伊朗有联系。在这个土丘外面,我们发现了19世纪初仿中国青花瓷的一种陶器,这是一个证据,说明中国的青花瓷曾经销售到了伊朗,而且相当受欢迎,以至于当地的工匠开始仿烧,但他们用沙子玻璃加粘土合成的一种本土材料进行了创新,目的是仿出中国瓷器的釉白和坚硬。

2018年,我在伊朗做考古发掘。

其实,中国历史上很多宗教还有食物都是从伊朗传来的,像我们现在吃的很多东西,胡石榴、开心果、黄瓜,还有马喜欢吃的苜蓿。

伊朗是一个文明古国,第一个跨越亚非欧大陆的国家波斯帝国就诞生于此,古代波斯人很喜欢到处跑做生意或者传教,所以我把波斯称为“丝绸之路的发动机”。

在西安,我们发现过一个波斯人后代的墓葬,里面有块墓志上面,就写着汉文和波斯文。另外,在历史文献记载里,唐代的诗词有很多提及拜火庙,拜火庙就是当时波斯人聚居的区域。还有一个地方叫西市,波斯人就在那里唱歌卖酒。据推测,在唐朝,当时的波斯帝国受到阿拉伯人的攻击,波斯王子带着使团到唐王朝求援,但最终仍战败灭国。王子于是带着使团在长安安顿了下来,生活了数百年。

2018年,我在伊朗作学术交流报告。

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前,伊朗一直是一个非常世俗的社会,首都德黑兰被称为"小巴黎",女性可以穿短裙、烫头发,上大学、进咖啡馆,和法国没什么两样。但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和西方国家关系恶化,经济迅速衰落,社会被规训。现在去伊朗,女生必须穿长裤或长裙、头裹黑布,很多公共场合也不能去,男生也要穿长裤,不能穿拖鞋。

虽然规矩很多,但伊朗其实是个比较安全的国家,偷窃犯罪也比较少,这和大多数人印象中中东/中亚的动荡不安、战火纷飞不太一样。

当然,我在出国考古时也确实有过比较惊险的经历。2017年,我们去巴基斯坦访问,那里恐怖分子猖獗,当地政府专门派人保护,他们持枪开道,一段路一段路接力护送我们的车前行。我有同事在巴基斯坦做发掘,当地政府还要求他们在工地周围垒上战壕,四个角上架着枪,确实比较危险。

2017年我在巴基斯坦访问,和拿着枪保护我们的人合影留念。

疫情前,我还要每年去俄罗斯考古,主要是在俄罗斯和中国新疆接壤的地区。在这里,额尔齐斯河贯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新疆北部,在古代是一条文化通道,马、牛、绵羊和山羊,还有冶金技术,都是通过这里进入中国的。

2019年,我在俄罗斯做考古发掘。

所以说,这些国家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联系,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但做国外考古,有个难题,就是需要比较多的经费,也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于是,我想到通过短视频平台来跟大众讲考古,一方面,让更多人了解考古的意义和价值,争取更多人对这门小众学科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结合美食、文物、旅游这些大众接受度更高的领域,传播有趣的考古知识。

吃到什么,就说它的历史

我之所以选择从美食入手,也是因为我去年读到一本书,很受启发。这本书叫《中国文化中的饮食》,由我导师的导师、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张光直教授主编,对先秦到明清尤其是研究甚少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作了比较全面的展示和解读。

这本书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人在吃喝中,又在吃喝外”,饮食可以渗透考古学的很多方面,食物的加工、烹饪及饮食礼仪,既有历史传承也能反映地域文化。比如,祭祀就是一种特殊的饮食文化,古人用青铜鼎、簋以及部分陶器装盛食物给祖先享用;我们现在吃的很多美食,都与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有关系。

2011年,我在塔吉克斯坦访问,和当地人一起用餐。

其实,饮食考古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只是因为食物容易腐坏,很难在漫长的历史中保存下来,发掘难度很大,以至于相关研究很少。

今年我招了两名研究生专门来做饮食考古,希望能在这个领域填补空缺。而我自己,则面向公众来传播美食考古的知识,希望把考古做成一件有价值又有意思的事情。

说实话,我以前对美食没有太多的研究。

在国外考古的过程中,我也品尝了世界各地的很多美食,比如伊朗的酸奶烤馕、藏红花米饭、羊肉汤,俄罗斯的烤肉串、西伯利亚烤鱼等等。

但作为一个考古学者,我平时的生活其实很简单,搞研究、写论文、上课,家和学校两点一线,活动范围很小,也不怎么交际,吃饭一般都是在家里、学校食堂和小区周边的饭馆解决。

决定做短视频后,我在几个朋友的帮助下组建团队开设了账号,一般在确定选题后,由团队成员先去踩点并撰写脚本,我负责审定其中涉及的专业历史知识、和公众兴趣点的结合,以及出镜探店解说、配音,由团队后期进行剪辑、修改和打磨。

11月15日,我和团队第一次尝试“吃播”。

我们先从南京本地老百姓熟悉的美食开始,一般都是历史比较悠久、群众口碑很好的小摊小店,我会边吃边讲这些食材的起源、食物的做法和历史上的文化礼仪。

比如南京人爱吃鸭,我们就专门做了个“吃鸭”系列,比如南京烤鸭、鸭血粉丝汤、鸭油烧饼、还有最近被电视剧带火的芋泥香酥鸭,视频合集名字叫「鸭生不易」,毕竟“鸭子的一生只够来一次南京”。

这里面就能讲到很多历史知识,比如,鸭油烧饼是怎么来的?烧饼,最早可以追溯到《续汉书》记载的“灵帝好胡饼”,而《旧唐书》记载,当时人们在胡饼里加入馅心和油脂,叫做锅饼,到明清才演变为今天这样的烧饼,后来烧饼传到南京,和南京人最爱的鸭子组成cp,就有了“鸭油烧饼”。

我们专门做了一个“吃鸭”系列视频,这期讲的是鸭油烧饼。

还有一次我去吃转转小火锅,挑战了一回“吃到什么就说它的历史”。看似普通的食材其实都有不少历史典故可讲,比如,油条又叫“油炸桧”,传说是因为百姓对秦桧杀害岳飞父子愤愤不平,临安两个卖早点的摊主把面团捏成秦桧夫妇模样扔进了油锅;豆腐,在宋代叫“小宰羊”“犁祁”,陆游在诗里就提到过;腐竹,在唐朝就出现了,《本草纲目》里就记载过做法;方便面,十八世纪我国书法家易秉绶在阴差阳错之间,发明了它的前身“伊府面”……

吃火锅挑战“吃到什么说它的历史”。

别看我在视频里吃得很开心,说起历史也是信手拈来,但其实做博主,比我想象的要难得多。

实话实话,我这个人是不适合做短视频的,做短视频需要有表演天赋,要表情丰富、感情细腻,还要有演讲才能,这些我都没有,而且我普通话也不是很标准,声音还有些浑浊。

搞了这么多年考古,我习惯了面对土、面对书、面对文物,但要面对镜头,还是很紧张,一紧张,就容易忘词、语无伦次。第一次出去探店,本来是要拍我边吃馄饨边讲历史,但吃着吃着我就把台词忘了,要么就是和画面衔接不上,后来因为效果达不到预期,这个视频没有放出来。

但既然决定要做,还是要尽量去克服这些困难。

于是,我专门请了一位播音员来帮我纠正发音和吐字,改善语调和语言节奏,暑假期间,我每天都要读一首唐诗,把“黑化肥会挥发”挂在嘴边。到后来进入正式拍摄阶段,我感觉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确实提升了不少。

中国版“孤独的美食家”

做美食博主,也给我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我才发现原来自己生活的城市还挺可爱,有这么多好吃的,做着做着感觉还挺有意思的,在学识方面也不断有新的发现和认知。

比如,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挺能吃辣的,国内湖南、陕西和国外墨西哥、越南、泰国等地的辣椒,我吃起来都不在话下,但有一次我们南京以辣著称的面馆,我真是被打败了。

据说这家店的老板专门收集全国各地的辣椒,还分了微辣、微中辣、中辣等各种级别。我本来想挑战最辣的,但这种辣度吃之前还要签免责协议,很少有人挑战,面馆后来就不做了。于是我挑战了中辣,结果吃了几口就放弃了。因为不想浪费面,我还打包带回家用清水冲了两遍再吃,没想到还是辣得不行,真是刷新了我对辣的认知。

我在南京一家面馆挑战吃辣,辣得满头大汗。

我也没想到,我这个“老学究”的形象和短视频的语言节奏放在一起,加上历史知识干货与小众美食的结合,反而产生了很奇妙的化学反应。

可能是因为我戴个鸭舌帽、背个大书包穿街走巷觅食的形象,和吃东西时能讲那么多奇奇怪怪的知识点,很有反差感,网友们说我是 “中国版‘孤独的美食家’”,还有人说我的视频有一种治愈感,很有生活气息。

粉丝们觉得我是中国版“孤独的美食家”。

我的粉丝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大学生,还有一些对考古感兴趣的年轻人,他们说把我的视频当“下饭视频”,也会给我提供哪些美食小店值得一探的线索,还有很多人问我,能不能考我的研究生,或者怎么才能学考古。

不少年轻人在评论里说,想考我的研究生。

这些年,《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热播,历史考古学科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欢。但我不得不给年轻人们泼一盆冷水,真正做考古研究和对考古感兴趣,是两码事,如果耐不住寂寞,是无法在这个行业坚持下去的。

我当初也不是自愿学考古的,1987年高考时我报的是北大国际金融专业,但因分数不够被调剂到考古,很多年面对艰涩而枯燥的历史资料都挺头疼的,直到后来读博接触到大量世界各地的史料,到全世界去做田野调查和发掘,才逐渐品味到这门学科的乐趣。慢慢地我才确定,我喜欢"挖土”,去人迹罕至的地方探险,在沾着泥土尘埃的一手资料里寻找线索,触摸历史。

现在,我看似在做一件全新的事情,但其实,也是从各种各样的食物里,去探究它们与历史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被好奇心驱使的。

但是我身边的人,包括很多同事朋友,一开始对我做短视频都挺意外的,因为他们了解我,知道我不擅长表达。但他们都很赞同我的理念,就是学者不应该只是获得知识、生产知识,还应该与社会公众分享知识。我的妻子和女儿也很支持我,觉得我现在说话风格变了,人也活泼可爱了很多。

在学校我也有了不少粉丝,有好几次被学生认出来,主动来要合影,我感觉还挺有压力,毕竟我的初衷只是传播知识、快乐挖土,不想当“明星”。

我在给学生们上课。

现在很多大学教授通过短视频做知识科普,包括我们考古界也早就有人在做,这其实并不稀奇,而且我觉得也是件好事。

平时我们上课或者做讲座,只有本校学生可以听到,传播范围很小,其实比较可惜。做短视频,可以将知识传播最大化,分享给更多人,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渠道。我的一些研究生为了做国外考古去学法语、俄语或者德语,也是经常在线上听课,时间更灵活,效率也更高。

所以,我也更加坚定要把美食考古这件事做下去。现在,我们先从我生活的城市南京开始探索,以后也会把足迹扩大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我是做国外考古的,以后有机会去到国外访问发掘,肯定也会把当地的美食和历史通过视频分享给大家。

另外,我对于短视频考古、科普,也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除了美食探店,我们还可以去探访博物馆、遗址,拍视频讲历史,用更多公众喜欢的方式来打开“考古”这扇大门。

*本文由张良仁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本人授权提供。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张良仁 | 口述

橙   子 | 撰文

猫   基 | 编辑

-THE  END-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17个口述故事

欢迎打开抖音,关注“张良仁教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巴基斯坦官宣采购中国隐形战斗机后,西方这么说夏婳:两情难相知(十一)敏感时刻,印度为何向巴基斯坦开火?15华人到外州种草,200/天包吃住!结果太惨:睡水沟边 没日没夜干活 持枪保安看守,收走手机车匙,没法逃…一个人,从伊朗到巴基斯坦世界乱了!拜登下令空袭叙利亚,印军向巴基斯坦开火!巴以冲突还在持续!战火要爆发?神奇!美食博主做梦吃"另类"麦当劳:醒来真的去买了!味道...对话南大教授张良仁:“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突发!印度军队向巴基斯坦开火!黄金、原油直线拉升“重大突破!”巴基斯坦进行试射伦敦地铁站免费提供意面?宝子们放心冲!英国全国再涨工资!英区Tinder开通朋友牵线服务!伦敦地铁司机广播声援巴勒斯坦被停职!巴基斯坦突发!已致8死26伤导弹都射到巴基斯坦了,伊朗这是杀疯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与巴基斯坦有关部门共同推进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产业合作路径研究红色日记 当老师 2.16-28北京60岁大叔娶26岁巴基斯坦媳妇, 上午见面, 下午结婚, 感觉像做梦新西兰考古学家重返热门旅游小镇,发现120年前的华人生活用品!只有疯子和考古学家才敢在加沙的大街上奔跑印度向巴基斯坦开火!还嫌世界不够乱?接招?印度研发“多层反导体系”,巴基斯坦直接试射新型核导弹日本“彼岸”两“清明”这才是印度空军最大的心腹大患,不是中国,更不是巴基斯坦!《崔哥每日联播》| 联合国近东救济处:巴基斯坦难民的“美金大餐”人生多有不如意这个美食博主我不当了!被粉丝反向安利的面食做法,让我看看有多好吃大嫂杨绒花(上)巴基斯坦突发!“14名士兵死亡”有关人民币,巴基斯坦宣布启动逾百万阿国难民遭巴基斯坦驱逐出境,面临严重人道危机巴基斯坦重大决定,影响整个中东,对中国为最大受益国之一!突发!印度军队向巴基斯坦开火!考古学家发现非常罕见、刻有诗篇86篇的古代碑文巴基斯坦一信徒家庭被控亵渎罪而分散避难美食博主都在用的松鲜鲜!完美代替鸡精的健康调味品,自然鲜味,炒菜炖汤煮面都可以用!李零:考古学是一部人类自我认识的历史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