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关注我,加★星标★
孩子在家长的强制下形成的自律更多时候是一种对权威的顺从,一旦脱离权威的束缚便会不受控制。
真正的自律不是行于表面的,而是发自孩子内心的自我规律。01
前段时间疫情管控,不方便每天回家,为了方便照料,同事只好将儿子带到单位“驻扎”。
小男孩刚满7岁,是个小胖墩,肉嘟嘟的小模样很可爱,大家纷纷拿“库存”的零食分给他。晚饭时,为了表示对他的喜爱,大家又外卖叫了鸡腿、爆米花。然而,小家伙又一本正经地拒绝了:“谢谢阿姨,我要减肥,不能吃这些东西。”再次引得阿姨们一阵狂赞,大叹:现在的孩子太牛了,连“自律”都将我们这些老阿姨拍打在沙滩上。养出一个自律的孩子,无论是学习,还是成长,都是一件值得羡慕的好事。然而,这么小的孩子,就能自我克制到如此程度,是真的吗?在接下来的几天相处中,我发现孩子并不如他表现出来的那样自律。但凡妈妈在场时,他是“肉食勿近,零食不爱”的样子,写作业也是一副“沉思者”的小模样,就是把手机摆在他面前,播着孩子都喜欢的奥特曼,他都不会看一眼。然而,当妈妈走出了他的“安全距离”之后,他似乎变成了另一个孩子。写作业时,更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孩子”,磨磨蹭蹭大半个小时,也不见得能写几个字。神奇的是,在他身体里似乎安装了某种小马达,能够感应到妈妈“即将到达战场”,并在妈妈到达之前,变身为那个乖巧自律的小可爱 。有一次我在食堂用餐完洗碗时问他,是不是真的想减肥?“我想减肥,但也想吃肉和零食,可妈妈说,每次多吃一块肉,发现吃零食,就少吃一顿饭。”
仔细观察了孩子妈前妈后的强烈对比,发现小家伙也许是真的被妈妈言出必行的惩罚过,所以才成了妈妈眼前“强自律”,眼后“大放纵”的“双面人”。
才7岁的孩子,很显然,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才是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在父母严苛的管教下,他们表现出来的自律,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对父母的迎合,对权威的顺从。至于什么是自律、为什么要自律,充其量只是一知半解。
02
被逼出来的“自控”
不过是自律的假像
浙江桐乡的一位妈妈,想看看孩子在家的情况,打开了监控后,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一只蜘蛛侠正端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时而手舞足蹈,时而上窜下跳。原来,孩子一直心心念念想穿这套衣服,但由于天太热,妈妈不让他穿,见爸爸妈妈都不在家,便拿出秀一秀。湖南的一位妈妈也是无意打开家里的监控,想看看女儿有没有认真写作业。不料,正巧看到女儿在家里展示“轻功”绝技,从地上到沙发,从沙发到地上,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个才上幼儿园的小家伙,前一秒正在沙发上休闲的吃着零食、看着电视。后一秒听到电梯声后,便动作流畅的将茶几上的零食收拾干净,关掉电视,并不忘打开电扇给电视降温。最后,才跑回房间,假装刚睡醒起来迎接买东西回来的妈妈。要不是家里有监控,家长或许永远不知道,孩子的“演技”如此之好,更未曾想到最小的“演员”,原来正在上幼儿园。被严厉管教或者惩罚的孩子,会有4R反应,分别是愤恨(Resentment)、报复(Revenge)、反叛(Rebellion)和退缩(Retreat)。
父母用权威与强势,帮孩子发出来的“克制”,并不能真正衍生出孩子的自控和自律。充其量只是孩子畏惧父母的强大,迫使自己尊重父母的安排,而非内心真正的、良性的克制自我。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小学、中学成绩不错,到了高中、大学便判若两人。
就是因为小时候有父母在身边盯着,他不得不克制自己,稍微大一点离开了父母的他律,自律又没有建立起来,原本没有“撒过欢的儿”一一死灰复燃。他律短期有用,但只能暂时限制孩子的行为,如何激发孩子内在的主动自律,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03
被压抑的需求,不会无端消失
日本作家太宰治半自传式小说《人间失格》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叶藏的爸爸要出差了,将孩子们叫到客厅里,问他们想要什么礼物,与此同时,爸爸拿出笔记本,准备一一记下。从小到大,叶藏都喜欢书,家里人都知道,当时,哥哥还热情地帮弟弟提出要书。然而,以叶藏的经验判断,爸爸一直都不喜欢这个回答。所以,夜深人静,等到大家都睡了之后,叶藏悄悄翻出爸爸的记事本,将“书”改成了爸爸喜欢的礼物“狮子舞”。但由此,叶藏也学会了克制自己,哪怕再想要的东西,只要爸爸不喜欢、不允许,他便将其藏在心里。其实,叶藏的原型,就是太宰治自己。在完成这部小说后,他便投湖自尽了。不难想象,一个长期被迫克制的孩子,心里是怎样的纠结和内耗。内在的渴望与外在的克制,一冷一热,在日复一日中,消耗着孩子的内在自我认知,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儿童时期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或者家长满足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便会影响孩子成长后的思维模式和人格发展。一个相信自己能够拥有、值得拥有的人,才会完全地悦纳自己。当他想要某样东西的时候,可以勇敢地去追求;当他不想要的时候,也可以果断拒绝。欲望和需求一旦产生,是不会凭空消失的。越压抑,心便越沉重。04
真正的自律,是“逼”不出来的
“妈妈,我想再吃一块巧克力。”
“不行,你已经吃了三块,要成小胖子了。”
“爸爸,我想再玩一会儿手机。”
“不行,玩物丧志,快去写作业。”
“妈妈,我不想写作业了。”
“不行,你不写,留着我帮你写吗,你看看你的考试成绩,又落下了几名。”
手机游戏玩多了,的确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智,但是,父母是否有考虑过背后的原因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真正的自律、自控,来自于他内心的底气,坚信自己配拥有,相信自己能做到。比起一味地劝说孩子自律,父母更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到他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然后引导他管理时间、树立规则意识。难能可贵的是,他并非只是口头上要求孩子做到坚持,而是选择了每天和孩子一起跑,无雨无阻。如今,这个孩子已经能在中考1000米体测中轻松跑出满分。
在没有逼迫的情况下, 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做好一件事。而且得益于父亲这个榜样的陪伴,他注定能越来越优秀。希望孩子管住嘴,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迈开腿,不要让孩子体会到孤军奋战,身后无人的无助。
希望孩子修身养心,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让孩子看得到努力的结果,不要让孩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孩子想要的东西,不妨让他试试,只有真正体验过,才能明白如何去对待。一个人的自控力,不可能是仅仅一句大道理、一些严厉的管教,就能获得的。慷慨的给予孩子爱,才能滋润孩子的内心和激发孩子真正的自律。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
欢迎大家收看和关注,也请点在看和转发支持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