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学渣父亲家长会发言火上热搜,清一色的点赞背后,我看到无数中国父母的“无奈”...

学渣父亲家长会发言火上热搜,清一色的点赞背后,我看到无数中国父母的“无奈”...

育儿

前两天,一位父亲在家长会上的发言视频冲上了热搜。


“我的儿子是学渣,但我依然相信他会有美好的未来。”


图源:网络


作为一名爱着孩子的父亲,儿子是学渣的事实,他承认;


而作为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他给出了相信儿子的理由:


“我的儿子心理特别强大,学习成绩这么差,依然能吃能喝能玩能睡……”


一番话看似玩笑,却满是对孩子的包容和爱意。


我不知道,孩子将来会不会成为通俗意义上的国家栋梁,但我原因相信他爸爸的话,他会越来越好,他会有美好的未来。


不为别的,就因为他有个这样的好爸爸。


这位父亲的观点和做法,让我想起了最近在看的一本书——《看见孩子》


这是最近二宝幼儿园家长读书活动,老师和家长共读的一本育儿书。2022年《纽约时报》畅销书No.1。


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贝姬·肯尼迪博士,她在书中不仅分享了10个育儿准则,还通过40多个案例,手把手教家长应对一系列具体的教养难题,包括孩子乱发脾气、二胎矛盾、撒谎、缺乏自信、畏难、害羞等等。


这位父亲的言行体现了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育儿原则:“善意养育”“心理韧性比快乐更重要”


看起来好像平平无奇、听过无数遍的大道理,但读进去了后才发现,它们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代父母面对的无数育儿问题。


这可能是成绩至上的当下,很多人还相信这个“学渣”孩子会越来越好的原因;可能也是学渣父亲收获无数、清一色点赞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应该如此,但大多数父母真的做不到。



善意养育


“善意养育”这个概念,从字面上去看,很多人只能get到一半的意思:父母养育孩子时要充满爱心和善意。

但实际上,这一半也是不完整的。

在我看来,与其说“善意养育”是对父母提出的要求,不如说它是需要父母去认同的一种“客观状态”,是亲子关系的底层逻辑——

父母和孩子的本心都是好的。


即使父母因为孩子犯错而责骂了他们,父母的本心其实是好的;
即使孩子撒谎欺骗了父母,孩子的本心也是好的。

把孩子与问题“切割”

作为父母内观自己,我们当然知道自己的本心是好的。

难点在于,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会忍不住产生挫败感和愤怒情绪,下意识地认为孩子是故意的,然后在大吼大叫之后,迎来一波亲子关系的崩塌。

比如,当自家娃跟不上班里的学习节奏时,我们一定会觉得:“他平时聪明着呢,为什么就是不努力!”

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时,我们脑子里的声音一定是:“作业也能忘??每天都在学校瞎混什么?”

还有,当孩子把全是红×的试卷交到我们手里时,完了,“世界大战”就此爆发……


贝姬博士因此给出建议:一定要把人(孩子)与他们的错误行为区分开来。

“把人本身与他们做的事区分开来,是引发深刻改变,同时又不影响亲子感情的关键。”

孩子是故意做错题目的吗?他们谎报成绩是故意耍心眼吗?

当然不是。

做错题目只能代表他们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谎报成绩则是因为他们害怕坏成绩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所以,比起责骂,父母更应该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同理,一个孩子也必然不是故意成为“学渣”的,孩子的本心是好的,他们有能力做得更好,只是暂时遇到了问题。


用善意回应孩子的内心世界

好,“父母和孩子的本心都是好的”,道理懂了,但为什么还是忍不住对娃发火?

我觉得,这是因为道理的背后还有道理,等待我们去深入挖掘。

首先,我们要知道,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大脑天然存在消极偏见,所以我们也天然更在意孩子身上的消极面

所以,遇到问题忍不住发火是正常的,我们可以这样“劝劝”自己:

“我的本心是好的,400万年的进化本能让我愤怒,但愤怒不会帮助孩子。为了改善亲子关系,我要战胜自己的本能。”

其次,我们都会被自己的童年经历塑造。我们在父母的批评中长大,自然难以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先去理解孩子。

童年时期,人的大脑会做一件事情——收集数据。

做什么事情能够收获养育者和周围人的爱、理解和关注?什么情况下又会被周边拒绝、惩罚和冷落?

我们会下意识地将数据分类整理,最后形成趋利避害的“脑回路”——那些被批评的行为是坏的,做出类似行为的孩子,就是坏孩子。

没有人告诉我们,那些不是真的“坏”,而是身陷困境时,不知所措的自我。

有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我们每个人小时候可能都经历过——打碎家里的物品。

一个孩子不小心摔了杯子,家长气到不行:你可太笨了!什么都干不好!

类似的责备,会让我们在再次犯错(打碎物品)时质疑自己;
成年之后,我们在固定的脑回路的驱使下,自我挣扎;
有了孩子之后,我们会用同样的脑回路(责备错误行为)对待孩子;
孩子在我们的批评责备下形成同样的脑回路……

贝姬博士将这种情形称为“家庭关系模式代际循环”

想要跳出这种模式,我们可以试试这样想:
陷入循环不是我们的错,但作为如今的“家庭主理人”,父母有必要为了孩子、为了更融洽的亲子关系打破这种负能量循环

然后这样做:

首先告诉自己,我的本心是好的,我能够战胜百万年的人类本能,承担几代人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扛住“没忍住吼了孩子”的挫败感,控制住愤怒;

然后提醒自己,我们还需要让孩子知道他的本心是好的——
错误的行为不会让他变坏,内心的挣扎也不会让他变坏,他依然可爱、有价值,可以解决问题、战胜困难。


就像那位坦言儿子是学渣的父亲一样,只要我们认为孩子可以,他就真的可以。

这不是空泛的“漂亮话”,因为父母的信念会为孩子指明道路,提供正确的引领。

这样正确的引领,会让孩子感到安全、安心,亦能锤炼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比快乐更重要


父亲认为“即使儿子是学渣也会有美好未来”,底气源自哪里?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孩子表现出了“心理强大”。

我认为,说一个孩子心理强大,其实就是说他的心理韧性强,会自己调节压力和负面情绪。

“心理韧性”,即一个人在体验各种情绪时保持自我的能力,相关概念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

今天,我会结合贝姬博士的观点,讲一讲快乐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快乐不能作为养育孩子的终极目标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比如希望他们过得快乐。

但贝姬博士却在书中表示,自己不确定“最好的东西”就是“快乐”。

看到这,同学们可能深有同感,还能迅速给出原因:

是啊,现在孩子因为吃喝玩乐得到的快乐,都是“傻乐呵”,未来怎么办?还是得好好学习!


不过,贝姬博士给出的原因却与我们的想法大不相同。

她说:

“与其说是(家长想让孩子)快乐,不如说是逃避恐惧和痛苦。如果我们过分关注快乐,就会忽视孩子在生活中注定会产生的其他所有情绪。”

也就是说,过度强调快乐,会让孩子失去对其他情绪的应对能力

甚至可以这样说:家长越想让孩子快乐,孩子长大就越容易焦虑。

因为,如果以快乐为目标,很多家长会因此“走偏”,习惯代替孩子做事,忽略了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想让孩子少一些失望,就会忍不住出手帮他们远离负面感受,就像一名“情绪警察”,时刻帮助孩子避免不高兴,却没有教他们如何应对不高兴。

长期影响下,孩子会形成怎样的脑回路呢?

“不高兴不好,不应该不高兴,我无法忍受不高兴。”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尤其在孩子成年之后,他们必须自己应对生活中的各种痛苦。

很多成年人为什么显得那么脆弱?

就是因为他们对痛苦的应对经验不足——在发现自己无法迅速摆脱痛苦、快乐起来之后,他们会陷入焦虑,从而引发更多痛苦的情绪……

心理韧性>快乐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把人想象成一个大罐子,里面一共有两类情绪:快乐的,痛苦的。

它们此消彼长,而痛苦的情绪往往更强烈,更容易“抢占地盘”。

很多父母希望快乐可以帮孩子战胜痛苦,但他们不知道,一种情绪没有办法真正打败另一种情绪。

而真正让孩子“心理强大”的,其实是他们看待困难和烦恼的方式,是他们面对失望、沮丧、悲伤等负面情绪时,产生的想法。

面对种种“不高兴”,孩子更应该学会这样去想:

“不高兴很正常,而且是学习的机会。”
“我不怕不高兴,因为我从小就学会了忍受不高兴。”

孩子能够“处理”的负面情绪越多,给快乐留下的空间才会越大。


想让孩子获得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又该怎么做?

父母首先需要学会“忍受孩子的不高兴”。
(怎样帮助孩子强化心理韧性?更多详细做法可以看这篇文章→温柔以待vs打压教育,哪种孩子长大之后更坚强?

父母是孩子心理韧性的缔造者,我们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包容越多,孩子能掌控的情绪就越多,心理韧性才会越强。

强大的心理韧性帮孩子走出压力、失败、错误和逆境之后,“快乐”才有存在的空间。

贝姬博士在这部分有一段精妙的总结:

“如果我们学到的是只有心想事成、天天快乐,我们才能感到自在,那么迎接我们的就必将是现实的铁拳。”

所以还是那句话,快乐不是养育孩子的终极目标,学习成绩更不是(多少优等生接受不了现实的参差而选择轻生),心理韧性才是父母在养育孩子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最后,我想聊聊这位父亲的另一个说法——“虽然我的孩子是学渣,但我依然相信,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国之栋梁”。

图源:网络


很多人对他的说法表示怀疑:学渣真的能成为国之栋梁吗?


我觉得这要从两个方向去看。


其一,他认为孩子可以“学渣成栋梁”,不是在宣布既定事实,而是在表达一种期许。


《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国之栋梁,无疑是“取乎其上”的高目标,为孩子定下高目标,用正确的方法正向引导,最后“得乎其中”,要比斩钉截铁地宣布一个孩子不可能成为栋梁,然后“无所得矣”好得多。


其二,我认为,普通人也可以是“国之栋梁”。


如果把“国之栋梁”定义为那些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比如钱学森、袁隆平等科学家,那学渣们一定没戏(学霸也不一定有戏)。


但我认为,国之栋梁的定义并没有这样狭隘。


能在生活中肩负责任的,都可以是国之栋梁。


医护人员、教师,没有他们做好本职工作,国民的健康和教育事业就失去了保障;军人、警察、消防员,没有他们的付出,国家的安定又从何谈起?


就算不从事特殊职业,我们每个努力生活的普通人,也都为国家做出了无形的贡献。


就像廖仲恺在《消费合作社概论》中写的那样:“故工人与一般消费者,实为经济之栋梁,缺一则不立。”


电影《垫底辣妹》截图

说这些,不是因为我想强行上什么价值。


我只是想说,很大概率,无论学霸还是学渣,孩子长大之后都会成为一个普通人。


之前看日本版的《人生七年》(纪录片,展现13个1985年出生的孩子的人生,每7年采访一次),我感触很深。


片中有立志进入出版社却成了餐厅营养师的女孩,有梦想当检察官结果去咖啡店打工的男孩,有乡下的底层青年,有离婚的单亲妈妈……


这些孩子,有人曾经是样样全能的“别人家”学霸,有人是7岁就每天玩两小时电子游戏的学渣。


他们每一个都曾有过大大的梦想,但最后都成为了普通的人,过着最平凡的生活。


所以,学渣还是学霸,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对着学习成绩这样的“表象”大发雷霆,不如想办法让孩成为一个心理韧性强的人。


毕竟“生活关关难过”,让孩子拥有闯关的能力,才是走向幸福的最可靠途径。


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贝姬·肯尼迪:《看见孩子:洞察、共情与联结》.2023-06‍‍‍‍


川妈说说

我还想简单聊一下,贝姬博士10条育儿准则中的第2条“真相不唯一”。看懂这条准则,我一下子读懂了很多亲子冲突和矛盾。很多时候,我们过于执着“唯一的正确”,老想说服孩子,“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如此不会说服孩子,只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没有被看见、被听见,进而产生愤怒。因为孩子觉得我们拒绝承认和接受他们的存在和价值。

我们如果明白沟通的本质不是达成共识,而是理解,接受“真相不唯一”,我们更有可能读、共情他们,和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真相不唯一”这条准则还适用于夫妻、婆媳、工作等等情境,显著改善关系

推荐阅读

一大群孩子正在从朋友圈消失,背后真正原因扎心了...

事实证明:长大后最有出息的孩子,在班级往往是这个排名

温柔以待vs打压教育,哪种孩子长大之后更坚强?

家有不扫兴的父母,是什么体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女生“造谣自己被性侵、诬陷老板X骚扰”火上热搜,网友:看不懂但很震撼...“恭喜我的学渣儿子”,青岛爸爸家长会发言火了:父母迈不过这道坎,孩子学习再好也没用“谁弄我孩子我弄谁!”预制菜进校园登上热搜,背后的真相越挖越心凉……一百五十二 病休10岁上大学、16岁读博,一个神童坠落轨迹,藏着多少中国父母的教育通病家长会上“学渣”的爸爸“霸气”发言,为何上热搜?恭喜我的学渣儿子”,青岛爸爸一段发言火了:父母迈不过这道坎,孩子学习再好也没用一百五十一 拜年“义乳女团”上热搜,人们不只看到她们的飒微信占100G内存上热搜,清理教程来了!华为“演唱会”火上热搜,他们到底是怎么搞好音乐这件事的?​“不要成为除了工作没有生活的人!”词条冲上热搜,刺痛了无数成年人…这回哈尔滨频上热搜,背后没有炒作,但确实有高人!“260斤偏瘦娇妻”冲上热搜,畸形审美的背后细思极恐:为博流量无底线?我们征集了几千封“美好回音”,看到无数普通人的善意共振赵露思魔鬼身材火上热搜,大方公开瘦身秘诀,「经期减肥法」圈粉无数青岛爸爸一段发言火了:​“恭喜我的学渣儿子”几十元的军大衣火上热搜,网友:性价比之王!火上热搜,唱衰德国留学?我为德国留学正名!“30公斤女友”事件登上热搜,极端细节的背后,暴露了多少人的扭曲心理…“离开编制后父母觉得天塌了”上热搜,追梦的中年人需要社会支持《爸爸去哪儿》10年后,14岁王诗龄火上热搜:三流父母砸钱,二流父母放养,一流父母……“恭喜我的学渣儿子”,青岛爸爸一段发言火了:父母迈不过这道坎,孩子学习再好也没用第十一章第二节 金融资本和货币政策唯老是尊——中国养老现状及探讨(二)刘亦菲大尺度“美乳照”火上热搜!网友惊呆:她穿再暴露,我都不觉得艳俗!青岛爸爸一段发言火了:​“恭喜我的学渣儿子”!高校“半只鸡米线”火上热搜,网友:能去你们学校蹭饭吗白百何新剧穿搭火上热搜!衬衫+蕾丝背心,高领衫+西装,这两套太太太好看了!气!!读莎翁剧本的联想一条旗袍把明星送上热搜,背后的设计师藏不住了:不愧是中国高定第一人!25岁中以混血女孩被绑架后,她母亲的道德绑架惹怒了无数中国人“四天工作制”上热搜,背后的期待是什么69岁赵雅芝被骂上热搜,背后原因曝光:原来,我们都被骗了!最近“微短剧”爆火的背后,我看到了可怕的穷人陷阱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