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大多数中国人在瞎忙
前几天,我乘坐飞机回到了北京。飞机还未停稳,人们纷纷拿出手机,开始忙碌地打电话和发送消息。
我坐在一位女士后面,她听上去像是一家著名体育用品公司的高管,但她的脾气却让我大吃一惊。她好像把飞机机舱当成了自己的办公室,不停地斥责着下属,同时急不可耐地宣称自己即将到达目的地。
飞机最终停在遥远的机位,等待摆渡车的时间有些长。
这位女士开始发火,高声责备空乘人员,声称自己的事情被耽误了,还表示要向航空公司投诉。我试图劝解了几句,但她只是怒视着我,最终止住了怒火。
事实上,我内心也对她表示同情,因为我也有一个预约等着我。但我认为,对空乘人员发火既不礼貌,也没什么用处。更重要的是,这只会增加噪音,让人更加烦躁。
我曾阅读过一本德国作者写的书,名为《速度病毒》。后来,它被翻译成中文并改名为《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快》。
这本书没有完全否定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而是揭示了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加速的事实,努力让读者看到生活变快的优点和缺点。
无人可以否认生活正在加速。回顾前几代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我们完全不同,与大自然的规律息息相关。他们的作息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当时并没有闹钟,人们根据"鸡叫头遍"来起床。太阳下山就意味着休息时间的开始。如果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就会感到疲惫和不适。
这种慢节奏不会影响万物生长,庄稼不会因人们的着急而更快成熟,鸡鸭也不会多产几个蛋。因此,那个时代的人们过着缓慢的生活。据说,当天气不好时,没有人会外出。
不久前,一位著名的管理学教授去了不丹度假,他拍摄了一些照片,写了一些文章,鼓励人们放慢生活节奏。
他的照片展现了宽阔的酒店、远离城市的山野,以及宁静的景象,这些画面都充满了宜人的宁静感。我仿佛记起了童年的家乡,那里有山川、水流、马匹和鱼。
在那个时候,我们不需要去不丹寻找心灵的滋养。只需要坐在家里,等待雨水过后,就可以闻到泥土的芬芳。
然而,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悠闲但贫困。如今,大自然的感觉在我们身边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的都市。
从早忙到晚,我们的钱包变得鼓了起来。于是,我们开始向往不丹,仿佛那里是人间仙境。我们开始怀念缓慢和宁静的生活。
我不禁思考:如果有机会,不丹人会愿意继续在山野中生活吗?还是会愿意来中国与我们一同奔忙呢?
如今,我们已经变得擅长自己忙碌了,不分上下。前几天,因为一次会议,我一大早就启程前往,接我去的是一位已经晋升为处长的朋友。
她住在北京五环外,早上6点多就出门,赶在早高峰前把我接到他们位于东二环的总部。会议一直进行到晚上近20点,但她仍然不能离开,必须继续处理工作。第二天早上6点多,她再次准时来接我参加会议。
这并不是个别情况。许多公司的高管、处长们都过着无休止的生活。每天都在工作,没有正常的节假日,法定休息只是一种名义而已。
我想,他们并不是不想放慢节奏,只是慢下来就可能被老板说:“以后好好休息吧,不要再来上班了。”
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更加不幸。前几天,我和一个农村出生的媒体朋友聊天,他提到了留守儿童的境况。
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有些孩子变得冷漠。在他的家乡,男人们都外出打工,只留下女人和老人支撑家庭。
他给我讲了一个笑话:
大约二十年前,一位官员来到农村调查精神文明建设,他问农民:“你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农民不明白他的问题。
随行的领导解释说:“他问你们工作之后,做些什么快乐的事情?”农民回答道:“嗯……”(此处省略不表,你懂的)
官员没有听明白。随行的领导尴尬地对官员解释说:“这是俚语,意思是男女之事。”
官员仍然不甘心,友善地问道:“还有其他的精神文明活动吗?”
农民思考了一会儿,然后说:“……再……”(此处再次省略)
有机会“再省略”一次,对那一代的农民来说是一种幸福。然而,如今,有多少农民能够留在家里,白天种地,晚上享受精神文明活动呢?他们被迫离乡背井,到外地打工赚钱。
虽然他们没有城市户口,但一旦进城,他们也需要遵循产业工人的时间观念,按照规定的时间工作。他们一天工作一天,每周工作七天。
我对这种生活深感不满。在蛇口的时候,我偶尔会站在那块改变整个中国的标语牌前沉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在早些年,我以为一切都是这个标语在主导,但后来我明白这并不完全如此。
在过去的五十年里,整个世界都变得更加快节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首演时长60分钟,而在1987年,同样的曲目只需43分钟就能演奏完毕。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德国作家将这个时代称为感染了“速度病毒”的时代。
整个社会似乎沉浸在一种“忙碌症”中,呈现出一种病态。我们的思维方式似乎是倒推的:我们从个体出发,减去吃饭、睡觉的时间,剩下的全部用来工作。
我们需要多少时间,然后整个组织都按照这个时间表制定预算,相互比较。
久而久之,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在发生变化。在我们的思维中,不允许低效率的存在。
一旦我们发现手下的工作不够熟练,或者进展缓慢,内心就会感到焦虑,不自觉地发火。
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到底是好还是坏,这个问题确实难以回答。有一句话说,“被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这是用来嘲笑愚蠢的人的。
但在每天忙碌的生活中,我不禁怀疑自己是否也成了那个愚蠢的人。
理论上,快节奏的时代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多的闲暇时间,但实际上,却引发了更大程度的匆忙。而且,这种匆忙伴随着权力,从拥有支配权的一方不断传递给更加弱势的群体。
也许这与个人性格有关,但我一直害怕失去方向感的时刻。我害怕被趋势所驱使,不知最终会走向何方。
就像龙应台所说:“一滴海水,怎么能够知道潮流的方向。”我对此感到恐惧,也感到困惑。
为什么我们身边的自然景色逐渐消失?为什么清新的空气也难以找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多少时间和空间可以容纳从容和缓慢?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停止自己不断加班的苦海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