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让孩子主动学习,这个方法老被骂,但真管用啊!

让孩子主动学习,这个方法老被骂,但真管用啊!

育儿

大宝进入五年级后,校内课业压力比之前大了很多。


我发现,周边和大宝年纪差不多的娃,在完成作业这件事上,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要么自律自觉,恨不得在学校就把作业都完成了(或完成大部分),回家只有少量任务,剩下的都是属于自己的时间;


要么拖拖拉拉,下午不到四点就放学了,作业愣是写到九、十点钟,有时甚至还写不完。


平心而论,三年级之后学习任务确实变重了不少,可问题是,面对同样的任务,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距怎么这么大?


家长对此有无尽的苦水要吐:还不是那个小祖宗太磨叽,玩的时候精神焕发,一提学习就萎靡不振!



“怎么能让孩子主动进步(学习),做事不拖拖拉拉?”


我敢说,这个问题必然在“父母最关注的问题TOP 10”榜单上,甚至能够位列榜首。


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在关注的。


实不相瞒,虽然大宝现在不用我操心他的课内学习,在家里复习预习的效率也不赖,但他依然有贪玩磨蹭的时候。


每次,在他对着我布置的“额外任务”磨磨叽叽时,我也是提着一口气,又想提醒他抓紧时间,又怕伤了他的“内驱力”。


记得之前提到大宝的这种现象时,我给出了自己的办法:


用外部奖励来推动他。


比如,我会答应他,写完某一套试卷,他可以看一会动漫。


大宝也很“买账”,一般要拖拉两个小时的事情,奖励一来,效率立刻提升,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完成。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外部奖励会给孩子的内在动机带来负面影响(我以前也写过相关文章),怎么这时候又用上了?


先说结论:

外部奖励并不是只会“作恶”,我们可以在了解了它的底层逻辑之后,善用外部奖励,让它成为孩子“内驱”的助力。


内在动机是怎样被外部奖励摧毁的?


有一个经典例子:


一位老人整天被楼下踢球的小孩子吵,交涉无果后,老人就每天给孩子们两块钱,让他们来踢球。


后来老人给的钱越来越少,最后一毛钱也不给了。再想让孩子们免费踢球给自己看,小孩子们知道后很生气,就再也不来踢球了。


在这个故事中,老人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奖励“为得到钱而玩”,当外部奖励消失或停止时,孩子就会停止原来的行为。


换成身边的例子就是,当我们不再给孩子零花钱,他就不再主动做家务;当我们停止奖励他写作业、练钢琴,他就越来越消极怠工。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


1971年,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教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将学生随机分成两组,解答智力题。


第一组叫实验组,第二组叫控制组,实验一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们独自解题,没有人对他们提要求,也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实验组学生每做完一道题,都可得到1美元报酬;而控制组的学生做完题后依然没有任何奖励。


第三阶段,实验人员宣布休息,并开始观察两组学生的反应。


结果工作人员发现,在休息时间里,控制组里选择继续解题的人,要明显多于实验组。



德西因此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人们在外部奖励(1美元)和内部奖励(解题的乐趣)兼得的时候,外部奖励反而会降低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


但是请注意,德西并没有对外部奖励全盘否定。


他认为,过多的外部奖励会降低个体对任务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但与此同时,适度的奖励却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


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结论是什么得出的?


从脑科学的角度去考虑,我们可能会得到更清晰的答案。


多巴胺与奖励


在和大家探讨如何让孩子感受到快乐时,我谈到了多巴胺(Dopamine)是主角之一。

它是一种神经递质,和很多上瘾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之前我们认为,在成功达成一个目标后,我们的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它可以让我们非常快乐,快乐会让我们渴望下一次成功,形成想要解决更多问题的动力。


但是实际上,简单把多巴胺和快乐划上等号的想法是错误的。


《贪婪的多巴胺》一书里,这样解释多巴胺的作用:


多巴胺实际上是被生存和繁衍的需求驱动而产生的,它让人感受到的快乐来自于“获得”,而不是“拥有”


书中,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当小鼠第一次被投喂食物丸子时,它非常兴奋地吃光了食物,此时多巴胺系统启动。


但当科学家持续每天投放食物时,小鼠虽然还是会把食物吃光,但多巴胺停止了活动。



这就是多巴胺的秘密:它并不完全是快乐分子,而是“预期分子”当预期与认知趋于一致的时候,多巴胺就会衰退,这其实就是“奖励预测误差”在作祟。


《大脑通信员》一书中,用生动的例子解释了什么叫“奖励预测误差”:


孩子第一次主动做了家务,家长非常高兴,就奖励了他一块巧克力。


本来孩子没有期待会得到奖励,巧克力的出现是一个意外之喜,这就是预测误差。


得到巧克力的那一刻,预测误差让多巴胺短暂而强烈地释放出来。



这里还要补充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当几次固定奖励之后,孩子会把“做家务”和“得到巧克力”联系在一起,这时多巴胺释放的时间,会提前到“做家务”的那一刻!


所以,为什么外部奖励会失效?


因为预测误差,以及提前释放的机制。


首先,因为孩子预测到了奖励的内容,“奖励预测误差”趋近于无,拉低了多巴胺水平。


而多巴胺又与行为选择和强化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低多巴胺水平下,孩子的执行力和专注力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其次,因为孩子在完成任务之前,提前幻想奖励,导致了多巴胺提前释放。


这样做,多巴胺就会与奖励深度绑定,孩子会忽略任务本身,即使任务本身就能带来愉悦感,大脑也不会在意。


因此,奖励停止之后,孩子的行动也就随之停止了。



从结果上来看,外部奖励(尤其是物质方面的奖励)会让孩子停止思考、唯奖励是图、和父母讲条件、对任务失去兴趣、缺乏内驱力……所以才会有很多家长闻外部奖励而色变:


外部奖励?我可不敢用!


但我的答案是:


如果学会了正确利用多巴胺,外部奖励也可以用。


多巴胺需要被正确利用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个孩子面对学习等任务时,拖拖拉拉不愿意行动,是既没有内在动机,也没有外在动机的体现。


既然没有内在动机,那就不用害怕内在动机受到外部奖励的负面影响,反而有必要善用外部奖励,利用好多巴胺,推着孩子迈出完成任务的第一步。


那么,多巴胺都可以改变什么?


改变任务的门槛


《大脑通信员》一书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多巴胺设定了门槛的高低。”


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越高,发起行动所需要的动力就越低。

同理:

多巴胺水平越高,人的冲动性行为就越多;多巴胺水平越低,人就显得越麻木,反应就越慢。


比如玩游戏这件事,孩子认为它是积极的,可以带来愉悦的,因此大脑会保持高多巴胺水平。


所以,玩游戏行为的“门槛”总是很低,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去做,大脑想控制都控制不住。


(成年人停不下来刷短视频的手,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学习、写作业、运动以及做家务等事情,已经被孩子定义为“困难”,那么大脑的多巴胺水平就会很低,想要行动起来的“门槛”就很高。


孩子提不起劲来,具体表现就是拖延、磨叽、效率低。


这种情况下,用外部奖励拉高多巴胺水平,改变孩子对任务的预期,降低他行动的门槛,是非常有必要的。


强化学习


“强化学习”,不是指知识的学习,而是指“多巴胺奖励回路”的作用。


想象你在玩一款角色扮演游戏,控制着角色走上一条未知之路,然后发现路边有一棵奇怪的树。


你走到树下,发现了丰厚的奖励,你非常激动。


此后,在这个游戏里,你只要看到了类似的树,都会走近去寻找奖励。


这个从探索到养成习惯的过程,就是强化学习。




在“多巴胺奖励回路”上,多巴胺水平越高,强化学习的效果越好,孩子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愿望就越强烈。


所以,我们有必要利用外部奖励,让孩子将学习、写作业、运动,以及做家务等任务与愉悦感建立起联系,产生坚持的动力,从而养成习惯,慢慢发现任务本身的乐趣。


如何利用外部奖励?


总结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当孩子已经对某个任务产生兴趣或内驱力时,外部奖励会让孩子失去内驱力,转而将获得奖励作为目标。


而当孩子对任务没有兴趣,甚至有些抵触的时候,外部奖励可以帮孩子降低任务的门槛,并且激发他的兴趣。


所以,遇到以下三类情况时,我们都可以尝试用外部奖励推孩子一下:


1.重复性的体力任务,比如运动、家务、练钢琴等;

2.孩子认为难度大的任务,比如学习新知识;

3.让孩子有过极差体验的任务,比如耗时很长的作业。


接下来我要划个重点。


为了避免大脑将奖励与任务绑定,我们在给孩子外部奖励时,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


让奖励充满不确定性。


因为多巴胺更喜欢“意料之外”的奖励,所以让孩子感到惊喜非常重要。


举个例子,电子游戏为了让人沉迷,到处都是让人陷入“多巴胺欲望回路劫持”状态的陷阱,成年人都无法抵御那种诱惑,更别说大脑尚未发育完全的孩子了。



我们要避免让孩子陷入电子游戏的陷阱,同时可以利用类似的机制,让孩子在任务面前变得积极主动。


同时,奖励不确定时,可以有效防止孩子把奖励和任务绑定在一起,导致他忽略任务本身。


所谓的不确定性,就是在奖励前不做事前承诺,让奖励永远是惊喜。


具体方式,有以下四种。


一,我们可以让孩子知道会有奖励,但不告诉他奖励的内容到底是零花钱、礼物还是游戏时间,只有完成任务之后才能揭晓答案。


二,可以告诉孩子需要完成某固定任务10次,我们会奖励他们3次,但不透露到底是第几次会“掉落”奖励。


三,我们可以让孩子“抽奖”。


当孩子完成一次任务(做了一次家务或高效完成了作业),他就能得到一次抽奖机会。



《贪婪的多巴胺》中写道,游戏厂商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得出结论,游戏中的宝箱里包含宝石的理想比例是25%,这个比例能让人们玩得最久。


所以我们也可以让“中奖率”保持在25%,这样,孩子在做任务时能维持较高的多巴胺水平,一直对任务充满期待。


最后,第四种方法还是抽奖,不过我们可以把25%的中奖率改为碎片化奖励,搞一个“奖池”——


看动画片5分钟、10分钟、20分钟……零花钱5元、10元、20元……再加上很多非物质奖励(比如某件大事的决定权)。


每一次抽奖机会,都要通过努力去获得,而奖励的结果,永远是随机的。



当孩子养成习惯,感受到“越努力越幸运”“天道酬勤”之后,好的习惯也就能保持得更久了。


我们给孩子外部奖励,是希望他好好学习,但我们也要知道,外部奖励的作用是有时限的。


所有外部奖励都需要家长一边观察孩子的状态,一边调整,然后适时结束,让孩子的动力来源能够从外部助推转变为内部驱动


不过,这不代表内部驱动不需要奖励和多巴胺的帮助——


成就感、外界认可、任务本身的吸引力……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奖励的一部分,也会促进多巴胺的释放,带来正向反馈。


这也是我在了解了多巴胺相关的脑科学知识之后的感想:


要在了解内部机制之后,学着获取良性激素,让孩子自我奖赏,而不是一次次遭遇亲子关系危机,还想凭借生物本能去解决。


《点燃孩子的学习动力》一书里,有句话我很认同:


“世界对于能够自我奖赏的人,就是一座乐园,因为他学习的目的和乐趣正是学习本身。”


所以,让孩子学会自我奖赏,才是我们提供外部奖励的意义。



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丹尼尔·利伯曼:《贪婪的多巴胺》中信出版社2021

2.郭锐:《点燃孩子的学习动力》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3.爱德华·德西,理查德·弗拉斯特:《内在动机》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4.赵思家《大脑通信员-认识你的神经递质》:博集天卷2022


也许你还想看
【一个句式夸出孩子的自驱力】
喜欢记得点亮小红心

川妈说说

还有一个关于自驱力的认知误区,我想提醒一下大家。那天我们讨论这篇文章,贝姐问我,大宝会主动学习吗?我想了一下回答她:学校的他会,但额外的有困难。由此联想到一个问题,我们期待在孩子身上看到什么样的自驱力?不打游戏、不看电视,空闲时间都在看书;回家先做完作业再玩,预习复习、错题本已成习惯...简单来说,别人家的“学霸”“牛娃”那样。

但这样的孩子真的太少了,可遇不可求。我们的孩子包括我家两娃,大概率天生不会是这个样子。后天可培养,但不要奢望一步登天。我家大宝现在肯定想看电视、玩手机,我们不限制他肯定管不住自己。但课内学习不用我管,平时空闲时间大部分在看书,课外学习需要一些督促。这样的状态,我当然期待他成为别人家孩子,但说心里话已经很满意了。不说别的,我像他这么大时,还不如他呢

推荐阅读

亲测有效:用对奖励,孩子不仅立马听话,还越来越自律了

别再奖励孩子了,因为......

因为练琴,我和儿子差点成了仇人...

“练一次琴给20块”,最好用的奖励制度,正在偷偷扼杀孩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蒸汽眼罩真的不要随便用啊!波音,给了你机会你不中用啊!AI 大语言模型 LLM,为啥老被翻译成「法学硕士」?!有点罪恶感,但真太舒服了…不亦乐乎苹果造车再添堵:25年元老被曝离职这个「减肥神药」合法还有效,但真的劝你别随便用学了很多育儿方法不管用?孩子还是难管教?你可能忽略了这点~包装丑,但真好用的东西!孩子快乐学习关键6步骤!自主学习引导法,给不想逼孩子学习却也不敢放任的父母探寻西西里与马耳他的历史脚印(9)孩子从“逼着学”到“主动学”,关键是做对这一步——亲眼目睹孩子“变专注”的全过程:别再消耗孩子能量,这个方法立竿见影孩子鼻塞流鼻涕,这个方法真的很管用!让我家娃每天主动学习的“教辅神器”!推荐给上了小学的孩子们孩子流鼻涕、鼻塞、鼻炎,太难受了!这个方法很管用新脑子就是好用啊哈佛教授:唯有对的学习方式,才能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51岁王菲因衰老被嘲,63岁的她却晒未P生图美上热搜,羡煞半个娱乐圈!网友:请让我也老成这样!太让人无语!澳洲为啥老被人黑?为了保护孩子眼睛,我用了无数方法!最后选了它,实测管用!吴京被骂大男子主义,对妻子没耐心,疑似家暴男,巩俐说了真话...残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文学巨匠冲上热搜的野路子都没它好用啊!体寒怕冷还痛经的女人都给我换成它!重要!蓝莓叶黄素酯片作用是什么?堪称眼皘“守护神”~ 低调的国货中华老字号,草珊瑚推荐的这个真管用这款眼霜包装简单,但真好用不用投资、1天获批永久绿卡,这个方法拯救中产家庭的美国移民梦秋天孩子皮肤又干又痒?这个方法,用一个好一个!人民日报推荐:9个调整心情的方法,真管用法国年轻帅气的部长太难过,要学这个亚洲国家:方法一定管用!无奈的年龄段不用抗生素,吃益生菌也能治幽门螺杆菌?双11已卖爆,但真相你要知道…探寻西西里与马耳他的历史脚印(10)说了可能会被骂,但我真的喜欢用微信语音聊天一味让孩子卷学习,小心这3个大隐患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