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其豪华的女性主创阵容,李少红X陈冲X张艾嘉,主演周迅X黄米依X郑秀文,作配的男演员也是冯德伦,白客,易烊千玺这些业务能力过关的。大陆难得的女性题材拼盘电影,连片名里都带着Her和Hero的重叠。这些东西叠加到一块儿,不谈多期待,但肯定很难不好奇。说不明白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电影有三个互相独立的故事组成,分别由三位导演主导拍摄,排序是李少红,陈冲,张艾嘉。
三个故事主角都为女性,叙事也都是女性视角,但呈现出来的质量差异极大,张艾嘉的各方面都最佳,足量且新颖的女性表达,我也挺喜欢;陈冲导演的单独看是个好作品,但好像有点跑题,我怎么也没法将其和女性主题有所联系,更像是对疫情本身的一次“哭诉”和“控诉”;李少红的最差,到了一种令人不适的程度,故事在后半部分走入了一种不自知的误区,通过“听妈妈话”的妈宝行为,去颂扬母亲,最后呈现出来的是一套非常陈旧的价值观。
评分的话,7,6,2,我们三个都聊一下,个人认为后面两个可以看看,但第一个需要熬一下,大家买不买票可以自己根据下文的优缺点来判断。
先不谈里面各处阴魂不散的父权思维,单作为疫情电影去看,这一部依旧很不合格,它几乎集齐了之前那些主旋律疫情电影的通病。背景失真——拍的是2020年1月的武汉,但你全然感觉不到这座城市当时在发生什么,街道和医院的有序程度,与你在之前的某些纪录片,微博求救视频里看到的像是两个城市,连《中国医生》中的那一点点的混乱都达不到。医生递给周迅她双肺毛玻璃状的确诊CT,是在一个井然有序的医院楼梯,还勉励一般地拍了一下她的肩膀,说没有床位让她回家休息。
家庭中也是,得知家里人疑似新冠的反应,电影里不管是当事人,还是其他家人,都冷静有序到让你怀疑像是今年发生的事情。明明在那个时候,如果确诊新冠还得不到治疗,近乎于半只脚踩进了鬼门关,但你在故事中感觉不到一丝家里人的担心,倒是真的像对方只是得了一场重感冒。还有一个通病,就是疫情要素在叙事中不承担任何表达,只作为推动工具——通俗点讲就是,里面的人物都是按需确诊,按需发病,按需死亡。
需要角色吵架,就让其中一个确诊,然后另一个被传染,需要和解,就让其中一个危重,甚至死亡。需要周迅去大桥上淋雨痛哭,就让她像个正常人,需要她被人救赎,完成矛盾化解,下一场她就立刻呼吸困难。再来说这个和女性主义毫无关系,甚至有点背叛的故事——我能理解主创想拍疫情下婆媳长期处于一个屋檐下的那种矛盾。切入点当然很好,里面有很多可以讨论的女性议题,比如家庭妇女的劳动价值,女性代际冲突下的父权作祟,还有某些婆媳身份标签下的刻板印象等等,这些问题在疫情中足够普遍,但一直没人注意。聊女性代际冲突,但所有的矛盾都被转嫁在婆婆与媳妇之间,男性被塑造其中的成了一个可怜人,而非根源性的问题。周迅演的媳妇打给老公的时候,老公不断强调都是女人不能体谅一下嘛。周迅后面说的也是女人之间的事你不懂。
老公被彻底摘出家庭矛盾,所有对立都成了女性与女性之间。婆婆的形象建立也过分极端,刻板,恶婆婆形象的强调,完全盖掉了她平时任劳任怨,干完所有家务的家庭妇女形象。男性在剧情中是因为隔离搬出去的那位,于是在所有矛盾中也都成了被“搬出去”的那位。
当然,他也不是一点用没有,结尾婆婆也就是他的母亲新冠病危,他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担心和不舍,大喊出“我就是妈宝男咋了,我被你们伺候惯了”。陈冲这一部,如果放在《世间有她》这四个字地下,最大的缺点肯定是和女性没有任何关系。聚焦的是疫情下异地情侣的残酷困境,拍了一对快要结婚,但因疫情永隔天人的异地情侣。但如果抛开这一点,这一部其实还不错。很多人觉得平淡,我倒没这么觉得,相反我觉得这一部分非常汹涌。因为其中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呈现出了疫情对家庭关系还有人的异化。这里有一个叙述上比较妙的设计,是贴合了疫情冲击下异地恋的苦,情侣除了回忆,几乎就没有真正在一起过。电影为此特意选了黑白色调,只有两个人打视频电话的手机是彩色的。不过这个设计也产生了问题,就是重复感很重,每次女孩对男孩的担忧,和自己的焦虑,都流于一些独处时看照片,忧伤侧脸的俗套文艺技法,情绪化但是并不日常化。
好在还有不少小桥段的爱情强调,有一个我蛮喜欢的——女孩只穿着便于睡觉的单薄衣物和男孩视频,他刚好在洗澡,于是女孩笑说:“给我看看你”。男孩后退一步,赤裸着上身,毫不避讳,“领导,我就说该换大点的厕所了”。这一点点恰到好处的情色表露,补足的是除了口头表述,和回忆之外,二人的亲密度。而后者的不许见面,是疫情的阻碍——为了阻碍女儿奔赴武汉见病重的男友,女孩妈妈向社区举报了女儿有武汉旅居史,导致全家被居家隔离。最终男孩病死,天人永隔,电影最后落在了女孩的痛哭声和一个城市的大远景。张艾嘉导演的,是这片子里质量较好的单元,有女性,有主题,也有落地。主线就是一个很普通的香港中产家庭,因为突临疫情,激起了养有二儿、男性缺位的纠葛,勾画出女性在自我和为人母亲的身份冲突里寻找出口的挣扎,和困顿。这样的家庭题材很容易流于大开大合的冲突,显得浓情狗血,好在导演把一切都处理得非常生活化。全片都没有做任何刻意的上升或拔高,含蓄又巧妙,观感非常舒服。
先是简单地借女主的两场吵架,一场跟陌生父子,一场跟母亲吵离婚,勾出了男性家庭中缺席的普遍情况。陌生父亲带孩子出去玩,是因为“公司让我们回家”;女主母亲希望女主尽快做离婚决定,因为“他什么也不管,你们这样分居下去迟早是离婚的”。即是说,除非像前者那样被遣散回家才会陪孩子,且即使这样也透着对孩子的不耐烦,“公园设施被封停了,不能玩了!”可见父亲缺失陪伴,是常态。
疫情只是搅动了生活平静的表面,把早就存在的问题暴露得更彻底,这也是加入疫情元素的一个挺巧妙的处理方式。更妙的是,片里的矛盾虽然多,母女矛盾,菲佣矛盾,夫妻矛盾,但收尾都很淡,力求真实。就像母亲把话说那么重,女主也只是问“我可以洗澡了吗。”他们的争执属于常见的视角差,各自都认为自己已尽全力,本质上还是两性社会权力的不均,家庭中的女性被母职桎梏,男性则因不被要求而得以追寻自我。女主是有着觉醒意识的,被要求生了两个孩子也依旧坚持工作,她选择男主而非有钱人是因为他当初让她做自己。
只是后期她还是卷入了家庭琐碎之中,而丈夫也没有兑现让她做自己的诺言,依旧以母亲身份来要求她,自己只做分内之事。这样的难解矛盾很容易会被展现得激烈狗血,但这片不是这样的,都是以一些非常小的事去呈现的。女主说起男主的失职,是家里没修的墙纸,没陪孩子的运动会,没履约带孩子玩的周末。男主说的则是自己出了菲佣的工资,买了房子,对她“在外面做全职摄影师,被推搡,被朋友笑话”的维护。这里掺杂的一个女性表达是,明明是女主要一次次生育又要工作,可在外人眼中这就是一个无理取闹的疯女人,而此刻当男人讲出我就是爱她,于是男人就成了好人。且这中间也不只有指责,也掺杂着一些长久相处蓄积的夫妻情谊,彼此都忍不住会提到从前,也都在随心地表达自我,女主说“以前也是你鼓励我去工作的”,“我真的没办法做到兼顾所有”。最后这些问题也没有解决,只是在某种意义上被暂时地放下。女主还是要独自买菜,也没有放弃理想,拍下了一对夫妻共同买菜的身影,注视很久。
这苦闷的期间还夹杂着一点暖色,即菲佣矛盾,体现了疫情下生活的波动无常。菲佣被女主母亲误解去买口罩时偷懒,没买回来,女主正想问她,却听到菲佣在给自己的孩子唱歌,和菲佣哄女主孩子时唱的一样,被母性的共通所打动。最后以菲佣解释说实在买不到,并给出了自己家人寄来的口罩作为共享,回归了人与人的温情,淡淡结尾。虽然问题始终存在,可带着矛盾磕绊向前,依旧有着一点对自我的坚持,有着对希望的憧憬。
这或许才算是对世间这样朴素生活的人们,一点有意义的「看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