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一定要按照健全人的方式做艺术和过生活呢?
采写 | 徐鲁青
编辑 | 黄月
“大家好,我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人,穿着浅蓝色衬衫,我的头发剪得很短,我有白色的皮肤和蓝色的眼睛。”
在第五届中英无障碍艺术论坛的开场环节,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公使汤志理如此介绍自己。所有人都在发言中描绘了自己的形象,这是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帮助视障者获取场景信息。
在日前举办的中英无障碍艺术论坛上,来自无障碍艺术领域的十余位专业人士展开了分享。汤志理指出,无障碍艺术强调的是“身心障碍的社会模式”(social model of disability),这是1983年由英国残障活动家迈克·奥利弗(Michael Oliver)提出的概念——残障是由于当代社会对身体损伤者的忽视,将他们排除在主流社会活动之外所导致的。正如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残障的建构与系统性的社会歧视紧密相关,艺术更是在讨论残障时极少被注意的领域。
英国天堂鸟剧团艺术总监罗伯特·索夫利·盖尔在分享前向观众描述自己
艺术的大门并非对所有人敞开,而这也是探讨无障碍艺术的意义。活动现场的问答环节里,有手语观众起身提问,她的表达被传递需要两个步骤:台上的手语翻译师同时重复她的动作,帮助其他聋人观众看到;另一位翻译把手语转化为声音,让听人观众理解。
在论坛会场,无障碍设施包括中国手语翻译、电子字幕、轮椅座位席以及出口处的无障碍卫生间。实际上,这些平日很少见到的配套设施只是身心障碍人士参与现场活动的最低需求。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界面文化,由于会场座位可以伸缩调整,轮椅座位席的要求并不需要很多改动,但出口处的无障碍卫生间是临时加设的。
活动问答环节中,聋人观众向嘉宾提问(图片来源:主办方)
几乎每个人都会
经历暂时或长期的残障
艺术何时可以无障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