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保卫港股就是保卫香港,挺起指数才能挺起脊梁

保卫港股就是保卫香港,挺起指数才能挺起脊梁

财经
2023年,对于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资本市场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年头。
美股年内新高,日本股市33年新高,甚至我们一直看不起的印度,也已经创下历史新高。
而与此同时,我们的A股却仍然在挣扎于“3000点保卫战”,而更可怕的则是香港资本市场。恒指的最新数字是16400点,不仅已经史无前例地连续4年下行,更是已经跌回2000年的水平。    
很多人说,香港的“亚太金融中心”早已名不副实,只剩下了“金融中心遗址”。我并不这么认为。但不可否认的是,最近几年,随着香港资本市场的萎靡,我们的确要有足够的危机意识,避免这种说法在不久的将来真正成为现实。   
而香港资本市场的阴晴,不仅关乎香港自身的金融中心角色,更是在全中国政治经济一盘棋的大背景下具备重要的战略地位。
香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
今年初,我有幸代表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参加亚洲金融论坛,并在现场与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企业家、投资人进行交流。很难想象,这样的场景能够在中国其它任何一个城市发生。虽然近些年我们一直在持续扩大开放,但不争的事实是,我们并没有另一座城市能像香港一样担当中国对外开放门户的重任。正是通过香港,才能有更多来自海外的资金、技术、人才涌入中国。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新加坡取代香港”的说法甚嚣尘上。这里我的观点很鲜明:香港的地位是新加坡无可比拟的。最核心的原因是,香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沃土,可以在重大战略决策上与中央保持一致。而新加坡被称为“东方以色列”,是西方国家安插在亚太区域的一根钉子,显然会更加维护欧美国家的利益。
如果香港作为亚太金融中心的地位被新加坡抢夺,相当于我们对外开放的大门被关上了一半,其后果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香港市场是中国资产的估值之锚。
A股有3亿股民,很多人都关心国内股市何时能够反弹。殊不知,A股乏力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港股的长期严重低估。
目前市场上很多主要的上市公司,包括银行、保险、汽车等,都是“A+H”两地上市,而两者同股同权不同价,甚至差距数倍。从上图就可以看出,同样的公司,港股的价格只有A股的五六折、甚至两三折,且对于外资而言投资更为便利。换句话说,国内的货币政策决定了A股的上限,而港股的估值决定了A股的下限。随着港股不断下跌,外资自然不会舍近求远投资A股。久而久之,南向资金被抽走,北向资金进不来,A股估值的下限范围也不断被打破,频繁打响“3000点保卫战”自然是难以避免的。最终的结果,就是两个市场都是一潭死水。 
香港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的榜样。
30多年前,邓公提出了“一国两制”这一划时代的宏伟构想,虽然这一蓝图首先落实于港澳,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台湾的回归。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但这一历史事件的快慢其实取决于我们综合国力的增长能到什么程度,以及台湾百姓渴望统一的心声有多强。在这一点上,香港其实就是台湾的榜样。香港发展得更好,台湾民众就一定会有更大的决心支持早日回归祖国怀抱。
但是,我们非常遗憾地看到,随着近两年香港资本市场的下行,恒生指数已经严重跑输台湾加权指数,甚至过去30年来首次被超过。最为令人愤慨的是,台湾民进党当局还就此大书特书,标榜自身“发展成果”。民进党候选人、台独分子赖清德更是声称“当前台股的加权指数超过香港恒生指数,正是因为8年前大家选对了人、走对了路”,其小人得志的嘴脸何其猖狂!   
对于这种落井下石之人,我们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彼之道,还彼之身,把香港发展得更好,从而做到“战胜于朝廷”。香港的资本市场越好,台独分子的气势就会越弱,两岸统一的呼声也就会越高。
我们强烈呼吁,把提振港股放在更高的政治高度,因为保卫港股就是保卫香港,挺起指数才能挺起脊梁!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港股需要怎么做才能真正提振起来?
就这个问题,其实我之前的文章就有过一些观点重振港股雄风,“三板斧”势在必行(万字长文建言香港资本市场)。今年8月,李家超特首宣布特区政府成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后,我也就这些观点与流动性小组成员进行过面对面的讨论,并且得到过《证券日报》、《上海证券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积极建言献策资本市场,高合资本五度接受主流证券媒体报道
时隔数月,我们看到其中一部分倡议已经在特首的施政纲领中得到落实,例如印花税小幅下降,就恶劣天气下维持交易进行市场咨询。但市场的走势已经说明,这些还远远不够,想让香港资本市场重振雄风,我们仍然有很多要做的。
在这里,我再度发出以下呼吁,权做抛砖引玉。如果能给予港府高层点滴启发,则是善莫大焉。
第一,如果印花税不能进一步降低,那么至少应该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我们之前的呼吁是,“港府下调股票印花税。如果考虑到财政平衡,不能直接免收,也至少应当调整为0.1%并且仅单边收取。”而最终,港府的选择是仅将印花税从0.13%下降到0.1%,相当于只是恢复到2021年时的原点,而给市场带来刺激更是无从谈起。
我们能理解香港财政局为保持平衡所做出的努力,但更深知:一旦港股市场继续下行,流动性的枯竭将导致印花税基数下降,让税收成为无源之水。最终的结果,则是政府、民众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三输结局。   
在这里,我们给出一个新的提议。如果印花税不能进一步下降,那么至少应当将这笔钱重新投入到港股市场中。
2022财年中国香港特区股票交易印花税收入达531亿港元。如果每年可以将这500亿港币的全部或者大部分用于申购指数基金,一方面政府的资产没有减少,财政平衡不受影响,另一方面这部分市场新增资金将会起到活跃资本市场的作用,助推港股估值回归,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印花税的税基,也能够在投资收益方面增加港府财政盈余,从而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每个国家的主权基金最重要的资产配置都是属于自身的“核心资产”。日本央行十年如一日购买东证ETF,沙特PIF长期持有沙特阿美,而港府不仅即将成立被称为“港版淡马锡”的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更具备每年坐收数百亿港币印花税的先天优势,没有任何道理不去拥抱自己的核心资产。如果港府能带头做多香港市场,相信不仅能为缺乏买盘的港股带来新的增量,更会为全市场树立信心。   
第二,进一步出台措施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回购。
虽然港股今年的市场颇为冷清,但有一类上市公司却股价逆势上涨,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上市公司进行了回购。
回购的效果有多明显呢?以我持有的一支中小市值上市公司中电光谷(00798)为例。这家公司名不见经传,但却在10、11两个月里暴涨接近100%,核心原因就是上市公司发起了回购。
看到上面气势如虹的股价,很多人可能会想,回购的金额有多少呢?答案可能会令你难以置信。在这两个月里,上市公司一共只回购了4800万股,相当于总股本的0.6%,耗资不超过2000万港币。然而,上市公司的市值却因此从18亿上升到35亿,相当于这笔回购资金带来了超过80倍的杠杆效应。与此同时,因为上市公司的市净率只有0.4,所以相当于上市公司的股东权益也增加了3000万。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中电光谷的案例并非偶然。归创通桥(02190)回购金额仅千万出头,带来超过20亿港币也就是近一倍的市值增长。而太古股份公司(00019)在过去一年多里回购24亿港币,带来的市值增加超过300亿元。这些逆势出击的案例足以证明,三年大旱之后,只需要一点点的甘霖,种子就可以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而这,也恰恰是港股当前困局的最佳解法。当市场缺乏新进资金、股价纷纷破净时,上市公司回购股票才是最符合股民利益和市场运行规律的行为。而对此,联交所也应当做出相应动作,引导更多上市公司回馈市场。   
一方面,应当减少对上市公司回购的限制。2023年10月27日,香港联交所刊发有关库存股份的《上市规则》条文修订建议的咨询文件及有关发行人自动股份购回计划的指引信,表示将“为发行人提供更多灵活度,方便它们透过股份购回及库存股份再出售来管理资本结构,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以及对发行人和投资者的吸引力。这是我几个月前向流动性小组的主要提议之一,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开始,但,还并不够。
举个例子,港股至今仍然规定“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本总额必须至少有25%由公众人士持有”,而对于那些股价严重低估但大股东占比已经达到或者接近75%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即便有意增持或者回购,也会被这一规则掣肘。在这方面,我也曾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提出,应当增加针对大股东增持或公司回购豁免25%限制的规则修订,从而鼓励增持与回购。再比如,很多港股上市公司大部分资产都是人民币计价,用港币回购港股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对于已经进入港股通的上市公司,是否可以允许其通过沪港通/深港通用境内资金回购港股,这其实也是颇为值得考虑的一个方向。
另一方面,对于股价低于净资产却无正当理由不分红、回购的上市公司,也应当予以重点监管,尤其是对其对外投资、借款以及大股东私有化设置更加严格的限制,从而避免上市公司不仅不回馈股民反而被管理层掏空的行为。另外,对于A+H两地上市的公司,在回购方面不得区别对待。当前很多央企上市公司受到证监会窗口指导意见的影响,纷纷回购A股,其实是南辕北辙。相反,引导上市公司更多回购低估值的港股,A股的股东权益也会相应增加,这才是真正有利于全体股东的做法。
第三,优化监管机制,加大奖惩力度。
不可否认的是,香港已经是全球金融行业最为成熟的市场之一。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我和很多香港金融界高层交流,大家的共识是,香港金融监管最大的问题就是“防君子不防小人”。
举个例子,港股各类指数的纳入标准,主要是依据市值和日交易额。这看似是一个非常客观公正的标准,实则有很大操作空间,因为这会驱使一些上市公司为纳入指数而故意制造成交量并拉高市值,并在进入港股通后进行收割。最典型的便是最近被查处的马可数字科技,暴涨60倍后成功纳入港股通,随后暴跌99%。如果不是有关部门及时查处,不知又会收割多少散户,这样的乱象称之为港股之耻毫不为过。
而究其原因,就是香港各大指数均把市值和交易额作为纳入指数的唯二标准,其可干预性过强。相反,如果加入经审计的财务状况如利润、净资产、分红等作为指数权重,就可以降低人为干预的可能性,从而驱使低估值的好公司取代高估值的差公司纳入指数。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引入行业专家进入评审委员会并给予一定激励机制,从而确保指数基金可以根据公司的基本面进行纳入,而并非教条主义,避免给利用制度漏洞者带来套利空间。   
此外,香港的资本市场监管还有一个重大的短板,就是缺乏举报奖励机制。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为例,其规定如果举报人自愿向SEC提供信息,并且该信息对SEC成功执法有重大帮助,举报人就可以获得该项执法所得10%至30%的奖励。就在今年,SEC还向爱立信贿赂案的举报人颁发了创纪录的2.79亿美元奖金。如果联交所能采取类似的机制,相信举报证据将如雪花般纷至而来,这就是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而由此产生的罚金收益又可以成为政府新的收入来源,用于投资或改善雇员福利。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机制也会使得财务造假或内幕交易者有所忌惮,提高彼此间相互协作的信任成本,亦有助于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另外,这些年港股老千股颇多,但真正处罚、判刑的少之又少,也与监管技术的陈旧是分不开的。在这方面,港府还可以学习中国证监会通过通话记录等大数据的方式进行风控,从而增大内幕交易与市场操纵的难度。
上述的三点只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三方面,至于其它可以留给监管层思考的细节问题还有很多——交易规则的细节是否还可以优化?港股通在交易日和融资方面是否能做到同等对待?强积金投资港股的比例是否还可以增加?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强同志所言: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
行文至此,我又得到了一则最新消息。就在刚刚,穆迪宣布下调香港评级展望至“负面”,虽然这其中不乏政治上的歧视,但显然也是与疲软的香港市场是难以分开的。过去十年里,全球主流资本市场均有涨幅,唯独恒生指数是一个“独树一帜”的负数,此情此景是何等令我们惋惜与痛心!

但我们依然保持着相信。没有相信,就不会有精卫填海般真金白银的仓位;没有相信,也绝不会有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们相信对外开放的门户打开了就不会关上,相信台独分子的幸灾乐祸并不会持续太久,更相信,百年来经历了无数风雨的东方之珠,不会褪去她金融中心的底色!

只是,当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经济面临挑战之时,我们也亟需香港与内地的监管部门再多做一点努力。因为正是你们的重视,才让我们看到了让潮水改变方向的可能,才赋予我们更多相信的力量!

保卫我们共同的香港,挺直我们不屈的脊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Costco会员该升黑钻卡吗?年消费要超这个数才划算!晨骑,午跑,下午打工体验 | 在香港生活N年,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香港,不要相信网上说的了加州生活杂货费冠全美!每周要这个数才能过活……突围时刻,谁来撑起广州的产业脊梁?香港,小心香港,变天了“再跌就是空头陷阱!”午后加速下杀,港股跌超5%,上证跌2%,创业板跌3%!AH溢价指数创新高!底在哪里?缘拾【广发策略戴康】港股“天亮了”再迎极佳配置时刻——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十九中美欧科学家齐聚香港,探讨量子计算前沿问题什么情况?北交所投资者接近700万,打新人数才20万?罕见!有港股公司市值跌至"现金"水平!基金经理:港股胜率极高好老师的模样——追记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校长仲广群|教育脊梁香港,11月等你相见!RAISE2023亚洲国际学校大会重磅嘉宾揭晓早晨空腹游泳好吗?53万人才流失!香港能挺住吗?百年无痕 1.8“过去的美国梦不复存在”!2024年美国居民年收入必须达到这个数才能买得起房“内地榜一”攻入香港,请全港湖南人吃饭啦!MoneyHero,来自香港,成功借壳SPAC在美国上市,首日大跌45%Costco扫年货想升级黑卡?据说年消费超这个数才划算!还出了这新规!放弃藤校去香港,为何好多聪明留学生这么选?“过去的美国梦已不复存在”!2024年美国居民年收入必须达到这个数才能买得起房上海滩女童案若发生在香港,家长判几年?太难了!多伦多生活开支远超最低工资:时薪至少这个数才能维生!美股IPO | QMMM,来自香港,递交IPO招股书,拟赴美国上市校招 | 菜鸟集团香港地区2024秋招开启!base香港,世界独角兽,港硕必投今天,我们一起缅怀钱老,致敬这位国之脊梁!偷得一年一周闲大温工资到这个数才能负担生活!更多人不再堂食:过半餐馆亏损!一底胜千牛?强到没朋友的小盘风还能挺多久招聘 | 富卫香港招金融人才!花红制度+弹性上班+医疗保障!今年最后一个月,便利蜂们能挺过去吗?如果发生这四件事,美股就可能暴跌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