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过分关注的明星丑闻
一个明星嫖娼的新闻,爆了一条又一条热搜,登顶了一个又一个app。
只关乎其个人演艺生命的私域生活行为,却引发公共舆论如此滔天声势,仿佛这是媒体和大众,当下唯一值得关注的新闻。
此刻的伊犁也好、贵阳也好、东兴也好,所有戗待解决的问题,都被时间线上的私隐和段子,冲到遥远的昨天。
每次明星丑闻,急忙站出来对其大批特批,以彰显自己存在感的媒体们,他们当下的叽叽喳喳,和平日的安静如鸡,实在是种反差的趣味。
仿佛他们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就是为大众科普嫖娼偷税是违法行为这类低幼常识,就是为本就囿于无价值议题的舆论继续添火,就是继续无视真正需要其媒体声量的社会事件。
而大众平日里,对明星用鸡毛蒜皮占用公共新闻资源的批评,和当下主动用明星的鸡毛蒜皮,占用公共新闻资源的行为,无疑是种双标的打脸。
网民自然拥有选择关注什么的自由,娱乐的需求也值得被理解,但一次次用过度的八卦声量盖过「远方哭声」,不免令人慨叹。
毕竟我们成为弱势新闻主角的概率,比成为八卦新闻主角的概率要大许多,相比切实的困境,明星的丑闻才是真正的「远方」。
大众在严苛要求明星社会责任的同时,却长时间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躲入集体的犬儒为自己的冷漠开脱。
「关注」作为一种社会力量,不应该流于随机的媚俗,而应该将其视作一种固定的义务——一种针对于弱势群体和社会问题的义务。
被过度关注的明星丑闻,背后是公共议题的悄然萎缩。社会生活发酵出的憋闷,在针对明星的道德谴责中得到完美排解,这也算是一种情绪的「无害化处理」。
又或者说,只有在针对明星的集体声讨中,网民们才能获得一种久违的时事掌控感。
而明星作为倚仗网民为生的行业,容忍舆论憎恨是他们天然的义务,于是网民与明星,就这么形成一种金钱交换愤怒的吊诡平衡。
从过去的「围观改变中国」,到现在的「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公共平台的堕落,无疑折射出用户的愈发庸俗化和情绪化。
所以也能够理解,每次自带负面色彩的明星丑闻,却为何能激发欢欣鼓舞的舆论氛围——「丑闻」才是明星真正受欢迎的「作品」。
点开丑闻热搜,你能看到,无限放大的私隐、深度扒皮的分析、道听途说的谣言、一锤定音的评论,一如既往。
你也能看到,借丑闻话题热度的、措辞无比卑微的求助微博,一如既往。
只取决于,你想看到什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