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被过度动员、又被过度压抑的一代吗?
约两个月前,我们邀请了看理想的几位主讲人老师来分享毕业寄语。一转眼已经是九月,又到了开学的季节。如今回看那些寄语会发现,它们不仅没有过时,还指向了一个更大的命题——何为良好的生活?
杨照是其中一位分享者,他在文章中鼓励大家主观地离开自己的时代,去和不同人接触、沟通,以扩大人生范围。但时代似乎并没有给大家太多追寻理想的空间,不少人用防御的姿态去抵抗不确定性。
前不久,杨照接受了一家媒体的采访,鼓励内卷中的年轻人可以如何自处,但评论更多偏向了另一端,家境、职场、婚育、养老……问题被一项项列出来,“不是我们不想,而是不能”。
杨照感到自己的意思被曲解了,“一些评论让我很伤心,但它是有效的。”
在今天的对谈中,杨照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试图更加清晰地表达,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我们不再相信现实具有任何的其他可能性,以及为何说,我们处在一个过度压抑,又被过度动员的社会。
我们仍然拥有希望吗?或许答案是,很艰难,但还有。
01.
离开“现实”,才有机会和希望
看理想:现在很多大学生会出现一种无意义感。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我们也缺乏相关的教育,好像到了大学就一定要找到一个人生的方向或者意义,可是却很难找到,对未来也没有什么更多元的想象。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杨照:我相信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教育所产生的最大的麻烦,就在于让每一个人都接受同样的知识。
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最关键的一件事是尽可能早地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我也一直想提醒大家,世界到底有多大。如果你从小被规训,以为这个世界只有三条路,那么就只能在三条路中想破头找到一条最好的路。但是你忽略了这世界很可能不止三条路。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知道这世上有三百条路,甚至三千条路,我们就不会纠结。
缺乏对这个世界有多大的基本认知,是一件麻烦的事。我曾经在另一家媒体做过一次专访,看到一个让我很伤心的评论,但因为它是有效的,所以就在这里说一下。
那条评论大概在说,我并不真正了解年轻人面对的处境,所以我的话给人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其实我想表达的,不是“何不食肉糜”,而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可以不吃肉粥?
我看到的情况是,年轻人从小被教育只有肉粥可以吃,或者天下只有牛肉粥、猪肉粥,和猪肝粥这三种食物,除了吃肉粥别无他选。但是填饱肚子的,还可以是白米饭、糙米饭、玉米。为了吃到肉粥,社会已经给了大家太多训练,但大家不知道怎么用好自己的技能。
我想说的是,不是大家没有条件达成人生目标,其实我们都有条件往下调整。你不必按照主流的要求,进大公司、赚钱、买房、获得很高的消费力。你可以倒回来想一下,为什么我非做这件事不可?
这就回到刚刚说到的“规训社会”。规训社会建立了一套非常清楚的规范和纪律,如果你偏离了规范,就会被惩罚,如果你照做,就会得到奖赏。
当你认为这个社会没有给你足够的可能性和空间去发挥,有时候,你必须要回头去想,有一部分“够不到的目标”是不是因为你自己先接受了?只有在这条路上,你才能符合别人对你的要求,可是这些要求不等于这个世界的全貌。
你要不要花一点时间,不需要付太高的风险,试着去想一下这世界上还有些什么样的其他可能性,做一番探索?在探索的过程当中,慢慢地去比对你原来所以为的那些限制到底是怎么来的。例如,你可以看一些不一样的电影,读一点不一样的书,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不管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产生了什么样的限制,它都不可能彻底地毁坏或者消灭我们的生活。
你越相信现实限制你,就会越照着现实要求的去做,越照着现实要求的去做,就越不会知道在这些限制之外,世界还有什么。而不知道世界有多大,那么所谓现实对你来说就是一切,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但是,我们要吃饱肚子,真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你开始这样想,整个循环就有可能倒过来。这也是我上次在讲给毕业生的寄语时,为什么特别希望年轻人不要总是跟同代的人在一起,而要去花一点时间,跟前一代,或者更前一代的人在一起,因为那能让我们看到不同的活法。
比如你的爷爷奶奶,你可以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你们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在想什么?日子是什么样的?你们用什么样的方式看待那个时候的现实?那个时候的现实是什么样的?当发现差异,你会不再觉得自己的想法是理所当然。你的眼界在扩大,你对这个世界多样性的了解也就更多,也会不再那么相信限制自己的只有三条路。
这也是应对空心病的方式,如果你所处的现实将你变成了一个“空心”的人,继续在现实里寻找填补的资料,是找不到的,只有在现实以外,才能够找到更多的想象。从这个想象,抵达下一个想象,只要良性循环形成,你就不会觉得自己这么孤单、无助。
如果你开始感觉到自己变得“空心”,离开“现实”吧,离开,才有机会和希望。
02.
我们是被过度压抑,又被过度动员的一代
看理想:您之前说过,您觉得我们是被过度压抑又被过度动员的一代,为什么?
杨照:被过度动员意味着,你们从小到大都没有机会学习如何安静地面对自己,这是最奇特的一件事。因为互联网开始快速发展后,它接上了集体性的、激励性的发展,从社群到管制,从管制变成了应该说无所不在的一种训练,即认为生活只有一种样貌。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在你们这个年纪,会不会也觉得被困在那里,出不来。我尽可能的设身处地地想,但我还是要很诚实地说,我大概不可能完全气馁,不可能完全觉得没有机会,没有希望。
也许因为我是一个跟书本和出版有这么明确关系的人,所以到今天,我还是认为不管限制有多大,你们还可以看到这么多的书籍,多费点功夫还是可以找到。比如你要看关于孤独的书,只要输入关键词就会发现有很多搜索结果,就能够展开学习。
其实,在相当的程度上,孤独意味着在一个设定好的环境下,至少让自己部分的时间、精神、状态,拒绝被动员。
这是我为什么说你们这一代被过度动员也被过度压抑的原因之一,这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动员你们的方式,是让你们把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力耗费在对人类文明而言非常小的东西上面。而对年轻人来说,他们拥有大好的时光,一直在不断成长,却被限制,只能够去接受,将自己耗在非常有限的范围之内,这相对就形成了最大的压抑。
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建议先安静下来,先孤独一会儿,不被动员,不参与那些别人认为是对的、应该要做的事,而去思考一些不一样的事情,让自己进入到不一样的状态。先暂时在过度动员当中给自己保留一块净土,在这块净土当中,你才能够了解原来不太知道的压抑到底是怎么来的。
被过度压抑之后,人会很容易不相信自己可能可以离开这样的状态,这种悲观转变成犬儒的负面态度是最可怕的。你非得要解开这样一种犬儒的悲观,才能够让整个社会的青年人发挥出本来的能量。
03.
理想和现实其实是一个光谱
看理想:据您了解,现在青年普遍的倦怠,想躺平的状况,在历史上或者在其他国家有没有出现过呢?
杨照:不看手机,没有跟人进行任何的实质的联系,只是跟自己相处。这件事情是非常珍贵的。
因为互联网的关系,因为手机的关系,社会中的年轻人在相当程度适应或者习惯了被过度动员。因为被过度动员,所以都不是很会跟自己独处。对于什么对自己比较重要之类的问题,都失去了分辨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们会失去相对感,明明应该是我们身边最重要的人,但我们并不会这样认为。
可是有些地方的年轻人没有被过度压抑的情况发生。在那些地方,所谓过度动员,也就意味着因为全世界的讯息都在你手上,你有一种来自于安全感而产生的疲惫,因为有太多的资讯。你是自我选择说,我只要这些资讯就好,但是如果你想要更多,你都可以得到。
所以在那样的环境下,年轻人会有一种安稳感,安全感,使得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野心和那么强烈的企图心。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过各式各样不同的生活,这种生活要如何打造,他有相应的资源。
像我刚才说的,年轻人最特殊的一种困境,就是被过度动员,但又过度压抑,你只能够接触到有限的资讯,除非你自己自觉的付出更大的努力去寻找。当然如果你愿意,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如果是比较广泛的对比,当一个社会被严格的限制,后来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后遗症,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如果大家对于当前的这个状态,想要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那阅读这些历史和文学应该是可以得到启发的。
看理想:最后还是回到金钱和志业相关的问题上。现代社会创造了很多“工具人”的岗位,但是如果不去做的话,可能就会没有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谈理想或志业的空间吗?
杨照:我觉得这里最大的问题是,你们把理想跟现实当做是完全不相干的两种东西,要现实就没有理想,要理想就没有现实。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子的,现实当中有理想,理想当中有现实,才是我们所看到的真实的状况。
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么多年来,我做的最主要的事情是不断在上课。要讲什么虽然都是我自己决定,但过程中免不了要考虑大家感不感兴趣,谁会来听这种问题,可能因此会选择比较热门的书。这中间就是有一部分现实,有一部分理想的,一定会有妥协。但我在一些情况下,愿意再多一点点理想,坚持讲想讲的书,去试验它的边界,结果未必是坏的。
所以理想和现实其实是一个光谱,在这个光谱上,我能往理想那边推一点,就是我的成就。是全然接受现实,还是多去想一想有没有别的可能性,不一定有现成的道路,这相当程度上是需要你自己去寻找,去开发,用意志力去实践的。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