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创新:彭博终端如何走在技术前沿
40年前,彭博踏入交易技术领域凭借的是一款前所未有的数字新工具:彭博终端。终端很快成为光速获取金融市场数据及强大分析的来源,并为金融专业人士和商界领袖搭建了沟通网络。在终端上的持续创新,也巩固了彭博作为一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技术公司的市场地位。
“‘革命性’这个词如今水分很大,”彭博首席技术官办公室的用户体验经理Fahd Arshad表示。“但如果你站在迈克尔·布隆伯格以及其他公司创建者的角度,试图进军金融行业的这个领域——我觉得没法再找到其他词语来形容这个解决方案了,它极大超越了当时市面上的其他产品。”
先时代一步,以用户为中心
上世纪80年代初,个人电脑革命刚刚起步,电脑操作对技术能力要求很高,在金融行业并未普及。对彭博创始人而言,想要从根本上为金融行业设计并打造全新的解决方案,面临的是一系列迥然不同的挑战。
打造彭博终端的软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并帮助金融专业人士与市场信息建立连接,需要卓识远见,能够预测到市场将向数字化发展,金融市场信息因而变得更为易得。这一未来趋势意味着,金融专业人士将需要新的工具来获取并使用这些信息。而且,由于金融从业者并非技术专家,无法自己打造这样的系统,因此需要有人来创新,为之代劳。
早在“用户体验”一词出现的十余年之前,用户在现实世界中需要如何与新技术互动,就一直是启发并引领彭博终端发展方向的核心。
“彭博一直将用户放在设计的核心,”彭博首席技术官Shawn Edwards如此表示。“我们不厌其烦地仔细研究进入屏幕界面的每一个像素。终端功能的发展通过三种方式:针对客户的反馈、与客户合作共同创新,以及预测客户需求——甚至在这些需求被明确表达出来之前。”彭博的销售团队与产品团队密切合作,并向后者提供客户反馈。
“99年我刚加入公司时,我们有一款叫做M的基本市场监测设备,”彭博核心产品团队全球主管Mark Flatman说道。“用户可以用它创建一个列表来追踪自己感兴趣的资产,可以是股票、债券或货币。这款产品很受欢迎。” Flatman之前曾负责欧洲、中东与非洲地区的销售。
客户在使用M产品时,发现了使用它的新方式,并向他们的销售代表提出了这些想法。当有客户说,“我需要用这个工具做某件事时,”这个信息就会被反馈给产品团队,推动这款工具向更升级版本的创新。后来“M”演变为“W”,又称“工作表”(Worksheet),并最终发展为“NW”——“新工作表”( New Worksheet)。
图:最初的新工作表(NW)功能,推出时间在2000年左右
“这是一个完全客制化的桌面,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构建并调整,不仅是内容,还有展示界面,” Flatman介绍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工作表(NW)发展为灵活屏。这是一个可供用户自设的工作环境,用户可以将多个功能并入同一个桌面视图,实时查看证券、新闻和分析等等。通常,彭博终端用户会有多个显示屏来追踪数百个不同证券并对投资组合进行分析。因此彭博需要为他们提供能实时传输市场数据和新闻,并实时更新屏幕的多组件界面。
“你可以围绕桌面上的其他东西——比如内部应用程序或Excel表格——建立并自行设置灵活屏,” Flatman说。“这在当时很不寻常,特别是对那些投资组合跨多个资产类别的服务供应商而言。这是一个颠覆式的巨大转变。”
图:金融专业人士可以自设彭博灵活屏工作区,以展示多个窗口,动态显示多资产类别证券、强大的提醒工具、复杂的图表和影响市场走势的新闻等等
创新永不止步
Paul Williams是应用框架团队的主管之一,20余年来,他都致力于核心终端功能领域的工作。在彭博,他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终端创新,这些创新重新界定了可能性的边界。
彭博的最初产品实际上是一台电脑终端:显示器接入安置在某处的自设硬件,明黄色形似管道的缆线蛇形斗折穿过交易大厅,仿佛这些管线在传送着液体般的数据。“第一个图形功能是一条只有一个颜色的收益率曲线;就是屏幕上沿着文字显示的一条简简单单的线。”
到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个人电脑愈发普及,彭博终端的运行被接入至标准的个人电脑硬件上。Williams是在90年代中期加入公司的。“我当时的任务是增强终端的图形处理能力,并开发一个插件框架,使得终端能够呈现丰富的视觉效果,能在每一张面板内同时显示多个组件。这是我们第一次能够构建沉浸式的功能,而不仅仅是运行一个即时分析。如此一来,你便有可能真正地在分析或交易环境下,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使用这些功能。”
2002年,Williams提出一个设想,将新工作表(NW)面板内的子组件拖到桌面上。由于彭博采用开放扁平的公司结构,他得以向最高层管理者展示这一设想。很快,公司成立了一支团队,负责将这一概念转化为彭博终端产品的一个重要新功能:灵活屏。灵活屏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模式,用户可以在所有桌面屏幕上拥有数百个组件。
“从技术角度,这只是一个很小的转变,但对客户而言却是革命性的,” Williams表示。“我们是真正影响终端产品发展方向的技术人员,这让我们很开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功能增加:如组件之间彼此像有磁性引力似的“对接”功能;“证券分组”功能让组件相互连接,更改其中一个组件上的证券会影响到组内的其他所有组件;可以快速相互切换的多页面等等。还有一个后来添加的功能是灵活屏页面的分享功能,这建立起一个生态系统,让同一个交易台的交易人员能够维护一个能与交易台内其他同事共享的灵活屏页面。
打破封闭,拥抱开源
过去40年里,终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扎根于自有硬件的封闭系统逐步成为可从多个设备接入的软件界面。如今,用户接入彭博终端,即刻进入涵盖金融数据、分析工具和交流网络的生态体系。
“最初的终端是一个独立的台式设备,与你办公桌上的其他事物之间没有连接,”彭博用户体验部门主管Ash Brown解释道。“终端最主要的变化是,它与用户整体的工作流程无缝化整合,并能够与用户正在做的事进行互动。”
过去10年里,终端最大的变化之一是彭博向开源技术敞开怀抱。随着更多功能和数据不断增加,很明显,单凭公司自身的开发能力,并不具备延展性。彭博采用开源技术的一个最显著的例子是,为增强终端的前端功能而嵌入了谷歌和其他开源社区联合开发的开源浏览器Chromium。
“采用Chromium是终端又一个革命性的创新,” Williams说道。“这是用户体验设计师第一次可以对视觉元素进行设计,也是人机交互(HCI)方面的专家首次能够开始定义各功能的工作流程。从编程角度来看,这也是革命性的,它彻底改变了用户界面(UI)堆栈的开发方式,让我们能够在HTML5、CSS3和JavaScript等标准的合规方面做得更好,它与硬件图形加速功能和权限访问系统集成,提供了比我们自身的小团队所能实现的更为丰富、也更具表现力的平台。将最先进的开源浏览器技术与我们自身的实时数据处理技术相结合,这也让我们成为了,在我看来,市面上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实时浏览器。”
目前终端不只是在界面上运行开源代码,在整个基础技术堆栈内都是如此。
“我们意识到,拥有完全自主的软件堆栈并非长久之计,”应用框架全球主管Yan Meng表示。“我们对此作了很多思考,最后决定对整个社区在某特定技术堆栈背后所能投入的庞大规模的资源加以利用。”
由于终端在功能和规模上所必须实现的事情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彭博在率先采用开源技术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不能只是把他人的技术拿来,嵌入我们的软件,然后就指望达到最好的效果,”Meng说。“创新并成为这些技术背后的一股推动力量的唯一途径,是与这一社区保持一致步调,并在重要领域进行引领。”
例如,彭博工程师深度参与了推动C++、JavaScript和Python编程语言发展的标准委员会。他们定期提出建议并率先开发新的语言特性,这些语言特性不仅对彭博、对整个社区都很有价值。实例包括C++中的配置器(C++17中的PMR模型就源自于此)和JavaScript/TypeScript中的私有字段(Private Class Fields)。
“我们的策略是去接纳、参与、影响,并起到带头作用,”Meng如是说道。
终端的AI驱动力
40年前,终端最初的使命是为金融行业渴求信息的专业人士提供数据。而今,金融信息从不可估量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数据中收集,金融专业人士面临的核心问题不再是数据缺乏,而是海量数据。我们的用户希望终端能帮助他们管理这些不断涌来的实时市场数据和其他财经资讯,以便自己能够追踪、分析相关数据,并据此交易。
展望未来40年,终端的开发人员预测到,AI在帮助用户减少信息噪音方面将扮演越来越核心的角色。
“早期,最大的挑战之一是找到解决办法,让用户能够浏览并找到终端上所提供的这些复杂功能,” Edwards指出。“为此,彭博采用了一套创新的分级菜单系统。”
随着时间推移,更多功能被添加进来,这导致用户迅速找到所需功能变得更加困难。我们的第一个解决办法是推出自动填充功能,即在用户打字时,系统会推荐相关搜索结果,如今这一方法在大多数智能设备上都很常见。但有时,用户也不知道应该输入什么来找到所需功能。现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让用户能够以日常语言来提问。
如今,金融行业交易员在工作时有可能同时开着上百个对话窗口,在如此环境下,AI聊天机器人技术或许可以帮助给这些对话分类并进行自动化处理。
“有些需求真的很重要,比如提供报价,你会希望比同行更快做出回答,” Edwards说。“另一些也很重要,但可以晚一些回复,比如索要市场研究报告。有些时候,则单纯是社交目的,比如聊聊昨晚的球赛。”彭博构建了AI工具,可以帮助用户通过意图为需求分类,以区分其中不同类型的内容。
“如今有AI来帮助人们筛选沟通内容,以区分出轻重缓急,” Edwards表示。“人工与AI如此结合,能带来难以置信的强大力量。”NLP技术也是如此,可以帮助用户筛选新闻,从海量资讯噪音中找到相关信息的信号。这些应用只是AI在终端内所能实现用途的几个实例。
“聪明的人会不断发掘出生成、分析和视觉化数据的新办法,” Paul Williams说。“如果我们停滞不前,将会错失改进产品、让客户受益的机会。数据量在不断增加,因此我们还需要找到办法来扩大现有解决方案的规模,以便跟上数据增长的步伐。”
Williams猜测,未来的终端可能不再使用屏幕。或许它将通过语音指令激活,也可能信息将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传递给用户。无论未来什么样,彭博工程师都会永远以客户为核心,积极采用最新技术,致力于让彭博保持领先。
*免责声明:本文最初以英文发布,该翻译版本为彭博中文翻译团队的产品。如中、英文版本有任何出入或歧义,概以英文原版为准。
您可点击 “阅读原文” 预约彭博终端演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