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昆仑巢:年轻人不愿意创业了吗?
“2024年还是个好的创业年份吗?”
在刚刚结束的“预见2024吴晓波工厂年终秀”上,吴老师这样问观众。现场有人举手,有人没举手,直播间里有人选1(代表同意),也有人选2(代表不同意)。
问这段话的背景源于今年6月,他去了一次创业大街,见到了原车库咖啡的创始人苏菂。
此时的他正重燃创业热情,借着AI席卷全球的契机,又打算成立一家创业者们自由交流的平台——昆仑巢。
吴老师知道苏菂还在支持创业,十分感慨也很感动。在开业当天,他专门飞到北京参加昆仑巢的开业活动,不仅做了主持,还成为了昆仑巢20位共同发起人之一。
这次开业,大概来了400多人,连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的相关人士也都来了。场面很热闹,又重现了十年前创业狂热时期的情景。
从车库咖啡到昆仑巢,地理位置不到10公里,却相隔了十年。这十年里,变化巨大。十年前,人们争先恐后涌入移动互联网。如今再次谈论的话题,已经换成了AI、出海、新媒体……
吴老师在年终秀中,不断追问,2024年还是一个可以创业的年代吗?小巴带着这个疑问,在昆仑巢开业40天后,再次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十天后的昆仑巢
12月的北京已经零下十几度,街上的人形色匆匆,很少有人愿意外出了。小巴在西城区设计大厦昆仑巢的门口逗留了许久,从上午开始,就发现有人进进出出。
开业时摆放的礼花还没完全撤掉,三三两两的人围坐在简易沙发和小圆桌旁,乐此不疲地交流着信息。
有人被门口的一块电子大屏吸引了注意力,扫一扫这张大屏左侧二维码,进入页面后,将自己的信息、资源、需求填上去,就可以沉淀在昆仑巢的线上需求池。这样就不必困于时空,自由地链接到他人。
它的商业模式,也初见端倪。
除了有已经成型的咖啡售卖,夏康介绍,他们还正在完善茶室,给一些需要私密谈话的人搭建空间,这些茶室可以收取一定费用。
从过往经验看,这类创业咖啡活动平台,盈利点包括但不限于线下的活动、商品入场收取费用,这部分昆仑巢已经在接入,但目前并没有收费。
从现有商业布局和未来的商业计划来看,最终盈利点会落在To B资源整合上。昆仑巢的合伙人鲍岳桥说,虽然是刚开业,但已经谈妥了2—3家企业,其中有一家成熟的中药企业要量产中药机。这部分业务其实是借助昆仑巢这个开放的信息交流中心,筛选圈层用户和企业,帮助它们在行业里或者产业上下游建立一些战略合作关系。
昆仑巢本身作为一支创业团队,目前人员仅5人。当下首要目的还是如何打响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进来。未来,这个初创团队则要面对的是,如何不破坏交流氛围和社会价值又实现商业价值这个难题。
答案仍在风中飘摇
苏菂成立车库咖啡的初心,是国内没有很好的创业环境,想在北京做一个创业者和投资者的聚集地。
在今天,车库精神仍在发挥作用。不少二次或连续创业的人,来到昆仑巢是冲着苏菂和车库咖啡的名气。
做教培的80后胥克谦是车库的老人,也曾经在车库受过惠,不过行业变迁,他不得不重新出发。昆仑巢一成立,他立马就来了。他说:“我每天都来,像打卡上班一样。”
他总结出一套在昆仑巢混得开的方法,关键就是建立自己的标签。比如,他向每个来车库的人介绍自己是做教育的,时间一长,来场地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标签,以后凡是与教育相关,都会第一时间介绍给他,或者其他人想要寻求教育资源,也会主动来找他。
蹲守的一个月,他在昆仑巢找到了合伙人、渠道和一位毕业于清北的专业人才,甚至还在这挖掘可能带给自己向外曝光的媒体资源。“以后公司成立,我就搬到楼上,也不会离开这里。”
像胥克谦这样通过交流,把信息过滤、筛选,匹配到合伙人的案例不少。曾经给公司做号做到百万粉丝的自媒体人,在昆仑巢碰上了拿着产品推销不出去,想要寻求更多渠道曝光和商业机会的人,两人交流完之后一拍即合。苏菂开玩笑说:“现在他俩整天凑在一起,像谈恋爱一样。”
在这里,创业热情还在,大家谈论着如何把中国的绿箩运到海外、数字人如何替代真人服务业务场景、把中国的模式复制到国外等等。
变化也很明显。其中一个是商业目的变了。苏菂说,来这里的人,他不一定是创业者,可能更多的是商业合作。
他深有感触,今年大家都不太去聊融资之类的话题,而是更聚焦到某一个业务的合作上去,去做一些更实在的东西。包括启发他们做需求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觉到现在大家在优先考虑生存问题。
另一个微妙的变化是对待融资的态度变得更理性。车库咖啡时期服务对接过投资者几千人,超过1500家创业企业从车库咖啡走出,总融资额超百亿。相比之下,当务之急却是业务如何尽早落地、跑通商业模式。“因为做业务可以直接产生现金流。”
当被问到,想不想在昆仑巢找到融资时,经历过车库辉煌时期的连续创业者胥克谦说:“融资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在某种程度上,融资变迁,也是一部商业进化史。
现在的苏菂依然忙碌,除了回家,已经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昆仑巢。“不管来的是老朋友,还是新朋友,我都要上去聊一聊。”
昆仑巢开业之后,被不少媒体报道。让苏菂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次直播报道一结束,他就接到了一个来自河南的电话,对方很激动,一定要找个时间过来交流。“那几天接了好多这种陌生电话。”
来到这里的人,有百万粉丝的自媒体人、医生、电影人,各行各业的都有。在北京这座快节奏的城市里,有这么一处平等、自由甚至免费的地方供他们交流,让不少人向往。
寻找年轻人
无论是苏菂,还是来昆仑巢寻找机会的人,包括小巴也观察到,来昆仑巢的人看上去“有些阅历”。
夏康说:“来这里的人还是30+、40+居多。”他们也没想到年龄断层会那么厉害,不要说一些年轻创业者,哪怕是想要找资源的年轻人也特别少。
那么年轻人呢?
宏观层面,移动互联网领域各种场景逐渐到顶,电商、社交、娱乐等巨头格局形成。新一代AI技术带来的创业项目,在2023年经历融资高潮后,在下半年,资本已逐渐退潮。
PitchBook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有3200多家由VC支持的创业公司倒闭,这些公司融的资金超过了270亿美元,和2023年第三季度初创公司从VC筹集的金额(298亿美元)已经非常接近了。同样在第三季度,生成式AI的风险投资交易数量降至101笔,较第二季度下降29%。
报告明确说,虽然AI技术惹人关注,但对于大多数应用来说仍不够可靠,导致投资者失去热情。
简而言之,资本泡沫消退,即便在新技术的浪潮下,创业难度和门槛提高了很多。
苏菂想到吸引年轻人有难度。“现在这个环境可能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创业时点。十年前,想获得融资或者投资人的帮助,要比现在容易很多。”有些人对市场不了解,抱着幻想来,但是今年显然这样的人少了。
他分析,现在商业环境,反而有点利于那种本身有资源的人,一个刚毕业的或者非常年轻的人,他手上没有资源,可能只是有一个idea,这种环境对年轻人相对来说是有点劣势的。
另外,国内的投资环境也不再像十年前,现在变得更加专业、更程序化,出现了一批经过市场洗礼出来的专业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客观上,创业者想要获得融资的渠道变得更多了。
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在个体困境,经济下行周期的叠加下,他们过早地放弃想象,认清现实。苏菂和小巴越聊越“丧”,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去搞副业了,要不躺平了。这怎么搞?”
昆仑巢创立的初心,也是想积极地去影响这些年轻人。现在看来,这件事比想象中的要难。
有意思的是,小巴这次去昆仑巢,正好碰上有一群年轻人在组织“交换周末” 活动。三位创始人都是95后,向小巴表达了他们在商业上的困境、迷茫以及思考。
他们2024年的活动心愿,是能邀请到吴晓波、雷军、余华三位来参加活动,分享经验。和年轻人在互联网上高调“去魅反精英”对比,在昆仑巢,依然能窥见一部分年轻人,对大佬们仍有念想,并在积极寻找同类,并不害怕表达。
让苏菂惊喜的是,来昆仑巢的几十人里面,有一半都是新面孔。前不久,有一位05年的小朋友在网上了解到昆仑巢,并没有创业想法和商业机会,只是慕名而来,点了杯咖啡坐了一会。
年轻人仍在活跃。
胥克谦说,我特别期待更年轻的血液到昆仑巢来,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思想碰撞,哪怕年轻人来敲一下我的脑壳也好。
不怕年轻人把他们70后、80后拍在沙滩上吗?他眼睛一下亮了,商业世界只有我们这帮老家伙在玩有什么意思,请年轻人快把我们拍在沙滩上吧。
这趟重返昆仑巢之旅,小巴在这里待了一天。从时间来算,开业40天的昆仑巢,只能说还在上午。从中午之后,这里才会真正热闹起来。
扫码关注视频号
收看年终秀回放
▼
合作支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