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女孩跳江轻生,父亲却骂“你死不死”:打击式教育,毁了多少孩子?
最近,一位父亲辱骂女儿的视频,震惊了全网。
究竟发生了什么?
原来是在吉林,年仅18岁的女孩因学习压力大,跳江轻生,幸亏好心人相救。
但,当女孩的父亲赶到现场,令人唏嘘的一幕发生了!
这位父亲怒不可遏地冲向女儿,厉声质问:
我问你,你死不死了?
不死,行,回家!
视频发出后,很快引起热议。
有人说:这样的人也配当父亲?
也有人觉得:爸爸怎么能不爱孩子呢?
只是太担心了,一时情绪失控!
的确,面对孩子所谓的”玻璃心“,还动不动就要死要活。
父母一时间又急又气,口不择言,也不是不能理解。
但问题在于:
为什么明明孩子已经陷入绝境,在最需要安抚的时候。
父母仍然恶语相向,在孩子已经血肉模糊的伤口上,再插上一刀?
今天,壹心理就和大家聊一聊:不分场合的打击式教育。
恶声恶气才能教好孩子?
这是对教育最深的误解
语言的打击力,究竟有多大?
《欲望山庄》里说:
“柔软的舌头,可以挑断一个人的筋骨,语言有时候比暴力更能伤人。”
以下这些,不知你是否耳熟:
攻击:“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简单都不会!”
讽刺:“考成这样还有脸回来?不嫌丢人。”
挖苦:“这点小事就哭哭啼啼,能有什么出息。”
不信任:“你小小年纪懂什么呀?”
……
随便哪一句,都是直插心口的刀子。
可一旦打上“教育”的旗号,好像就变得理所当然。
有“怕孩子太飘”式:
“我觉得你的性格‘欠打击’,如果不打击,你就会很飘……”
有“凶才能长记性”式:
孩子感冒了,“让你不穿多点,感冒了,活该,冻死在外面得了。”
……
而但凡提出点质疑,就会说:
“一夸TA,尾巴都上天了!”
“我以前也好声好气讲过,孩子不听!你没养过孩子不知道!”
“这点打击就受不了,以后上社会怎么办?”
……
这个逻辑就好比,我捅你一刀你喊疼,我说,没事,我多捅几刀你习惯就好了。而且我现在捅了你,以后你就不怕捅了!
然而结果,真的能如这些父母所愿吗?
习惯打击式教育的父母,多数也有过这样的体验:
一开始可能“效果”立竿见影,因为孩子会害怕,会顺从。
但没过多久,孩子老毛病又犯了!
父母觉得可能骂的不够狠,那就加大力度!
但孩子,似乎也并没有变得更听话。
反而有的,成了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滚刀肉;
还有的,则怎么都支棱不起来……
为什么“打击式教育”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最重要的原因,再怎么用“教育”来包装,“打击式教育”的本质,仍是一种语言暴力。
而语言暴力,会直接损伤孩子未发育成熟的大脑。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
经常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胼胝体和海马体这两个大脑区域的体积会明显缩减。
者也就意味着孩子的智力发育,也跟着受影响。
研究表明,经常被父母辱骂的孩子,长大后的智商比其他孩子整整低12分。
更要命的是,长期生活在大吼大叫环境下的孩子,杏仁核(主处理愤怒和恐惧情绪)也反复被刺激,甚至没有刺激也处于应激状态下,导致担惊受怕一生相随。
这一切,会彻底改变孩子的大脑结构,长大了想要恢复,往往难上加难。
而孩子从父母那习得的说话模式,也会传递给下一代,引发代际创伤。
成年后,甚至会摧毁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
“我害怕找一个像我爸妈一样的伴侣,然后生一个像我一样的小孩。”
甚至将这把“凶器”,狠狠地对准他人,或自己。
孩子的“黑化”,
是对父母无声的惩罚和控诉
做青少年咨询的时候,经常听到有孩子对我说:
“爸爸一骂我我就自伤,只要在手臂上一划,爸爸就闭嘴了。”
“看到血流出来的时候,似乎压力也随之一起被释放了。”
“这么多年了,我每天都想杀死我的爸妈。”
……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孩子这么不体谅父母的苦心,觉得养了个“白眼狼”。
其实,孩子“黑化”的背后,有值得被看见的原因。
作为一个生命体,在降临的那一刻都希望得到父母认可,而父母是孩子生命早期最重要的自体客体。
科胡特曾提出过自体客体必须满足自体的镜映需要,即:孩子需要感到被接纳,认可和有价值。
而如果在沟通中镜映失败,父母没有接住孩子的需要,也没有看见孩子的情绪。
那么孩子在父母这块镜子里,看到的就是一个极其糟糕的自己。
时间久了自体破碎,人也可能走向毁灭的边缘。
微博上曾有一个热门讨论的话题:#有必要和父母分享难过吗?#
评论区一片绝望:
父母完全忽略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一次次积蓄愤怒。
一旦冲破内心承受的极限,自体几乎就像脱缰的野马,进而导致行为失控。
更致命的是,如果孩子觉得攻击外部是有危险的,甚至没有力量的时候,就会压抑下来,将攻击转向内部,利用“痛苦”来表达愤怒和反抗。
而最严重的表达方式就是:
不惜以命相搏,来告诉父母“我希望被看见”。
江苏一10岁女童曾在家中因为成绩不好服药轻生,374字的2页遗书里只传递了一个信息:
既然我没有用,那么我杀死自己就好了。
实际上,这是自虐型人格的一种双向攻击:
用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同时用死制造内疚来惩罚父母,同时获得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感。
你瞧:
那些不被允许的愤怒、无法宣泄的情绪,最终,让孩子学会只能用不成熟的心理机制,来防御和应对无法接受的外界伤痛。
而最后的结果,可能父母和孩子,都无法承受。
上瘾的打击式教育,
是父母创伤的遮羞布
所以,不难发现,以“打击式教育”为名的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
可为什么许多父母,总是“不听不听”呢?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他们会认为:
孩子是不能被夸的,一不小心变成骄傲自满的性格,就很难再掰正了。
现在的孩子都太娇贵了,骂两句动不动就哭,需要增加抗压能力。
然而,父母真的就只是固执己见吗?
其实不然,“鞭策上瘾”的父母,或许他们从未被好好善待过。
很多人就是在贬低,压抑或批评的氛围中度过童年,在她们眼里,教育就应该是恶语相向的。
也有一部分父母喜欢比较,对他们来说:孩子不是为了被爱而生,而是为了他们的成功。
他们习惯了将自己不成功的一生归罪到孩子身上,还期待孩子能替他们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所以,费尽心机地刺激孩子: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优秀?
我养你有什么用?
要不是我鞭策你,你能有现在的出息?
这样,不仅借助打击孩子,宣泄掉了在生活、工作和伴侣那里受到的委屈。
还会体验到一种“神”一般的全能自恋感。
当然,“有毒”的父母只是一部分。
还有一些父母,从孩提起就习惯了打压,也钝化了痛苦。
当有人指出“语言暴力也是暴力”,而只要是暴力就会造成伤害时,他们悚然而惊。
但落实到改变时,父母可能会困惑:
那应该多表扬、鼓励孩子吗?我不会啊!
可我家孩子一夸就上天,是不是不能一概而论呢?
那孩子犯错了怎么办?
你的每一句话,
都在雕刻着孩子
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表扬。
他们渴望的,不过是父母的情绪认同,自己的真情实感可以被父母看到。
成长过程中,犯错、受挫,都是难免的。
遇到问题后,父母回应的方式,才是真正关乎孩子一生的高度。
比如,你刚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孩子作业写的不认真。而孩子干脆直接进屋打游戏。
这时候,该怎么做?
下面这个方法,值得试一试:
母亲:
宝贝,看你一脸的不开心,妈妈今天接到老师的电话说你作业没写,是发生什么事了吗?(情绪辨识,引导孩子打开心扉,给与孩子说话机会,营造安全的开场气氛)
女儿:
最近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学习压力很大,所以不是很想写。(放下防御)
母亲:
那你现在心里是什么感受?(引导孩子表达情绪)
女儿:
有点难过吧,觉得老师很理解我们。(情绪具体化)
母亲:
还有吗?(持续的倾听)
……
母亲:
所以宝贝,其实你不是不想写作业,是觉得老师说的方式不对是吗?(确认孩子的内心想法)
女儿:
是。
母亲:
那你现在最想做什么?
女儿:
我想先打会游戏放松一下。
母亲:
妈妈可以答应你玩30分钟游戏,但是你也得答应妈妈,以后遇到问题及时说,不要直接摆烂。(平等对话)
你觉得还有什么需要妈妈做的吗?(表示支持)
女儿:
我希望你帮我跟老师沟通,因为我不知道要怎么和老师说,也希望可以允许我偶尔放松一下……(提出诉求)
母亲:
可以呀。关于怎么跟老师沟通,你来演老师,我来演你,咱俩提前演练一下?
而当孩子遭受创伤,处于最虚弱时。
父母可以这样跟孩子讲:
看起来你在外面受了很多的委屈,爸爸妈妈很担心你,有什么是我们可以给你分担的吗?
你需要爸爸妈妈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很乐意。
不要着急地追问受了伤的孩子,你好些了吗?
请记得先安抚好自己的内心,再去面对孩子。
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请记得:
任何时候,家都是一个孩子最后的铠甲和软肋。
当然,也并不是苛求父母一定要做到完美。
《请回答1988》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
爸爸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所以,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社会发展得太猛,观念更新得太快。
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父母没有参照系,全然是摸着石头过河。
每次刷家庭教育类的视频,我都会看到很多孩子留言说:
从我们做起吧!希望代代流传的伤害,在我们这一代中止!
我并没有那么乐观,但也深深地感动。
毕竟,一代人也只能完成一代人的任务。
也许经过3代人,父母这个群体才能真正柔软下来。
但此时此刻,你至少可以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
也别忘了:
世界和我,也同样爱着你。
参考文献:
姜琴珠,《青春期对话法》,北京日报出版社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少年说》
海诺吉诺特博士,《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安妮·费舍尔.青少年家庭治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5)
https://www.6pian.cn/weidianying/13523.html
《圆桌派》李玫瑾教授访谈: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
- The End -
父母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打击式教育”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打击却远大于教育。
“打击”所造成的伤害,可能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许多人在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总会归因于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出现自我评价低、没有动力的状态。
怎么才能科学自救、有所改变呢?今天下午3点,壹心理视频号直播间由壹心理明星讲师米娜x刘聪教你:如何用心理学掌控你的人生,直播间福利多多等你拿!
扫码预约,防止错过!
两性禁忌 | 隐性霸凌 | 长期抑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